篇一 :走到人生边上

我一度是崇拜杨绛先生的,不止是因为她为钱钟书先生的无私的爱,更倾慕她的文字,那平淡的朴实的文字总有巨大的吸引力,总能让浮躁的人心平静下来,让飞快的节奏慢下来,让因为走太快的剥离自己的灵魂能够追上自己··

最近有空再次浅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身的边上》,和上次读不同,这一次我又在人生的边上看到了不同的天空。《走到人身的边上》一书是杨绛先生在96岁时首次坦诚自己对人的人性,生命,命运,灵魂,生死,以及对鬼神的思考。这本书是本散文集,但我更觉得这是部哲学,和主流的哲学不同的,仅仅属于杨先生的哲学,她已经96岁高龄,书中所谈论的正是她迫切面对的,但是,她又不是和世人讨论,不是和这个世界讨论,她用平淡的文字和自己诉说,关于自己未来的问题。书中有这么写到:“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么?··”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灵魂,这是一个从历史的边缘就有人不断探索的问题,杨先生在书中写下了她真实的看法,这个值得可亲可敬的老奶奶,在她“又老又病又忙”的时光里和老病忙斗争中挣扎写下了可靠地真理,或许她这是在细心的清点灵魂的行囊,还让自己坦然上路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习作二

梦中的橄榄树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歌曲《橄榄树》中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在远方…”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个特立独行的女子,那些挟卷着飞舞黄沙却透出温暖的美丽故事。

“生活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正是凭着这种倔强,她毅然前往那未知的领域,用平实清新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卷。白手起家,用棺材木将小屋装扮成荒漠中的城堡;悬壶济世,普通药物却被撒哈拉人当做救命神丹;收魂记中用相机为无知的撒哈威人勾魂摄魄。三毛不仅仅是单纯地描摹荒山、寂地,记叙撒哈拉威人的生活,更深刻揭露了荒谬无理的制度及地位的不平等。

源于一本地理杂志,开始的一段心灵之旅。“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土地。”只是因为这“前世的乡愁”,她便背起行囊奔赴异乡,也许这正是流浪者的心境。三毛的洒脱,不是一意孤行的任性,而是洞悉人生的态度。她的心丝毫没有被平沙万里的沙漠所掩盖,反而愈显光芒,在风的雕琢下变得善良,勇敢与执着。有人曾说,或许每个人灵魂的一部分都叫三毛。确实,我也渴望灵魂的漂泊,心灵的自由自在化,却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以时间、资金等等为借口,继续忙碌于停不下脚步的都市生活。世界很大,我们却像笼子里的鸟困于摩天大楼中。或许,只需借一片云捎一阵风取一滴水便可出发,去寻找

…… …… 余下全文

篇三 :《马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马云的人生哲学》读后心得

一次偶然逛当当网时,发现一本《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对于这个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时代的马云,一直都心存学习之态。那么马云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如何在马云身上学到东西?为此我诚心拜读,并通过自己的粗浅阅读总结了以下几条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 清楚认识自我 为追逐梦想而理性选择

简单说就是要明白自己有什么,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该放弃什么。毫无疑问,马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会为了现实安稳的生活,就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在担任大学老师的那几年里,马云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在19xx年的时候,被评为杭州十大青年教师之一。如果马云继续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他极有可能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英语老师。但就在其事业稳步上升的关键时期,他却向校长提出了辞职,要出去创业,成立一个翻译社。当时的社会,英语人才极为缺乏,很多老板找马云做他们的翻译,马云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这时,他就想起了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教师,马云将这些老教师组织起来,做起了翻译工作。现在这家翻译社已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多年以后,海博翻译社的现任社长张红回顾马云当初创业的情景,感慨万千:“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么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是充满生机,他能带给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惊诧于看似这么简单平易的诗句却如此不动声色地震颤了人的灵魂。安忆如形容这句诗“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无声地吻上了你的脖子。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回不到最初。” 比喻得何其精准,何其精妙,又何其精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这句诗时只觉内心微微一颤,眼眶发热,喉咙哽咽,仿佛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都被他一语道破,却又无法就此释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有历经漫漫人生路后,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无尽感慨,寥寥七个字,却饱含了人生的多少追悔,多少怀念,多

少遗憾,多少叹息,多少辛酸,多少悲哀,多少惆怅,多少无奈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有多少人还会无怨无悔地说,我依然选择和你牵手人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陪伴你共同经历人生的风雨,和你迎接每一轮朝阳,送走每一个落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生若只如初见”,有多少人还会发自内心地说,我仍然要做你的朋友,做你的知己,和你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 …… 余下全文

篇六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一)

食品1201 张夏秋

记得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就特别想买,但是因为备战高考,就暂时搁浅了。高考之后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把这本书抛诸脑后了。这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到,于是在书店呆了整整一个下午把这本书大致翻了一遍,后来便觉得自己一定要要把这本书买下来不可,因为我没想到一向不爱流泪的我在书店竟然多次因为书中的文字而眼眶湿润。

认识陈坤是从《金粉世家》中的七少爷开始,所以我一度认为陈坤就是一个带点忧郁,有点耍酷,气质像梁朝伟但又不如梁朝伟成熟稳重的普普通通的男演员。但是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明星光环只是世人看到的表象,在内心深处,他与普通人无异。也许他只是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多了一些幸运,用他自己的话描述就是“碰巧陪友人考学,我却考上了;碰巧陪同学试镜,我却被选中了;碰巧做演员,我却爱上了表演。无数的巧合在恰如其分的时刻出现,改变和游戏着我的每一个瞬间,所以,是‘巧合铸成了有趣的陈坤’。”当然,窃以为这只是陈坤自己谦逊的说法,如果只有“巧合”。而没有他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信念,又何来今日的陈坤?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杨绛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 2007-11-26 00:18:49)

周国平留言:太太是编辑,杨绛对她格外照顾,先前把《钱锺书手稿集》交给她出版,最近又把自己的新作交给她出版。因此,《走到人生边上》还是校样时,我已先睹为快。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交稿十来天,此书就摆在国际书展的展位上了。应出版社要求,我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也在书展上公布。杨绛先生看了,给二字评价:“知我。”我甚受鼓励,同时也意犹未尽,遂写下面这篇读后感。真是好书啊,我劝诸君不要错过。

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

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吴念真老先生确实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不到200页的书,大约讲了30多个小故事。真心觉得每个都很好看,有二个特别让我初读之后就开始飙泪。

《思念》中讲了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子,喜欢同桌女孩,每天回家跟父母提起女孩,眼睛中都带着光,“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恼,甚至因而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

女孩的家长也说男孩的名字在她们家会被经常提及,“而他们也一样有默契,从不说破。” 后来那个女孩全家要移民加拿大,女孩的家长很抱歉打来电话,担心孩子们会有遗憾。 孩子们的反应却出奇的平淡,男孩知道女孩要去的地方,回家猛翻世界旅游画册,找出多伦多细看,还打电话给女孩开玩笑说她的新家附近会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布(瀑布)。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直到寒假前,一天下课,男孩子用手捏着他在座椅的木头缝里找到的两三条长长的发丝,以为有可能是女孩留下来,带回家给父母看。爸爸问他可要留下来做纪念,“他突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啕大哭起来。”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好酸,我只想抱着那个小孩一起哭,我能体会他的悲伤。 我也很尊敬这两个孩子的父母,他们从小就重视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彼此平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