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白先勇作品读后感

白先勇作品读后感

大二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了白先勇的散文集《第六只手指》,便深深地被他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朴实情感所打动。纵观他的很多作品, “情”是统领他作品的一个灵魂。掩卷长叹,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白先勇一个人在苍凉中阅历百味人生,品味人世间的种种情。

我喜欢白先勇的文字,他的文字有一种直逼人内心的穿透力,平常的话语却饱含着生命的温情。我喜欢他文章中的那种淡淡的伤感和那字里行间透出的真挚朴实的情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一篇《第六只手指》,这是一篇纪念作者的三姐的散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与痛楚。白先勇的三姐明姐,是一个善良得不设防的人,自小被聪明美丽的大姐、二姐的光芒所掩盖,在不受人注意中慢慢长大,得到的父母恩泽最少,却总愿把自己所有与家人分享的女子,长大后像姐姐们一样赴美读书。智力平庸、性格内向的她在太重的精神压力与环境压力下精神崩溃,后回家静养,从此智力停顿在小孩子的水平一直拒绝长大,在家人与亲友迟来的爱中快乐无忧地生活至四十几岁,染病而终。文中的明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像文中作者说的,“事实上明姐一直没有长大过,也拒绝长大,成人的世界,她不要进去。她的一生,其实只是她童真的无限延长,她一直是坐在地上拍手笑的那个小女孩。”明姐好像是不属于这一个肮脏、黑暗、世俗的世界的,她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单纯无私地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却没收获她自己所想要拥有的爱。看到文章的最后明姐死去的那一部分,在偌大教室里的我,心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是的,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有的是玫瑰,要在美丽的花坛中摇曵生姿;有的是蔷薇,要在墙头壁上层层叠叠;而有的,仅仅是一支野百合,只能在幽静的山谷中悄然开放,把衣香鬓影舞给有缘来临的清风白云慢慢观赏。明姐就是这样一支野百合,在孤寂中散发了自己所有的清香。白先勇对明姐的描述不多,没有华丽的辞藻与修饰,但我们从他那平淡如水的语言中,却感受到了他对明姐的那一份深深的留恋与挚爱。 白先勇用写作表达心灵无言的痛楚。白先勇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直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我们经常在挣扎,人的内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我想文学可以写出来。”所以阅读他的文章,总能窥探到他平静的外表下一颗不安隐痛的心。他的散文《树犹如此》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失去亡友王国祥的痛,痛彻心扉,却无药可救。“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整篇文章只称王国祥为朋友,然而字里行间却是相知相守的深情 。一份相知相惜了三十八年的友谊,突如其来复发的一场病,是两个人携手对抗病魔的开始。文中白先勇没有直说他的努力,而是用婉曲的手法写他为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白先勇传》读后感

读《白先勇传——情与美》有感

20124265,翻译一班,潘胜兰

寒假,我读了很多本书,有季羡林的杂文,余光中的散文,《国史大纲》等,今天我想写写我读《白先勇传》的感想。

由于在研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翻译理念和译作选择,加上葛浩文翻译了白先勇的《孽子》,于是我饶有兴趣地想要了解白先勇。局限于自己的水平,只知道当时他是著名的昆曲推广者,力作《牡丹亭》。

此次阅读,让我收获了很多。

白先勇(19xx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xx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xx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xx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19xx年,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现代文学》汇聚并培养了像张爱玲、余光中等文学大家,是战后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期间主编白先勇经历了财务、出版、收集作品等困难,期刊最终因财务原因于19xx年1月最终停刊,期间19xx年9月停刊,1977-1984复刊。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想想暑假是时间充裕,便找了本书看,是我高中就好奇的一本书。《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看最初部分时,觉得有点不知所云。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另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物传记读后感

人物传记读后感

篇一:人物传记>读后感

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的殿堂。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百年孤独》读后感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狂欢的故事,是现实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镜子;它也是一个充满虚构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读者步入浮想联翩的幻境。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与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

一部《百年孤独》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左耳读后感

左耳读后感(一)

又是好久没来更博博客了,好像每一次来都是先写这句话,真的没有时间来写一些东西。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是饶雪漫写的《左耳》,我真后悔现在才看到这本书,写的太好了,我是晚上趴在被窝里看的,我喜欢这样看书,看完《左耳》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而且都是晚上。它真的能让你忘了时间在走,忘了还要睡觉,忘了第二天还要上班。

《左耳》能触到藏我心里的某些东西,我会为吧啦的死感到伤心,吧啦真的是一个坚强又有胆识的女孩,我都能像想他眼睛上涂的绿色眼影和吐烟圈的样子。她追许弋的时候,穿着白色的T恤上面写着“我爱许弋”,虽然这只是一个骗局,她也是为他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可最后她带着遗憾离去。

书中柔柔弱弱的李珥,她外表非常的柔弱,内心却很坚强,很多人会慢慢的爱上她,吧啦生前喜欢叫她小耳朵,她死后她的男朋友张漾也这样叫她,还深深的爱上了她,很关心李珥的尤他,也爱这个小女生,虽然尤他未曾向她表白,可李珥心里明白。也包括一开始就表示不会爱李珥的许弋,他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女生。真是个幸福的小耳朵。

我这样写很乱,有些看不懂,但是读过《左耳》这本书的朋友一定能看懂的。

左耳读后感(二)

静静地读完了《左耳》,心,莫名地颤抖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杜文涛散文集《巴山深处》读后感

杜文涛散文集《巴山深处》读后感

杜文涛散文集《巴山深处》读后感

巴山深处翰墨香——杜文涛散文集《巴山深处》读后感

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只有真正的思考者,才能安静下来,走进自己的内心,走进生活的深处,去倾听唯美的风景,去发掘心灵的感动。

————作者题记

我一致习惯默默地欣赏他人的作品,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把阅读的感受埋在心里,当我捧着杜文涛新出的散文集《巴山深处》时,不知不觉间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并且产生了一种要对这本文集说点什么的冲动。文涛的散文是阳光、如柔风、似纯真的微笑,更象一壶陈年老酒,细细的咀嚼,静静的品尝,让人回味无穷。

一、用深情的笔墨展示家乡的美丽

杜文涛虽然出生在岚皋,但自小在汉中读书长大,十七岁又回到岚皋,但他对岚皋的感情确是非常深厚的。他用笔真情地触摸着这块土地,用心思考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字里行间搅起一团团滚烫的故乡气息,描划出了一幅幅隶属于自己风格的家乡山水画卷。“这儿有长满松树的太阳梁,生生不息的凉水井,还有花香四溢的耳朳山,和水清如镜,形弯如月的西窑梯田。这儿常年都是鲜亮亮的,鲜亮亮的,除了柔柔的山,青青的峰,就是仄仄的城,静静的河,真好,真好” (《走进岚皋》后记)。他对故乡的山水的描述,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功利心理,而是以一种平和的、理性的心态来进行叙述。“从河水里漫漫泛起的一缕缕白雾,延伸成一条气势壮观、景象难得的画面,顺眼望去,活像神话传说中腾飞的白龙”(《后小河村》)。“山廓清纯美丽,几片白云已慢慢地飘过清疏的林梢,捎带地还牵走一缕低悬的雾霭”《雪落神河源》。“雪花儿烂漫,草原被层层白雪遮掩。路旁,挺拔傲雪的麦吊云杉,像一座冰塔,银光烁烁,杉叶刺破了覆盖在上面的团团积雪,舒展着、挺拔着、娇媚着、佝偻着,银雕玉琢,取自天然”。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读后感、观后感

小朋友:我们学过了“六项技能”和“七情”的写法,这样就会使人的表情、动作、心理,充分的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但是,人除掉这些以外,还要工作、生活、学习等。那么人们是怎样表达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写读后感、观后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

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指的是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以后写下的心得和感想。“感”,包括收获、体会以及得到的启发、教育。对自己而言,是阅读效果的小结;写出来给别人看,还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帮助。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用第一人称来写

记叙文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二或第三人称来写,但是写读后感必须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是自己的感受)

2、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读后感中的“感”来源于作者所读的作品,如果文章短,内容简单,可以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果一本书或一篇较长的文章,内容又丰富,读了以后获得多方面的感受,那就联系实际,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从而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3、紧扣中心,要适当引述原文

写读后感时,一般应该先提一提读的是什么书,什么文章,简要分析一下它的内容,写感想时,应紧扣中心,适当引用原文的内容。不然,读后感中的“感”就会显得“凭空未来”,给人以不真实之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