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老师您好读后感

老师您好读后感

老师您好>读后感(一)

——殷睿晗

翻开这本散发着芳香的书,一句话映入眼帘,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传播者,有了老师爱的滋润,学生的心灵才会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我心中,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含辛茹苦的培养我们成长,这是多么无私啊!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这本书记录了数百名老师感人事迹,集中展示了中国好老师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一代代中国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真诚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教育颂歌。一茬又一茬春苗,在老师的呵护·关怀和引导下,成长为一批又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一代又 一代的接力传承,才有了祖国今天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看完这本书,有两位老师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 是袁文婷老师,另一位是斯霞老师。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小学袁文婷老师,为抢救学生,身体被生生砸成了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当她被人们从废墟里扒出来时,双手仍然紧紧拥抱着两个孩子……而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6岁,这是另一个>故事,发生在30 年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里正在为三好学生颁奖。王强认为自己成绩普通,父母是工人,一定不会有他,正当王强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旁边的同学居然说有他的名字,叫王强快点去领奖,王强十分激动兴冲冲地跑上领奖台,可校长却问他为什么上来,王强又委屈又疑惑,为什么别人都有奖状,自己却没有,反被问呢?队伍里爆出一阵笑声,斯霞老师看了王强的样子,在看看同学们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就知道了,她上前跟校长说明情况,说是自己忘了,结果她却被校长批评了一顿。王强当上了三好学生,由于没有奖状了,老师干脆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王强,王强第一次当上三好学生后,明显有了改变,人变的自信起来,后来王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也当了一名教师。偶然,王强听闻斯霞老师因病去世,不由的想起了当初老师为了自己向校长说谎,伤心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邱胜涛

阅读了《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后,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知多少。

学生是老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那教学的效果肯定

会大打折扣。而且我相信“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那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那么首先我得去爱他们,关心他们,从而融入他们,了解和理解他们,找到学生的起点。

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我觉得这是对老师数学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作为教师,我自己首先必须清楚数学是什么,掌握数学知识,把握教学本质。我想,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不够。所以,多看、多听、多问、多想是我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

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美的环境,快乐的环境,弥漫信息的环境,引发智慧的环境。书中介绍了如何制造“天

时”“地利”“人和”因素,我想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课来进行选择和组合,整合各种资源, 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教师在教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能

…… …… 余下全文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立刻奔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当时的学校已是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想起在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站起来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他挖了38小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并从儿子口中得知,下面有14个同学,都没有被砸着,他连忙叫来路人帮忙。

我觉得这对父子很伟大、很了不起。那个父亲不像别人,喊几下,听不到声音就绝望地走了,尽管这位父亲挖的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痕,仍然不放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有了父亲的努力,所以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亲与儿子才能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篇课文表达的就是父爱。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他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一)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著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xx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可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一把水果刀不小心扎入了这位父亲的心脏,可是因为创口太小和父亲担心女儿不会受到照顾,便顽强的活了3天,在把女儿送给他妻子时死去,打造了父爱的奇迹。 父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给我们温暖,给我指点前进的方向,他又像一把手,当你陷入不良习惯的沼泽中,他会把你拉回来,便你终生受益。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二)

在读过的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持下,挖了38个小时又50分钟。终于把他心爱的儿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学生读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小学生读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小学生读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完了第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心里不禁冒起了团团怒火,也感到了无限的悲痛与惋惜。

圆明园是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三百五十多公顷,经过了乾隆、嘉庆等六代皇帝,共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它规模宏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顶峰作品,历来具有“万园之园”的美誉。但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并开始了疯狂的掠夺。之后,侵略者们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焚毁了这万园之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一片废墟,现在已经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破柱了。

英国和法国的那些侵略者们,就是一些无恶不作的强盗,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模行霸道,胡作非为,逼迫政府签下了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甚至还胆敢威胁清朝的皇帝。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讽刺的那样:“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指的就是那些野蛮又贪婪的侵略者啊,他们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和里面价值连城的宝物,更是将中华民族历代能工巧匠们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毁于一旦!这帮可恶的强盗,用他们野蛮的行径将圆明园这座文化宝库化为灰烬,却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等待他们的,必将是历史的制裁!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有感

读《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有感

俞敏洪老师在书中提到他的座右铭是“做人像水,做事像山”。这八个字看是简单,却蕴含深意,常言道“做事先做人”是要让我们从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像水”,就是做人尽可能向低处走,对别人谦虚,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从长远来说,在把握人格的前提下,为了事业和未来,忍辱负重。低头做人,抬头做事,韩信钻胯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小不忍则乱大谋。十年后韩信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做事像山”,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确定了目标,就必须像爬山一样爬上去,要有山一样坚定的意志和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人不能有傲气,要必须要有傲骨。傲气流于表面,不可一世,一眼就被人看出来,是肤浅的一种表现;而傲骨是精神上的,是内在的一种气质,有傲骨的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心静如水,但内心却有很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完成自己的使命有着钢铁一样不可动摇的意志。

是山就总会有陡坡度,是水就总会有微生物,是路就总会有不平处,是人就总会有逆境时,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生活。不过,尽管有陡坡度,我们还是要爬上顶峰;尽管有微生物,我们还是要饮用清水;尽管有不平处,我们还是要走往前方;尽管有逆境时,我们还是要期待光明。人的生命过程,要做到有两个,第一是达到目标,第二是走过那个目标的过程,不管怎样走,只要能达到就是成功,但是当你得到成果后还有新的目标出现,当爬过山头的时候会发现还有另外一座山头等着你,通常那个山头比这个山头高,你就继续往前,爬山有这样一个过程,爬到顶上还要往下走,到峡谷底下才能走到另外一个山头,这个就叫做人生,是人生的起起伏伏,这是另外一个比喻,人生就像爬山,每个高山都要经过无数的小山头,都要经过很多的起起伏伏。人的生命犹如一条河流,要保持永远的流动,河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泥沙,一种是水,只是希望不要把自己变成泥沙,变成泥沙,你的生命就会沉淀下去,就会进入河底,最后生命就会永远停滞,如果你是水,就会必然流向大海,黄河九曲十八弯,就是要流向大海,尽管他们的曲线不同,他们的运行方式不同,但是最后都流向大海,当你流向大海以后,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清澈、透明,而且生命本身会变成最美丽的颜色,大海的蔚蓝色,这才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人生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信念和精神、境界和情怀,那就是: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水有它的纯净、透明、轻灵柔软、随和,而山,则有它的俊朗、沉稳、扎实、倔强和坚韧。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读后感之《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是从这一本书开始认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以来都听说村上春树与诺贝尔文学奖多次失之交臂,但也可通过他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提名而感受到村上春树在文学上的造诣和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

这本书所提供的那种生活模式、人生态度,即把玩孤独,把玩无奈是非常令我动心的,也许我现在生活在父母、亲戚、朋友的关怀和爱护之下,对这种境界感受得不是那么深切,当然也不可作无病呻吟之状,但仍是可以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感受到这种孤独与无奈。

在书中,我们看出来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就学学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转变一下态度,既然怎么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是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挪威的森林》对我有着不小的影响。读完它,我感觉到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导与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抚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顿,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当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生与死的感触。书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初次读这本书,但之前也偶然听过有其中韵味的话,似懂非懂,只有一些看到听到后的些些想法。这本书中有四人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这些残忍的事情让人难以接受,而主人公却思考了更为深远的问题,并将其放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托马斯《常识》读后感

启蒙的力量

—— 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社会源自我们的需求,而政府源于我们的罪恶;前者汇集我们的仁爱,从正面提升我们的幸福,而后者约束我们的罪恶,从反面提升我们的幸福;一个推动交流,一个制造差别;前者是守护者,后者是惩罚者。

在任何状态下,社会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而政府即使是在最佳状态下,也不过是一种必要之恶,而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则令人难以忍受。”

—— 托马斯-潘恩《论常识》

“认为上帝制造了穷人和富人是错误的,上帝只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而且给予他们可继承的土地。

宗教的实用性体现在做善事上,服务上帝的唯一方式是让上帝的子民更加幸福,于此无关的所有布道都是胡说八道,装模作样。”

—— 托马斯-潘恩《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Common Sense)只是一个七十多页的小册子,分为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常识》,第二部分是《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尽管全书不是那种鸿篇巨制,甚至略显单薄,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财富绝不浅薄,相反,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能量(这一点从当时北美革命群众几乎人手一本、广为传抄的盛况可以得到印证)。书名为《Common Sense》,直译便是“常识”,意即“为人所应当知晓或普遍接受与认同的知识、信息、观点等”,似乎潘恩此书是要介绍或重申某些在当时已经为人们所普遍认识的真相。但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肯定,潘恩此作,实质上仍然是一部启蒙主义的作品,书中所说的“常识”,是在潘恩(包括与潘恩同样先知先觉、洞若观火的时代先驱们)的眼中,在后世所总结的历史当中,于三百多年前的北美社会,应当是如同“常识”一般的存在:君主专制之恶和共和自由之美。但仍然有非常多的人(包括华盛顿、麦迪逊等后来的独立元勋),对于这种“常识”不能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正因如此,潘恩才会写下这本激奋人心的小册子。故这本书名为《常识》,其实全称应当为“常识的启迪”。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