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后感

从阅读《中国史纲》开始,张荫麟先生影子就若隐若现,仿佛就像一位指引者,带着我从先秦到东汉一路走过来。而先生也由陌生到熟悉,由敬佩到感动。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历史教材,受到学界最高称赞,称之为 “一本良好的读物”。为何会有这样高的评价?为何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下面就从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体会中一点一点去给大家分享。

先从对通过网络和书本等途径对张荫麟先生的认识,再对阅读本书的一种自己认识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张先生短暂的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让后人一部从先秦写至东汉的一部通史,虽短小精悍,却处处体现出先生“博雅能文”。先生是一位英年早陨的天才,他学贯中西,精通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正如张其昀说: “《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他常常工作至午夜以后,因此就 深伏了病源。本书价值,识者自有公评,即就文字而论,亦用力至勤。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

陈可艰先生所言:“读《中国史纲》,既是享受文学,又如亲历历史,其乐无穷”。虽然没有陈先生这样深刻的体会,但也有自己的简单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有感

张荫麟先生,笔名素痴,他的《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正如许多人评价的,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通史。因其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本书在形式上较为生动,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如“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且语言平实,虽其学识渊博但并不炫耀摆弄以致文章晦涩难懂。时而引入史据而证其实,而非莫名叙出结论。通俗之处夹杂古言,二者相互映衬,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气氛。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荫麟先生为编纂书籍而所做的准备,真是难以小量,值得我们敬佩。并且,作者总会在事件的尾处添一句自己的精到总结。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多以笔墨述写重大事件,虽少于细节,但作为一本教材却是恰到好处地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见闻。有人形容这部历史课本是“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费脑子”。他甚至开始后悔,如果他的高中教材就是这本书的话,他也许就选择读文科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 史纲》好还是《中国 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 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历史——《中国史纲》读书有感

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

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史纲》读书感悟

《中国史纲》读书感悟

近日读了张荫麟《中国史纲》,感悟很多。其中一个事情我犹有感触,所以想在这里说一下。武力和仁义,到底哪一个才是国家兴旺的本钱呢?这个问题已经缠绕了我很久,但是这本《中国史纲》更加重了我的疑问。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两个例子,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现在大家都认为商朝的灭亡是由于国家和国王的腐化所致,纣王无道,残害百姓,在百姓水深火热之中时,周朝的文武二王得天意、顺民心,通过伐纣战争,集合诸侯,打败了商纣的军队,建立了延续800载的大周国。但是书上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纣王过分看重武力,急于征伐,大肆进攻东方的外族,导致国力虚耗。而西方的周国却借着自己粮食歉收的时机,充分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一举战胜了商朝,“克殷而年丰”。结果,商朝败在了重视军事、失去仁义上。

另一件事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徐戎在周穆王的时候,在徐偃王的统治下,曾盛极一时,单是东方臣服于他的诸侯就有36个。但是他在晚年却开始力行仁义,放弃军队的统治,不修军备,结果虽然国内的百姓十分的和谐,但是楚人伺机而伐,徐偃王一战败死,徐国的霸业也就烟消云散了。徐偃王重视道德和仁义的力量,却因为这一点,加之忽视了军队建设,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我们告别20世纪还不足10年。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曾有过在那个世纪或长或短的生活经历,都是从那个世纪走过来的。但是,百年岁月是如此漫长,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社会变革是如此急剧,以致仅凭个人的切身体验,要深刻了解20世纪历史发展的全貌,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金冲及同志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历史场景的鲜活复原

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首先必须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曲解。在这方面,《史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该书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以经过仔细辨析、严格考证的资料为根据。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新史学的绝唱——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新史学的绝唱

——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曾福泉

清末民初几十年间,乃学问盛世,大师辈出。自梁任公、陈寅恪二先生以降,窃谓可称大史学家者有三:一曰钱宾四(穆),一曰吕诚之(思勉),一曰张荫麟。

三者皆著有中国通史传世。钱著《国史大纲》,至今广受各阶层欢迎,时有人置于案头翻阅;吕著《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亦颇有口碑;张荫麟君于国难之时草撰《中国史纲》,书未竟而身先去,留下薄薄一册石印本,竟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野。

如今翻开这部几乎早为世人淡忘的中国史著作,只需细看几页,必先惊叹于其文笔的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复讶异于作者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里谈一二心得,请师长指正。

《中国史纲》乃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为高等中学所撰的国史教科书。张君为此遍咨通人,商订体例,“析四千年事为数十目”。其友人王焕镳曾谓:“自任公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张荫麟君间属号“素痴”,可见其个性。张君治学扎实,成名之作皆为考据的力作。但其治史不以考据为底止,更注重推出义理。因而《中国史纲》一书,殊无繁冗的考证,多有隽永的断语。试摘数例:

例一:?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期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第2章第1节)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近代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史学自古有之,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更是对他一知半解。寒假期间为了大致了解中国史,借了一套金冲击老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老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对于历史正如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