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作文读后感2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美的或许是真正的丑陋,丑的或许是真正的美丽。 ——题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喜欢读书,书带给我许多许多,书使我认清了整个世界。

一个美丽的少女,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一个邪恶的副主教,在庄严、肃穆的圣母院里演绎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的神话。是的,这就是鼎鼎有名的维克多雨果先生写的几乎没有人未曾读过的《巴黎圣母院》。同样,它也是我的最爱。

爱斯梅拉达是书中下流社会的宠儿,娇媚、可爱、善良、热情……人见人爱,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她也丝毫不过分。而这样的美人却在圣母院前靠卖艺生活,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啊!凭她的美貌,最美的公主都比不上她,可只因为她出身贫贱,他连自己爱慕的弗比斯队长都得不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黑暗笼罩着一切,一切。

此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描绘出当时巴黎黑暗,本末倒置的社会。与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鼻子四面体,嘴巴马蹄形,左眼细小,被棕色眉毛堵塞,右眼被大瘤遮盖着,牙齿残缺不全,乱七八糟;驼背、鸡胸、罗圈腿;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走路,是个瘸子;他看人,是个独眼龙;跟他讲话,是个聋子。总之你能想象出他有多丑就尽情的想象吧!但他心地善良,他的内心是美丽的,是一尘不染的。他像保护宝贝那样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但在强大的黑暗力量下,他失败了,爱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通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我们也了解到,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如宝玉,这个贵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婚姻,遑论其它人呢?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1000字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2010-8-20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完《三国演义》,我深深的沉醉在了罗贯中为我们所塑造的三国时代中。 然而,在罗贯中笔下,备受推崇、集仁义胸怀于一身的汉室宗亲刘皇叔,集尽了人和之利。对人厚道、仁慈、会识才、能用贤,忠实到极致。可是,我总觉得那是一张面具,一张虚假厚重的脸谱。

从桃园三结义一直读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给我的感觉只有:虚伪、黑心。 刘备第一大特色:好哭、能哭、会哭、敢哭。哭得是山崩地裂、星辰黯淡、日月无华!既不是声嘶力竭的干嚎、也不是声泪俱下的嘶喊,那是真正的泪中有水、水中有泪。在扭捏作态之中,让人分辨不得,使得人心服口服。哭得连鲁肃也流下两行老泪;哭得连孔明出了茅庐;哭得赵云死心塌地;哭得关羽生死相随……这哭,哭回了如云的猛将、哭回了如雨的谋臣、哭回了自己的蜀地……如此哭技高超,不做演员简直是浪费人才!只是,也许他哭的时候,心里正在为他的致命武器而窃笑吧?

刘备的第二大特点:会利用人,且手段卑鄙。想当年曹操过江陵,顺江而东,搞的刘备掉头就跑,可他居然还携老带幼,声势浩荡,自以为充满了人情,可骨子里却只有四个字“以人为本”。千万别想正了,那“本”可不是伟大的“根本”,而是“资本”啊!收买人心直至如此不顾一切,也真够狠的。若是曹操的精锐部队来到,你刘备当然跑得掉,受苦的不还是老百姓?再看他在白帝城托孤时,对孔明说了什么?“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成都之王。”欲擒故纵之计用的阴险毒辣之极,只听得孔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他,诚惶诚恐,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这岂不是摆明吃定诸葛亮不会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吗!想来安定住这个贤才,刘备心里准笑的天翻地覆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1000字作文

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们说它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真正读过它,品味过它,感受到过它所带来的震撼的又有多少人呢? 那时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社会中,而激流三部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就讲述了在那个时期一个封建的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一个有思想,有觉悟,有抱负的青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而他如果又恰好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大家族之中的话,那便是更大的不幸。黑暗的社会,与同样黑暗的家庭,就像一个外表看起来璀璨夺目,绿意盎然,内里却腐败不堪,布满荆棘的鸟笼,将那一颗颗自由的心牢牢的所在了里面,任那自由慢慢得腐败成古板,希望悄悄滋生出绝望。

内心不坚定,软弱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冲出牢笼的。他们不知道,冲出牢笼之后应该飞往何方;他们不敢想象,没有了这外强中干的家族的依托,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捉住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法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而真正的勇敢者 ,有铁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己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己定能成功。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

尊敬的领导您好:

我来到XX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身为一名德泰的管理人员,我心里有着无比的喜悦和欣慰,我是XX的一名中层领导是我最大的骄傲,我看了这本《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后让我感到了又让自己上了一堂很富有真实性的课程,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信心和志向。

看完这本书后深深感染和激励这我,《没有任何借口》这句口号看似冷漠不近人情,但细细品味后让我感慨万千,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深刻的内涵,是它告诉我一定要对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和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迟和不做。一定想尽以最好、最快的、最完美的办法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的任务找借口,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借口都绝不会从演,它能够体现出一种负责的精神,是一个完好的执行力,首先是必须自我负责,自我找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才能对工作,对家庭还有对公司的负责,是我最大的责任和管理。

当我读了这本后就在于“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的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而又完美的执行能力,在任何一个团队里都变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他们具有清楚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诚实、主动、敬业,从而可信赖和承担重任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夜空中最亮的星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最黑暗的夜里,永远有一颗,最明亮的星。

——题记

“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 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 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 ,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越过谎言去拥抱你,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走出去”漫步在时光长河的岸边,看潺潺的水流向远方,你是否曾在水雾中迷失自己?你是否曾因为无人陪伴被寂寞和孤独吞噬?每当你伤心难过到不能自己的时候,你是否曾抬头看看天,你又是否曾在抬头的瞬间被那颗明亮的星星闪了眼?

吴散人说:“一部二十万字的书,若有一万字吸引我,我会买下来;若有一百字让我记住,就是一本值得眷恋和留存的书。”在我看来,《精神明亮的人》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并永久保存的书。《绝不向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开枪》是我看的第一篇文章,很显然我是被它的标题吸引了,其中讲到了《西班牙战争回顾》中的一个故事——一名叫奥威尔的士兵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最终放弃对一名正在小解的敌人开枪。这则故事虽然简单,但它包含了十分伟大而珍贵的内涵——这是一桩应被载入史册的人类的精神事件。“一个人,当他提着裤子时,其杀人的职业色彩已完全褪去”,的确,奥威尔认识到了这一点,以至于他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时刻还能做出处于人性的思考。他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3篇700字

复活读后感

利用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知道列夫·托尔斯泰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贵族阶级的影响,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走投无路之下终于沦落为娼,继而又蒙冤被判刑。继而,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对为玛丝洛娃上诉伸冤。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贵族的压迫以及农民的痛苦。由于贵族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救助”终末成功。但为了能最终使卡秋莎·玛丝洛娃获得心灵上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刻画都是现实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既是复杂的,又是完整的,思想的变化也都是合乎情理的。作者把这种变化归结到人性的对抗。用“人性”和“兽性”的矛盾来解释人的堕落,忏悔以及精神“复活”等问题。女主人公的精神上的“复活”就被作者归结到“宽恕”和“仁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