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重口味心理学 - 读后感

《重口味心理学1、2》 姚尧

看完重口味心理学后欲罢不能就顺手看了2,看完这两本书,个人推测作者应该为教育学历是心理学硕士以上,80后女性,应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比较偏重实践,应该是个善良、聪明、乐观、勤奋,而且好奇心蛮重,口味重的女性。这些也就导致了书的基调,整体是乐观的基调,读起来能感受到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虽然书中不乏专业知识,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大量的例子,更是引用小说、电影、社会新闻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心理学的知识,避免了太枯燥乏味给读者带来的不快。说实话,本人看心理学的比较专业的书籍,看起来确实蛮累的,尤其是自学的时候,看着看着兴趣就被耗尽,无法继续坚持了,而这本书,恰恰不是这样,越看你会越喜欢,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尤其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随着对其兴趣的提升,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的,个人觉得这应该就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了吧。这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只要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无基础都可以愉快的看下去。

回归到书本,重口味心理学1讲述了多重人格障碍、恋物癖、社交恐惧、性别认定障碍、强迫症等一些较为常见、大家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其实个人更喜欢书的后面的彩蛋,关于梦的解析,相当于是《梦的解析》的导读,毕竟原书一般人读起来比较困难,看完这本书再看它,难度会大大降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备受争议,但是自有它正确的部分,有些人就觉得他对于梦的解析动不动就扯到性感觉到是在胡说八道。个人觉得食色性也,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分析的理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重口味心理学讲座听后感

重口味心理学讲座听后有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心理学发展简史1、德国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20世纪初美国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青少年时期;3、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荣格提出了40岁的“中年危机”理论;4、19xx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第一次使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代替了以前的儿童心理学;5、19xx年德国贝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理论,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完善。

因为研究人类行为及心理的复杂性,因此也决定了心理学的神秘感。在国外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比较典型的心理学大师有德国的弗洛伊德及英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

…… …… 余下全文

篇三 :重口味心理学电影——品味

1.《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 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

4. 《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

…… …… 余下全文

篇四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重口味心理学介绍

心理学知识博大精深,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如果具备心理学知识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今天怡维怡心理咨询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大家都比较好奇的心理学科目—重口味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身边的朋友和人有时候总能够给我们奇怪的感觉,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身边的朋友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了另一个人,也有的人一定要等到公厕里面没有人了,才尿得出来,其实往往这类人群就是心理上出问题的人群,我们俗称为重口味心理学。

很多时候由于外在因素(环境、外界打击等)或者内在因素(心理活动方面)的突然改变会使得个人的某种特性、性情、个性以及本质发生一定的改变。

生活中其实人人都用得上心理学,现代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比较浅显的强迫症、洁癖症等,比较严重的就是我们重口味心理学研究范畴之内,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多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恋童癖,恋物癖,性欲倒错,特定对象恐惧症等等。

说到了多重人格障碍,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很多电视以及电影多会以此为题材进行多重人格障碍的人物心理特效描写,多重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是非常善变的,他的本性和灵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往往做些事情让你哭笑不得。

第二个就是精神分裂症,往往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外在事物刺激还包含了遗传因素,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人往往就是我们说的精神病,通过性格解析发现,这些人往往精神不正常,会大喜大悲,做出一些伤害人的事情。所以这种人往往是很可怕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重口味心理学电影

1.《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 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

4. 《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重口心理学

第一篇: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

核心人格:原装的“灵魂”,通常情况下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

非核心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权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绝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治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区别

多重人格障碍:一个肉体多个灵魂;幻听的声音来源于身体内部,既自己跟自己对话,可以自己抑制。

精神分裂症:一个肉体一个灵魂;认为幻听声音是天外之音,别人发出来的,并认为是真的。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很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

第二篇: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这些物体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士们的内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种特定的接触性刺激,比如橡胶、塑料,特别是表面胶皮制的衣服。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好书推荐:

《重口味心理学》 姚尧 著

《重口味心理学》一书由中国友谊出版

公司于今年5月出版。说是新书其实也不是

新书了,因为作者姚尧自去年10月在天涯社

区『娱乐八卦』发帖《八一八那些离你或近

或远的重重重口味心理学》,后来经过整理即成本书。这本书的内容着实有趣,单从这本书的副标题“怎样证明你不是神经病?”就可看出一斑。

初次看姚尧的文章便觉得有趣。她的文字能让人在欢乐里增长知识,众多高深理论、专业知识都被她写得非常好玩。在书中,作者用了十八章的篇幅来解开人们日常行为中的一些怪癖和秘密。其中我感觉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前五章。

第一篇: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介绍了多重人格障碍。在文中作者写到多重人格患者,换了“灵魂”后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一项研究表明,37%的病例发生了优势手的改变,一下子就变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还有人之前有眼睛斜视的问题,变成另一个人格后这个问题也神奇地消失了。 多么神奇有趣的呀!

第二篇: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在

读后感

此篇章中作者讲述了许多千奇百怪恋物癖,有的人着迷于发霉的面

包、有的着迷又长又密的假发,还有的喜欢眼镜蛇,甚至要和那只蛇结婚!天呐!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那么这些人形成这么奇怪情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归因于心理学中最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作者详细讲述了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对狗狗做的实验过程,并指出,大多数病人是偶然间与周围环境中出现的某种事物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像狗狗听到铃音形成的条件反射一样。在最后,也讲述了这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厌恶疗法。原理很简单,就是在恋物者手持恋物,在他最愉悦的时候给予厌恶性的刺激,比如针刺、电击、注射催吐药剂使之呕吐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书笔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书笔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文/冷若浠

近段时间我看书的速度蹭蹭往上涨,两个微凉的午后就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比起前一阵儿读的《重口味心理学》,个人更喜欢这本书的文笔,虽然很多故事应该都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就算当作小说看也很精彩。大学时对心理学一直很感兴趣,可每次兴致勃勃从图书馆借回了书却大多只翻过前几页就放寝室当摆设了。倒是工作后更多了一些静下心读书的时间。挺好。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这也是我会读到这本书的因素之一吧。不过很多人都评价是危险的书,是作者在扯谈。姑且不去评判这本书的内容真实性,我只想说看完这本书我也有些震撼,天才和疯子只在一线之间,我们应该试着去接受和我们不一样的存在,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都容易被人理解,很多时候认真你就输了。

在书中《迷失的旅行者》这个故事里,一个多宇宙论的人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灵魂怎么就不能是很多个了?神怎么就只能有一个?没有神就没信仰了?难道没有上帝就不爱了?没有佛祖就没有开悟了?没有教廷就道德沦丧了?到底是信仰自己的心,还是在迷信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