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孝道感悟

《论语》中的孝道读后感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经常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还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这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走进《论语》,感受其中的孝义。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论语》有感于孝道和儒家精神

读《论语》有感于孝道和儒家精神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级计算机一班 王玥 10509027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也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语》读后感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的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对于《论语》,我也只是大概地读了几遍,没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这样,也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为他的宽宏仁爱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 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这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了。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质欲盛行的年代的我们越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论语》,听听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讲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等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尽的物质欲望冲昏了头,离我们的本真越李越远。其次,论语里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当然,毕竟是那个时候的著作,里面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取其糟耙。对于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我们现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读的。下面我就大概地讲下我读这本《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读后感——人贵尽孝

《论语》读后感——人贵尽孝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会觉得很乏味,就算当时老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我都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长大后出来工作了,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在家里看到这本书,不经意地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在孝顺父母上、工作学习上、为人处事上,都给了我很多启迪。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诞生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绝对是有必要一读的。

孝道—―人性的朴实体现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论语》中对我感触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 1

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人之初,首先与我们打交道的就是父母,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因此,孝道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稳固持久的感情的流露,是人性的朴实体现。在当今社会,不“子承父业”也不一定会被当作“不孝子”,但是,无论是作为传统观念中的“传宗接代”的儿子,还是“泼出去的水”的女儿,至少应该知道父母的思想,从另一方面看,要知道父母的思想,除了观察父母的行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他们沟通,不少年轻人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父母不了解自己,其实,父母往往才是自己最为信任、最能交谈的对象,更何况,越是不沟通,就越是难以互相理解,要多点沟通,多点了解父母,才是“孝”重要的一点。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除了要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作为回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读后感-李保增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论语》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广州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

- 1 -

——《论语》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2012-12-20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

人间”的先哲——孔子。《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

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

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

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

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

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

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

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读后感——人贵尽孝

《论语》读后感——人贵尽孝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 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 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 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诲行事做人, 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