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如果要例数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必不可少。他的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为全球学界所瞩目,他的思想更是始终处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是什么成就了吉登斯深刻的思想和他捕捉时事的敏锐,又是什么使吉登斯的理论如此另人信服,以至能为英国政府大胆实践,又是什么让吉登斯的学术思想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探讨?在《现代性的后果》之中,我隐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 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1、方法和结构创新

安东尼?吉登斯选取的题目是现代性的后果,这似乎在题目上就决定了这部作品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和论证,但事实上,在不足160页的全文论述中,吉登斯并没有象许多论述现代化的作品那样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论述什么是现代性和现代性的产生、发展、表现、结果这样固定的框架之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在批判中提出论点,在论述中又着力于他所描述的现代性图画中的结构框架。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一句带过,却在描述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时不惜笔墨。他认为,监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而这四种维度之间又存在着由此及彼的相互关系,在现代性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制度性维度又与现代化的维度交相作用,共同呈现出目前的现代社会形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吉登斯又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简单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而是回归到人与人和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来考察现代社会体系,用精神分析法和现代心理学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和存在的风险,将研究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冲破以往社会学研究中框架大但却不切实际的做法。

…… …… 余下全文

篇二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

一、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

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代性读后感

关于<<现代性的后果>>的读书心得

唐云龙 SY1007401

最近很有幸的拜读了安东尼.吉思登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由于自己时间的限制,没有能完全的通读该书,仅仅选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了选读,通过读书,让我深有感触。

在读该书之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什么是现代性。在生活与学习中,我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本文章的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本图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我连现代性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在我小的时候,还依稀记着这么一个口号,叫四个现代化。在我看来,现代化就是先进,跟进一步说就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现在读后该书,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可笑。虽然现在我已经是一个研究生了,但是对这些东西还是很不了解。通过对该书的导言部分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现代性即是社会生活或者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层度不同的对整个世纪产生了影响。然而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完成了所谓的制度转变,进入可一个真正意义的新阶段和以前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阶段----后现代阶段呢?文章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在作者看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我们进入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现代性的后果比先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剧烈。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

一、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

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 …… 余下全文

篇五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读后感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如同权力和权利。全球化下,现代性是权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不管某一个主客体的意愿,强制的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而后现代性则是权利,是对主体、对客体权利的诉求。与现代性强制的权力不同,后现代性体现的是站在不同主客体的立场上。现代是天空的云朵,后现代好比天上云朵所遮盖的天空,等待着人们去拨开。但是天空中还有不属于现代,后现代的空间,或者说是虽然受它们影响,但它们无法解释的。未来现代和后现代如何发展?是现代、后现代、现代的循环;是现代击败后现代或后现代击败现代;是现代、后现代不断交融、冲突的达到某种稳定的和谐状态?我想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类作为主体或客体,如何在现代与后现代中的博弈中获得效用最大化或者双赢。前提,现代和后现代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是价值观念,更深一步说是价值优先以及普世价值。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不会脱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应当在遵循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推动多元价值的发展。普遍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可能融合可能冲突,这正是现代与后现代魅力所在。

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余下全文

篇六 :现代与大屠杀读后感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

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 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反思现代性,写下《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全书包括前言、八章内容还有附录。第一章导论部分是大屠杀后的社会学,主要包括:作为现代性之验证的大屠杀,文明化进程的涵义,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文明化进程的道德后果;第二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主要包括:疏远犹太人的一些独特之处,从基督教世界到现代性犹太人的不协调,骑跨在屏障上,三棱镜群体,不协调性的现代层面,无民族的民族,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

第三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主要包括:从异类恐惧到种族主义,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种族主义,从排斥到灭绝,展望;第四章,大屠杀的独特性和常态性,主要包括:问题,非同寻常的种族灭绝,现代种族灭绝的特性,劳动的等级和功能划分的影响,官僚体系对象的非人化,现代防卫的破产,结论;第五章,诱使受害者合作,主要包括:“封锁”受害者,“拯救你所能拯救者”游戏,为集体毁灭服务的个人理性,自我保全的理性;第六章,服从之伦理(读米格拉姆),主要包括:具有社会距离功能的非人性,个人自身行动离功能的非人性,个人自身行动背后的同谋,技术的道德化,自由漂浮的责任,权力的多元主义和良知的权力,罪恶的社会性质,第七章,一种道德的社会理论初探,主要包括:作为道德工厂的社会,大屠杀的挑战,道德的前社会来源,社会接近一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压制,距离的社会生产,结束语;第八章事后的思考:理性与羞耻;附录是道德的社会操纵:行动者的道德化,行动的善恶中性化。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解放,永无止境——《后现代精神》读后感

解放,永无止境

——《后现代精神》读后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卢梭这句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话似乎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永远无法回避的矛盾。不管是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的发展来看,我们都处于一个永无止境的解放自身的过程,在解放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为自己套上新的枷锁,然后又等待着下一次被解放。

如果从人类的进化来说,首先,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学会了生产和使用工具,极大的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另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被现有的技术所限制,然后又寻求新的解放,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人类从猿类不断进化到人以及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人类的思想上来说,更是体现了不断解放的过程,单是从我们的现代化的历程来说,就足以体现这一命题,现代化的过程让我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人开始从封建的神权国家中解放,发现了人的意义,理性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性”开始被人所重视,从最初启蒙思想家发现人的价值,到后来康德直接喊出“人是目的”和“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其中就是人作为人的价值不段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和所有事情一样,对人性的推崇走向了他的反面,个人主义的极大盛行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显而易见的恶性后果,与个人主义同时出现的还有世俗主义、实利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过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种规律,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知道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