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幼童》观后感

往事难忘不能忘

【摘 要】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的幼童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生不逢时,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为历史谱下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古老国家还未睁开睡眼,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派遣留洋的幼童们却遭遇阻抗被召回祖国,大规模的官派留学计划却以失败告终。然而幼童们归来后依旧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为国效力。他们虽已远去,却用自己经历的往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留美幼童 历史往事 爱国 悲剧

记忆中的碎片仅是高中历史课本上一句“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若不是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的《幼童》,我可能早已忽略这一群幸运而又不幸的孩子们。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影《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他们曾目睹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曾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出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

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留美幼童》的最开始提到了一个促成中国幼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容闳,也是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185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满怀一腔热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满以为自己能在自己的祖国,干出一片大的事业,后来他是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让他足足等了18年。那就是——留美幼童。

不过,没什么偏要选择美国呢?这就是李鸿章的高明之处了。后来长达百年的时间,印证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成立五十多年的国家,甚至,在欧洲国家的眼里,它只是自己的资产的促成物。不过,李鸿章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美国将成为世界的一大强国,再则,他出使美国的时候,看到了美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所以,选择了美国。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在上岸时,船上的大人还不忘给他们穿上象征中国的长衫,以显示中国的国威。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在美国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这十五年的经历定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 …… 余下全文

篇四 :幼童读后感

《 幼童 》 观后感

看完幼童,感触最深的就是那100多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中国儿童,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勇气,远赴美国的精神,想想现在的孩子,就是成年了,还赖在父母身边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勇敢。也不知道那些家长,是那么的富有勇气,具有远见,冒着与孩子诀别的风险,愿将骨肉送去毫无所知的一片大陆。当我看到这些留美幼童中没有一个满族人时,知道那是不屈的朝气,是摆脱自身的枷锁,为祖国,为自己拼搏。而作为先驱者曾国藩、容闳等, 那些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人花了多少心血,不知道那个当时极端闭关锁国的中国吃了多少洋兵洋炮的亏,才使得愚钝的清政府肯公费派遣这些孩子去学洋人的技艺。当这些孩子踏上异国求学之旅时,我感觉到,那个沉睡的中国巨龙,开始微微睁开他那惺忪的睡眼。

而且幼童们在各个学校的情况以及生活,更是喜人。显然,12岁的年龄,孩子很容易接受异地的语音,生活方式:并且能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学习新鲜多样的文化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安排他们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让孩子们知道祖国,了解祖国,建立爱国情节,拥有祖国荣誉感。相比于现在的留学生,唉,差距啊!

有一点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清政府既然让幼童们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知识,却又想控制他们的思想,不让他们有自由,人权等等的思想,这完全是荒唐可笑的。清政府花那么多钱,却只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可这对于这些对什么都好奇的孩子,又怎么会没影响,而且他们还是住在美国家庭里,肯定是会被美国文化影响。这一切都是清政府的多想,不管他们学了什么,但是都是中国人,都是一颗赤子心。就是有牢骚,那也只是牢骚,想的孩子祖国。想想现在的部分中国人,唉!差距啊!

…… …… 余下全文

篇五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20101003573 黄杰192101—25

1872年,由容闳等率30名少年赴美留学,他们是大清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一百三十多年前,为了挽救这个古老的中国,在这片由崇古的儒家思想禁锢了两千年的土地上曾经出现了一批看眼看世界后试图用创新来改变国家积弱局面的有识之士。

这些留美幼童大都是大清国外派培养的聪颖子弟,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他们是当时美国接待家庭中心秀气文雅的东方少年,他们是学校演讲比赛上杰出的学生代表,他们是活跃在各个运动场上的取得优异成绩的健儿。在当时的美国,这一批外来者显得如此出众,同时,在1872—1886年这一历史时间段,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正面临着边疆的危机,英、法、美、日、俄都在中国的边境上蚕食土地,意图分一杯羹。如何能想象这些优秀的学生竟然来自这样一个落后的正被其他国家渗透的民族?留美幼童的美国家庭、同学、朋友怎样想这个问题?“我常常深深思念你。你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光荣使命。获悉你的故乡从专制统治下和愚昧锁链中解放出来的欢乐。”“这批年轻人从他们的青年到初步成年将在我们这里度过,他们将在他们的政府和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将比他们同辈中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有更自觉的爱国责任心来激发自己为祖国工作。” 事实上,第一批留美幼童当时在大清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达官贵人的子女是绝对不会留洋的,但这批幼童确实是千里挑一的聪明孩子,那些逝去的关于留美幼童的故事犹如墓园前美丽的常青藤,哀伤

…… …… 余下全文

篇六 :《幼童》观后感

纪录片《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幼童》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不为所动。当我真正看完纪录片之后 ,我有很多的感慨。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11化工3班 孙璐璐 1132210074 观看纪录片《幼童》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纪录片一开始介绍了留美幼童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境况以及挑选留美幼童的艰难和优秀。那时摇摇欲坠的中国与清王朝的风云变幻与浮生百态,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这样的背景下,这群15岁左右的孩子要出发了,在临行前拍了合影,从那里可以看出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情透视着幼小生命的惶恐,那时的清政府等待着这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等待着他们振兴清政府。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看着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已长成英俊男子的男孩儿们意气风发的脸,这是一种奇妙的魅力,吸引着我屏住呼吸,心扑扑跳动。此时照片中的他们,已经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天壤之别,仿佛他们已然是世间最钟灵毓秀的生灵,是上帝最钟爱的宠儿,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而那些飘逸俊美的手书和画作,一点一滴倾诉着仿佛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的中国同龄人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留美幼童观后感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姓名:

学号:

院系:

看完了纪录片《幼童》,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心情随着幼童们的遭遇一起起伏,感动。

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们被送到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段经历也应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吧。大他们又是不幸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漂洋过海,远离家乡和父母,肩负着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期望,这种压力,放在今天,恐怕也不是十几岁的孩子能够承受的。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幼童,而是为他们开启留学之路的容闳。对于容闳,我很敬佩他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和努力,在那个时代,他作为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人,深感中国的命运垂危,他的留学计划,是为了挽救衰败的中华民族,为了使中国不再受到来自西方列强的欺凌。他的这种远见和胸怀,是当时很多政府官员都难以企及的。

但是我觉得也正是这样的胸怀,让容闳有点在留美幼童的事情上有点着急和不顾后果了。首先,这样的心情是无可厚非的,自己十几年的梦想,一朝实现,又付出了多少心血,殚精竭虑,其中的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但就是因为这样,容闳在对待幼童时,太过于期待,太不计后果,使得清政府对幼童产生了疑虑,以至于最终召回。若是当时容闳和留学事务局能够把握好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度”,可能幼童们就可以继续在美国完成学业也未可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