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观后感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姓名:

学号:

院系:

看完了纪录片《幼童》,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心情随着幼童们的遭遇一起起伏,感动。

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们被送到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段经历也应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吧。大他们又是不幸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漂洋过海,远离家乡和父母,肩负着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期望,这种压力,放在今天,恐怕也不是十几岁的孩子能够承受的。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幼童,而是为他们开启留学之路的容闳。对于容闳,我很敬佩他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和努力,在那个时代,他作为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人,深感中国的命运垂危,他的留学计划,是为了挽救衰败的中华民族,为了使中国不再受到来自西方列强的欺凌。他的这种远见和胸怀,是当时很多政府官员都难以企及的。

但是我觉得也正是这样的胸怀,让容闳有点在留美幼童的事情上有点着急和不顾后果了。首先,这样的心情是无可厚非的,自己十几年的梦想,一朝实现,又付出了多少心血,殚精竭虑,其中的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但就是因为这样,容闳在对待幼童时,太过于期待,太不计后果,使得清政府对幼童产生了疑虑,以至于最终召回。若是当时容闳和留学事务局能够把握好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度”,可能幼童们就可以继续在美国完成学业也未可知。

不过虽然这样,容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促进文明开化,仍然是令人钦佩。

除了容闳,这次派遣留学生还有两个重要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此次留学的实行,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两位清末重臣。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不同于顽固派的保守愚昧,他们有走向世界的眼界和意识,有学习西方的行动。一幅“侍文正公看地球图”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拥有着当时少有的世界眼光。

而李鸿章在历史上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人们对于他更多的是看到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签订《马关条约》。而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觉醒,但实质上并没有给中国的近代化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暴露了农民阶级的愚昧和小农心态,更何况太平天国运动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许多家庭,田地都遭到毁灭。而李鸿章作为统治阶层的重臣,奉命镇压也是有理由的,更何况,若不镇压,就会出现第二个清政府,甚至比清政府更糟糕的政权。再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晚清能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和谈,能够有资格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只有李鸿章一人。况且,签订不平等条约,如果不是李鸿章,也会有王鸿章,赵鸿章,近代中国从来不乏这样的人。《马关条约》的签订不应该归咎于个人,我相信也没有谁能够承担的起这样遗臭千古的骂名吧。所以我更愿意看到李鸿章开明的一面,看到他为中国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总之,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在李鸿章的一手操办下,大清派遣留美幼童计划终于得以进行。

除此之外,再来说说留美幼童们。首先,这些幼童大都是来自穷苦家庭的,

有些都是由于家里太穷,无法给他们好的生活,父母才让孩子去参加此次可以称之为“冒险”的留学。此次留学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广东,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域以及开放程度,对人的认识及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批留美幼童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我们12岁在做什么呢?恐怕还是无忧无虑的在父母的庇佑下,安然成长吧。所以,这次出洋,对于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是,年纪小也有好处,幼童们能更快的接受美国的教育,更好的适应美国的生活。经过近3个月的漂流颠簸,幼童们到达了大洋彼岸。自由的空气和新鲜的生活让幼童们欣喜万分。

他们就像是在笼子里关了许久的鸟儿,迫不及待的要飞往广阔的蓝天。美国的自由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同时也更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个人要想拥有更加开阔的远见和视野,就要在更加开阔的地方,就像站在喜马拉雅山看到的景色必然是比坐井观天更加壮美。而当时晚清的大多数官员和统治者就属于坐井观天的那一类,觉得自己拥有的就是整个世界,殊不知,这仅仅是这个世界的一角。这些孩子此时所处的地方,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地方。

不得不说,中国的孩子很擅长学习,或许是受自古的那种安分守己的思想影响吧。这些幼童到达美国新英格兰后,就显出了卓越的天赋。李恩富的语言天赋,让美国人都啧啧称道,甚至在棒球,划船这些初次接触的领域里,中国的孩子也表现的非常好。他们在耶鲁,哈佛等高校,汲取着知识,接受着最先进的工业的熏陶。

原本看到这里,我觉得清政府当局还是做了一些让人称赞的事情的,但是后来,看到幼童们被召回,我才深深的感觉到,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怎么会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呢?

留学事务局的官员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我不得不说,清政府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只一种极度的不自信,对本国政治的不自信,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其实说到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我认为,中华文化更注重个人德行及修养,强调人本身内心的力量及善念,适用于太平盛世对人们的规范和要求。而西方文化则是注重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由的追求,强调一种实践性。其实作为文化本身,并没有可比性,我们也不能鲁莽的说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称为“奇技淫巧”,但是在美国世界博览会的时候,美国人民对于中国的瓷器,丝绸则是大加赞赏。虽然是不同方面的比较,但清政府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导致中国受尽欺凌的一个原因吧。

清政府撤回留美幼童的原因是怕他们学习美国的文化后,忘记自己的国家,但我觉得,从小在中华文化熏陶下的孩子们,是有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的。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这里所体现的,不正是他们的报效国家的心吗?

还有一点令我非常寒心,就是幼童们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惊异的目光,嘲笑的人群以及潮湿阴冷的“求知书院”。如果我是此时的幼童,我也会想念大洋彼岸温暖的生活和和善的人群。

但即使是这样的待遇,回国的幼童们,仍然怀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仍然

为祖国奉献一生,甚至献出生命。

还有让我深思的一点是这些幼童在美国和在中国的照片的对比。按理说,那个时期,中国的照相技术应该也不错了,所以就排除技术上的差异。先看幼童在美国念书的照片,他们是神采奕奕,并且眉宇间透出自信和那个年纪该有的张扬。而他们在中国的照片则恰恰相反,官帽遮住了他们眼神中的光芒,长袍马褂束缚了他们矫健的步伐,他们的眼中,也没有了当时那些自信和骄傲。

其实我们看清朝的许多照片,上面的人都是没有生气,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是不是这种不开放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呢?

总之,派遣留美幼童这件事情,更多的还是给垂危的清王朝注入了些许活力吧,这些孩子也不负众望的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闪闪发亮的人物。

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容闳,曾国藩,李鸿章以及那些远赴大洋彼岸的孩子们都已远去,但他们在百年前所演绎的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跌宕命运,依旧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上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领航者,他们让这个古老的国家一步步的走向更好的道路。他们的欢笑,泪水,坚定,彷徨,都让我们动容,让我们看见这个古老民族步履艰难的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第二篇: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轰开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得不不认识到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也就创造了“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在我国的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学生容闳的努力下,终于,大清的第一批留美孩童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轮船。 在一直闭关锁国的中国,一直都是以清朝上国自居,认为西方国家都是蛮夷之地,所以当时很多的家庭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政府,送到遥远的不知目的的国度。特别是在一些有权有势的富僚官商,都不愿意将家里聪颖的孩子送出去,只有那些贫苦挨饿的穷人家,巴不得能够有机会填饱肚子,又有机会学习知识。纪录片中说道:初次离开家园的孩子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时,激动不已,对即将经历的事情充满好奇,但面对暴风骤雨的黑夜,幼小的心灵又要忍受多么大的压力?在那些有效地心灵深处,肯定会担心自己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自己会不会在下一秒就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如此弱小,简直就像是森林中那些无助的小动物,应该立刻把他们送回母亲的怀抱。”这是当时美国人可是看到这些出道的幼童是所想的。我们不能想象他们当时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路,在何方?

初次到达美国的幼童们,对于西方的一切都很好奇:他们的服装,发型,西餐等等。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特别是那些冒着黑烟在道路上跑的火车,是多么的奇妙!当然,为了让他们知道大清的威信,他们也都盛装打扮,华丽出席,让美国的人们知道大清

的富强。

在渐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这些经过挑选的聪颖幼童们在美国的各个学校都表现得非常优异,在学校的成绩往往都是名列前茅,也都活跃在各个竞技场上。在划船上,有一个优秀的舵手,他为耶鲁大学在划艇比赛中取得了以往没有的成绩.那些曾经教过中国学生的教授们都这样说道: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们都是那么优秀,是美国青年的榜样。他们的同学也这样回忆到:中国的同学在所有的项目中都是最优秀的,不只是在体育场上,连女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们的身上。女生都觉得中国学生不仅优秀,而且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北洋大学首任校长蔡绍基在他的毕业演讲《鸦片贸易》中这样讲到:中国没有死,他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且注定会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这精彩的演讲不仅得到了人们的热烈的掌声,也让外国人们知道了中国最终是会强大起来的。

来到美国的孩子们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好,并且能很快的学习西方的文化,语言等。他们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长大成人。并且来到了热情的美国家庭里面,与美国人民亲密的相处,学习美国的语言,文化等。他们饱吸自由之空气,言论,思想自然与中国的旧教育不合。一个人一旦品尝到自由的滋味,他自然希望享受自由的空气。一直生下来就被囚禁的鸟,感觉不到森林的气味,可一旦让他舒展飞翔的翅膀,这时,在华丽的禁闭空间,也不能遏制她飞到即便是暴风骤雨的自由天空的愿望。也就是说,要让生活在美国的孩子,与一群成天进出教堂的家人呆在一起,却又不能让他加入基督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政府希望孩子们既要学习西方的课程,又不能不学中国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封建思想,这未免有点不太现实!所以,肯定会有不如意的例子出现,幼童史锦镛就是因为过于西化,简便改装,所以被遣送回国。然而,我想这在任何一个在自由文明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来说,要保持这封建保守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就连容闳,也是与美国女孩子结婚的。或许我们应该觉得,这些留美的孩子应该为中国带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外,还有西方的文明开化的思想,这就是他们应该要走的路!

然而,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清政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要的是为自己服务的听从命令的人,而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人。所以,在留学事务局的监督吴子登上任的时候,在美孩子的自由生活可以说是结束了,他不准他们学习美国的地理,弹钢琴,写英文诗等。这也就让孩子们把留学事务局当成了“地狱楼”。一群孩子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接受中国的旧教育,旧思想。

在1882年,中美关系恶化,掀起排华浪潮,中国官员也上奏说:“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送异国路岐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计尚未周知,彼族之骄风早经习染····”所以,即将走进大学之门的学生都被遣送回国。当幼童黄开甲充满期待的以为国人会非常欢迎他们时,见到的场景却让他们很心酸,只有拥挤吵闹的人群和异样的目光。人们都说这些从外国回来的人是有害于国家的。黄开甲这样回忆道:当朝廷允许我们回家探亲时,我激动地回到家乡,站在那个深宅大院的门口,期待着家人迎接我的归来。然

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居然被家人拒之门外!”

并不是只有黄开甲一个归国的幼童有这样的遭遇,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人们都对西方的东西有排斥:不准拉电线,不准修建铁路,说是会破坏风水·····等等一些事情都让这些学成归来的人们没有用武之地。

但世界总是在前进的,新事物是不可能被埋没的,19xx年,曾留美的詹天佑为中国成功修建了京张铁路。曾今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业等新兴领域。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美国各大报纸都用大篇幅写到:“成为中国大人物的中国学生,他们都官居要职!

现在看来,那些留美幼童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从被选中到蛮夷之地,到接受文明的洗礼,再到被召回国,最后成为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也曾面临着众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像某些幼童一样直接离开大清朝的制度的束缚,在美国待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西方自由的国度下生活。也可以选择回到祖国,通过自己以及所有留美幼童的努力,为改变落后的国家,学习西方的文明,这既包过政治制度,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有他们所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帮助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武器。我想,如果不是又詹天佑以及其他的优秀留美幼童们的努力,中国的铁路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有可能是几十年后,也有可能是几百年后···这些都要感谢归来的留美幼童为国家

做出的贡献。

但在现在,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明星或者是什么大人物都把国籍迁往外国,这对于国家来说会损失很多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人才,在他们海外学成后,并没有回来报效祖国,而是选择了留在过外,这是一种很不爱国的表现。

留美幼童的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距离我们几百年前的时候就有那么有远见,有思想的领导者,所以,生活在现代这个文明社会中,我们更加要努力的向前看,朝着文明前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