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韦榕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

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奇特的画面,令人心动,令人倾倒。但是作者却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在美丽奇特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而是仅“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我们如何解读作者一开始“心乐之”。而最后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匆匆离去?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的点滴思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够多,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比较生疏。而《小石潭记》虽是一篇美文,值得赏析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文中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自读、听读、挑读,在熟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积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设置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肖 平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蒋珍娟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完整的记叙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全过程,有详有略。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我总体感觉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要好一些。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和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重视:

1、要明确目标、重点突出。有人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时掂起课本就讲,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分不清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的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心思就游离于课堂之外。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大容量且有成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又连接紧密,从而保证学生听讲的连贯性。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板块,由浅入深,逐次展开,让学生清晰明白的,由浅入深的去学习本文,符合学习规律,收到很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5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七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行文清澈,情感清幽——《小石潭记》教学感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唐代以来山水游记中的名篇,本篇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无和游鱼的活泼生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幽愤心情。察其微,肖其貌,传其神,其行文清澈,其情感清幽。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更重要的是一个“空”字,让我们联想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寄寓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

柳宗元早年得志,曾参与了唐顺宗时的永贞革新。但由于宦官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进行了大约百天即受挫,二王八司马先后被贬远方。而柳宗元不像“诗豪”刘禹锡那样,性格豁达,所以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而且终其一生也在没有翻盘的机会,始终在边远蛮荒的柳州、永州等地,郁郁一生,四十七岁,病逝于柳州。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苏教版

 小石潭记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 :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提示:可以仿照《红楼梦》中贾宝玉等人给大观园中的景点题名的方式,用亭、台、廊、馆、阁等来命名)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这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 ,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