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长度的测量 教学反思

发挥课堂生成的引领作用

龙袍镇中:刘永娟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20xx年11月份,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初级中学举行了青年教

师赛课活动,作为一名刚工作三年的初三新教师,我参加了这个

活动,并且根据组织方的统一要求上八年级的内容,针对《长度

的测量(一)》上了公开课,课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了几个

小活动,本以为会很顺利,但是在经过借班上课以后发现,现实

的课堂与预设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别,最后的实验学生竟然没有时

间动手操练,最后这节课草草收尾,上公开课时碰巧教育局领导

到我校进行教学督导,物理教研员也听了这节课,课后给了我很

多建议,又经过物理组的交流研讨,在此过程中自己受益匪浅、

启发良多:

一、引入,创设情景:

设计思路:应用图片引入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测量长度

的必要性。再通过小活动说明“目测”的不可靠性,需要找到公

认的标准量——单位。

课堂实况:教师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飞流直下的瀑布、空中

运转的篮球、飞驰的赛车。学生很准确地说出它们是:运动的物

体,再进一步问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视频教学,情况就会不同,学生就能够较容易

…… …… 余下全文

篇二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但是在后面做相关换算方面的习题时,发现很多学生这一块转不过弯来,接受并会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反复去强调,倒不如慢慢在练习中实践中领悟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刚才我上了《电流的测量》一课,课堂上与学生配合得很好,发言讨论时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下面是我个人对这节课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流的测量》一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常用到,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展示水流带动水车的运动和电荷的课件,引出电流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电流大小的现象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灯泡的亮暗,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灯泡的亮暗与电流大小有关。然后教以学生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电流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真的有大小,联系到平时生活中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以及灯泡亮暗时有电流的大小。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这个“找一找”的环节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温度的测量》的教学反思

关于《温度的测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 清霜

《温度的测量》是《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初步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对学生技能方面的一种要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有所接触,因此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但是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识。要想使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能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识,那么使学生展示出自己原来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以上的这些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温度计的使用的教学方法,而不适应简单用讲授的的方法来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简单的过程简述如下: ① 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及家庭气温计等这为学生选取温度计进行测量打下基础

② 如何选取其中的一支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温开水的温度

③ 让每个学生来测量自己桌子上的一杯温开水的温度

④ 引导学生来讨论你们是如何利用自己所选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开水的温度的

⑤ 在讨论中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五个步骤:估、选、放、读、取。

…… …… 余下全文

篇六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张以科 2009级物理学 090801010075

长度与时间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根据双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托教材和课标,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精讲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对1mm、1cm、1min、1s等形式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的基本方法。对于长度与时间测量的工具使用采取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停表对身边物体如书本、座椅、脉搏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暴露出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学生实际的动手,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效果明显。对于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部分,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哪些是误差哪些是错误,总结误差和错误产生原因和区别,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求平均值)。对于长度特殊测量的内容,如硬币的直径,邮票的厚度等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首先教给学生等量代替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尝试,使学生基本掌握棉线法,辅助法,累积法等基本测量方法,本部分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长度和时间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和时间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和时间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长度的测量,难点是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长度读数时的估读。考点是长度的读数。

我觉得一节课完成内容比较仓促,所以要用1.5节课,实际上课用了两节课,时间还是略讲的,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第一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第二是特殊测量的问题,比如测铜丝直径。

课堂中有一个学生活动我觉得比较好,就是测量校卡长度(原本打算测量物理书的长度,但大多数学生的尺子较短,量程主要是0-15cm不能测),测出校卡长度,让学生说出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们的数据大多数都不太一样。针对数据提出两个问题:

(1)有没有错的数据?(锻炼识别错误数据的能力)。

(2)大家的测量过程都是正确的,为什么有偏差,这个差异是什么?(引出误差概念)。

(3)哪一个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