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课堂反思

  对于学生的未来,现在所学的知识很多会忘记,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陌生的问题。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准确的调查。在学生正式上课前,学生有很多方式了解,乃至掌握你所要教的知识。

1 .课前调查充分了解学生,课堂教学有针对性设计

以《原子的构成》这节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卷:

原子是( )

A. 实心的 B. 空心的

原子还能继续再分吗?如果还能分,还能分出什么?

答:在以下问题后注明答案的来源: A. 课外读物 B. 小学学的 C. 自己预习化学课本 D. 课外辅导班提前学的 E. 蒙的或编的 F. 其他来源,请明确指出如电视、广播、家长等

前期调查 07 届 1 班的学生共 50人,有 2/3 的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原子的结构,其中有 1/3 的学生在课外辅导班学到的,另外 1/3 的学生是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和预习课本,特别是有 3 人能准确的说出质子和中子的结构。 1/3 的学生不知道原子的构成,或掌握的不准确。因此,本设计针对 1 班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升。

…… …… 余下全文

篇二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代增林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比较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播放课件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

2、通过图片的观看和一些图表的对比,让学生弄清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消,这样使学生更好接受。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我也是通过图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得出来。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花沟中学 张爱香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莆田第十六中学 陈顺兴

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像陈全明老师那样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也许他们的教学设计看起来环环相扣,学生的回答也不乏精彩之处,却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学生真正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说,在教学中最难得的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那陈老师又是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的呢?仔细研究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妙处所在。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其质疑意识。陈老师在课一歼始就鼓励学生通过汤姆生的实验对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的认识产生质疑,无疑对学生产生一个暗示:老师欢迎同学们对权威产生质疑,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陈老师还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也能勇于提出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五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上七班的第一节课讲的内容就是《原子的结构》。王老师来听了这堂课。原子是很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化学实验能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该怎样能把抽象无聊的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查了很多资料,但都无果。只能在PPT课件上下功夫了,尽量使PPT吸引学生的眼球。PPT上的声音,动画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PPT上加入了这些元素。

在教学中,在我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正确时也给予肯定。比如说“对,回答得很好”“很厉害”等等赞许的话语。比如在讲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排布规律时,有同学就抢先说:“第二层电子数为8。”然后我紧接着提问:“第二层电子数一定为8吗,如果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只有7个呢,那它第二层电子数还是8吗?”然后那同学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马上改口:“第二层电子数不超过8。”我笑着说:“恩,很厉害哈,科学家可是研究了很久才发现了这个规律。”既肯定了他,又把班上学生逗笑了。

但由于之前准备不充分,因此上课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详略不得当。王老师也给我讲评了一下这节课。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1上课主线不突出,要有明线与暗线;2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3有些超纲的知识点不需要讲;4注意自己的话语,讲解错了,自己都没意识到;5内容讲得太快,没有留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六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 ,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温顾旧知 ,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 、分析并讨论:

1.什么叫原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 ,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由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性质。课的开头提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由此进行剖析,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的知识。虽然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不能做,可用Flash动画代替演示实验,也达到了使学生体验实验的直观真实。总之课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都不错,但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还要注意适当的补充点知识。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文科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课的设计主要考虑怎么激起学生的兴趣。开头以火力发电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激起他们去研究“火力发电”利弊的迫切心情,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其中能量有损失,接着提问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呢?进入了原电池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实验来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节课这样设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做题时都会做,这是一堂非常棒的课。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二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中很好的利用了教材,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形成,可由课本中图2-17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学生也比较好理解。其次实验的设计也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先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在顺利过渡到外因,课中的对比探究实验,清楚的比较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加之教师讲解实验中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时很好的引领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活跃了学生思维,并自主归纳、总结出结论,最后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外因除了温度和催化剂后还有其它因素。

…… …… 余下全文

篇八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0月,根据xx市初中化学学科协同研修活动的安排,作为一名刚上任一个多月的新教师,我有幸作为我们学校的主讲老师讲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很感谢学校以及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这次学习机会。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这节课内容虽少,但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难度。在试讲前,刘老师和李老师也给了我十分宝贵的建议:1、在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的原子模型,可结合生活中的实物便于学生想象。2、在原子结构探索中不够深入,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少。 3、多给学生探究活动,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因此,我的备课中,十分注重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播放原子结构发现史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图片和课本上的表格,使得学生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试讲后,大家听后又提出了好多宝贵的建议:如李吉麟老师并指出我的一些科学性错误和口误:中和电性、电子转动等。 通过这次的讲课,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如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的构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印象,能整体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点。在教学中,要协调“讲解”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的对话关系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再次谢谢大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