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龚建华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我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二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篇)

《多彩的课间生活》教学反思

教师 杨红泉

《多彩的课间生活》一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第一个分主题。主要是让学生愿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学生在上课期间上厕所、喝水,在没有老师的允许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为。我原本以为这是个别班级的表现,但不是如此,而是整个二年级普遍存在的情况,而且频繁发生。

当然,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习惯逐渐形成时期,可塑性潜力非常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如果针对习惯养成,那么教师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长。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经常说的话往往是不会放在心上,听之任之。 这问题,我主要还是针对小学新生的切身进行分析。

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使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一般来讲,小学新生对于小学新生活都充满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小学新生活变化的心理不适应。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各种规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万别,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参加小学品德与社会听课 评课教研活动反思

田庄小学 王如美

4月22日我在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参加了品生品社片际教研活动。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教学反思

2011—2012学年度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再现生活小场景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交友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他人的感受,提升心灵的体验,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让学生充当活动的主客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在教学《朋友之间》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实践,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我补充了很多课外的材料,从报纸上的真情故事《大火无情,人有情》,到同学们身边的小品演示,到我班的实际事例,每一个环节的补充,都让大家在听,说,演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的进步,人间的真情。从而让他们知道,付出爱心,定会得到快乐。帮助同学,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以此感染学生,我们也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帮助班上有困难的伙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题是“难忘的昨天”,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在这期间涌现出的许多仁人志士,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在教学《屈辱的历史》这节课时,课前我与同学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交流内容也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上课之初,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两组图片,分别是表现世界的和谐、和美、和平和战争中的儿童,学生得到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心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之中。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战争所带给人类的灾难,而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难度,而课件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直观上了解关于战争的一些东西。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与老师配合,好在该班有几位同学对于战争和历史的知识涉猎较为广泛,因而和老师的配合还算默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设问的时候只让学生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等等最为直观、简洁的问题,避免抽象难懂的词汇,这样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等环节的安排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这点上做的还可以,特别是在结束时配乐总结的时候,学生全体自发鼓掌,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吧。

…… …… 余下全文

篇六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吉河九年制学校 何伟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参加小学品德与社会听课 评课教研活动反思

田庄小学 王如美

4月22日我在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参加了品生品社片际教研活动。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感兴趣

石灰窑中心学校 王昌环

这学期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已结束,我担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一学期来感触颇深。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尽管我努力地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人物照片“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气又难受,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很茫然。《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