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堂堂清”和“一师一名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质课《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

《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

《生态金字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内容新颖,笔调流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学生介绍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醒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科普性的文章,一般来说,孩子们都是很感兴趣的,带着兴趣他们都能读懂课文内容,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只注重了两点,一是在当学生学习的小助手,帮助他们弄清楚生态金字塔的构造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弄清楚生态金字塔每一个营养级序列中的关系。二是弄清楚作者为了把生态金字塔说清楚,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让他们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理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增加阅读兴趣的好处,告诉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二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张蒲霞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聪明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是埃及金字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障碍,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的情绪。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和预习课文时的初步了解,到课堂上进一步感知中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坚固、奇特,感受古埃及人民勤劳智慧,同时激起继续探究金字塔的愿望。

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走近埃及,然后播放一段视频,并配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作为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 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表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到埃及金字塔的高时,我让学生联系我们学校综合楼的高度,通过比较,学生理解埃及金字塔的高大就比较容易了。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反思

抓住“食物链”展开能量流动分析

扬州弘扬中学 高三年级 生物 李严

本课是针对高三理科班一轮复习设计的一节课。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本课时只讲其中一个功能:能量流动。从教材上来说本节内容看似较少,但是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就不能局限在能量流动这一狭窄范围。谈到能量就应与必修一细胞代谢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例如绿色植物固定光能的方式—光合作用,能量散失的途径—细胞呼吸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方式等等。与选修三生态工程的联系-推广生态农业,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不同点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也就是说生产者的能量必须要能满足高营养级能量所需,而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为输入物质和能量,所以生产者的比例可以比较低。在本节中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也就是“林德曼效率”,课堂应提醒学生关注课本,推广生态农业只是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因此联系前后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要讲的内容也就不少了。

本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一改按知识点逐个讲解模式,采用自主“构建概念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导入视频“草原生态系统中,猎豹捕食羚羊”建立食物链,以此为中心,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构建生产者摄入量与同化量概念图,再分析构建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后的能量流动过程,通过一层层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摄入量、同化量与未同化量关系。然后通过“定时不定量”和“不定量不定时”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教材中“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过程”会出现“未利用量”,结合实际分析视频中各营养级一段时间也会出现未利用量,但最终都是流向呼吸作用、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三个途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举太多的例子,就以一点解决多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容易散,学习负担也相应减轻,较容易掌握。对于细胞代谢中能量的固定方式—光合作用,能量散失的途径—细胞呼吸作用,能量的转化—ATP的合成与利用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所教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弱,这些内容不仅难以掌握而且早已遗忘殆尽,所以针对这些内容必须多次回顾、梳理,通过构建概念图,让学生勾勒出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教学反思昨天下午录了一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复习课,上完之后感觉效果不好,很多原因在于对学情分析不够透彻,导致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些仓促。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导入部分,因为涉及到能量的流动,而本节课又是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型,所以有必要将能与能量有关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提出了三个问题“细胞内的能源物质有哪些?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包括什么?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找三个学生板演这三个问题,根据这三个问题导入新课。其联系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促进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则促进能源物质合成、利用和流动,那么能量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中又是如何流动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然后进行活动探讨:1、探讨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2、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的去向分析。通过学生填写学案,教师进行指导,完善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的流动,并强调生物摄入的能量的去向、粪便中能量的来源等问题。然后对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了总结。在学生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最终来源、渠道、形式、生理过程、能量的转化等基础知识。并通过蜣螂以粪便为食的例子巩固粪便中能量的来源。探究活动二、教师展示一自然生态系统中对各个营养级中能量的统计数值,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根据能量流动的计算,归纳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思维拓展探讨能量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并让学生绘制“树-昆虫-鸟”的数量金字塔,说明数量金字塔的特殊性。通过分析能量金字塔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由于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导致态系统中的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生物不能获得充足的能量,人们难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为此需要向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引出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但输入的能量要适当,这就需要对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进行预测或者对低营养级需要的能量进行估算。然后展示没有能量传递效率时,求最多或者最少按照食物链选择最长或最短,能量传递效率选择最高或最低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具有一定食物分配比例的计算和食物比例分配改变后对最高营养级的影响的题目进行计算,通过这两个例题,让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进而节省能量,减少消耗。从而引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第一条: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那么在食物网中还有许多能量被白白的浪费,比如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我们如何利用呢?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意义第二条,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并用两个高考题作为例子。最后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二、本节课的感悟1、学情要分析透彻,才能有的放矢,在计算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时,学生出现了卡壳现象,大部分学生对此题没有思路,不知如何下手,虽然我进行了提示学生也用了很长的时间仍然没有效果,说明学生的能力不够,而我在此又没有充足的预设,比如学生若3分钟没有思路,就需要我进行讲解而不能总是等,因为时间有限。在计算食物分配比例改变时,有部分学生能够解出来,但是思路各有不同,我找了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了讲解,结果这个学生思路独特,学生大都没有听懂,没办法我又讲了一遍,这点提示我在让学生讲解前要提前弄清楚学生的思路,但由于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过多的调查。2、 时间把握精确方能游刃有余,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曾经试了一节,结果没有讲完,为了能够正式上课时能够顺利一些,我选择了让学生首先预习学案并填写,以节省时间,但尽管如此,学生准备的并不充分,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态金字塔的启示

生态金字塔的启示

生态金字塔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金字塔。它指各个营养级之间某种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或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流过程,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流总量就减少一次,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传递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到20%,美国生物学家林德曼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能流时,首次发现能流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率约为10%,并称为“1/10规律”。 生态金字塔的原理可用一个十分形象但又不很严格的比喻来概括:大约1000公斤浮游植物能转变成100公斤浮游动物,而100公斤浮游动物才能转变成10公斤鱼,而10公斤鱼大致是人长1公斤组织所需要的食物。在生态金字塔中,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流总量就减少一次。食物链越短,消耗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就越少,缩短食物链,就能供养较多的人口。所以当今联合国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做法是鼓励进行粮食生产,而不是鼓励畜牧业发展,也是有充足的科学道理的。

所谓“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⑴生态数量金字塔、⑵生态生物量金字塔、⑶生态能量金字塔。三者不应相混,更不应将生态数量金字塔与生态能量金字塔混为一谈。生态能量金字塔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的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一定比高营养级的大,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由此,这个生态能量金字塔必然是一个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金字塔。这是因为:一,消费者有机体在获取食物方面从来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总有许多生物保留下来,有些可能不适合食用也会保留下来;二,消费者有机体从来不可能把全部吃下的食物都转变成自己的原生质(即完全同化),其中有些作为粪便排出;吸收的能量中,大部分在呼吸过程中作为燃料转变为热能而散失。这样,低的收获率与低的代谢效率相结合,就使得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生物种群至多只能转变食物源的10~20%成为自己的原生质,即营养级之间能量转移的效率一般为10%“百分之十递减率”。于是,明显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学反思

《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

武丹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中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了生物链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所以我的教学目的很明确;一是让知道这课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说明方法;二是让学生学完这一课后,环保意识更强些。

在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每段的意思。再让学生说一说,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落实第一个目标。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讨论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默读本段,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段内容,让学生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特点,了解生物链间的关系。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学生都画出了生态金字塔的每一级内容,还有一名同学凭着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把每一级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我让这名学生来讲解自己这样画的原因。这样,老师不用讲解,各层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理解了,下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原来绿色植物是一切能量的供应者,要想保持生态金字塔的稳定,必须大规模生产绿色植物,合理保护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不能滥捕滥杀,这样我们的人类才能生活在地球上,否则,我们人类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他们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知其所以然了。这也是学习这一课的重要收获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七 :18生态金字塔

18.生态金字塔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3、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2、理解生态金字塔的构成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生态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相机激情导入: 在广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狮子在游弋,苍鹰在盘旋??尽管它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但许多年过去了它们却都能在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3、出示金字塔图片,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师追问从图中发现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师评价并激趣: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也有个金字塔,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8《课生态金字塔》。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5、过渡引入质疑:从课题入手,去读出一些问题来,从课题入手,去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试过吗?读了课题,你读出什么问题来了吗?你最想知道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亚非文明古国教学反思

亚非文明古国教学反思

反思一:亚非文明古国>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天我在向学生解说"金字塔"的有关内容时,极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围绕"谁建造了金字塔"这个切口比较小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渠道,特别是从网上搜集材料,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展示时,我要求他们用口头的形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完善或辩驳,这些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是课堂辩论时间太少,未能充分展示学生们的辩才,使他们感到意犹未尽。

历史教学中,必要的课堂辩论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可取之法。

首先,学生的辩论涉及了史学的思维方式或规则,很有典型意义;

其次,课前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组成员是否出现过由于观点的变化而发生的调整?小组成员是如何协作、探究、交流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小组之间是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如何用事实来坚持己见或修正结论,或反驳他人的?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对这些过程性问题的认真观察、指导和说明是不可缺少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