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18课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莫高窟 课时练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习

班级:                                               姓名:                       

18  莫高窟

课内训练

一、我会拼,我会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dūn huáng  yì zūn   wò  fó  yín xián  cì xiù   fǔ bài   jì lù    dì guó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五年级莫高窟

18莫高窟

主备人:席亚玲 参备人:敬翠 刘申慧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掌握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大意。

3.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就能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与词语,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内容。

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任务一:扫清本课字词障碍。读准确。并知道重点词语的含义。

1. 读一读下面的词:

敦煌 莫高窟 似的 一尊 记录 描摹 银弦 帛画 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2.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四字词语,想想它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任务二:通读了课文,我能自主回答这些问题: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洞窟数量:

地理环境:

艺术魅力:

任务三: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 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2.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描写彩塑的?

课堂精彩展示

1. 组间竞争展示预习效果。

2. 小组内通过讨论统一好意见,选一名代表发言,组间交流。

达标测试

1. 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中间使用“有……有……有……还有……”写一段话。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眼中的莫高窟

敦煌的骄傲,莫高窟。没有亲眼见过她真容的观者,是难以感知这种情况的:19xx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而这些承载着古代供养人的良好析愿、画师的心血、技工的汗水的洞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直到今天我们以现在人的身份通过壁画与讲解揭开莫高窟神秘的面纱,与她轻语细谈,感知石窟寺无与伦比的魅力! 第一节游客参观的洞窟 首先概况式的介绍莫高窟。分别是:第16窟、第17窟、第328窟、第323窟、第96窟、第259窟、第257窟、第329窟、 第427窟、第428窟、第130窟、第148窟。这些洞窟,是从藏经洞发现开始为起点,能先期了解敦煌遗书与敦煌学,再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史,进而了解敦煌石窟与佛教的关系和历史,再通过不同的洞窟介绍使观者看到不同时代所营造洞窟的风格与特点。 第16窟——自成一家的西夏风格 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吸收回鹘壁画手法,探索本民族特点,晚期在继承学习吸收中原绘画的同时,又接受了来自西藏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用色上显现出“绿壁画”和装饰上广泛用金的着色特点。 这些特点和风格在第16窟能得到反映,第16窟是莫高窟的一个大型洞窟,开凿于晚唐大中五年至献通三年〈851-862〉间。 因为是吴姓的河西都僧统洪辩和尚所建,所以也称为“吴和尚窟”。今天所看到的是西夏时期重修过的壁画,而塑像则是清代重修的,主持重修塑像的是一名道士,叫王圆篆,后面我们将多次提到这名道士。 这个洞窟的四壁绘有千佛。以千佛为题材的壁画在敦煌壁画中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所以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这种大面积集中绘制千佛图像也是佛教艺术的一种普遍做法。 西夏的千佛是绘制绿色底色上的,宛如千佛端坐在碧波荡漾的水中生长的莲花上。西夏时期的千佛图像都是以绿色为底色的,这可能主要表现的是《大悲经.礼拜品》中“见此世界唯一大水”的内容,莲花出于水中,因此千佛均以绿色为底色。千佛是按照特定的宗教仪轨来绘制的,因为佛有三十二瑞相和八十种好,所以千佛围像作为佛像的一种缩略简化形式,一般要表现出身端直相,肩圆满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等。除此之外,千佛图像还有庄严佛像的宝盖、台座、莲花以及佛所持手印。千佛图像既有相似的成分,也有一定的任意性。所以这个洞窟的千佛非常相似,相对于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而言欣赏价值不足。 相对于千佛的洞窟窟顶的藻井非常不同,是西夏时期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当观者抬头看时栩栩如生、全身淡黄色的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因为这些浮塑很有立体感,而且龙身是金色线描绘了全身,与绿色的底色反差明显。而凤则卷曲成一圆形,凤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团花则是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黑、黄四种颜色相间交错叠晕,色彩丰富。团花的形象严整而有规律地悬挂于窟顶上,朱砂色衬底使团花富丽,金色线描使团花与团凤显得精致而辉煌。洞窟的四披是贴金棋細細案。 我们置身这个洞窟中,会有种在碧波绿水中荡漾的感觉,恍惚间与四壁的千佛同在净土世界,贴在千佛面部的金箔在灯光的辉映下熠熠生辉,似乎指引着观者在

…… …… 余下全文

篇四 :莫高窟第二课时导学案

18. 莫高窟 (第二课时)

莫高窟第二课时导学案

1

2

莫高窟第二课时导学案

3

莫高窟第二课时导学案

4

莫高窟第二课时导学案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敦煌莫高窟

课 题: 敦煌莫高窟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导 入

同学们,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哪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录像。

…… …… 余下全文

篇六 :莫高窟

镇级示范课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界首镇中心小学姜祖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教学难点:

引导迁移,引导发现,学习文章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总体把握,调动兴趣。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学生点击“走进莫高窟”)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点击“课文第一小节”)

3、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点击“第五小节”)

5、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莫高窟》。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一)、品味“彩塑”

1、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学生点击“彩塑”)

…… …… 余下全文

篇七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

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

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

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

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

…… …… 余下全文

篇八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xx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xx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外观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的瑰宝。人们都把莫高窟称为甘肃中的一颗明珠。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

莫高窟资料

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是我国著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25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1600

莫高窟资料

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莫高窟资料

莫高窟资料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