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李鸿章名言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 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 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灰颓其 志气。立心坚确,阴阳亦退而听命也。 ? 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 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 言。 ? 得失常事,不足虑,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 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 ? 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 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順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 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 年不谢也。 ? 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利害。 ? 办事久则阅历透,必多沈著痛快之处,非文人空谈所及。 ? 人才随风气为转移,须自上而率之,此议实为探源。 ? 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 成之而必不久。 ? 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 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 贱目,最足误事。 ? 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 可久。 ?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 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画一,无真能主持之权,即断无通力合作之日。 ? 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 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 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待 的。 ? 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 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 ? 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 20 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 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 这种高楼。 ? 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 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 便。 ?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 ?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得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 没有机会上学。 ?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 更多的学

…… …… 余下全文

篇二 :曾国藩经典名言100句

曾国藩经典名言100句

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心至苦,事至盛也。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8、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6、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禁大言以务实。

18、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9、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名人名言

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考场作文资料速记(最新技术)

一、素材链接:

言语类

(一)名人名言

1.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2.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国)

3.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4..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5.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6.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7.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8.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李鸿章的和戎思想

浅谈李鸿章的“和戎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以“和戎”为主,即“论理”不“论势”,主要就是以避战保和为主,减少战事的发生,营造和平的环境。

现在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局势以及李鸿章的地位,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这样说:“有清自咸同以来,国势衰微,已至极点。内而洪杨回捻蹂躏全国;外而列强,时倡瓜分之说;国祚亡而不亡,人民几沦为奴隶。于是悲时之士,咸有振臂之思,而鸿章即于此时生焉。鸿章以一词臣,总握兵戎,转战四方,参于机要,而当外交之冲,宰制畿辅,垂三十年之久,死后复封侯爵,追赠太傅,功高位尊,诚满清一代汉人不可多得者也。”上面引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一段评论以及当时的局势,可谓言简意赅,说出了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急局势,已到了穷途末路,而又说出了李鸿章在清政府中的地位,可谓位高权重,为满清鞠躬尽瘁。

“和戎”政策是李鸿章对与外国交往的一种策略,他在处理

天津教案以及与中法战争、中俄密约等事件中充分应用了这种政策,那他为什么要和戎呢,而和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和戎的原因 :

首先,推行这种外交政策是基于他对国际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以及对外国国家实力与清政府的实力的充分了解。当时外国正直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各国迅速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显著增强,而清政府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图发展,正走向衰落的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骂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实在过分(完整版)

核心提示:1896年,清朝“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全社会要负责任。把全部责任都推由李鸿章来承担,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都没有份,卸掉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评价,确实是太过分了。

一、 访美归来的浩叹

在清末政坛上,湘、淮军出身的政客们都是出名地不服输,都有一股“屡败屡战”的劲头,这是在和“太平天国”死缠烂打中练就的。曾国藩反复讲,再困难的时候也要“挺”住。李鸿章在1896年重温了这说法,称之为老师的“挺经”。当年,湘军已经几次濒临绝境,被打到水里,又爬上了岸,最后还反败为胜。所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把中国赔得精光,李鸿章还是没有灰心。李鸿章已经没有内力可恃,全靠他的外交手段了。英、美、法、德、俄诸列强中,合纵连横,他最想依靠的是美国。1896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年份,这一年,由于李鸿章的访美,美国举国谈论中国。李鸿章在历次清朝访美官员中级别最高,《纽约时报》连篇累牍报道中国事务,改变一贯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重视中国,积极介入中国事务。以前,美国人认为美洲已经够大了,不必去管外国的事。至于更加遥远的中国,只有在喝早茶时,才会想那是一个种茶叶的国度。李鸿章的访问,掀起舆论。19世纪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要归功于李鸿章的成功访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名言

读书名言

读书名人名言

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如水,不流即腐。张乘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 —— 李鸿章 《寄四弟》

学习有很多种途径。不一定非要读MBA。其实,和朋友们聊天本身就是一种延展式的学习。同样,你去听一些故事,看一些案例也是学习。而且,学习往往是可以跨行业的。比如:在打球的时候,就能悟出很多商业上的道理。学管理也不一定非要读管理书籍,即使你看美国大片,都能领悟出很多道理。 —— 王志东

一个学者胜过一个以色列国王,因为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可以替代他;而如果一个国王死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合格的人选。 —— 《巴比伦犹太教法典》

检验一个人所受教育的标准,就是看看他对自己无知的程度心中有没有数。 ——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足。 —— 朱棣文

…… …… 余下全文

篇八 :李鸿章和伊腾博文的差距

李鸿章和伊腾博文的差距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这样悬殊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还是真如李鸿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齐”?

19xx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一代大家梁启超便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一书,该书叙述评价了李鸿章的风云一生。并率先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作了比较分析。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在早年的“栉风沐雨之阅历”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识见和客观环境方面,难比伊藤。梁还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