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培训总结

为期一个半月的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月活动结束了,在这段时间,我们社区工作者经过了一轮系统的培训,除了条线知识的专业讲座外,还有社区居民自治、扁平化管理、品牌建设等社区服务方式的进一步探讨。针对我们大学生村官,街道组织了参观学习和座谈讨论。其中,到社区的参观学习以及之后各社区集中开展针对性的座谈讨论,探讨社区服务管理的改善方向,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自己也有一些心得想法,总结如下:

一、社区服务方式向更加亲民化发展,可以导入SP(standard process),即实务操作教程

(1)现在的服务方式,是居民群众来到社区办理事务,找到相关条线的工作人员办理,找不到条线人员,一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现在推行AB岗、ABC岗,有利于保证居民来办事不会找不到办事人员。

我觉得可以学习这么一种做法,即采用实务操作教程指导,以便于提高服务平台的亲和力。SP(standard process),实务操作教程,在一些外企里运用的比较普遍,是针对企业里的新进职工的培训指导。一般是PPT形式,也有文稿形式,更先进的就是网页操作形式了。它的作用在于指导新进员工也能独立而快速地掌握工作流程。

(2)放在社区事务来说,譬如说,有个居民来社区申请办理劳动手册,那么对于社区服务人员来说,就可以打开一个PPT教程:第一步,准备好材料,包括一寸照片、身份证等;第二步,填写信息表格,如何填写……

根据这一份“劳动手册办理流程PPT”,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懂得简单的电脑操作知识,打开这个PPT按章操作,就可以为居民办理好劳动手册。

同理,大部分社区大厅窗口的工作事务,都可以按这个流程来办。

这样做的效果,比自己学习记忆的效果更好,也不容易遗漏什么步骤。针对社区工作者,提高了服务平台使用的便利性。

顺便提一下网页模拟形式,比PPT更进一步,就是它跟操作员有互动,会提示你做对没有,做错没有。

(3)更进一步,以便民为目标,即针对社区服务方式向亲民化发展,改善方向有两个:

方向一,是将这个教程放在大厅里,普及教育给来办事的居民,采用自助式办理;就像到移动大厅去缴费或者办理其他各类业务,只需要一个大厅服务指导员,协助你操作服务自主平台,自主完成各项事务办理。

方向二,将这个办事项目和教程整合后放在社区或街道网站上,我在街道网站上看到有办事指南,但是只是单方面的展示告知;而无法形成互动沟通;我觉得最好是居民可以自己在家里上网就办理好各个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已经逐渐习惯在网上给手机电话充值缴费,完成各项服务。

在社区工作平台建立这么一个共享的实务操作系统,它可以是放在每台电脑桌面上里的一个图标,一点击打开,就可以进入这个文件夹里面,譬如有计生文件夹,社保文件夹,每个办事项目都是一个PPT或者word文件,每一页都写得很清楚,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1)对于新进的社区工作者,更容易熟悉本条线工作流程。

2)如果本条线工作人员不在,其他大学生村官,按章操作,也能很好地办理。

缺点以及相关对策:

1)政策性的信息变化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业务的办理条件要注明,并多次提醒,以免办错业务。

2)居民来咨询信息,而不是办理事务,那需要的就是政策性指导的文件了。实务操作教程的功能就不大了,但是可以另外整理好政策性文件,列明针对性人群。

3)居民本身就不了解自己来办什么事务,这就比较麻烦了,需要做一个澄清流程表,根据现有信息,澄清情况。

可行性分析:窗口服务项目,手续办理可行;调解事务等就不是很适用了。

二、重视是提案和研讨

鼓励提案,重视提案。我记得三社区的蔡书记提起她在做的研讨是《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然后还准备给上级领导提案并实施。

由此我想到两点:

一是人群,社区有许多有需要的人群,譬如孤寡老人,譬如未成年儿童,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刑释解教人员。

二是问题,每个社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社区对外来人员的治安管理,对消防水的管治,对车库小店堆积废物的安全隐患治理问题,等等。

以上这些,就可以构成我们的研讨课题和提案出发点。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着力点。

研讨是指,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人群和问题做走访、研究,确定他们的现况、最急需什么、他们在这个社区条件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有了研讨成果,由此做出各类提案,针对性地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人群的最有效的帮扶措施。然后在请示上级领导获得通过后,可以成立实践小组,进而完成提案的实践。

即使这些研讨,最终也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实践,但也能够为社区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数据,作为一个数据库资料储备,也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你做了研究调查,就确定了问题的存在和群众的需求。相当于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在你能力范围内也许你解决不了,你提出问题,请示上级,说不定就可以解决;社区无法处理好的,联合物业一起,说不定就可以处理好。

举个例子,社区有许多老人,孤寡伤残,年纪老迈,他们腿脚不便,说话沟通也不便,家里出了点事,譬如说空调坏了,电磁炉坏了之类,就会很无助。如果儿女孝顺经常关心的话,那还好。如果儿女比较冷漠,或者实在是没空,平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那么老人怎么办呢?

我在社区就见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孤寡老人,有点轻微的痴呆,一个人住在车库里,颤颤巍巍走到社区来,要求我们去给他修电磁炉。当时是我们社区物业上的张主任张伟方,出来接待了,上门去看了情况,联系了修理工给他修好。后来修理工向老人的儿子收钱没收到,后来是张主任自己付了,还给了老人一些钱补贴家用。这件事的后续发展是那老人的儿子把老人家数落了一顿,说他尽找麻烦。

社区针对这些老人,开展了一些援助服务,譬如邻里互助、志愿者结对帮助、定期上门走访、节假日慰问、夏送清凉等等各类活动。但是,平时的生活中没什么问题还好,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往往对别人来说很小的事情,在老人家这里就显得很无助、很急迫,譬如电磁炉坏了就没办法做饭,就可能2天都没饭吃了。

有的社区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建立老人食堂,每天给老人家做饭送饭菜,每天都送,风雨无阻;这样相当于是在社区建立一个养老基地一样,投入很大,并且不一定是最优方案。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提案,只有一些简单的想法,可以提议社区和物业联合,定期组织人员上门为社区老人修理维护电器;为单独居住的老人提供一些住所清洁消毒,卫生防疫的提醒,以免夏季高温滋生病菌。

以上这些,就是我近期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希望得到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