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论述了怎样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下面几方面去做好: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 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

于形成知识 网络 ;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四、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同时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要 总结 相似的类型题目,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惑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因此,例题的教学,习题的讲评教学等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的过程,又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双铺二中 饶德炳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1)(2)班的数学,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授课形式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课堂的设计者,学生的引路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 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谈一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九(1)九(2)两个班共有121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一小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从平时的练习和测试来看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懂了,课后并没有自觉将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讲过的题仍然出错的学生不在少数。从测试成绩来看,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中间力量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中等生,中转优工作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基础很差,上课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眼睛看着你,眉头紧锁,一提问却什么都不知道。简单的基础知识也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以上是我所了解的两个班级的现状。

二、问题解决

根据班级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应该先备好课。不论你对教材多么熟悉,如果哪节课不做准备的话,那么这节课肯定是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教材的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等。要逐字逐句推敲,抓住本质属性的关键词、句,搞清其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这些内容应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使自己对所讲的教材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2)确定重点、难点。

不论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材都有重点、难点。因为基础知识很多,不可能同样重要,有主要的、次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确定教材的重点,主要从其应用较广,是否是本段教材的枢纽,是否是后面教材的基础等多方面着手。

确定教材的难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知识由旧到新,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来研究,而学生掌握新观点、新方法要有一个过程。例如,由具体数字到抽象文字;由常量到变量;平面到空间等过渡;(2)知识本身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方差的定义;(3)知识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如算术根的定义;(4)知识内部结构复杂,而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差。如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等是教学中的难点。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一节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为这一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一切教学方法、手段都应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课后还要认真检查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2.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

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这样学生对题目只有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3.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另外,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

4.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臵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臵合适的坡度,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5.及时讲评作业和试卷。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业讲评是批改作业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讲评,要求教师事先必须

做好充分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

试卷讲评要及时。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可使学生马上更正错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深度。

(二)学生方面

1.学会听课。

学生学得好,不是谁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得好。这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听讲,学生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就不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也必然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2.问题不过保质期。

给每个疑难问题注明生产日期。很简单,练习册不会的题,试卷上不会的(前提是自己要真正思考后不会)记上日期,问题要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

当然说着简单,具体实施很困难。这就需要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经常督促让学生将解决问题作为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去做。

3.正确对待错题集。

一般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多数同学都要专门写到错题本上,有些人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写到上面,下面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对比性不太强,建议用下边这样的格式:

左边:试卷上自己最初的做法,右边:自己重做的最标准答案。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边写出自己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不是简单地写上粗心大意,应写:步骤是否合理,答题习惯是否得当,并且标明自己改进的方法。

4.试卷答题优化方法。

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先看后做,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便急急忙忙“偷偷”做题,加重自己的心理紧张程度,就有可能影响发挥,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应是先查看试卷,摸清“题情”。对题型和难度作总体了解,在头脑中寻找解决这部分题的知识内容。(2)先易后难,部分学生善“钻研”,先做难题,无功后返,以致该得的分没得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总分较低。

要求选择题灵活做,填空题仔细做。选择题一定坚持“小题小做”原则,采用间接、直接、特殊值代入法、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提高解题效率。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中档题一般学生都能做,主要缺点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对这类题要仔细审题,减少纰漏;高档题也不过是低档题的综合与叠加,所以只要分解开了,就会变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这样去分析、解题,就能尽可能得分。

5.进行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学生在紧张状

态下的思维水平。定时定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题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答题的规范要求、关键步骤的书写等。初三学生每周要做到一大一小两次限时训练,其时也就是练考;同时每天都要保持一定量的训练,比如交送作业当堂完成;只有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考试时才能发挥出优异水平。特别对于解答题每一步要言之有理,而不能凭感觉。

以上是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还不够成熟,有很多地方还值得商榷。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