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

你的前面是( 西 ),你的后面是( 东 ), 你的左面( 南 ) ,你的右面是( 北 )、

4、简单的线路图的描述:有方向、有距离、有目标。(如:从学校向南走500米到唐人街)

5、判断位置方向时往往以“在”为中心,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作判断。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3、笔算除法:

(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 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 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判断商的位数: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被除数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第三单元 统 计

1、平均数: ①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

②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 ③总份数 = 总数量÷ 平均数

2、(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

1、2、3月—— 第一季度 90天(平年)91天(闰年) 4、5、6月—— 第二季度 91天

7、8、9月—— 第三季度 92天 10、11、12月—— 第四季度 92天

2、记大小月的方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30天,只有2月有变化。

3、① 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② 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③ 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xx、2400等是闰年。

① 一般的公历年份÷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②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5、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6、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第一圈:从( 0 )时到(12 )时;即从( 深夜12 )时到(中午12)时。 第二圈:从( 12 )时到(24 )时;即从(中午12 )时到( 深夜 )时。

7、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x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原来的年份=周年)。如:到20xx年x月x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xx-1949=59周年9、经过时间的小时数: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 数。) 4、根据表内乘法估算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算。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4、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如:公园、学校的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如:省、市、区或县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00 10000 100 100

公顷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⑴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⑵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 = 面积÷宽 宽 = 面积 ÷长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6(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

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01), 2、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

3、小数加减法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要从低位开始算起,

位数不够用“0”补齐。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艺牛培训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一.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 2、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3、公式(及其变换)。 和 = 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三、 四边形(理解式的记忆为主,弄清周长公式中的各种关系)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1)有四条直的边;(2)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典型题目:1,围篱笆问题,一面靠墙,至少要多少米 2、固定周长,画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3、拼大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问题 4、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周长相等问题

四、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及其变换)。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

五、 时分秒(会单位换算,会算时间间隔)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钟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1、数位对齐: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或是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从右往左数的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对齐)

2、乘的顺序: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从个位开始乘起。

3、进位: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注意:1、连续进位的问题 2、0乘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千万小心别出错。

4、估算方法:先把多位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用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得到估算结果。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4、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5、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艺牛培训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