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总结 不带有一道废题 好好背吧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填空(20个 20分)

1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

3

4动觉,枕叶 视觉。

5

6性。

7

8

9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

11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思维: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4、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8、能力:是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10、过度学习:练习程度达到150%的学习。

11、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⑥掌握复习的量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的变化和运动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的新颖性

②人的主观状况: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期待 c.知识经验 d.身心状态

5、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①合理发泄 ②转移 ③自我控制 ④自我安慰 ⑤幽默 ⑥升华

6、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③与克服困难相关联

7、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9、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P155-156(四条)

10、“狼孩”故事的分析 P14-15

 

第二篇:心理学考试总结(全) 心酸整理

1、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关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认识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深刻则情感深刻,认识肤浅则情感肤浅,在认识基础上、在情感激励下,人才可能形成意志过程。已经形成额的对某一时无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情感过程,必然会促进或阻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影响更显而易见。

2、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中间学科,也称边缘科学。18xx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悠久短暂)

3、心理学研究的四项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二)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三)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四)教育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五个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2、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书面调查,即问卷法 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3.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4.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因变量)。简单地讲就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5.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结果的概括性有局限。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传递及整理信息。

6、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互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以及在它们之间的突触间隙。

7、大脑皮层的基本过程即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抑制和兴奋 8、感觉: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分类: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分类,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根据大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分类,分为空间直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0、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1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成反比 12、感受性的变化形式: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像。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 1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在每一时刻里 ,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互相转化、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任务、以往知识经验、和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2、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定势也会影响人们对同样一个物体的理解。3、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作用。 14、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15、表象的特点和功能:表象的特征 1.表象的直观性 儿童中可能发生一种 “遗觉象”。2.表象的概括性根据表象对象的性质,有一般表象和特殊表象之分。 但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却是不同的: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语词是抽象的概括。3.表象的可操作性 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表象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据研究推测,人脑中形象信息与语言信息的比例约为1 000:1。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6、记忆的类型: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根据记忆内容对时空关系的依存性,将长时记忆分为上述两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2.内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上述三种。 1.感觉记忆 :又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

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书中讲不超过2分钟,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乃至一生的记忆。(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将长时记忆的内容分为上述两种。 1.陈述性记忆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获得。提取时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2.程序性记忆 :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提取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五)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记忆的具体内容,可将记忆分为上述四种。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

17、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 * 识记——记忆的开始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 保持——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 再现——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18、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问题:遗忘在识记完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遗忘速度很快,而后逐渐缓慢,到最后几乎不遗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程度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原因:衰退理论、 干扰理论、压抑理论、提取失败

19、如何合理组织有效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最后,要善于采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20、如何提高记忆力: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信息以意义。3、利用已有知识。4、建立特殊联系。

21、思维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22、思维的基本特征:1、概括性:概括性是思维的最显著特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3、元认知性。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的认知,通过元认知可以为自己确立下一步的认知目标,如选择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感知、主义 、记忆等目标。

23、思维的类型: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24、想象的类型: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分类: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有意想象 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人的实际创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幻想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创造想象。

26、问题解决的四个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分析问题。即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的方式一是通过实践活动,二是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27、影响问题解决的原因:1、问题解决因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2、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六种,一是认知结构的限制。二是迁移的应用。三是定势的作用。四是策略选择。五是功能固着与变通。六是原型启发。3、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主要通过三方面影响问题解决:一是动机与情绪。二是人际关系。三是性格品质。

28、注意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29、注意的品质的分析、应用和培养:注意的品质有:(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称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3)注意的分配,即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1、自我暗示法。2、情境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记录法。5、自我奖惩法。6、训练听课技巧。

30、情绪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情绪通常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发生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2. 联系: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 另一方面,情绪也有赖于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 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两着眼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所以,在心理学中还用感情这一术语。是情绪、情感的笼统称谓。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 区别 认识活动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情绪和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性。

2. 联系 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也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 的概念。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认为智力对事业成功只起到20% 的作用,而情绪智力则可以起到80% 的作用。

31、心境的特点、原因、调节:(1)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心境的主要特点

是感染性、微弱性和持久性。(2)引起心境的原因:家庭的境遇、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逆、人际关系、往事的回忆、未来的遐想、身体的状况等,但从影响心境的本质原因来看,主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3)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加以调控。(4)不良心境就是一种不良情绪,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有:

a.排除忧郁:铲除忧郁根源、改变认知角度、适当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等。b.学会制怒:拓宽心理容量、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c.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d.消除紧张与焦虑: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行动方式。

32、情感的类型: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道德感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艺术美感和社会美感。 美感的成分非常复杂。但从主观体验来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 )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 )美感是一种倾向性的体验。 美感既具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3.理智感 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是与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对解决问题的需要、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

33、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三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因素 、生理唤醒 和认知过程 三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 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设计了一项实验,用来证明以上三个因素在情绪中的作用。

结论 :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是真正的情绪体验是由对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这种

“标记”的赋予是一种认知过程,个体利用过去经验和当前环境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作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所以,无论生理唤醒还是环境因素都不能单独地决定情绪,情绪发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意义 :沙赫特的研究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最早的实验依据,对情绪的认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4、意志的过程、四冲突: 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四冲突:1.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个所爱者或两个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35、意志品质的主要表现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表现:一、独立性 *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

* 独立性不同于武断。 * 与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 二、坚定性 *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

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 与坚定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刚愎、执拗。 三、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 果断不同于轻率。

*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

意志的培养:

一、树立长远而具体的人生目标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四、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37、动机的特点和功能:1、动机的特点:(!)原发性:动机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原发点,是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原发力量,每个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隐蔽性。由于动机的产生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加之动机的行为关系又错综复杂,因而,动机的产生及对个体的作用往往是看不见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3)活动性。要的人不只除非己莫为,动机与行为活动互不可分,有动机必然有活动,跟君行为活动可追溯动机。 2、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二、指向功能。动机就像指南针,使活动朝着预定方向进行。三、维持和加强功能。动机维持个体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 38、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当人们产生了某种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驱使人们去寻找能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使需要转化为活动动机。(2)外在诱因,凡能引起个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即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

需要和诱因关系密切。需要是内在的,隐蔽的,是支配有机体行为的

内部因素,诱因是与需要密切联系的外界刺激物,他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动机的强度与需要和诱因的性质有关。

39、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是主要代表人物。

40、归因理论(内归因和外归因):代表人物:海德与韦纳。 海德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果概念并不是来自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所以,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因此,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的(如能力和努力)和外部的(如工作难度和运气)。韦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也将人的归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两种,但又增加了“稳定性”这个维度。他认为,内外部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两种。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韦纳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如果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也会形成两种结果不同的动机。这里也有个别差异: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不努力。低成就动机者则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工作难度和运气。所以,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它规定着人们对工作的期望。

41、自我效能感因素:1、个体成败经验,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你成败的亲身经验,即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即学习者看到与自己实力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个体的归因特点。个体的归因凡是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把成功归因于外因,把失败归因与内因的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相反,自我效能感会增强。3、言语说服。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4、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自我状态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消极和不良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教师应积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从而提高成绩。

42、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

其次,能力和知识、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43、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分为5乘以5乘以6, 150种

44、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所谓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 一是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二是执行成分(或操作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 三是知识获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

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所谓情境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它有三种形式。

* 一是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 二是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 * 三是塑造。如果个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应他的环境或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 * 关于经验智力,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一个有能力的人比无能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就能不加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 它包括两种能力:

* 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经验的形成), * 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经验的自动化)。 智力多元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的。他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8种智力成分是:(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 (4)音乐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6)社交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45、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 比率智商(测除以实际乘以100)

46、气质的类型和特征:所谓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心理特征:1、感受性。人归队外界刺激的感受能,这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表现。2、耐受性。人在接受外部刺激时时间和强度的承受能力,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表现。3、反应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这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4、可塑性。即人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调节自己以适应外界的难易程度,他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关系密切。5、情绪兴奋性。包括情绪兴奋强弱与情绪外观的强烈程度。既与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关又与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有关。6、倾向性。即心里活动、言语和动作反映是表现于外部还是内部的特性,与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关。外向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气质的类型及表现:

1、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姐姐、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坏境,喜欢交往。外倾性。2、胆汁质。精力旺盛、反映迅速、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直率热情、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易冲动、但缺乏耐性。具有外倾性。3、粘液质。安静稳定、喜欢沉思、反映缓慢、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稳定、不易习惯新环境、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4、抑郁质。敏锐稳重、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动缓慢、胆小孤僻、不善交往、遇见困难和挫折易畏缩,有较强敏感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体察的事件,具有内倾性。 47、气质对个体心理和实践活动的影响:P235

48、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49、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气质受遗传影响)(1)气质与性格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以及趋向性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由现实生活经历与个人实践决定,可塑性较大,虽相对稳定,但较

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直接体现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2)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发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也可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50、性格基本要素:

51、特质理论: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不作严格区分,也可以把特质理解为性格特征。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看来似乎聚在一起,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源于共同的原因。 根源特质(: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52、良好性格的表现及培养:一、表现:1、能面对现实接纳现实,而非一味歪曲事实、愤世嫉俗。2、能客观的评价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而非排斥自己、拒绝别人、攻击社会。3、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4、情绪和思想的表达自然,不做作。5、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独处的需要而不回避他人。6、能发展自己与他人的深厚友谊。7、能分辨目的与手段,对善与恶的区分态度较明朗。8、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二、培养:1、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性格。2、有意识的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性格。3、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缺点。

53、性格的测验方法:自陈量表、评定量表、投射实验(墨迹测验、主体统觉测验)、血型鉴定法、笔迹鉴定法、图画鉴定法、排行鉴定法、居室设计法、衣着鉴定法、站立姿态鉴定法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