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效课堂阶段性总结

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精细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

xx中学借鉴xx镇第一中学“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验,启动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首两年的教改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唯有聚焦课堂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唯有精细管理方能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是依靠,“三常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具体实施者,教改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我校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

(1)研课磨课常态化

一是以落实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和集研活动“主备共备制度”为抓手,以每周观课评课、人人上好研讨课、同课异构赛讲等活动为途径,使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研讨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全员“研课”,找不足,学长处,促实践,上水平。二是开放教学“磨课”,利用兄弟学校来我校观课交流的机会,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每节课都在“练兵”,提高“实战”水平。三是精心研磨教学设计。制订了集体研究备课的制度和流程,主备教师提出备课和两单设计思路,集研组成员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材特点,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两单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操作性强的导学案和两单,共同研讨、精雕细刻,把备过程、备学生、备方法、备拓展、备时间的“五备”要求落实在多元研讨备课之中。

(2)教学反思常态化

“反思三年成名师”。我校坚持“反思即成长”,出台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导学案复备反思、同课异构同伴反思、课后即时反思和每周教学反思,教务处及时检查、通报、评优。我们把关于课堂的体会、学习延伸到网络,每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篇教学反思到学校网站,拓宽了反思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反思交流的质量,构建了及时互动的“高效课堂”开放交流体系,大力构

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全校累计反思已超过300多篇,其中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精品。浏览日志、发表反思、网上学习已成为深受老师们欢迎的常态化交流形式,收效良好。

(3)课题研究常态化

我校确立了以“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为主课题,以“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德育新途径研究”“语、数、英等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子课题,以“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为小课题的研究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细分到每个教研组、每个集研组、每个教师身上。每期给每位教师配发校本研训手册和成长档案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载和资料积累,促使实践向理论的升华。我们以落实“中心发言人”校本教研制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抓手,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集研活动为途径,强调“问题即是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观点,以课题研究促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论证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水平的双提高。

2、落实是关键,借“三力”扎实推进高效课堂

(1)大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现、树立优秀、尊重、培养优秀。我们把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纳入表彰奖励、绩效加分、提拔重用的范畴,并优先给予出外学习深造、做课培训的机会。两年来,先后选派课改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0余人次,选派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以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两年的“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锻造出了一批教学骨干,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我们让校内专家、课改先进在“高效课堂”论坛上做专题讲座,介绍经验心得、进行课改培训。在示范引领、创先争优的推动和影响下,全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完全胜任“高效课堂”教学,一些教改典型已经走出校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教改实验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年来,我校先后有六名老师获得“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课堂展

示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校有7名老师参加了6个学科的专题发言和做课任务。两名老师获得了教育部“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办公室颁发的“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奖”,7名教师在全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级奖励,11名老师在xx市20xx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市级奖励。

我们通过树立表率,把榜样引领的作用涵盖到全体学生身上。坚持每周在升旗集会上对上周评出的合作学习标兵、合作学习标兵小组进行表彰,由学校领导颁发“标兵小组”奖牌,并给“合作学习标兵”佩戴标兵胸牌。对于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征文比赛、学科竞赛、特长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必须在全校集会上隆重表彰奖励,并将获奖名单和作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展示,以激励学生、带动全体。

(2)强力抓好工作制度落实

工作的收效关键在于落实的力度。我校先后制订了《理论学习制度》《观课、评课、导课制度》《集体备课课制度》等40余种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制度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做到优化细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精细管理抓落实”活动,强力狠抓、确保实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听课及反思制度的落实,由当日值班人员考勤评价,周末汇总通报。二是坚持每天抽查。教务处每天都对学生的文本阅读、勾画批注,导读单的独立完成、互相批阅等情况进行教学抽查,并公布通报检查情况。三是每月进行教学统查。把导学案设计、两单的批阅、二次复备、教后记、听课评价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并在教师会上对统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由下组领导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四是将行管人员的值班检查、教师的值周检查与学生的值周检查、小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查、教师查、班级查、小组查的交叉式、立体式检查网络合无缝隙管理。五是夯实管理责任,做到各类检查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并且纳入班级和教师的考评序列。

(3)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须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才会做

到导向明确、有的放矢。我们一是提出了课堂高效行为十条标准: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二是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构建了“二维十一要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导学情况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情况从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五个要素,教师导学情况从目标、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六个要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师生从二维度、十一要素中找方向,建构自己的高效课堂。三是在学生评价上,我们以“五星”评价为基准,制订了《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合作小组评价细则》《学生课堂评价细则》,实施了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评价表记载办法,即时记载学生每周反思、每节课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汇总结果作为自主学习星、合作互助星、展示创新星、训练评价星、质量优异星等五星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选依据。全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促使学生能够全员、投入地参与到高效学习之中。

三、发展是目的,“三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反思中的思考:改革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德育的主阵地。传统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唱独角戏,把班会课变成了说教课、事务课、批评课。面对传统班会课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德育工作无法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相衔接、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状况,我校下决心以改革班会课为突破口,把德育改革贯穿到教改之中,建立起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的德育管理新体系。让德育也高效起来,与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态势,努力构建素质型的

育人机制,力图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全面育人模式,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在实处,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思考中的实践:建构德育“三自”新体系。

我校开展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1390”德育序列主题为载体,以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为抓手,与高效课堂改革相衔接的德育工作途径。实施一年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校园之声广播、电脑制作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版块,与高效课堂改革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共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学生服务。

3、 实践中的收获:德育收到切实效果。

“三自”德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新形式的探索,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安全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这些收获与高效课堂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力地推动教改向纵深发展。

四、春种秋获,教改实验初见成效

耕耘教改虽劳苦,天道酬勤自觉甜。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两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收效。

1、校本模式形成,校际交流已成常态。

我校初步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三四五”行动策略为核心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熟练运用,学生主动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推门听课”教学开放活动的常态开展,大大加深了我校与兄弟学校教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一年来,已有2800余名外校老师来我校观课交流,教学开放活动几乎每周都在进行。

2、家长、社会认同,赞许已成舆论主调。

教改初期,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甚至业内人士对高效课堂心存疑虑,高效课堂逐渐显露出来的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学生逐渐显露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发展潜能,学校逐渐显露出来的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使家长、社会接受、认可高效课堂并对其赞许有加。原来流失的学生纷纷倒流,重新回到一中校园,xx就是转回学生的典型代表,成绩上升很快,家长多次来校对教改表示支持。省教科所20xx年x月、10月先后两次来我校进行调研,对我校的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一中的教改已经在探索“育人”了。xx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情况均进行了专题报道,x教育学院把我校确定为“xx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家长、学校、社会已形成了支持改革、赞许创新的合力。

3、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已成教改主流。

“学生主动、课堂灵动、教育生动”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生动写照。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维习惯得以养成,学生探究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生自信心增强,展示欲望强烈,个性张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成为现实,学生素质明显提升。20xx年我校中考升学率达到55.8%,高中升学率两年内翻了一番多,被县教育体育局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第二篇:20xx年地理课堂自主学习阶段性总结

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培养阶段性总结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主宰课堂的情景已被颠覆,地理课堂教学常常表现为立足于问题情境的一次次“师生对话”和“生生互动”,立足于教师引导下的一次次“探索发现”和“合作交流”。

从国际中学周伟老师的课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真正的导演,其作用是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间经历了感知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时间分配来看,学生的“活动”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学生的积极程度来看,探究、表述、争论,处处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

我把这堂课分成五个部分,一是声情并茂的画面展示;二是问题的提出;三是学生查书、思考、判断;四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争论的过程;五是教师提供新情境,让学生应用的过程。这五个部分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交流合作——尝试运用”环节构成的学习过程,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分析。

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达到理想的境界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

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我国有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可见,“自主学习”的课堂必须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在学生没有兴趣、产生不了动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自主学习的。 上述教学之所以让人感觉,其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开始阶段用优美的画面创设的情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优美的风光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会使问题的提出恰逢其时,才会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形成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上述教学只会走向传统的传输式的教学道路。

上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工作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情境,简称为“创设情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先根据教学目标确立需要创设的情境,其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生活化原则、新颖性原则、包容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新颖、直观,能够起到激发兴趣作用的情境。

二、情境是问题提出的依托,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之源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成长发展的。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提出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创设学生进行思维、进行探索的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特别应注意考虑的环节。实践证明,不同的问题提出方式、时机和背景,对学生探究动机的程度、持续性影响很大。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巧妙设计问题提出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上述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当学生获取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时,教师提出了“为什么水资源丰富的中国却沦为贫水的国家?”这“一问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在本节课即将“落幕”时,“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如何合理利用与节约水资源?”问题的提出,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了高潮,也使人地关系的教育得到了强化。

上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之源。设计问题时,要与情境创设相统一。因为情境是问题提出的依托,问题是情境必然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情境的设计更需要考虑需要让学生探索的问题,不能为情境而情境,要从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情境。

三、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探究、合作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什么?是学生热热闹闹地参与玩一玩,还是学生积极、认真、一字不落地听教师讲?我认为,上述教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堂课中,教师始终引领着学生“活动”:对水资源概况,他运用“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学;对贫水问题他引导学生认真去讨论;对水资源的调节他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评析;对水资源的空间治理他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并各抒己见;对水资源的时间治理的学法他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感悟。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给予学生以指点,学生的“自

主”与教师的“主导”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说,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是积极的学习思维过程。

上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自主学习是有目的地对问题探究的活动,这种学习包含了个体和集体两部分,即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对前半部分,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后半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调控,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争论,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四、学生的讨论活动,应该是自发的活动过程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就会说,同学们讨论讨论。似乎,任何问题都需要讨论,任何问题一经讨论学生就掌握了。这是对讨论的最大误解。讨论应该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或者说应该是学生对统一问题不同方面认识的相互表达。上述教学中对“如何节约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时,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判断的结论相左,自然产生了讨论活动,不过这种活动是在教师的调控下发生的,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讨论的方式是各自阐述理由,不管结论如何,我想,学生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深刻的。不仅仅如此,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所习得的思维方式、探讨问题的习惯等,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

上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善于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寻找认识相左的地方,由此引发相互讨论,实现思维碰撞,才能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要寻找认识相左的地方,就必须善于倾听,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要求学生确立倾听的习惯,因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发展变化很大一部分是靠倾听获得的,学生间之所以会发生讨论、争论,与相互倾听后产生的碰撞有关。

五、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按照认知理论,学生的认知来源于对事物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的地理学习首先应从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开始,由对地理事实的研究,获得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认识,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其对地理事实的一般认识去分析研究其他地理事实、去体验前人几千年的探究历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有限的时空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地理事物都拖到课堂中来,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到地理事实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典型的地理事实通过加工,浓缩成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研究、体验、经历的事实情境,营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上述教学就是如此。

上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其结构是:提供地理事实——引导学生探究——学会知识和技能——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并倡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为此,我们要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内涵,建构自主、高效、和谐的地理课堂。

 

第三篇:20xx年高效课堂阶段性总结

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精细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

xx中学借鉴xx镇第一中学“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验,启动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首两年的教改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唯有聚焦课堂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唯有精细管理方能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是依靠,“三常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具体实施者,教改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我校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

(1)研课磨课常态化

一是以落实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和集研活动“主备共备制度”为抓手,以每周观课评课、人人上好研讨课、同课异构赛讲等活动为途径,使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研讨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全员“研课”,找不足,学长处,促实践,上水平。二是开放教学“磨课”,利用兄弟学校来我校观课交流的机会,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每节课都在“练兵”,提高“实战”水平。三是精心研磨教学设计。制订了集体研究备课的制度和流程,主备教师提出备课和两单设计思路,集研组成员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材特点,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两单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操作性强的导学案和两单,共同研讨、精雕细刻,把备过程、备学生、备方法、备拓展、备时间的“五备”要求落实在多元研讨备课之中。

(2)教学反思常态化

“反思三年成名师”。我校坚持“反思即成长”,出台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导学案复备反思、同课异构同伴反思、课后即时反思和每周教学反思,教务处及时检查、通报、评优。我们把关于课堂的体会、学习延伸到网络,每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篇教学反思到学校网站,拓宽了反思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反思交流的质量,构建了及时互动的“高效课堂”开放交流体系,大力构

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全校累计反思已超过300多篇,其中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精品。浏览日志、发表反思、网上学习已成为深受老师们欢迎的常态化交流形式,收效良好。

(3)课题研究常态化

我校确立了以“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为主课题,以“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德育新途径研究”“语、数、英等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子课题,以“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为小课题的研究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细分到每个教研组、每个集研组、每个教师身上。每期给每位教师配发校本研训手册和成长档案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载和资料积累,促使实践向理论的升华。我们以落实“中心发言人”校本教研制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抓手,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集研活动为途径,强调“问题即是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观点,以课题研究促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论证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水平的双提高。

2、落实是关键,借“三力”扎实推进高效课堂

(1)大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现、树立优秀、尊重、培养优秀。我们把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纳入表彰奖励、绩效加分、提拔重用的范畴,并优先给予出外学习深造、做课培训的机会。两年来,先后选派课改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0余人次,选派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以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两年的“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锻造出了一批教学骨干,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我们让校内专家、课改先进在“高效课堂”论坛上做专题讲座,介绍经验心得、进行课改培训。在示范引领、创先争优的推动和影响下,全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完全胜任“高效课堂”教学,一些教改典型已经走出校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教改实验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年来,我校先后有六名老师获得“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课堂展

示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校有7名老师参加了6个学科的专题发言和做课任务。两名老师获得了教育部“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办公室颁发的“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奖”,7名教师在全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级奖励,11名老师在xx市20xx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市级奖励。

我们通过树立表率,把榜样引领的作用涵盖到全体学生身上。坚持每周在升旗集会上对上周评出的合作学习标兵、合作学习标兵小组进行表彰,由学校领导颁发“标兵小组”奖牌,并给“合作学习标兵”佩戴标兵胸牌。对于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征文比赛、学科竞赛、特长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必须在全校集会上隆重表彰奖励,并将获奖名单和作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展示,以激励学生、带动全体。

(2)强力抓好工作制度落实

工作的收效关键在于落实的力度。我校先后制订了《理论学习制度》《观课、评课、导课制度》《集体备课课制度》等40余种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制度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做到优化细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精细管理抓落实”活动,强力狠抓、确保实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听课及反思制度的落实,由当日值班人员考勤评价,周末汇总通报。二是坚持每天抽查。教务处每天都对学生的文本阅读、勾画批注,导读单的独立完成、互相批阅等情况进行教学抽查,并公布通报检查情况。三是每月进行教学统查。把导学案设计、两单的批阅、二次复备、教后记、听课评价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并在教师会上对统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由下组领导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四是将行管人员的值班检查、教师的值周检查与学生的值周检查、小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查、教师查、班级查、小组查的交叉式、立体式检查网络合无缝隙管理。五是夯实管理责任,做到各类检查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并且纳入班级和教师的考评序列。

(3)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须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才会做

到导向明确、有的放矢。我们一是提出了课堂高效行为十条标准: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二是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构建了“二维十一要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导学情况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情况从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五个要素,教师导学情况从目标、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六个要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师生从二维度、十一要素中找方向,建构自己的高效课堂。三是在学生评价上,我们以“五星”评价为基准,制订了《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合作小组评价细则》《学生课堂评价细则》,实施了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评价表记载办法,即时记载学生每周反思、每节课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汇总结果作为自主学习星、合作互助星、展示创新星、训练评价星、质量优异星等五星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选依据。全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促使学生能够全员、投入地参与到高效学习之中。

三、发展是目的,“三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反思中的思考:改革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德育的主阵地。传统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唱独角戏,把班会课变成了说教课、事务课、批评课。面对传统班会课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德育工作无法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相衔接、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状况,我校下决心以改革班会课为突破口,把德育改革贯穿到教改之中,建立起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的德育管理新体系。让德育也高效起来,与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态势,努力构建素质型的

育人机制,力图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全面育人模式,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在实处,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思考中的实践:建构德育“三自”新体系。

我校开展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1390”德育序列主题为载体,以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为抓手,与高效课堂改革相衔接的德育工作途径。实施一年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校园之声广播、电脑制作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版块,与高效课堂改革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共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学生服务。

3、 实践中的收获:德育收到切实效果。

“三自”德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新形式的探索,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安全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这些收获与高效课堂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力地推动教改向纵深发展。

四、春种秋获,教改实验初见成效

耕耘教改虽劳苦,天道酬勤自觉甜。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两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收效。

1、校本模式形成,校际交流已成常态。

我校初步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三四五”行动策略为核心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熟练运用,学生主动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推门听课”教学开放活动的常态开展,大大加深了我校与兄弟学校教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一年来,已有2800余名外校老师来我校观课交流,教学开放活动几乎每周都在进行。

2、家长、社会认同,赞许已成舆论主调。

教改初期,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甚至业内人士对高效课堂心存疑虑,高效课堂逐渐显露出来的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学生逐渐显露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发展潜能,学校逐渐显露出来的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使家长、社会接受、认可高效课堂并对其赞许有加。原来流失的学生纷纷倒流,重新回到一中校园,xx就是转回学生的典型代表,成绩上升很快,家长多次来校对教改表示支持。省教科所20xx年x月、10月先后两次来我校进行调研,对我校的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一中的教改已经在探索“育人”了。xx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情况均进行了专题报道,x教育学院把我校确定为“xx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家长、学校、社会已形成了支持改革、赞许创新的合力。

3、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已成教改主流。

“学生主动、课堂灵动、教育生动”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生动写照。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维习惯得以养成,学生探究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生自信心增强,展示欲望强烈,个性张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成为现实,学生素质明显提升。20xx年我校中考升学率达到55.8%,高中升学率两年内翻了一番多,被县教育体育局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