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泗水县龙城小学课题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和摸索,如今已初见成效。为了总结探索与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研究道路上的成功与不足,特作如下反思。

一、取得的成就:

1、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王老师在教《梯形的面积》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题目由易到难,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沿着斜坡上,

发挥团结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1)、学会了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

(2)、学会了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了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了评价。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同学的发言、某一解题的方法、某一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使评价有目标、有内容,言之有物,比如评一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教师要循序渐进,谆谆善诱,允许学生用一句话评,两句话评,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当然,这项课题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和突破。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经过一年的研究,我对课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对该课题进行一个阶段总结。

如今,对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被日益关注起来。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但在实施小组合作中,我们不能留于形式,要处理好各环节,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的更多知识,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1.合作交流前是否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时常可发现小组成员参与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参与量明显就少。如果我们在合作前给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对合作内容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想法,再与同组合作,这样合作的质量有可能更好,参与就有可能会均衡些。

2.合作讨论前教师所提的要求是否需要可操作性?是否需要记录讨论结果?

从这些课看,有部分教师在讨论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讨论步骤,学生就很难把握,讨论就成了“沙龙”,说到哪儿就滑到哪儿?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考虑到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法或有一定规律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结果或方法进行记录并整理,这有利于汇报,更有利于学生之间

讨论的有效性。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将已知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并写成两类问题,一类是想考考同学的,另一类是想请教同学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

3.合作讨论中教师该怎样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到小组中去听学生的讨论,并加以指导。以前的我,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总是急于在小组讨论时找到自己想要的结论, 甚至有时机械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小组中,这是不可取的,而要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思考方法,适当地加以引导,把自己融入学生的讨论中。

4.讨论交流结束后,学生的汇报该怎样组织?

学生的汇报是学生讨论有效性的最佳表现,是学生展示本组实力时候,是学生表现自己口才的时候。在此,教师就要组织好学生的汇报,在学生汇报结果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讨论结果更充分,更科学。

5.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怎样完善?

良好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向对学生提出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如:

(1)周到、耐心而又和蔼地对待同组的成员;

(2)做一个好的参与者;

(3)向他人求助或为他人提供帮助,确保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弄懂;

(4)鼓励组员参与讨论并成为好的倾听者。

(5)只谈关于合作讨论交流的内容,用轻微的“内部谈话”的语调。 以上就是我对课题研究以来的一点认识,也算是经验总结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