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五节_总结教案

总 结

P1上节课学习了计划,有了计划开始实践,实践完了就该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务类文体的第二种:总结

P2 念P

P3上面这位伟人认识吧? 毛爷爷曾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总结的作用和意义。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生活少走弯路。

晚上,躺在床上,面床思过一下,每日一总,你就发现每天都会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

P4 1、总结的概念

总结就是把某个时期内的工作、学习或某个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经验或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所写的一种事务性应用文。它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广泛使用的常用文体。总结又称为回顾、小结、汇报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划,计划和总结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呢?

首先,从时间上去看

区别:计划是预想未来(写黑板),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设计,。要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总结是回顾过去(写黑板),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要解决的是“做了什么”和“做得怎样”

联系: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十分密切。:计划是总结的依据,总结是对计划的检验,又 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比如,今年年底你们写了学习总结,明年你就会根据你的总结更好的学习,好的学习经验和体会继续发扬光大,不足的地方和问题加强改进,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而又互相促进。

一项工作总是经过计划——实践— —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再再计划,再再实践,再再总结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计划和总结共同点都以实践活动内容为依据。都是针对一定期限内的工作或活动,都对工作有指导作用 P5 2、总结的种类

划分方式与计划相似

总结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读P 专题里面会有(经验??)

主要说一下:全面和专题

全面总结也称之为综合总结,主要是对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中作进行全面总结.一般都是总的回顾和检查,综合性总结讲究全面但不面面俱到,而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专题性总结:就是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总结。一般是选取工作中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典型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指导具体工作,写起来一般集中,针对性强。 讨论了总结的种类,那么各种各样的总结在工作,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P6 总结的作用:

总结都是工作结束后进行总结,所以总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总结,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工作的情 况,从成功中获得经验,从错误或失败中吸取教训, 从而改进工作,把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由于总结是对实际工作由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过 程,因而通过总结还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增长才 干。 有些总结,既要上报,又要下发,有的还在一定 场合宣讲,因此总结又能起到互通情报、共同提高的 作用。 说了这么一长串一句话总结,作用就是,回顾过去,评估得失,指导将来。这也是写总结的思路

我们上节课了解了计划的特点是指导性,预见性,可行性 P7 3、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回顾理论性。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查,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和计划的预见性恰恰相反。 理论性,不是对工作实践的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对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内容自我性:无论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本人实践活动的反映和概括,总结。都用第一人称、都用自身活动中的材料

刚才我们学习了总结的概念,种类,作用和特点,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总结的写作方法

P8 4、总结的结构

。总结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 和计划一样。

P9标题

:公文式标题

3种 读P

P10 新闻式标题

1, 间接性,单式标题。在标题中不出现“总结”的文种名称,但从标题中已反映出总结的内容,读P。

2,复式标题。采用双行式标题,正标题采用间接性标题的形式,高度概括总结的主要内容;副标题采用直接性标题的形式,直接点明单位、时间、文种名称。

我们刚说了总结分类其中按性质区分,分为综合类和专题类。 一般来说,综合性总结的标题采用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期限、内容和文种四项组成;专题总结多使用新闻式标题,这种标题比较灵活,可根据总结内容来确定。

总结的标题比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种要多一个形式!注意一下

P11正文

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 前言+主体+结尾)

前言:(略写)总结的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 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具体的回顾一下,然后顺理成章的引下去(作为开头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文字不可过多)

主体:(1)成绩,经验、(祥写)。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重在分析取得的成绩以及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做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2)存在问题和教训。(较详)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训要吸取?问题和教训要写得具体,方便今后工作中改进。

这部分篇幅大 、内容多,要特别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结尾:(略写) 结尾是正文的收束(4 )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意见。主要包括对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安排意见等。表明决心 、展望前景。这部分要写得切实可行,要与开头(前言)相照应,篇幅不应过长。有些总结在主体部分已将这些内容 表达过了,就不必再写结尾

P12落款

标题上没有标明单位的,应该在正文结束后写上单位,个人总结的写上个人姓名,然后再写日期。

P13正文主体常见的格式有下面几种: 念P(一个个念)

独体式:这种写法重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紧扣主题,顺着主线,文字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往往不分条目,也不用小标题,不分章节,适用于内容比较单一的总结。

标题式。把总结的内容按逻辑关系分成若干部分,并在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用来标明每部分的要点。如书上P100

条文式 就是把总结的内容提炼成若干要点,按内在的联系排列,分条目列项,逐次安排。(计划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

P14 总结应具备的条件:

1写总结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优点,不缩小缺点,总结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准确无误,任何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2写好重点经验。总结的主要内容

基本情况概述(前言) 10%

成绩和经验 (主体) 60%

问题和教训 (主体) 20%

今后努力方向 (结尾) 10%

3,总结的语言要准确、简明、朴实。 准确:文如其事,恰如其分,有分寸感,不允许模棱 两可,含糊其词。简明扼要,朴素平实,不追求华丽,过分修饰。 思维逻辑清晰,通顺流畅。

除了应具备的条件。还有写的写总结时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上有。由于时间关系,下来自己看一下,我就在这里不多说了!

为了大家更能清楚总结的写法,来看一例文

P15-16 标题:完全式,单位+是先+内容+文种

这是一份综合性的全年工作总结。这篇总结开头概括介绍了工作的整体成绩,然后分解为七个核心问题,并重点突出前三个方面(机关作风整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的阐述和总结,倒数第二段是阐述了存在问题,方便以后改进。结尾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全文是横式结构,逻辑关系

清晰。

P17 1 介绍一下哪个学校专业的学生,对半学期总的情况回顾一下。

既然学习总结,就要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和体会具体阐述,为了思路清晰,可以条文式去阐述!接着,实事求是对这半学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简单,准确的说明。最后结尾,继续努力,对今后学习的设想,简明扼要。 看例子P18-20

 

第二篇:第七章+课程+总结

1、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 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

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3、 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

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4、 课程的分类:1)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

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从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分: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5、 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

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特点: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一直是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优缺点:学科课程主要优点是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吧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缺点是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的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的把握世界的联系。

6、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特点: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优缺点:有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缺点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播人类文化遗产。

7、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

学科。19xx年,英国教育家华特海提出。

8、 综合课程的形式:1)融合课程 2)广域课程 3)核心课程

9、 隐性课程:一般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他们能对学习产生经常而有效

的影响。19xx年美国杰克逊提出的。

隐形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对学生影响的特点:1)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2)空间的广泛性 3)内容的全面性

10、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是一级课程。

11、地方课程:是指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

二级课程。

12、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在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上网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1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

统化活动,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设计。

14、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

有关教学和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也叫课程方案。

课程计划结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15、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等的有关某门课

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教材及其设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

和具体化。

17、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1)选择化和个性化: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程度,使课程更

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的结构,不仅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以学科为主的结构形式,而且可以有适合于学生的个别化和处方化的课程结构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不同的组合以适应自身需要。

2)平衡化:是指课程的内部因素之间在量和质上的平衡。根据教育的最终目的来寻求内容平衡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方面,包括不同层面的,例如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

3)综合化: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明显加强;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科学分化的体系来确定科目和制定课程的;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只有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4)管理上的多级化:在课程管理上,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的作用,各自赋予一定的权限。既能保证课堂的质量,又能增加灵活性和创造性。

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 改变过于重视教育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

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第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9、20xx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改革纲要》,第八轮课改的开始,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至高中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特性:1)实践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

内容: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22、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遵循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

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践四大制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23、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两个体系: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评价体系; 2)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24、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