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1-6章总结

第一章小结

2、何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5、试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短期,假设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量不变,根据利润最大化原理及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此时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即为单个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

(2)劳动要素的供给数量,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

(3)技术进步,①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 ②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

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4)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5)劳动力的流动性

(6)以及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等。

第二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1、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2、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3、主体均衡: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和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4、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指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5、替代效应: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动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

二、简答

3、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他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4、何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涉及个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的问题。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从而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替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余暇减少

第三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2.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

3.U——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由几个要素构成:(一)组织结构,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所规定的。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纵向联系是从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二)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二、简答

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一、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它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完全被纳入到管理规则。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特有的惯例与传统作为非正式规则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外部市场则通常是以价格为调节手段。

二、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这是其最典型特征。企业在完成初始雇佣后往往通过默契或承诺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性,为职工在企业内提供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机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即使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也不立即把多余的员工推到社会,而是首先通过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的措施来应对。与此相对应,员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动性或“跳槽”行为。这与外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频繁波动形成反差。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联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第四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2、准固定成本:指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

3、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

二、简答

2. 讲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答:功能: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

特点: 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时间的总和。

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小结

一、 名词解释

1、生命周期: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劳动参与决策: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 简答

2、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都是影响就业与就学的因素。一般就学年限的延长,在生命周期内会推迟就业,也会对就业的形式和收益要求改变。女性就业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就学和就业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不同,牵涉婚后的就业阶段的选择问题(例如日本)

第六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1、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它解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

2、均衡价格工资理论: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他引入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和劳动的生产成本理论,用前者来说明劳动的需求价格,用后者来说明劳动的供给价格。从需求方面看,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从供给方面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劳动者养活自己和家庭的费用,以及劳动者所需的教育、训练费用; 第二,劳动的负效用,或闲暇的效用。工资水平的决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二、简答

5、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可归纳如下:1、板块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2、过度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3、融合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6、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形成,请画图说明? 答: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重要实用价值。

均衡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的决定完全是自发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格

 

第二篇:劳动经济学总结

1.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2.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简答或论述)

1)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4)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5)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6)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3.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简答)

1) 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3) 能过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4. 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简答)

1) 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

2) 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

3) 技术和训练水平

4) 工作的时间性

5) 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

6) 附加福利

7) 风俗习惯

8)年龄和工龄

5. 补偿性工资理论的前提:(简答)

1) 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

2) 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如灰尘、肮脏、噪音、严格

的工作纪律、危险性等。

3) 员工的流动性,即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6. 计时工资制优点:(单选或多选或简答)

1) 计时工资数额确定、计算简便;

2) 企业易于预算人工成本,员工有稳定的收入;

3) 员工可专心提高产品质量,不至于粗制滥造。

7. 计件工资制:它是以完成工作数量或产品件数为计算报酬标准的一种制度。

8.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一切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

的报酬差别。(7、8名词解释)

9.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简答或论述)

1) 经济增长和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由二元结构组成。一方面农村经济即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是现代的和相对先进的工业经济。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农业发展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城镇经济,主要体现在公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不平衡发展三方面。

2) 制度或体制性因素。

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三方面。

3) 政策性因素。

主要涉及税收政策(调节收入不均等的差距)、农副产品价格调整(缩减城乡差距)、住房改革、灵活的工资体制、事业单位创收等方面政策制定与出台。

4) 劳动力市场因素。

主要涉及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夸大与技术工人间的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和人利资本投资收益率三方面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0. 失业的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单或多)

11、摩擦性失业:它产生的原因是职业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他们都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工作和进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名)

12、摩擦性失业特征:(简答)

1) 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的数目的人。

2) 摩擦失业倾向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

3) 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4) 和其他类型的失业相比较,摩擦失业不仅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

些明显的经济利益。

13、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简答或论述)

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a 人口数量大。

b 劳动力素质较低。

c 劳动参与率。

d 农村劳动力比重大。

2) 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

a 经济增长。

b 经济转型时期。

c 资本有机构成。

d 产业结构变动。

14、劳动力市场歧视三种来源:(单、多)

1) 个人偏见模型

a 雇主的歧视

b 顾客歧视

c 雇员歧视

2) 统计性歧视模型

3)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a 拥挤效应

b 双重劳动力市场

c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d 串谋行为

15、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简、论)

1) 国内加强了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领域政策设计出发点和重点的探讨。在

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效率为主导的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2) 初次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垄断问题,整顿初次分配秩序的核心就是反垄断。

再分配的核心问题是贫困问题,作为在分配的主要手段的财税政策,其调节重点应是反贫困。

3) 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是重点。加大推进我国人口城

市化进程步伐。大力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收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4) 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建立规范的市场

机制,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垄断成分的限制和管理。

5) 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行收

入进入实名制的个人账号的制度;实施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加快消费税的改革。

6) 在救助社会贫困层、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方面,提出调整分配政策。

在社会建立一个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存的“安全网”;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福利体制,等等。

7) 对缩小收入差距,在总体结构方面,国内也开始引入非政府组织的调节

主体。如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

8) 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机会平等;促进劳动

力流动;普及和发展各类教育,消除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不平等;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16、工资结构理解和使用四大内容:

1) W1= 基本工资等级表部分;

2) W2= W1 + 奖金 + 津贴

3) W3= W2 +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4) W4= W3 +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