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采风报告

一、 实习目的

民族艺术采风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民族艺术采风是以巩固、消化和拓展已学知识为主,通过走向社会更深刻了解祖国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收集资料,认识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更深入地学习中国民族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使其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结合现代技术更好继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具中国传统风格与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二、 实习内容

早就听说云南很美~是个“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地方,但一直都没机会前去,这次的专业采风是个好机会...

临近出发前我查了云南的一些资料.云南~彩云之南,古人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2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泼水节、火把节、刀杆节、插花节...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云南简称滇,地处祖国西南边疆,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相接壤.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52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省会昆明,云南设5个省辖市,3个地区,8个自治州,128个县市区.

第一站 楚雄

10月22号我们到达昆明,吃过午饭之后就又启程到楚雄。在宾馆稍做休息之后我们去了彝人古镇。彝人古镇建筑深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其建筑风格取材于彝族摘要传统的民居素材并广纳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以汉式的明、清建筑为主体,浓缩了楚雄彝州的地方特色,博采了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深蕴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彝人古镇是彝族建筑历史的见证,是流动的传统。

第二站 大理

大理的海拔在1970米,初识大理,大抵源于两处:金庸小说中段王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诏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中一曲“蝴蝶泉边来相会”,更将大理风光唱遍大江南北.大理历史深远,素有“文献名邦”美名,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给大理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大理自古以“风、花、雪、月”而著称,其中风为“上关风”,花为“下关花”,雪为“苍山雪”,月为“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四景.大理主要居住的是白族,独特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封闭式庭院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青瓦人字大屋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

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

在白族,女子被成为“金花”,男子被称为“阿鹏哥”,刺绣是白族人的专长,所以金花们的袖口裤脚都有精巧的刺绣图案.白族人也是很浪漫的,他们也流传着很多白花花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小黑告诉我们“风花雪月”还是白族女人包头帽的象征,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须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便是洱海月...

在大理我们又受到了金花的热情接待。云南的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脚穿绣花鞋,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耳坠银饰。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她们的头饰代表了“风、花、雪、月”的含义,这是由于大理以前被称为南昭国,是云南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它有驰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分别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些景物都很好地在头饰上表现出来。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之后我们还在喜州还参观了著名的白族民居——严家大院

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

严家大院里有一个演出的小礼堂,大概有两百个座位,主要是进行三道茶表演,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习俗表演。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这是一种高尚的礼仪。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 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 “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三道茶”的工夫就是让人体味人生的全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辛苦的付出才会有甜蜜的回报,才会有幸福的将来,否则还没等

体验出人生的滋味来,就只有“回味”的份了。

严家民居的木雕、石刻、泥塑力求保持纯传统的做法,一丝不苟。照壁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传统民间传说“渔樵耕读”展示白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也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原型。照壁两侧塑有“红梅报春”“松鹤延年”两幅大型泥塑图案,充分显示出白族民间的高超雕塑艺术。在石刻方面有纯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门,雕有麒麟、大象、人面兽等象征祥瑞的动物。两院台阶全用大理石铺就,在东、西三方堂屋前铺有线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栩栩如生。在木雕方面更是展示白族木雕的精美,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门,二百五十多扇满堂雕花和部分雕花美女窗,插头、吊柱、吊枋、挂枋、照面枋等采用各种雕法,有三层透雕、两层透雕、深雕、平雕等,很少有雷同图案。

第三站 香格里拉——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香格里拉站第一天我们参加了藏民家访,品尝了他们特制的酥油茶并观看了他们表演的精彩节目。这次能够亲自来到藏民家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使我感到特别开心。纯朴热情的藏族同胞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还邀请我们一块舞蹈。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身上配有很多饰物,显得非常华贵。男子留长发,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男子也戴镶嵌着红玛瑙、绿松石的金银大耳环和各种珠宝串成的项链,但是他们更注重腰间佩戴的腰刀。腰刀长短不一,通常是银制的刀柄,上面镶有各色宝石,刀壳用上好的木料,外面包银或牛角,雕有精细的花纹和动物图案。藏族人笃信藏传佛教,所以,藏族的男女青年和老人身上都少不了一串精制的念珠和一些刻有表示吉祥的藏文饰物。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至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二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表敬意。

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生长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不少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他们的住房也很有特点,通常是两层楼。屋内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铺地。据说屋内的中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中拄越粗表明家中的财富越多。藏族原来是个游牧民族,因此他们不习惯随身带很多钱,他们把钱全都用在精美的服饰或是修建房屋上,由于藏族人笃信藏传佛教,因此他们把积蓄下的钱也很大部分用在朝拜上了。

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

第二天,我们去了松赞林寺。与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立体轮廓分明,充分衬托出了主 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建筑扎仓,藏语依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前楼客厅供贵宾宴会及观赏“羌姆”(面具)舞时使用。顶层正楼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佛堂正南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声闻十里。

寺院建筑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彩的镀金铜瓦,殿宇宝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宽敞恢宏殿,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昆塔高大神圣,两侧西厢的壁画雕饰精美琳琅。

第四站 丽江

丽江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去丽江之前,虽然我听说过它的名字,清楚它是云南的一个地方,知道它是《一米阳光》和《千里走单骑》的拍摄地,但它具体是个什么地方,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直到去了那里,才知道丽江原来是一个古镇.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在丽江坝子上有两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千年古镇,一个是大研镇,即丽江古城,一个是束河镇.这两个古镇,历史上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茶马古道既是中原至东西方的南北贸易通道,也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会的渠道.这里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两个古镇,最初由远山僻壤中的集市形成,最终也因物流商贸而繁荣.

游览了著名的丽江古城,也对纳西族有了一些了解。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纳西族妇女的服饰特点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钉有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七个圆形图案纳西语称“巴妙”,意思是“青蛙的眼睛”..所以纳西族的羊皮服饰是寓意着青蛙的图腾的服饰.”这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最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是上古一位叫英古德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得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德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绘画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例如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中,东巴祭师除了诵念经书,还要装扮成各种各样的神佛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艺人们把这些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便有了东巴画。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丽江古城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的, 澄澈的, 更是多情的. 宛若一个古典而又温婉的女子!那缓缓转动的大水车,那流经每家每户的潺潺流水,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的又被踩得光滑的青石路面,那最简易的从临水人家伸出来的几块木板拼成的小桥,都在诉说着自己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经历.走在古城的每一条街上,都能看到轻轻的悠悠的流淌着的泉水,那是从黑龙潭上流下的清泉.在溪水边,有人在洗菜,有人在打水,有人在洗衣,各自在不同的地方,

丽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叹和神往的。古城里布满了淙淙流动的小河溪流,那景象会使人忘却高原,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丽江城里的水是从黑龙潭流出来的。黑龙潭有众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来自玉龙河,玉龙河水又是来自玉龙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丽江古城里世世代代的纳西族人民。玉龙河水从黑龙潭流出来,经古城的双石大桥后,分三路流入古城。在古城里又分成数十条清溪,穿街过巷、入院过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使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乡一样,是"户户门前有溪水,花团锦绣引蝶来,小桥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架在清澈的小河上,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绿树、鲜花,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图。入夜,游人们都喜欢买上一个纸做的小船似的河灯,里面点上蜡烛,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把灯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将它带向远方。河两岸灯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动的灯,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三、 总结及心得体会

云南是一个谜,更是一个世外桃源.白族姑娘的热情好客、彝族小伙子的勤劳勇敢、纳西族“男尊女卑”的风俗、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暮合晨离的阿夏走婚古老习俗...他们都在各自的“风花雪月”里传唱着风花雪月的故事...我想那种与世无争、知足长乐、恬静美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正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人间天堂吧!

很高兴能够参与这次“云南之行”,难忘的云南之行使我对少数民族的特有风情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此感谢张慧娟老师的亲切指导,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把此次考察过程中学到的和看到的运用于专业中,更好的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

这次采风时间虽短,但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风情。他们的淳朴、热情,富有特色的服饰和建筑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激起我们的创作欲。我也认识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那儿的环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那些纯净的土地。我们也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把那些富有特色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去,把美好的东西带给更多的人去欣赏。

 

第二篇:云南采风报告

大理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自治州首府驻大理市下关,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总面积达2945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东西最大横距达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270多公里。大理主要人文古迹旅游景点:崇圣寺三塔 ·云南驿古镇 ·巍山古城 ·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 ·严家院 ·剑川木雕 ·千年白族村 ·云龙太极图 ·大慈寺火葬墓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规范化富贵花。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民情,绚丽多姿多彩的民族婚礼,风趣的掐新娘活动,意味无穷的取乳名和抢名习俗,一驮谷子换一驮梨的古朴交易,简朴的回族葬礼,组成了特有的民族风俗“大观园”。云南白族有140多万人,80%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继电影《五朵金花》蜚声中外之后,白族姑娘个个被中外友人统称为“金花”,白族小伙则被称作“阿鹏”。金花、阿鹏们流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从白文“山花碑”到现在还在演唱的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调和大本曲;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集市,如:绕三灵、栽秧会、三月街等。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者多挽发髻,用线流苏;已婚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

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意为“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一词的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后来,“香格里拉”这一词汇被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介绍引用后成为一个特有地名。另有动画、音乐等以此为名。

这里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香格里拉”一词,是19xx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 希尔顿(James Hilton)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4万两黄金。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一般是不欢迎不被允许的人去观看的。因为这是藏族的秘密,应该保持尊重。

美丽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的葬礼,目前仍沿袭着传统的习俗。外界人不知“天葬”是怎么回事,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个民族有自己特定的风俗,嫁娶婚丧,各自都有独特性。这正是世界丰富奇妙之处,没有什么可疑惑的。过去清政府派到西藏的官员就向西藏宣传土葬,甚至下令禁止天葬。这其实是企图利用行政手段干涉民族风俗习惯的拙劣做法,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人的心理起着很大作用,已经形成的观念是无法随着一纸公文得以改变的,更何况这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葬寄托一种灵魂升上“天堂”的愿望。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丽江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位于东经100.25°北纬 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 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10多万人。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东巴经是东巴念咏的经书,纳西语称为“东巴久”。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书面载体,自然成为东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东巴文有两种,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对一些象形文字简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标音文字。19xx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

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