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参考学习心得

从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说开去

日本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经验,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多年来,日本学者致力于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极其有价值的经验。

(一)在课程设计维度上,体现“三个统合”

统合的思想是日本编制适应个性化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三个统合”包括:

1.学科课程与个人课程统合

日本学者意识到学科课程统领日本学校课程,这与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他们极力突破学科课程的限制,建构学科课程与个人课程统合的整合课程。首先,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积极反映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要求。日本19xx年颁布的新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要求,学科课程内容既要精选学生必须共同掌握的基本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选取学习的内容,这体现了日本教育改革谋求基础学力与个性发展的二元课程精神。为此,课程设计在坚持打好学生基础学力的前提下,给课程内容留有更多选取的空间,使课程内容更富有弹性。就是说,在指导要领的范围内,学校开展个性化学习,享有增减学习内容、调节学习内容的顺序、增加学科外课时数等的自主权,充分表达日本克服课程学科主义的决心和践行“个性发展”的课程改革意图。这一课程理念上的彻底变革,标志着日本教育从以国家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统一化向个性化转变的真正开始。其次,学校不断地超越学科课程去建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个

人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日本开始自觉地把人的个性发展问题融合在课程中思考。一方面,日本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福祉教育等课程的校本开发过程中体现个性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站在革新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课程是学习的履历的视角,从课程的动态性、发展性出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能力的意义,从而确立了学生和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个人价值。可以说,在学生和教师主体性下的综合性课程,更带有“个人课程”的色彩。这种“个人课程”并不是学生个体生成的课程,而是学生和教师互动形成的生成性课程,如学生的跨学科的、以课题探究为核心的自由研究学习,就是师生在教合、学合、指导合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人课程,学生和教师是创造“个人课程”的双主体。

2.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统合

加藤幸次认为,一些学者常常把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教学对立起来,一提倡个性化学习就否定集体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他在研究中发现,“集体教学既有个别指导的内容,也有学习的个性化内容,二者存在着包容性”,强调个性化学习,并不否定集体学习范式。统合二者,蕴含着对集体教学概念的重建。日本学者对已往把集体教学概念狭义地理解为班级教学的片面观点进行了反思:学习集体并不等同于班集体,事实上集体学习的类型是十分复杂的,即有个体学习、小团体学习,也有班班合作学习、学年组合作学习、异学年组合作学

习等。由此而言,集体学习范式应涵盖着个性化学习的因素,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范式的统合具有应然性。基于以上观念,日本在课程设计中,积极寻找个性化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有机结合点,一方面积极寻求个性化学习的“组织化”,即保证必要的课程时间的安排;另一方面,在集体学习中,对课程的重点、关键性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指导的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如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做,保证学生在较为宽松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3.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统合

日本学者认为,集体教学范式,面向班集体进行统一教学和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品质。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则有助于改善集体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不足,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日本在课程设计上积极倡导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的统合。对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统合,应该从如下视角去理解。首先,教师指导的个别化是适应学生学力差异而进行的相关指导,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选取适应自己学习能力和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指导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和效率。这一点在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中是有所反映的,在规定教师处理课程内容上是有弹性的,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去进行指导,如含有多种实验的理科课程学习内容、与乡土联系密切的历史课程内容,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出来,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其次,学习的个性化是指学生富有兴趣和富有热情地学习。日本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学生

学习的个性化应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基础上展开,充分反映了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是一种目的性概念,学生行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牢基础,更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因此,日本在课程设计理念上,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针对学生的学力差异性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同时又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无论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其选择权都尽可能地回归学生主体,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日本实施个性化学习的切入点。

 

第二篇:国外教育学习心得

最近,接学校通知,要求我们课余读读教育信息网上“国外教育”资料,我开始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去读的,虽然只是浏览,但读着读着,我便越读越来兴趣,竟然一个劲地读完了。其中也让我深受不少的启迪和感受。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国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很特别。如:教学内容是一张有22道题目的测试卷和一张校园地图。老师要求他们两人一组,在校园的不同地方寻找答案,时间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后,无论完成与否,都必须回到教室。根据老师的题目与地图,学生穿梭于多幢建筑物之间。其中不乏与他人交谈的内容,诸如询问咖啡馆老板的姓名、书店内某些书的价格、餐厅的晚餐等等。既让学生熟悉了各大建筑楼的位置、结构与用途,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快乐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通常老师对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发展,对哪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自己多学点,多钻研一些。老师的教学形式无规律可言。前一分钟刚讲到历史知识,后一分钟可能就要求大家对某一些知识进行对话与辩论。多种的教学形式确实扩充了学生们的思路,打破了不少以往的陈旧观念。

二、扩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在国内,我们传授知识通常都在学校内,而美国教育则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他们一个星期五天的课程中,总会

有一天是被安排进行参观的。可以参观了 历史人物故居、动物园、教室、公共图书馆等地方。在这些场所、老师、家长带领着孩子们边参观、边完成作业,十分直观形象。讲解员带领着家长和学生,详细而耐心地讲述历史、介绍历史杰出人物,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在无形中得到了深化。 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在无形中上升了一步。这种学习与我们国内最近两年的研究性学习相似,但在美国,这种教学方法屡见不鲜。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外国老师经常与学生谈到的是“你们想学什么?”“你们对什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建议?”根据反馈,美国老师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如果我们都表示同意,老师反而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不认真,缺乏参与意识。而在国内,这种问题是难得会在课堂上被问的。我们经常遵循的是事先准备好教学计划,一切根据教学大纲。长此以往,老师也缺乏了创造意识,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 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 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 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

交朋友,去野游,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 美国有一个中文月刊,其中一个栏目是刊登一位优秀的华裔学生,资料要孩子家长准备。 不可思议的是,每期都会有无数位竞争者。 我以为,仅仅因为孩子学业而一定要孩子见报,是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的。 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我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 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 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 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是,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我想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 不是永久性的, 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后, 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 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其二: 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被支配、 被指责得太多, 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 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 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

其三: 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 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 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 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其四: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方方面面的100项, 话说回来,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 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