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心得

6月18日至20日,我有幸被派遣参加了由栖霞市教体局在庄园中学举办的首届栖霞市教育系统“书法名家进校园”首届骨干书法教师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旨在促进“书法进课堂”,来自全市中小学的老师,聆听了来自于烟台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栖霞市书法家协会的诸位名师的讲座,他们就书法的历史、与写字、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精辟的讲解与指导。

       三天的培训时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但我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较系统了解和新的认识,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平时也就是凭兴趣写写画画,照猫画虎。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一、片面的认识,是非常好错误的认识。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是门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花时间去学的艺术。要想在书法上有些成绩,首先得会观察,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写字的准确度,只有全身心的“进入”字帖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做到了,要会读贴,读贴要读到字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要读出每一笔画的特点,读出笔画的律动和节奏。读贴读准了,就可以临帖了,当然,这里的临帖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尽量准确地还原古人的用笔,临帖的时候要入贴、入骨,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筋”“骨”“肉”俱在,才不会和古人的字看似两张皮。观察、读贴、临帖之后进行仿作,仿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进行加进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我觉得学习书法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术。

通过学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临为先;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我从开始练字一直看的是褚遂良贴觉得喜欢他的字所以百写不厌,只有自己喜欢才有耐心,心静坐下来仔细写,由于我学的时间短字体不太好,以后我多加练习希望更进一步。

  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人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文化中,人们开始越来越忽略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

  针对“汉字危机”,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根据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一些调整,明确要求加强写字教学,第一学段规定“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中小学生而言,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对于国家而言,书法课不仅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所以,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老师分不开的,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青海省书法协会开办了西宁市首届书法教师培训班。我想这也许就是开办此次教师书法培训班的根源所在。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年轻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书法学习心得

13小教文2 阚云 1315907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琴棋书画”一说,其中“书”自然指的就是书法。书法在现代分为三种:毛笔、钢笔、粉笔。当然,自古流传下来的毛笔是书法的基础。我最早接触到书法是在刚上小学时,那时候还不懂何为书法,只知道按照老师的要求,美其名曰:练字。虽然坚持下来把字写得还算可以,但那只是硬生生的模仿,毫无生趣可言,更谈不上艺术了。自己渐渐的长大了,读的书多了,才对书法有了些许了解,也开始自己学习,慢慢摸索。第一次自己琢磨书法艺术是通过欣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很喜欢这样的楷书,很正,每个字都端庄雄伟,遒劲郁勃。我被他的书法深深吸引,所以我最早练习的书法就是颜体。后来,颜体练得自我感觉差不多了,就练了王羲之的行书。

上了大学,我又接触到一种新的字体:褚体。第一次看到褚体时,觉得褚体与我之前学习的颜体、王体有些相似,但又很有特色。褚体不像颜体那样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也不像王羲之的行书那样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用曹植的话来讲就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学习了近一学期了,对褚体感觉最深的就是他的字没有一笔是直的,而是曲的,字体清丽刚劲,从笔法与体势上来说,笔法娴熟老成。我觉得褚遂良的笔法跟晋人的风度很相似,褚遂良书法的线条让人感觉充满了生命。他的整幅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就比如说一个“言”字,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虽然以前也练过书法,但是我在刚学习褚体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小学水平的延续、字写得太大或太小或大大小小、风格自创,章法混乱等。正式的上了书法这门课程后我知道了学习书法需要有心、有法、有恒。在慢慢的接触并学习了褚体以后我学会了褚体中的运笔,也就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这是三笔字书写应具备的三个步骤。起笔分为尖入、逆入和切入三种,切入时要注意由左上向右下迅速切入,点到为止;收笔时有藏锋和逆收。行笔时要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例如写“丿”,用切入时不能有明显的弧度,由重转轻,而有的字中的“丿”(像’广’)就要用尖入,《雁塔圣教序》中的撇画一般都带掠势,上部稍直,行笔至中间以下轻快左扬,掠处部分,饱满而又自然飘逸。短撇则运笔爽利挺劲,收笔回锋,映带下一笔画(像“合”“天”);“捺”画分为斜捺和平捺,总体写捺画时要由轻到重再到轻,写斜捺时要用尖入(像“大”“父”等),而写平捺时要用回锋,一波三折才好看(像“通”“过”等),并带有明显的隶书意味,厚重而含蓄,从中能体会到其古雅的韵味,也能探寻到褚遂良书法的渊源所在;写“横“时分为短横和长横,短横要用尖入法,中长横才能用切入(如“言”“月”等),而且横画方向要基本一致,间距大致相等;“竖”落笔较轻,缓缓铺毫行笔,收笔处厚重饱满,形态由细到粗。“S”形只是调锋手段,不可盲目追求,只能顺势而为(像“抑”“邪”等);写框型时要注意上宽下窄,书法里的框型没有梯形(像“固”“国”等);还要注意的是笔画较少的独体字要写扁(如“二”“三”这些字),左右结构字的基本规律是以左让右(像“松”“栖”)。 王僧虔曾提出: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写字与书法虽然不是不是同一概念,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必须具有写字的基本要求,而写字向美的追求就是向艺术升华。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便必然对写字提出了艺术的要求。书法写的是字,至于字与字连成什么样的文义,那是一个问题。不管文义只考虑字,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所以学问之道,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不宽想向升高是不可能的。用这个道理来说明书法应有丰富充实,渊博精深的教养的道理,是深刻的,也是形象。所以我们所学习的书法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在学习了一学期的褚体后,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我在以后的书法学习中会更加努力地练习,理解书法的真正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