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的经验总结

在这里搞结构的工程师我想应该也不少吧!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肯定会改模!

改模的原因无非就是下面几个因素:

1,客户要求;

2,品质改善

3,结构变更

4,设计不良

所以现在我建议大家把自己在工作当中碰到的,关于我们做结构时所范的错误的结构实例,以贴图和加以分析的形式,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它们共享出来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我想有益于我们做结构!

另外,有好的结构,大胆创新的结构和成功的实例!也可以放到这里!

注意:

此贴加分适当放宽!

提议已经获得优秀会员的朋友带头!!

结构问题: 卡钩处易断裂!

我的解决方案:

如下!

1,减胶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这个零件的本身的料厚是1.8

而这个卡钩的厚度是2.4和2.7,所以我分别减掉了0.5和1左右!

这样的话,

分析:

第一,因为料厚严重不匀,所以此处塑胶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密度小,当然强度也就不好!

第二,弹性不好!如此处是要经常拔插的!我们的QC检验结果是拔插30到40次左右!100%拆断! 我的改模方案如下!

第二;

加上工艺圆角!

避免拐角应力集中,增加强度

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失败的例子还真不少,每一款机出来都会总结一点教训,随便说一两点,慢慢再补充:

1、设计的时候拔模斜度,特别是涉及到与外观和装配有关的地方斜度一定要设计好,否则出来的效果会和想象的不一样,比如,干涉,或者间隙会很大,我相信很多人也在这方面吃过亏的;

2、不要忽略了螺钉,很多时候在3D设计中为了省事的在装配图中都不画螺钉,这个要特别小心,往往经常会出现模具开出来,试装的时候螺钉和有些器件就干涉了,所以,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器件,尽量还是在装配图中间全部画出来,这样就减小了出差错的机会;

3、和模具厂家人员沟通也很重要,做模的人都有个习惯,就是做的时候总是会留一些余量,等你修模的时候慢慢加胶,所以,最好事先给他们讲清楚你自己的要求,有把握,应该一次做到位的地方,一定要他给你一次做到位,比如定位的地方。

加一句,不仅做干涉检测,还要做拔模分析。

绿色件为铝板,组合关系如图

失败一:蓝色按钮与绿色件的配合处割手,应做导角。

失败二:蓝色按钮按时下,被绿色件卡住复不了位。(弹簧未表示)

马上就要生产了!

我现在是把绿色件改为塑料件表面电镀。

为什么起初那绿色件为设计为铝板呢?而后来设计为塑料件表面可又为什么电镀呢?

我有这样一个建议:铝板和蓝色按钮配合的孔可不可以拉伸一定的深度(最好拉伸的深度大于按键的行程),铝板孔表面还可以做一个小的R角,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卡键和拉伤手指。

adam66 wrote:

做外殼時,做雙直口可加大爬電距離,這對做家電的很重要。當爬電距離不夠時,只要讓接合面多折幾個彎就好了。这是防ESD设计的一种办法:

ESD就是静电失效,通常要求电压8KV~16KV不等,

加双止口就是在止口内侧再加一圈连续胶墙.

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的, 有时加个骨仔就好了, 再说让接合面多折幾個彎会不会把模具弄的太复杂了点? 仅个人一点体会, 希望各位高手多多指教成, 谢谢!

以前做过一个塑胶盒,如图示(大致外形,当时还没用3D软件设计),第一次试模出来后,上下盖扣好后稍许用力就会发出啪啪声,原因还不是太好找,最后用放大镜才发现在上下盖按合处多了一个0.1mm的小台阶,通知模具厂修模后搞定,

assembly 前面用螺絲頭,定位環,后面用扣位,配合緊密定位柱

圖中透氣珊處沒有加強筋,兩邊受力有微小變形,因為整個結構沒鎖緊螺絲,上下殼擠壓產生縫隙,不能復原。加加強筋後變形變小, OK, drop test用力摔也沒有問題

在此我有一些關於結構設計方面的感想.

1.我覺得做結構設計是一個很綜合的技術活,它涉及了外觀,機構,材料,機械,模具,電子,五金等相關門類和知識.特別是模具方面,我建議所有想更好地從事結構涉及的人們需要到模具廠去待一段時間,這樣對設計絕對有無窮的益處.

2.因為我們做結構設計必須與各種模具打交道,如果你都對模具的制作加工,結構,材料等都不了解的話,你就很難將結構設計好,即使勉強設計了一些東東,等模具出來也是改來改去的,問題一大堆.更談不上去與模具

廠的師傅們去做什麼深切的溝通了.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首先就處於被動,即使模具廠做了一些手腳,你也不能看出什麼.比如有一處結構用滑塊結構就肯定比用斜頂結構好,而且對現有結構有利,但是你因為不懂,隻能聽任模具廠說不能用滑塊結構.

3.就說斜頂結構的話,如果我們自己會算到它的動程,那麼我們在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到在可能用到斜頂結構的地方留下足夠的空間,不至於等到模具做下去後才來改結構,改得痛苦萬分.

现在对很多胶件的壁厚要求都很严.啤大0.1mm可是很麻烦的是.可怎样去避免呢.我还没找到很好的办法.如图所示.壁厚0.65mm.进浇口在两卡扣位处.后模加透气钢排气.可是.在没啤饱之前怎么样都是0.65mm.一啤好就是0.8mm.可是底面壳给我的超声剩余劳动力空间就0.2mm.因一般的电芯在使用过程中,都会自行膨胀0.2mm左右.唉.请大大们教我几招.我要交差啊!!! 1,一般來講,塑料供應商給出的收縮率是在壁厚為2.5-3.0的情況下適宜,越厚收縮率越大,越薄收縮率越小,尤其是長度方向,查詢塑料供應商讓他們提出建議。

2,檢查模具尺寸和模具強度,可能是A,B板啤塑時變形所至,建議使用高速機啤塑。

3,參照未啤滿樣辦增加料流導引肋骨,能寬則寬,高度隨裝配而定,注意縮水。目的是使塑料充填更容易。 4,0.65的基本壁厚要求是太高,可不以變動其它地方結構來增加這個地方的基本壁厚。

以上幾點行不行我也不知道隻是推測

,这是模具的问题,模具浇口位置更改,做在最大壁厚处,从壳子底部中间做两个变形的潜

(没被模具人员K吧

),壳子容易变形,另外可以伏浇口,不过0.65的壁厚一般不是很好做的

增加排气,在注塑时加接油温机,提高模具温度,增加射速和压力,如果没办法的话,不知是否可以更换电芯,不知你是用BYD的还是哪里的,个人觉得力神的电芯在同样容量的情况下,尺寸会小一些(尤其是厚度) 电芯用的是SONY-POLYMA293559.电池总厚度为4.15mm.其是很烦的.电池长72mm左右.我跟模房关系还算可以.现在只一个问题没解决.前端扣位与手机有0.2mm的台阶.我的高0.1mm,客户机壳低0.1mm.可人家回复.要改手机不可能.哎.该我倒霉.

有同感:不要忽略螺钉,甚至是打螺钉的批头.

前几天改了一次模:在D10沉1.0的沉孔处打螺母,其批头直径是D9,导致磨损软性线路板,造成质量隐患.同样的理由,考虑工装时出现的用具长短大小是否对产品造成损伤.

 

第二篇:电气工程师经验总结

电气工程师工作经验总结

本人系20xx年毕业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在一家轮胎知名企业工作。刚毕业的前三个月在该公司的各车间进行轮流实习,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轮胎设备,看着眼花缭乱的设备动作和工人紧张的操作,心里默默的想着,自己到底分到哪,做什么工作,慢慢的熟悉了车间,熟悉了车间的技术人员,熟悉了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知道自己如果分到车间将会成为一名电气技术员。

可是面对斜交胎车间老掉牙的设备,半钢车间一流进口的设备,工程胎国产刚开始安装的设备,自己何去何从,虽然无法左右自己以后的命运,但我始终都在学习,在深入的了解设备,也许是因为自己那股虚心学习的劲头被领导发现,在各车间实习时就被各车间的领导看好,一度想把我留到他们车间,但偏偏被装备处室的领导看好,成为装备选拔的六人中的一人,当时看来形势一片大好。后半个月继续去模具车间实习,这个车间没有什么大型设备,只有几台洗模机和几台行吊,其他五人在这期间陆续的被调到装备,唯独我还在车间实习,找装备的领导询问情况,原来车间不放,没有办法,只得先暂时干下去,因为我是学机电的,并且该车间是新成立的,所以要负责设备机械电气各项工作,做备件计划,画图加工件,润滑,维修,检查线路所有的都由我来做,因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动作也不复杂,所以真正在技术上学到的并不多,只有AB SLC的PLC,和欧姆龙200的PLC,而且我一直都在偏向于电气.

但我学会了适应环境,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自己单独思考解决问题,学会了用CAD画加工件,学会了指挥别人干活,学会了看电路图,学会了基本的PLC理论,学会了给别人安装电脑系统。一转眼半年过去了,到了20xx年的3月份,也是我事业转机的时候.

因为我们车间设备少,所以我喜欢在没有事的时候去半钢,全钢车间溜达,看看那里设备出现了问题,看他们如何维修,交谈之余才知道自己的工资太低了,还是700多。于是想到了辞职,想到了换工作,经我从前的车间实习师傅介绍,有机会到该轮胎公司的第二半钢生产基地去,拿是该集团的重点,据说全是进口设备,在辞职和该生产基地领导的大力推荐下,总于被跳到该半钢基地。

去报到时,设备还没有到货,面对巨型的车间,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设备陆续到货安装,韩国,日本的压出生长线,荷兰,捷克成型机,德国的裁断机,韩国的硫化机,真的都是进口一流的设备,我当时就是专门负责电气,在设备的安装调试中,我有一次迅速的成长起来,AB 1756,西门子400,三菱的PLC,DEVICENET总线,PROFIBUS总线,ASI,伺服,变频,BST纠偏系统,LOGIC5000编程软件,STEP7,GX Developer,RSRSView Studio,PRTOOL触摸屏,各分布式模块,让我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要学的太多太多。

20xx.8月份设备陆续的交付使用,在操作工不熟练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很长,慢慢的,慢慢的,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也不那样挠头了,各种设备编程软件也开始熟练掌握,把原来英文的触目屏界面纷纷改成中文版的,英语水平也开始在和老外的对活中慢慢提高,20xx年年底被该集团评为设备管理标兵,一晃到了现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