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x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第二篇: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新闻两则:

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芦花荡:

字词:监理、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 描写种类: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

字词:雄跨、雄姿、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

赵州桥:

外形:“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形式优美 )

是否坚固:一千三百多年,还保持原来的雄姿 (结构坚固 )

修建时间:修建于公元6xx年左右 (历史悠久 )

卢沟桥:

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形式优美 )

两岸河堤被冲毁,卢沟桥从未出事 (结构坚固 )

修建于公元11xx年到11xx年间 (历史悠久 )

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赵州桥)独拱石桥: 1、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 2、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3、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4、结构匀称 环境和谐古朴美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桥) 联拱石桥: 1、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 2、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

3、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第十三课苏州园林:

字词: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 第十四课故宫博物院:

字词:磬、鳖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林子的尽头。

缘:沿,顺着。 鲜美:鲜嫩美丽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对??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那里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 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 舍:舍弃。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都,完全。 并:一起。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对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要:通“邀”,邀请。 具言:详细地说出 咸:都。 妻子:妻子儿女。 延: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语:告诉,嘱咐。 不足:不值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像这样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做标记。 诣:到。 如此:像这样。 遂:终于。 遣:派。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一、本文作者:陶渊明

二、背诵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2、表明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课文分析:

1、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段意:第一段(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段(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段(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进行了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有哪些特点?

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写。

特点: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自给自足,和睦相处的特点。

5、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的?如何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在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种社会具有明显的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0、解释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成语: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世外桃源: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美好地方。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文章开头描写桃林的美景有何作用?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4、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在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里,景色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

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

简陋了)。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

劳累。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水中、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

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

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

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

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石壕吏: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

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春望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所谓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文按照这两类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或以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 空间顺序: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

里,或由某一中心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

? 这种说明顺序常会出现“东”、“西”、“南”、“里”、“外”、“左”、“右”。

?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的认识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 常用的逻辑顺序有六种:

? 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 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

由一般到个别 ),从主要到次要。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

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

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下定义作用: 科学、准确、简明的说明了……的本质特征

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举例子作用:具体的说明了……

打比方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作比较作用:突出强调了……

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

画图表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文语言:①准确、周密②生动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