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配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天圆地方”的国家是 (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埃及 2.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 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很不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C.张衡的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判 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3.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海水越来越深,淹没了船身 B.人的视力有限 C.海面是弯曲的弧面,船身先被遮住视线 D.人站得不够高

4.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迦玛 D.郑和 5.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是方形的 B.地球是个正球体

C.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二.填空题

6.地球的卫星照片大部分区域是_______色,这些地方是_______,其中黄色的区域是_______,白色的区域是_______。 7.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_______稍扁、_______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方向的半径_______ (填“长”或“短”)2l千米左右.

8.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为_______万千米,极半径是_______千米. 9.按每米3人计算,绕地球赤道一周大约需要多少人? 三.综合题

1.观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B.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椭球体 C.很圆的球体 D.地球上茂密的森林 2.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上去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正球体 B.地球的外面有大气层

C.过去的测量有误差 D.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3.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日行八万里,则应该坐在地球的 ( )

A.赤道 B.北极 C.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 D.延安。

4.我国从西到东四个城市:乌鲁木齐、重庆、武汉、上海,一天之中哪个城市先看到太阳 ( )

A.乌鲁木齐 B.重庆 C.武汉 D.上海 5.不考虑波浪潮汐的因素,大洋洋面是 ( ) A.水平状的 B.球面状的 C.起伏状的 D.不规则的

6.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_______ (填‘‘(1)”或“(2)”)相似,说明大洋面是_______ (填“平面”或“曲面”).

7.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在你的生活中还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是 ( )

A.太阳东升西落 B.日全食C.水往低处流 D.站得高看得远

(二)、地球仪和地图

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200W、1600E)

赤道(纬线)

纬线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00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注:自西往东(即越往右),经度数升高的为东经;自南往北(即越往左),经度数升高的是西经; (2)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5、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类型: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 注意:大小比例尺

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0(10万分之一)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100万分之一) 定义:表示地图上的方向

判断方法:a 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 b 指向标定向法

c 没有上面两种,就为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自然界其他定向法:根据太阳和钟表的方向、树冠和树轮定向等。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符号 注记: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文字说明

(4)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6.重要规律:

(1)同一经线上的点只存在正南正北的关系

(2)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它的四周都是南;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它的四周都是北 (3)同一纬线上的点只存在正东正西的位置关系

(4)若两地同位于东经,经度值大的在东面;若两地同位于西经,经度值小的在东面

(5)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且经度之和小于1800,则东经的仍在东面,西经的在西边;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且经度之和大于1800,,则东经的在西面,西经的在东边

【配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和地理事物的分布.下列四项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无法依靠地球仪来完成,凭你的经验,你认为是 ( ) A.判断自己在地球上的大致位置 B.估算太平洋跨越的经度 C.I临摹澳大利亚的轮廓图

D.了解山东省境内泰山山脉的基本走向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 ( )

A.经线 B.纬线 C.赤道 D.本初子午线

3.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为了方便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我们在地球仪上建立了经纬网.关于纬线,小明同学有四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B.每条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C.每条纬线都是半圆 D.纬线有无数条 4.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 ( ) A.经线形状是半圆弧,纬线形状是圆圈 B.经线、纬线均是半圆弧

C.纬线形状是半圆弧,经线形状是圆圈 D.经线、纬线均是圆圈

5.图3-2-1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A.西经20°,北纬30° B.东经20°,北纬30°

C.西经30°,南纬20° D.东经30°,南纬20°

6.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 )

A.以本初子午线为界 B.以赤道为界 C.以西经20°经线为界

D.以西经20°东经160°经线圈为界 7.浙江省在地球的 ( )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8.下列四幅经纬网简图,图中右侧数字表示纬度:图下方数字表示经度,哪一幅图的中间小黑点的经纬度位置最有可能是我国某一城市的经纬度位置 ( )

第五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配套练习题】

1.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 (内地核、外地核); (下地幔、上地幔); 。其中,软流层位

于 ;岩石圈是包括 和 。 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 和 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火山由 、 、 组成。火山喷发物由 、 、 组成。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 、 。分布: 和 。

3.(1)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 作用下,发生 和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包括 、 、 。(2)分布: 和 。(3)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 、 等)和惊人的自然现象(如 、

等)

。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里或桌子下等。

4.中国古代在研究地震方面曾经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 发明了 ,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答案: 1.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幔 上地幔顶部 地壳 地壳变动 火山 地震 2.火山口 火山锥 岩浆 气态 液态 固态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环太平洋陆地 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3.(1)内力 断裂 错位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2) 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 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3)马不进圈 井水喷涌 异常屡现 出现地光 4.张衡 候风地动仪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

【配套练习题】

1、大陆漂移说。主要观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创始人: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于19xx年创立。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板块结构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创立在 基础上。(2)主要观点:地球分为 大板块: 、 、 、 、 、 (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 上,并不断发生 和 (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3.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答案:1.魏格纳 2.(1)大陆漂移学说 六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软流层 碰撞 张裂

第七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