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

××××(选题)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世界范围内,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xx年代早期,以英国《会计学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19xx年比蒙斯(F .A. Bcams)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xx年第2期马林(J .T. 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xx年代末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年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都对环境会计进行广泛的讨论。19xx年召开的第七届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并展开讨论。19xx年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把环境会计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联合国19xx年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在美国,环境会计实践主要从要求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开始。涉及环境问题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是对环境成本和负债的报告,人们主要是从负债的角度来处理和看待环境问题的。美国政府颁布的与环境信息相关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主要有:(1)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第五好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该文件主要涉及的是或有负债与损失的确认,这一公告同样可以适用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或有负债。(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如何记录环境支出问题上 又先后公布3份状况公告:第89—13号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第90—8号公告《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产化》和第93—5号公告《环境负债会计》。前两份公告就某些由环境目的引发的支出是资产化还是列作费用做出了说明;第三份公告就环境负债的估定提出了建议。(3)美国环保局于19xx年发布了《鼓励与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的政策,该政策通常又被称为《审计政策》。20xx年,美国环保局对该政策进行了修正。1

加拿大的环境会计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和加拿大各行各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分不开。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了以下几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1)《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ssues)。该报告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在现有的财务报告框架内环境影响的效果的记录和报告,当期环境成本的确认方式,未来的环境支出应该在何时确认为负债。该报告涉及的基本议题是:环境成本与损失的认定以及资本化或列为当期费用的问题,环境成本、债务、承诺与会计政策的披露问题,未来环境支出与损失的披露问题等。

(2)《环境绩效报告》(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这一报告是加拿大会计师协会与加拿大标准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加拿大财务经理协会于19xx年共同合作完成的,它是为公司如何提供环境绩效信息提供的指南。2

日本环境会计、发表环境报告的研究是从20世纪xx年代开始的,19xx年x月,日本环境省颁布了《环境成本及报告指南》,该指南的出台表明日本已初步确立了环境会计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于20xx年x月,发布了《引进环境会计体系指南》,该文件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计量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20xx年,环境省发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20xx版)》,其主要内容包括:制作环境报告书的目的、内容以及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20xx年x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对《引进环境会计体系指南》进行了修改。3

欧洲各国从20世纪xx年代开始,也积极开展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应用。欧盟在19xx年发表的《走向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认为,会计必须改变它的传统的观念和惯例,以便把环境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在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之中;欧1

2 黄修寅:《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交通财会,20xx(03):第43页 黄修寅:《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交通财会,20xx(03):第43页

3 龚蕾:《日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05):第67页~第68页

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曾经于xx年代末期发布的《环境保护指南》中呼吁披露环境政策以及在此之外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4一些国家在国内也进行了各种努力。如英国,其19xx年的环境保护法案要求有污染的企业必须在报告中反映其在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英国注册会计师特许协会(ACCA)于19xx年推出了环境报告奖励计划以鼓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法国政府规定所有雇员在3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提供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社会资产负债表。

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xx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xx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xx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逐步认识到环境会计已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探讨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在诸多的论述和成果中,当以冯淑萍和沈小南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他们在19xx年参加第十三届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会议上表示,下列信息的公布是很重要的:(1)企业为防治和减少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2)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如环境损害赔偿、违反环境保护 法规的罚款、向国家交纳的排污费及治理费;(3)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非上市公司应用的《企业会计准则(20xx)》,除了简要提及“绿化费”和“排污费”等环保支出外,没有规定企业应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成本及业绩。但是,在财政部20xx年x月x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xx)》中,增加了与环境有关的内容。特别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这一具体准则中。明确地将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定义为公益性生物资产,并详细规定了此类生物资产应如何确认、后续计量、收获与处置、披露。虽然此具体准则是“为了规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却是首次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提及“环保资产”的概念,并明确其确认、计量、披露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引言中只是将“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一起或有事项多个项目中的一个。说明在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与国际趋同的进程中,环境会计制度建立与完善是指日可待的。

二、前沿发展情况

(一)本选题现阶段主要理论观点和技术

国家环保总局20xx年x月x日下发了环发[20xx]156号文件(《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以及必须公开的和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作出了规定。大部分企业只是将绿化费和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进行披露,作为企业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多数学者和专家认为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集中在某些项目和问题上,各方面的披露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肖淑芳等学者认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大部分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形成重大影响的信息,对于某一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信息披露中带有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从而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使用来说价值有限。鉴于此原因,李洪光,孙忠强认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充分利用现行会计制度所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表及其附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采取另外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予以披露的模式。

(二)本选题的主攻方向

从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出发,总结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4 黄修寅:《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交通财会,20xx(03):第44页

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对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本选题已有的研究成果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数量

就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和专家对于环境会计的规范性研究居多,其中以冯淑萍和沈小南在19xx年参加“国际会计热点问题的讨论——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二届会议”和19xx年参加的“关于环境会计问题的讨论——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届会议”上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为以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参考价值(《会计研究》,1994(4)、1995(6))。同时也有少数实证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实证研究中,王立彦,尹春艳,李维刚19xx年发表的《关于企业家环境观念及环境管理的调查分析》(《经济科学》 1997(4))和19xx年发表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 1998(8))对我国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管理、环境会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肖淑芳,胡伟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的1195家上市的内地公司20xx、20xx年度会计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统计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会计研究》 20xx(3));等等。

(二)对已有成果主要观点、方法的评价

从已有成果来看,我国的专家和学者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但是由于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各观点的侧重点和针对性又有所差异。比如在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方面:一种认为环境信息应当与财务信息合并进行报送。具体做法是:在财务报表中附加上环境信息。即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中,列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等;在负债方中列示与环境有关的环境负债、或有负债项目。在损益表中,于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列示环境支出项目,主要包括:环境设施的折旧费、环境机构及其人员的常规性费用、企业交纳的排污费、摊销费用等;对于产品成本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则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显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环境信息应与财务信息分开报送,即独立报告环境信息。

 

第二篇:文献综述范文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

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xx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

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xx年到18xx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

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