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研方案0915

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同步专题调研方案

一、调研必要性

近几年来,尽管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却隐藏着内部结构不合理、群体收入差距大等深层次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任务仍较艰巨。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为3.7:1(20%最高收入农民收入与20%最低收入农民收入比),20xx年为5.44:1,群体内部收入差距有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虽然从20xx年的

2.25:1下降到20xx年的1.99:1,仍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平均数掩盖了中低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全市中低收入仍占很大部分,全市尚有1万户年收入在4000元右的低收入群体。农民增收缓慢,中低收入农户增收缺少路子,群体收入差距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科学发展观不符,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调研目的

全面把握我市农民收入现状、特别是困难群体增收现状(包括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增收困难原因和类别等),总结各地各部门在促进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上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兼顾面上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出台好农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困难群体帮扶办法等相关政策举措,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农村居民收入有新的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有新的改观,实现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同步。

三、调研方式

(一)召开座谈会(时间从3月x日到4月x日),花10

到15天时间(具体安排再定)。全面摸清各镇、街道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基本现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的意见和建议。

1、参加座谈会对象包括:市农办、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视需要定);镇村参加对象包括:镇党群副书记、村书记(2至3个)、困难户代表(2至3个)、带领群众致富能手(种养大户、企业主等,2至3个)。

2、座谈会主要目的:听取本地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基本现现状;镇村在促进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下步加快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的对策措施;对市里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困难群体脱贫致富意愿、祈盼,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致富想法做法。(镇里由党群书记负责,召集各线进行一次专门研究,全面摸清本地基本情况)

(二)典型抽样调查

1、全市选择10个(或20个)情况相对典型村,分析村级农民增收、困难群众增收现状。(比如可选择桥头做鞋的,长河种菜的,龙山种花的等)。从点上摸清10个(或20个)典型村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增收现状,增收难原因及对策(由有关镇、街道负责,具体名单、调研内容再定)。

2、典型事例:提供镇村搭建平台、农民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事例。(由各镇、街道提供)

(三)分调研内容及责任单位

1、全面分析本地农民增收、困难群体现状(包括数量、类型、原因);镇村在促进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下步加快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的对策措施;对市

里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借助当地产业优势,推荐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好的做法。(各镇、街道)

2、20xx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结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变化分析,各类收入来源对收入的贡献率,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运用相关统计理论,提出各类收入来源拓展的潜力和方向。(市统计局)

3、全面分析“平均数下的不平均”。包括农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分析(把农民收入群体分为低、中低、中等、中高、高五个等份,各等份群体之间收入比,各等分群体数量);原抽样调查结构分析(收入绝对高的人数,比如年收入100万以上、1000万以上;平均值以上人数;平均值以下人数;剔除高收入群体、实际不是真正意义农民对象,比如年收入100万以上、1000万以上,普通农户平均收入及增长幅度)。(市统计局)

4、市里现有对农民、困难群体转移性支付政策项目、额度、成效;新形势下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向民生保障领域,公共财政资金重点应向哪些对象、领域加大转移支付、财政承受力及可行性;如何发挥公共财政资金作用,加大对困难群体转移性支付力度,提高农民、困难群体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如何运用税收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降低中低收入税负,加大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市财政局)

5、农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各项的增幅对比,包括与城镇居民收入、财政收入、GDP数据等经济指标的对比,从相关理论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对策办法。(市统计局)

6、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市农业与工业、三产的效益对比,提出提高农业效益的对策措施。(市农业局、市经发局、市贸易

粮食局)

7、市里现有各类困难群体帮扶政策出台基本情况、成效、存在问题及根据新形势要求,完善政策,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的对策建议。城乡低保标准接轨并逐步提高的财政负担及可行性,低保边缘低收入群众帮扶对策措施。(市民政局)

8、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收亮点、政策措施,增收面临的问题,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增收的对策措施。(市农业局,各镇、街道)

9、农民在中小企业、个私经济领域增收现状,存在问题,政府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在中小企业、个私经济中增收的对策建议。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居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就业和增收对策。(市经发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联批中心,各镇、街道)

11、农民在交通运输业领域增收现状、存在问题、政府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在交通运输业增收对策建议。(市交通局)

12、农民在建筑业领域增收现状,存在问题,政府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在建筑业增收的对策建议。(市建设局)

13、农民在服务业领域增收现状,存在问题,政府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在建筑业增收的对策建议。(市贸易粮食局)

14、20xx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下步深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促进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对策措施。(市劳动保障局)

15、完善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做法及成效,下步深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使农民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的

对策措施。(市劳动保障局、卫生局)

16、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和中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对策措施。农村困难群众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增长联动调整、建立动态调整体制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对策。(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

16、全市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情况,结合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实际,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在土地中分配利益的对策;发挥农村宅基地、农村房屋用益物权,提高农民资产增值效益的对策。(市国土资源局)

17、围绕构筑农村金融高地目标,发挥金融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宁波农村合作银行)

1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对策研究。农民收入与全社会平均工资、社会平均消费等的对比,我市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标准。(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市统计局)

19、运用农业普查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年龄、从事产业等结构。(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教育局)

20、开展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的村,农民股份分红收益情况。(市农办)

(四)赴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学习先进地区在促进农民增收、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具体另定)

四、调研组成员

为切实加强对调研工作的领导,成立调研组,成员由市农办、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农业局、市

民政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成员派员参加座谈调研,结合部门业务提出相关统计模型,对调研情况进行汇总,完成明确的相关调研课题。

五、调研时间安排

各地各部门开展分课题调研,镇级分课题在3月x日前完成;部门分课题调研在4月x日前完成;3月25至月日到4月x日赴各镇、街道开展座谈调研;4月x日前形成调研报告初稿;5月x日前形成农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困难群体帮扶办法相关政策;6月底前,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质性政策举措并发文实施。

六、调研要求

各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活动,精心组织力量,做到有一个领导分管,有一次班子研究,有一个业务骨干执笔,有一篇高质量调研成果,有一批实质性举措。各镇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优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出台好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把农民增收致富、困难群体帮扶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做好。各镇、街道,有关部门分课题调研联系名单于3月x日前反馈市委办综合科、市农办综合调研科。镇、街道,部门形成的分课调研经领导班子研究后分别于3月x日、4月x日前报市委办综合科、市农办综合调研科。

 

第二篇: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县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20xx年x月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镇、*个行政村、*万人口。20xx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940元,增速20%。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我县已初步形成了“稳粮、优果、扩畜、强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但是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加工不足。目前,高档次、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发展缓慢,造成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对农民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习惯的影响,当前难以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龙头企业少,“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使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县上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属旱作农业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冰雹、霜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周期性发生趋势,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受自然制约严重,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滞后,部分高效农业发展受阻,一些成熟果实收获受损,很难保障农业稳定增收,农民持续增收。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民增收质量。

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其中文盲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25%。劳动者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水平呈正比,由于接受教育层次低,造成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有限,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困难较大,对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等所知甚少,加大了高科技含量农业生产项目的推广难度,无法形成现实的经济效益。

4、劳务输出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非农性收入的增加。 一是由于劳动力务工技能培训跟不上,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形成不了能占有市场的劳务品牌,外出务工的人员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劳动力,“吃身体、吃青春”,工资性收入低。二是由于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狭小,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力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

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

5、农村土地制度呆板,束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土地制度是农村根本的经济制度,但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土地的集中。土地问题成为制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经常为个别农户的不配合而导致土地调整困难,规模化经营无法实施;在种植小区和新村建设中,个别群众常以土地联产承包到户“长久不变”而处处阻挠,土地置换困难,矛盾凸现,影响生产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调整结构促增收。坚持走种养结合、生态有机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绿色果品、畜牧富民等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1、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以稳定小麦、玉米生产面积为主,以增加复种指数为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年种植粮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15万吨,种植油料0.6万亩,总产0.1万吨。同时,狠抓良种统繁统供、地膜栽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确保良种统供率达到95%以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使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年净增80元。

2、果业生产强管理、抓质量。依托全国优质苹果示范县区

域优势,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方向,以发展绿色有机苹果为主攻目标,做大做强果业生产,做精做优“品牌优势”,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经营效益。年引进优良品种4-6个,更新改造果园3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3万亩,认证有机苹果示范园1万亩,苹果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35万亩,力争到20xx年苹果总产达到56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全面推行“四项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产业模式,围绕打响“***”、“**”苹果品牌,积极发展碘硒果、牛奶果等有机特色果,精心设计贴字工艺果,做精做细优势品牌,争取50%以上的果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果业人均年增收610元的目标。

3、畜牧生产重扶持、上规模。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全市500万头PIC商品肉猪板块建设项目为重点,坚持规模养殖和零星养殖相结合,采取财政补贴、奖励扶持、生猪保险、贷款担保等措施,扶持群众发展生猪养殖,20xx年新建千头祖代种猪场3个、600头商品代种猪场40个、万头示范村40个,生猪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实现生猪养殖大县目标。20xx年实现畜牧业收入3.6亿元,20xx年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畜牧年增收330元。

4、特色产业重品牌、增效益。按照精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积极开发**老玉米、土豆和**西甜瓜、大葱,以及大棚蔬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xx年,**、**、**等镇实现“一乡一业”,使全县35%的村实现“一村一品”,60%的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门路。年

新增设施蔬菜大棚1000座,种植烤烟1.4万亩,实现人均特色产业年增收120元。

(二)政策推动促增收。认真落实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xx-20xx年落实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7927.67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15万元,补贴面积21.5万亩;玉米良种补贴资金427万元,补贴面积42.7万亩,地膜玉米面积397万元,补贴面积39.7万亩;粮食直接补贴资金599.96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988.71万元,补贴面积75.49万亩,退耕还林补贴资金2300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等制度,年发放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蛋奶工程专项资金、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3259.8万元,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3499万元,农民人均年增加转移性收入65元。

(三)激活资本促增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率达到98%以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和房产确权发证工作,积极培育农村产权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交易农村产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农民人均年增加财产性收入65元。

(四)龙头带动促增收。围绕粮、果、畜等支柱产业积极

争取引进、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储藏与加工,实现增值增收;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合作新模式,突出抓好大秦绿色生态养殖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发展实业有限公司、陕西**果业有限公司三期冷库群建设和速冻甜玉米加工、南北果业有限公司冷库群建设,以及出口果品加工生产流水线等重大项目落实工作。同时,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年组建苹果营销、生猪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年增加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55元。

(五)劳务输转促增收。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培训、抓订单、抓维权,巩固现有成果,实现劳务输出技能化、组织化、长期化。年转移就业培训达到1.6万人次,新增外出劳务1万人,力争使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8.6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2.67亿元,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增加360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