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复习

题型:选择题10*1;填空10*1;判断10*1;简答题8*5;论述15*2

第一章

客观题:

1.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A.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B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C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

原则、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3.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个体的心里包括心理过程与个

性心理两大方面(研究对象)。

4. 三大派别代表人物和观点:p25

a 行为主义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获得的。

b 格式塔学派: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苛勒;格式塔派主要研究有关知觉的过程,重视整体,重视部分之间的联系,有辩证法的因素。

c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其理论根据来自对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它不但研究个人的意识活动还进一步研究个人的潜意识活动,它不仅研究个人当时的行为还追溯其过去的历史,它特别强调人类本能对以后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客观题: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

反应。

3. 感受性和感觉阀限的关系:大小成反比关系

4. 注意(不是独立过程,是伴随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的四个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 记忆(重要):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觉记

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其中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直接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7±2个单位;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一生。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00):先快后慢。

遗忘原因: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证据: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6.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15:问题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

定势,动机强度

第四章

客观题:

1. 学习: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 学习风格: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

征。

3. 认知风格: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5种主要认知风格:威特金—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卡根—沉思性、冲动型;豪迈斯与加德纳—齐平化型、尖锐化型;帕斯克—整体型、序列型;

吉尔福特—聚合型、发散型。

主观题:

1. 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技术和做法)p139:

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

我国学者结合国外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的措施:

a 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b 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c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d 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e 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f 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 g 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反思: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

2.(如何正迁移?有哪些方法和措施?迁移的含义和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为促进正迁移而教p156:改善心智的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指导;提高迁移的意识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性教学。

第五章

客观题:

1.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各个环节,预先规划

和安排,以期到达教学目标和系统性设计。

2. 课堂管理:又称教室管理、教室经营,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切处理方式,包括消极地避免学生违规行为的发生与积极地培养学生遵守团体规范的习惯,借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3.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

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4.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

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成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主观题:

1. 教师的社会角色p183:(1)学习的指导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

心理保健者。(4)班级活动的领导者。(5)教育科研人员。(6)家长代理人。

2. 教师的认知能力:(1)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组织能力、课堂组

织能力。(2)教学反思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4)教学效能感。

第六章

客观题:

1.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

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2. 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区分:晶体智力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主要

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与人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经验密切相关。而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其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与人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一些偶然的学习行为有关。

3. 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关系: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

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发散思维知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观题:

三个智力量表p204、206、207:1.19xx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

G因素理论的影响下,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2.比内—西蒙智力量表19xx年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加以修订和进一步标准化后引入美国,改为斯坦福—比内量表。3.韦克斯勒以离差智商为基础,编制了一整套新的智力量表,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第七章

客观题:

1. 动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即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

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心的心理过程。

2. 基本需要:自尊、隶属于爱、安全、生理需要;成长需要:认知、审美、

自我实现需要。

3. 学习动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

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主观题:

1. 韦纳的成败三维度归因理论(主要观点,主要内容,在教育中如何应用即

教育意义)p249。

观点:旨在从学生对自己学习后果的主观解释,寻求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三个基本假设:(1)个人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所表现的行为具有自我解释(归因)的动机。(2)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3)个人对先前行为的归因解释将决定着他以后行为动机的强度。

【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

或【三个归因维度:(1)根据归因因素的来源可以有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维度。(2)根据归因因素的可变性可以有稳定—可变维度。(3)根据归因因素

预测他以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2)学生对学业成败的自我归因虽不一定正确,却透露了教育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3)长期的消极归因倾向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2. 卡芬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内容,观点,教育意义)p253。

观点:重在解释学生为什么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

①内容:(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2)个人倾向于把成功看做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3)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转移。

②自我价值论的教育意义:卡芬顿的自我价值论侧重于解释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业成绩不良学生u对待学习任务的问题。这一研究揭示了学校

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个颇为严重的问题。第一,能力(智力)高的学生未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二,学生的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第八章

客观题:

1. 人格: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

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4.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

人所独有的特质。

5.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

的内在因素,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

主观题:

1. 人格特征p261:(1)人格具有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

社会性和生物性。(5)功能性。

2. 性格的基本特征P264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性格分为四部分:(1)性格的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

第九章

客观题:

1. 健康: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2. 压力: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3. 压力源:引起压力的客观存在的威胁或挑战。

4. 应对方式:应对是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

预防、消除或减弱压力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应激带来的效应。应对方式:积极和逃避方式;情绪应对和问题应对;

主观题:

1. 情绪管理策略:宣泄法;身心放松法;暗示法;思维转化法;升华法;环

境调解法。

【其中】宣泄法p298:痛哭、倾诉、写日记、运动。

2. 压力应对方式有哪些?

按照个体积极性分类:积极的方式和逃避(消极)的方式;

按照应对焦点的不同分类:倾向于情绪的应对(情绪焦点策略)和倾向于问题的应对(问题焦点策略);根据斗争或预防的本质分类(马赛尼及其小组成员提出的最具有概括性、影响力):预防策略和斗争策略,其中预防应对是学习回避,斗争应对是学习逃跑。P311

健康应对方式p311:(1)寻求社会支持。(2)积极筹划与行动。(3)认知重组。(4)接受和主动克制。(5)放松、宣泄和积极转移。

第十章

主观题:

1.行为矫正法基本方法p334:(1)强化。(2)惩罚。(3)消退。(4)系统

脱敏。(5)厌恶疗法。(6)示范法。

2.P335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搜集学生资料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自述法;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确定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1)学生基本情况。(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3)人格特征及培养建议。(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5)学习心理及教育对策。(6)职业能力倾向及指导。

 

第二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xx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xx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复述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提取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六.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及时复习)、重要性(兴趣)、材料性质(有意义、形象、熟练)、数量和学习程度(增加诵读次数和时间)、材料的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七.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书P138):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作用、情绪与动机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的含义: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七种智力: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自知

3.常用个体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智力开发(详见书P194)

5.创造力的概念: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发散思维的质量:流畅性(数量)、变通性(不同方向发散)、独特性(不循常规)

第七章 人格

1.人格结构理论(P212~215):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三个基本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4)大五结构:(Ⅰ外向性 Ⅱ随和性 Ⅲ尽责性 Ⅳ情绪稳定性 Ⅴ文化或智慧性)麦克雷和考斯塔总结提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2.影响人格形成因素:遗传的作用 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3弗洛伊德人格划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 4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将这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也称社会学习。往往是替代强化而不是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5.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于19xx年编制。

主题统觉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根于19xx年编制的一种投射测验

6.健康人格的培养

(1)培养健康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觉察):自我同一性、自我接纳、自尊、自我洞察

(2)自我协调(自我概念中没有相互冲突的概念)→内心和谐

(3)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态度要真诚一致

(4)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爱、平等、包容

(5)同理心:理解、体会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将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动作阶段(0~2):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

2. 前运算阶段(2~7):表象思维与直观思维成为该阶段主导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形成了完整的分类系统,具有序列概念、关系思维、类包含概

4. 形式运算阶段(12之后):摆脱具体事物束缚,着眼于抽象概念

第九章 学习心理

1.学习的意义:学习与生命并存

2.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2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强调意义的接受学习,学校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学生观: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第十章 教学心理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建立教师为新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四.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

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第三篇: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

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也说是长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特别提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矩形的判定方法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

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方法: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

定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既有矩形的性质,又有菱形的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为对边中点所在的直线或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对角线的交点。

梯形:

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先判定它是梯形,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三角形

5.“等积变形”:连接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