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七章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依靠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些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3、学习观: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的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4、教学观:教学不是知识的“填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新知识的生长点)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高级伙伴,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2、对教育的启示:(1)以教师喂主导进行情景创设(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3)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4)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5)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及间接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6)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要耐心的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八章

1、知识: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区别:1、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2、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3、从激活和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4、从输入和输出来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从学习和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联系:1、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2、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另外,掌握记笔记、阅读等程序性知识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客观:(1)学习材料的内容(2)学习材料的形式(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主观:(1)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2)学生的能力水平(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5、概念学习的方式:1.概念形成 2.概念同化

6、概念教学的方式:(1)规则-例子-规则(2)例子-规则-例子

九章

1、技能: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培养:(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操作技能的培养: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培养:(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十章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种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2、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首字连词法:编歌谣、简缩3、谐音联想法4、琴栓单词法5、关键词法6、视觉想象】3、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2、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控领会3、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2、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3、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简直不懈、自我强化4、其他人支持:寻求老师伙伴帮助、使用伙伴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

十一章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不同效果的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例如:掌握一门外语有利于掌握另一门外语;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例如: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再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的学习;零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2、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进行划分:水平迁移——又叫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一门外语有利于掌握另一门外语,婴儿学会称呼“奶奶”后会对所有陌生老太太均称呼为“奶奶”,化学元素中锂、钠、钾等元素;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3、按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会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摩托车的驾驶;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例如:学过高等数学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例如:当学完单词ball(球)之后,再学习football(足球)时,产生的迁移叫特殊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同化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教学对学生有意义4、在各种情境下呈现多种实例5、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填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0xx年简答题)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桑代克 19xx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填空选择)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填空选择)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含义(填空)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Important)

答: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重要因素

②关键期:在某一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关键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影响。(劳伦兹)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Important)皮亚杰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的发展。

① 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简答,答4个阶段)注意每个阶段的特点会出小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论述)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简答)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填空)(青春期)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青春期)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一生)

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自主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8.自我意识的发展(含义、内容、阶段)

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内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阶段:生理自我(1-3岁);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青春期之后)

9.学生的认知差异(简答)

(一)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

1场依存与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1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20xx简答)掌握型学习者,人际型学习者,理解型学习者,自我表达型

(三)智力差异

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四)多元智能理论(简答)

霍华德·加德纳19xx年提出

(1) 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着智能

10.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不重要)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教育者要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

(2)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3)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4)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1.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外倾型,内倾型)

第三章

一.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实质(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联系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三.学习理论

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简答)

刺激和反应不断的联结, 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重要作用,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性反应会出现自动化。

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反对联结学习论)

四.联结学习理论的应用

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填空选择)(狗)

1)获得与消退

2) 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经典实验基本规律(猫)

(1)效果律(2)练习律(使用律和失用律)(3)准备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小白鼠)

(1)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

加;

负强化:是指个体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同类行为

在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3) 强化理论的应用:强化的应用,惩罚的应用

五.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4个)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认知论)

(1)19xx年,格式塔心理学派

(2)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填空)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地图)(填空)

(1)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2)潜伏学习的结果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的变化。

(3)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小知识点)(最适合儿童)

1.学习观(填空)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布鲁纳的教学原则)(简答)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0xx年考题)

(1)学习的分类: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A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B意义学习的条件:(如何实现意义学习,简答)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附近分化原则(自上而下)

综合贯通原则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简答)p57-58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种类: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2)基本观点(简答,20xx年考题)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3) 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简答) 情境教学(简答)

① 建立概念框架 ①创设情境

② 进入情境 ②确定问题(抛锚)

③ 独立探索 ③自主学习

④ 合作学习 ④合作学习

⑤ 效果评价 ⑤效果评价

第四章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主观意向

5.学习动机的种类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简单&填空)奥苏伯尔

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二者保持一致。

7.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1)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

(2)斯金纳 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班杜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填空)

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简单&填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提出者: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10.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简答)

三个维度: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四个因素: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运气

11.自我效能理论(论述&简答)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1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简答)(7条内外部)

(1)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 成熟与年龄特点

(3)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 学生的抱负水准

(5) 学生的焦虑程度

(6) 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7) 教师的榜样作用

13.学习动机的培养(简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现实情况有不一致的情况,要掌握评分艺术

①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

③课题应由易到难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参加课外小组)

14.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20xx考题)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简答&论述)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创设问题情境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此题最少2年出一次※定律简答)

①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

②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任务简单时,学习动机较强;学习任务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学习任务中等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适中。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行为主义)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很重要)

1.心理学家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性质:正迁移 负迁移

(2)根据方向: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3)根据内容:一般迁移 具体迁移

(4)根据发生的学习情境:远迁移 近迁移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3)概括说※(贾德)

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

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一)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二)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