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带团经典案例分析

导游带团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001-饮食卫生安全

19xx年,天津某旅行社接待了一个从山西来的30个人的旅游团。在游览天津蓟县的过程中,导游告诉游客山上有很多野果可以食用,如果游客愿意,可以随便摘着吃。有一位游客吃了一种野果后,便觉得不舒服,回来途中即发高烧,经诊断是轻度中毒,和他在一起的其他游客也吃了这种果子却都安然无恙。后来,该游客投诉了旅游社,并要求赔偿。经交涉,旅行社赔偿其医药费三千元。

分析、总结:

游客在异地他乡或异国旅游,大多情况下是人地两生,所以导游对客人的提醒、告诫、警示与导游讲解同样非常重要:

关于导游讲解,一般说来,应该有趣、潇洒、和幽默,能吸引客人的注意力,但在涉及到游客的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关键时候,用词一定要严谨、认真和庄重。对安全隐患应该多提醒,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案例属于饮食卫生安全方面的案例,游客的中毒事实上未必就是因为误食野果,但由于该导游没有做相关的提醒,反而鼓动在先,发生纠纷当然难逃其责。

案例002-风俗禁忌

某国际旅行社组织了一个去泰国的旅游团,在出境前导游未对游客讲解有关风俗和禁忌,一游客参与了街头的#9@k赌博,结果被当地警方处以重罚,并驱逐出境。游客认为是旅行社没有讲清楚,要求赔偿。

分析、总结:

此案例与前个案例相似,说明导游在讲解中提醒和忠告的重要性。人常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导游作为旅行社的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对旅游地的法规、风俗和禁忌进行讲解,遇到要点一定要反复强调,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典型事例一起到警示的作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责任问题,而且一旦出了问题,对整个旅游团和整个旅游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003-误机

19xx年北京某旅行社组的一个旅游团,原计划乘8月x日1301航班于14:05离京飞广州,9月1号早晨离广州飞香港。订票员订票时该航班已经满员,便改订了3105航班(12:05起飞),并在订票通知单上说明注意航班变化,12:05起飞),计调由于疏忽,只通知了行李员航班变化时间而没有通知导游,也没有在更改接待计划。8月30号上午9时,行李员发现导游留言条上的时间和他任务单的时间不符,经过提醒也没有引起导游的注意。导游也没有认真检查团队机票撒谎能够的起飞时间,结果造成误机的重大责任事故。

分析、总结:

此案例中导游没有核对团队机票上的起飞时间,又没有重视行李员的提醒,对误机事故负有一定的责任!

当然,导游不应负全责,计调部门也有过错,也应负相应的责任。我国民法第130条规定,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当连带责任。按照我国旅游法律法规,旅行社在支付了因导游的行为造成的游客损失赔偿之后,有权在内部向有过错的导游进行追偿。

导游在工作一定要细心,在出发前和带团过程中该团行程涉及的各个方面要勤于核实,特别要重视可能影响整个行程的交通票据、抵离时间的核实。

案例004-景点

一散客旅游者去某旅游景区旅游,因对该景区不熟,所以聘请了当地一家知名的旅行社的一位导游小姐,一路上导游小姐带领他参观游览,兴致颇高,他对这位导游小姐的讲解艺术甚为满意。可是当他要离开某风景区时,听到旁边有游人谈论起某景点,于是产生疑虑,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一个一般旅游团必去的重要景点,导游小姐却没带自己去!该导游和其旅行社的信誉在他心里大打折扣。

分析、总结:

此案例中的导游小姐真是得不偿失,尽管她的导游辞讲解的不错,但是她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导游艺术和技巧,从而导致客人的不满意。

从另一个角度说,该导游小姐没有带游客参观一般旅游团必去的景点,属于其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没有真正的从游客的立场出发为游客服务。有些游客可能一生就来该地旅游一次,结果连最重要的标志性景点都没有亲睹,不免为一大遗憾!导游应该对该景点进行介绍,如果要另外收费,可以明说,如果时间上实在来不及,其他还有更重要的景点要参观,至少应该给客人一个解释。

当然此案也有可能是旅行社收了该景点的钱却不让导游去参观以增加"利润"等等的短视经营行为。

案例005-交通安全

一旅游团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他们坐着汽车公司的大客车形势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驶至一急转弯时,司机并未放慢速度,致使转弯时车碰在岩崖上,将靠在车窗边的一位游客头部撞伤,因诊治无效,右脸面部神经麻痹。据查,在山路形势时,路况极差,车体抖动厉害,车上导游人员并未作任何警示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让司机减慢行车速度)。事后,该游客提出了索赔。

分析、总结:

此案中导游人员和司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旅行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宜,应当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导游人员(包括地陪、全陪和领队)应该对事关旅游团人身财产安全的事宜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提醒,这不仅是对游客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司陪人员自身安全的负责。

案例分析:导游途中遭遇游客要求讲黄色笑话等无理要求

某旅行社组织了黄山2日游,导游员王X全程陪同该团队,她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从事导游工作时间还不长的女孩子,但组织能力较强、旅游知识较丰富,在前往黄山的途中,王X还为游客唱了几首歌,并介绍了安徽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但一些游客却觉得不够刺激,其中游客A非要王X讲几个“黄色”笑话,并说所有的导游都应该会讲。王X此时感到非常为难,她认为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讲“黄色”笑话是不妥当的,就婉言拒绝了游客A,并提议让所有游客参与做一个互动游戏,游客A拒绝并指责导游员不开放,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遂产生怨气。抵达目的地后,游客A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怀疑是导游员王X拿错了,要检查导游员的包并搜身。导游员反复说明自己没拿,对其要搜身更是不能接受。但游客A坚持要查包搜身,否则就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她和旅行社。导游员王X想着自己刚参加工作,为了避免旅行社遭受投诉而委曲求全,就让游客A检查了自己的包,并让一名女游客搜查了身上的衣服,均未发现游客A的手机。

[点评、处理]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但是,不得迎合个别旅游者的低级趣味,在讲解、介绍中掺杂庸俗下流的内容。本案中,导游员王X拒绝讲“黄色”笑话,符合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不属于服务缺陷,所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类投诉是不予支持的。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本案例中,游客A查包搜身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导游员王X的人格尊严,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王X应当予以拒绝,若其不听劝阻,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而不应该放弃原则一味的迁就和退让。

相关信息

案例分析

案例:游客被猴子抓伤怎么赔

 

第二篇:昆山总部经济案例分析

昆山总部经济案例分析

一、 昆山现代经济转型升级历程:

1、 上世纪xx年代:农转工

昆山从一个农业县,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起了一大批工业企业,GDP中三次产业由“一二三”转变成“三二一”。

2、 上世纪xx年代:内转外

昆山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使昆山经济发展驶入国际快车道。

3、 新世纪:低转高

昆山经济发展向高端产业产品发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总部经济发展,指明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二、 昆山市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

近年来,昆山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在昆山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部园区,不断优化商务环境。到“十二五”期末,各种形态的总部企业达到200家,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

同时,昆山市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大力支持总部经济:

1、 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中安排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与上级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相配套,用于引导、扶持总部经济的发展。

2、 实施专项扶持办法。对本市新引进的总部机构给予一次

性开办资助。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

总部机构,支持金额一事一议。鼓励总部机构做大做强,

对总部机构对地方贡献的新增部分给予适当奖励。对总

部机构在本市租赁、购置、自建办公用房给予一定的补

助。

3、 引进和培育总部人才。加大总部机构紧缺人才引进和培

养力度。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我市《关于加快优秀人才

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加快领军型创新创

业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等政策。

三、 昆山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出台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多种类减免与补贴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境内外企业在花桥设立总部,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加速集聚。

作为二产与三产间经济链条的总部经济,经过花桥国际商务城几年的悉心孕育,已凸显“磁场效应”。截至20xx年,已有二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的总部项目落户花桥,包括:全球排名第2位的轴承生产商——日本NSK总部大楼于20xx年x月正式投入使用,也是NSK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亚太区运营销售总部;香港建滔集团投资2亿美元,在商务城建设大中华区运营总部;福建中城集团在商务城建设中国区运营销售总部;苏豪集团、玉源控股、爱知等

多家国内公司的中国区或华东区总部落户商务城。20xx年上半年,包括恩斯克投资、好孩子商贸、哈森商贸在内的五大总部企业入库地方税收达312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6%。

四、 昆山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

1、 丰厚的经济转型升级底蕴:昆山借助毗邻上海的区位优

势,在政府引导下,从上世纪xx年代开始成功实现“农

转工”、“内转外”、“低转高”三次产业升级,成功从一

个落后的农业县域城市发展成近年来稳居百强县前三的

经济强县,长期经济转型的积淀给昆山经济带来的巨大

飞跃,也为昆山打造总部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政府政策开放且具有前瞻性:昆山市的几次成功经济转

型,都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完成,而且转型的时机每

次都位于全国所有城市发展的前列,表明政府政策具有

极强创新性和极高的对形势判断的准确性。昆山市政府

推进总部经济发展也位于全国县域城市的前列,其对总

部经济的效应判断体现出政府政策的前瞻性。

3、 有效的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昆山市为大力发展总部经

济,通过通过一次性资金补贴、高比例税收奖励、多种

类减免与补贴、引进和培育总部人才等大力度的扶持政

策,鼓励境内外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机构来商务城设立总

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 率先发展“楼宇经济”继而托起总部经济模式:商务城

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自主投资等方式,建设高品位写字楼,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花桥提供载体,而且将带动房地产、商贸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建设提速,形成配套产业链和高端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商务城经济的发展。

5、 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商务城大手笔

建设人才培训载体,投资3.9亿元的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已开始运营,引进了安博教育集团,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训体系,为企业提供研发、管理等各类人才。商务城还大力借助“外脑”,引进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先后与美国思科集团、上海国际金融学院等开展合作,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与此同时,商务城还出台了现代服务业人才政策,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加快总部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背影案例分析

《背 影》教 学 案 例

——知 人 论 世 寻 找 共 鸣

一、主题与背景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性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只要老师找准突破口,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比如:“知人论世,寻找共鸣”这一实践经验。这一新课程理念一次次闯入我的视线,而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我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曲折晦暗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背影》这篇课文,才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念的真谛。

1、教材分析: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情"课,很有必要。

二、情景概述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

1、导语设计:我是未讲《背影》先有情。

走进教室,我先静静地在讲台前站了一会儿,随后用平稳的语调说:“19xx年,香港人举行的唐诗评选,最喜爱的10首诗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10首诗,同学们多数都学过,有的早在20xx年级时就会背了。但列于榜首

的《游子吟》却大多没有读过,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是个大诗人,为什么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这首诗受到如此钟爱呢?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接着,我在黑板上默写出全诗,并解释道:“儿子要远游他乡去了,年迈的母亲拿着针线,正细心地为他缝补衣衫,为什么要密密缝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谁来给他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那么,我们的父亲如何呢?‘严父慈母’,根据中国的这句老话,仿佛做父亲的一定非常之严厉。其实,我总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的父亲,就是非常慈祥的一个。还是让我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现在已经78岁了,耳聋眼花,背也有些驼了。他住在农村,离我们城乡镇足足有50多里路,可是父亲每月总要来一两次看看我们,骑着那辆xx年代的破车子,每次总要带些青菜、萝卜、嫩毛豆之类的东西来。我同他讲过多次,不要送了,这些东西我们买得起,你这么大的年纪,又有那么多的路,我不放心。你要来,就乘汽车。可父亲却说,市场上卖的菜,说不定刚打进药水,我自己种自己知道的。直至现在,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给我送,往往是一吃中饭就走,无论怎么留都留不住他;有时家里没人,他就把青菜之类在门口一放,饭不吃就走了??”

说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停了一会,我说:“同学们,你们的父亲呢?我可以肯定,你们的父亲也一定是可敬的慈父,下面请大家想想,然后具体地说一说。” 三分钟后,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他说:“我父亲烟瘾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烟,有时我就咳嗽。这样,每当我在家时,父亲就悄悄站在屋外抽,过了瘾后,再回到屋里,待会儿瘾上来了,他就又出去。天热倒还可以,天冷就不好办了。后来,我对父亲说,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现在大了,不会咳嗽了。他说:‘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们间接受间,也不行。看来,只好戒掉了。’后来父亲真的戒了。看他戒烟时的难过样,我真想哭。”

一位叫王捷的同学接着说,他父亲是收鸡毛、鸭毛的,以前都是骑着车子,骑车既方便又快,毛也收得多,自从他进城乡镇读初中后,父亲把自行车让给了他,而自己挑着担步行收购。

接着,另一位女同学讲了她父亲生前、特别是父亲在病重时如何关心她的事,她讲着讲着,泣不成声了,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动了容。

至此,我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说完,我按下了电钮,同学们屏声敛气。一边盯着课文,一边听着录音,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2、顺藤摸瓜,延伸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阅读“教参”和一些评论文章,感到对四次写背影”评论甚详,且有见解,而对四次写“流泪”均未作分析,因此,我想尝试一下:顺着学生的情感,把四次“流泪”作为另一重点,指导学生分析。

学生听完课文,我第一句就问:“《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学生纷纷回答“四次”。

“是哪四次呢?”

生:“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

我追问一句:“比较一下,文字是否雷同?”

生:“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且同中有变,多彩多姿。” 焦点已经定好,我开始深入。

“那么,这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生1:“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 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十分惨淡,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生2:“第二次是在浦口车站望父买橘,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穿着臃肿,身体肥胖,步履蹒跚,行动不便,但怕儿子路上口渴,执意买些橘子,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生3:“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到车厢,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眼泪。”

生4:“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又一次牵动作者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感情一时喷发,于是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我迅速概括学生的发言,并作如下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思父——辛酸的泪

最后,我以缓慢深沉的语调总结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背影》之所以成为百读不厌的名篇,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吧!

“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了。四次‘流泪’,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现在,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自己父亲对我们永恒的挚爱吧。” 学生默默合上书,含着泪用颤抖的双手开始写起来。

写完后,我让学生念,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着:“‘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到学校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有读后感、有作文《____的父亲》等,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三、问题与讨论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①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中可以吗?②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

四、诠释与探究

语文与生活同在,脱离生活而局限于书本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教学。第一课时在初二(1)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生活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情景的导入,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换了一个班。

先用语言描述,未读背影先有情。后我又以讲述自己的父亲,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浸在感受父爱、理解父爱,从而感恩父爱的情境中,从而去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在这时,学生表面上的流泪,其实是内心的千言万语,内心强烈情感的一种渲泄,“此时泪眼胜千言”。

上述情景进行教学,初二(2)的第一课时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收效较好。

这一节较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寻找共鸣"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文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情景、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去探究。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情感的跨越,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知人论世,寻找共鸣”,必须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随时可以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学生的激情一定会洋溢,精神一定会振奋,教学效果必须大为提高。长此以往,你就交给了学生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