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有感 宁晋七中温世端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本学期开学时,学校就推荐我们老师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每一条理论都是教育的经典名言,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阅历的思想,精炼的语言依然符合教育规律,依然先机勃勃,处处时时开花结果,闪耀着教育经典的光辉。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读了这本书,让我感慨万千,收益菲浅。

在书中第七编《做一位怎样的老师》中,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他说:“世界上没有一种精神劳动能与教师的劳动相比。”“教师的工作往往是想不到自己,因为他必须去想着别人,这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真正幸福。”确实,在我担任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中,特别是担任班主任这个重任时,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想着怎样提高他们的成绩,怎样改变他们的坏习惯,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怎样改变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等等。在哪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碌工作中,虽然感到了教育工作的艰辛,同时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辛苦地工作带来的幸福——因为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就是我们做为教师最大的快乐。

在苏霍林姆斯基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提到:“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呢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们班主任工作就深深地凝聚着这种感情,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带的班级学生都是艺术生,他们大都是文化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较散慢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缺乏学习的信心。对于一群这样的学生,做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投入对他们特殊的爱,这种爱道德体现在要相信他们会成为一名好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信任和肯定,多赞美他们的优点,找出每个同学的闪光点,每一次进步都给予表扬。班上有个叫刘梦璐的女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单词记不住,后来了解到她连音标都不会读,我就单独教她读音标,叫她怎样快点记单词,她很惊讶地说:“老师,你的英语怎么这么好呀!”她从来没想到音乐老师会教她读音标。而后每次早自习就大声读书,第一次早自习背到6个单词,我就在班上大力表扬,让她找回了自信,后来在英语节的课文背诵比赛上既然能背三篇英语文章了。前不久的一次谈话中,她真诚地对我说:“我很喜欢你,你对我们班的每个人都很好!”这种朴实的语言,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对于这样一群调皮的学生,只是具备父母般的关爱是不够的,没有严格的要求是不足于改变学生的劣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既是聪明的父亲、母亲,又像是知晓一切秘密、一切把戏的同龄人,既严格要求他们,又为他们奉献,对他们负责。”“教师的威信是教师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是使集体树立尊重自己理想、原则和信念的能力。”所以在我的班级工作中,我投入大量的精力,采取很多办法与措施,制定了一套适合本班工作的奖惩制度,并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大力表扬与奖励,对违犯纪律的学生也严律惩处,这种处罚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时时提醒他们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要求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同学保持一致,既做学生的家长,又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我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与学生们一起享受他们进步的快乐:学生比赛场上获得好名次,我也同他们一样高兴地欢呼;学生PK赛的激昂的宣示,我也同学生在一起呐喊。这样贴近的生活,以至于学生们私下都亲切地称呼我——“红姐”,出差回校走进班级首先感受到的是学生欢迎你回来的热烈掌声,这大概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教师的真正幸福。

让我们都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从工作中体会做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吧!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10月是读书月,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我们系统全面的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感触颇深。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广大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获益匪浅,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

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从中悟出生动真实的道理,通过这些去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教学。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今后还要多看、常看、反复看。为了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学习书本上的精华。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身不足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

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9-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被誉为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在他30余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做出教育理论上的概括,终其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40余部专著。其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诞生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作用。

一、关于爱孩子与爱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我们往往把其释义为传道授业的活动,又把其细化为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我时常在想难道学校的教育就仅仅是传授知识吗?对于什么是教育,一位校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育就是播种爱。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开篇即提到“学会爱孩子”,即引起了我的共鸣。

如果我们仅把教育理解为传道授业,这一解释未免过于理性,又略带冷漠,濒于或竭力避免带有感情色彩。而教育实质上是带有影响性的活动,包含有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因而情感在教育中会贯穿始终。“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考、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在众多情感中,其深层及本质情感就是爱。教师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爱是相互的,但首先只有教师奉献出自己诚挚的爱给学生,才会有学生的爱作为回报。

教育就是播种爱。教师将爱播种在孩子心底,使他们从小心中有爱,让爱的种子在他们心田生根,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怎样去爱,如何表达爱。只有让孩子懂得了世界上最包容的一种情感——爱,他们才能“用心灵感觉出别人的情绪”“会关怀人”,他们才能“在精神上给别人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他们在未来才能够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而这些“心”都源自于爱。

教师要教会学生爱,首先就要学会爱学生,爱这些孩子们,对待孩子“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有学会了爱孩子,才可以说教师有了教授孩子去爱的资格。我无法想象一个不热爱孩子的教师如何能站在讲台上内心冰冷地口口声声地向孩子们谈“爱”。此外,教师学会了爱孩子,正是以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爱,怎样去表达爱;孩子切实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才能体会到爱的珍贵与美好。因而,教师学会爱孩子是关键。

那么如何唤起教师爱孩子的本性昵?“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细心观察,寻找跟他们进行精神交往的手段,深入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去。”通过多与孩子接触沟通交流,自然会唤醒教师对孩子的热爱。孩子的天真、纯洁、稚气、机敏、好奇、活跃的天性会感染教师,唤醒教师久已不在的童心。

“孩子在本质上具有向你敞开心灵、倾吐自己感情和思想的精神要求。”当教师学会了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时,就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门,通向了与孩子共同分享其乐趣、秘密的道路。自然而然,基于天性,教师会对孩子产生热爱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们使我感到愉快”,“对我来讲,就是最大的幸福”。

总之,爱孩子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正确地爱孩子,需要教师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实践中亲自体会领悟。教师只有做到了爱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所热爱、拥戴的教师。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二、关于教育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因而,“要掌握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我们每每看到关于优秀教师的事迹报道,总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优秀教师都具有教育的艺术。这不禁让人对教育艺术产生了一丝期盼,之后,又有一种望尘莫及之感。说是期盼,是因为看到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不禁让人暗暗惊叹其教育的妙处,赞赏其处理的方法。教育艺术是教师实践经验和个人素养相结合的产物。教育艺术蕴于教育实践中,只有教师长期处于特定的教育情景中,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谙熟课堂,才能积累实施教育艺术的经验。

其次,教育艺术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有关,即与教师的性格和能力等有关。倘若一个教师反应愚钝,不能抓住教育时机,又迂腐固执,死守陈旧的教育思想不放,拒绝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欠缺总结、自省,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反思,这样的教师,纵然有一生的教育经验,也很难实施教育艺术。“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以其思想——生活观点、信念、道德——伦理原则、智力的丰富性和热爱劳动的质的完美性鼓舞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他们的教育学课程的:“那里讲的教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结论,而是关于教育艺术、关于如何影响意识和情感的生动而清晰的阐述。”与此描述相比,我们的教育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就又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至少去了解教育艺术的途径。

三、关于教育中的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一节“我们的教师和教育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一段论述中的最后一句“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人联想到在教育中教师的换位思考问题。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尽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但教师的视角、立足点还是从社会需求和期望、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出发来要求学生的。究其根本,教师在教育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沟通时,背后隐藏的仍是要通过一切教育教学手段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而很少甚至从未想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想学什么?他们喜欢怎么学?他们希望老师怎么教?要回答以上问题,并非像想象的那么困难。现实中的教师抱怨不知道当代孩子在想什么,难以理解他们。恰恰是这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未能做到换位思考,才会产生这样的抱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如果一名教师从未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那么就能深切体会到孩子的快乐、悲伤、好奇、不平、愤怒,就不会以成人的眼光去费解地审视孩子,而不能窥探出他们心底的丝毫秘密;就会知道孩子们期望上一堂什么样的课,自己怎样教才能引起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而不是死板教书、沉闷上课。如果教师意识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掌握与孩子们沟通的技巧,知道他们的困惑,了解他们的烦恼,适时地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教师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就迈出了真正理解孩子的第一步;就会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友善;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就会用心灵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

学会在教育中换位思考,“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在我看来,这一箴言是打破师生间隔阂与代沟的利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