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总结

1、心理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认知发展与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两大领域或内容。

2、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 先天还是后天 1主动还是被动

3 阶段性的还是连续性 4 发展的重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3、划分人生阶段:生理发展——柏曼、智力发展——皮亚杰、个性发展——埃里克森、

活动特点——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科学家普莱尔创始人,《儿童心理》1882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xx年出版了《青少年》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7、最近发展区是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8、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9、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

10、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访谈对象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

11、脑功能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12、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将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和胎儿期(8-40)三个阶段。

13、关键期:一般认为这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最重要时期。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3个: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因素)、母体因素

15、大脑单侧化:在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16、0-3岁婴儿期动作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由近及远原则与大小原则。

17、习惯化: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18、在研究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时,当婴儿对反复呈现的某种刺激物逐渐熟悉而不再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去习惯化。它可以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19、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顺序)

20、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强调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对儿童言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3)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21、语言的发生:欧美(9—11个月)、我国(11—13个月)

22、根据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婴儿的气质可以区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35%是混合型。

23、社会性微笑发生在:0—3个月

24、陌生人焦虑

25、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这种感情上的联结。

26、复演论:霍尔、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生活准备说:格罗斯、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成熟说:博伊千介克

27、美国心理学家帕滕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28、幼儿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增长、词汇内容的丰富、词类的扩展、积极词汇的增长

29、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30、幼儿思维的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1、“守恒”是皮亚杰的术语,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32、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幼儿处于、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3、2.5~3岁儿童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5~7岁儿童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34、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35、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中年级儿童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

36、小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学假设4.心理与环境假设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37、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38、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在四年级(10~11岁)

39、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40、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

(3)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41、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42、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43、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3: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44、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与父母少,老师同伴多):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45、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46、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47、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形式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48、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

49、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1)成瘾行为: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2)内部失调:焦虑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

3)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50、请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内容包括基本思想、理论要点、发展阶段、优缺点等)。

基本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把智力定义为促进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的生命机能。皮亚杰把儿童描述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他们能建构三种图式(动作的、符号的和运算的)以达到思维和经验间的认知平衡。他们通过组织和适应的过程来建构和修改图式。适应有两个互补的活动组成:同化(试图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和顺应(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新经验)。刺激的同化、顺应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导致了认知图式的改组,而改组后的图式又可进一步同化刺激,如此反复下去。(5分)

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理论要点: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不变;阶段出现有交叉;前后两个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联系逐步组成整体。(3分)

优缺点:

优点:1把儿童看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与当时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2皮亚杰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是描述心理发展的过程。推动了很多人的研究。

3对教育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研究。(答对3点给3分)

缺点:1)皮亚杰未把能力和表现区分开来

2)认知发展真的是按阶段进行的吗

3)皮亚杰的理论能否解释认知的发展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2.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4.处在关键期的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5.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衡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运算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7.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

8.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9.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0.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的

1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1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4.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

15.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

16.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18.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9.问题解决得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给定、障碍、和目标。

21.创造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2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2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

2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10岁以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25.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6.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7.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

28.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环境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6.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问题解决得特征是:认知性操作、目的指向性、操作系列性。

9.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10.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评价性会谈的技术有哪些?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六种。

1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材料;描述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作出决定。功能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严谨程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16.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可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简答题:

1.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2. 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以上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

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儿童作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5.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 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说:五个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7. 简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动物只有在清楚的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第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8.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其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10. 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足的满足,反而使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

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1. 简述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银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2.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3.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新性思维策略。

14. 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15. 一个有效的自编测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可后评价的差异。

17. 怎样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质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随后,随机的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