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xx年x月18号至20xx年x月20号。

2.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xx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xx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xx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

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xx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70.2%。较20xx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名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五、对人口流动提出的建议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再次,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的利用耕地。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用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的建设正在加快的进行中,在国家的领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是农村人,自然很关心家乡的发展状况,趁这次寒假,我回家就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家乡最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情况,了解家乡是怎样变化了,我是在校的大学生,将来我会出来工作,我想建设我的家乡,因此我必须要知道家乡需要怎样的人才,家乡的劳动力怎样,并且我也可以用我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样的劳动力结构对我的家乡以后发展又怎样的意义,是不是合理,我更可以对此提出自己看法,向有关政府提出我的意见,为家乡发展做一份贡献。并且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充分的运用我工商管理的知识,对我的社会实践有很大帮助。因为我村庄的住户不是很多,只有23户人家,所以我这次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挨家挨户走访调查。 我这次寒假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范围是我所居住的村社:眉山市仁寿县虞城乡盐硝村1组,我所居住的小村共有23户人家。我这次调查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基本情况: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村劳动年龄内:女(16——50)周岁,男(16

——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共有65人,占全村人口106的61.32%,其中以就业的人口有48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65的73.85%,未就业人员17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26.15%。

2. 主要特点:一,男性多于女性劳动力人口中,男性37人,占劳动人口的56.92%,

女性28人,占劳动人口的43.08%。二,中年劳动力占多数,16——24岁有13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20%。25——34岁有19人,占29.23%。35——49岁有27人,占41.54%。50——60岁有6人,占9.23%。三,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仍然比较高,从以就业的劳动力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人,占以就业劳动力人口的47.92%,第二产业有14人,占29.17%,第三产业有11人,占

22.92%。四,农民转移就业数量可观。从业人员在县就业得有27人,占56.25%,县外工作得有21人,占43.75%。境外工作的暂时还没有。

3. 文化结构:文化程度状况中,初中级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是

51,12,2,分别占总劳动力65人78.46%,18.46%,3.07%。

4. 收入状况:1560及以下,1560——2520,2520——7440,7440——22235,22235

以上的分别人数为17人,20人,61人,7人,6人,2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

16.04%,18.87%,57.55%,6.60%,5.66%,1.87%。

针对调查结果,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出以下问题:

1. 劳动人口中,男性所占的比重大,而在年龄结构中,35——49周岁的人口占

几乎劳动力的一半,是我村劳动力一只重要力量。而男50——60,女40——

50的人数叶很多,不但会造成我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凸现,而且,我县也将面临着农村养老问题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政府在未来5年中亟待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的有51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人数78.46%;而大专以上的只有2人,仅占3.07%,说明农村劳动力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愿望不强,文化总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进程.

3. 上表显示年收入在2520——7440元和7440——22235元之间占了绝大部分。

而年收入在1560元以下的,这部分人是农村的低收入者,这个比例不能小窥,他们的生活水准处于水平线以下,是农村中的困难群体,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推行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而农村中的高收入(22235元以上)者很少,这部分人在农村是身怀一技之长,承包荒山,或经商办企业,或外出务工高收入人群,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极好典范。

4. 上表显示,我县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务工或经商的占已就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56.25%,他们或是经商或是在乡镇企业工作,有时还从事一些农活,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外务工的占已就业农村劳动力的43.75%,这部分人群在县外用工单位工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县带了相当可观的劳务收入。

我对此有以下建议:

为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步伐,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努力构筑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机制,推动我县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服务,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机制。根据“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把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纳入乡镇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县级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班子,成立由政府牵头,农办、劳动、统计、公安、财政、工会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上下联动的城乡统筹就业组织领导机制,全力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人员、场地、经费、网络、工作”五到位的要求,大力抓好乡镇劳动保障站建设,在原区委所在地的中心镇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3、整合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就业管

理服务。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拓宽职业介绍渠道,与劳动力输出输入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协作伙伴关系。二是重视加强对县外就业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重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并在我县政府驻外地办事机构中增挂县级劳动力转移就业联络处牌子,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重点为外出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三是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成功介绍一名劳动力到县外就业给予补助。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来料加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一是鼓励乡镇企业多招用本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重点解决农村中半年农忙半年闲的不充分就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农忙时下田,农闲时打工。二是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务,加大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三是鼓励工业园区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吸纳量大,用工相对固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用工补助。四是对农村劳动力就地经商办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政府给予一定创业奖励。5、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乡镇、学校培训机构的协调,逐步构建起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城乡劳动力的培训格局。二是要以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青壮年农民为重点培训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专业与当地和外地用工信息的相互吻合,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选择与当地经济密切结合,就业前景好的岗位,开展转岗就业培训。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四是特别要重视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和对农村创业人员的培训。6、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力度,逐步将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范围。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探索建立务工经商农民晚年生活保障机制。五是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鼓励当地企业多招用县内劳动力,对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政府应给予奖励。

调查问卷

1.性别:

A 男 B 女

2.属于的年龄阶段:

A 16——24 B 25——34 C 35——49 D50——60 E 60以上

3.从业种类:

A 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4.从业地域:

A本县内 B县外 C境外

5.文化程度:

A初中级以下 B高中及中专 C大专及以上

6.收入状况:

A1560及以下 B1560——2520 C2520——7440 D7440——22235 E22235以上 单位(元)

 

第三篇: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中共洪钟市委政法委员会

当前,随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开展和园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洪钟,城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特别是沿江地区外来人口急剧增多,据初步统计,已超过万人,随着金陵船舶等一批大项目的推进,还将增加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带着对政法机关如何解放思想,为项目落户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如何切实做好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安全感等问题的思考,近期,我们对沿江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希望借此能对做好全市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

从洪钟情况看,当前沿江地区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自经济开发区启动新区建设以来,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已形成了船舶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物流园三大园区和商贸区“三园一区”为主的强劲发展态势。辖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128家,其中船舶修造企业29家。现有外来人口1.2万人,预计高峰期可达2万多人,主要从事电工、焊工、起重工、登高作业和流水线操作工等等。大量外来人口在沿江集聚,为沿江地区各类市场繁荣特别是沿江造船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用工保证。应当讲,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对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由外来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权益保障等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但受人力、物力、财力、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外来流动人口底数、身份难澄清。一是流动人口申报暂住登记、#b@2的意识十分淡薄,主动性不强,民警上门催办也臵之不理。二是相当一部份船厂流动人口的职业不稳定,经常变换住址,且作息时间不定,社区民警难以及时掌握其动态。三是取消暂住人口管理收费后,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管理队伍萎缩,登记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一些船厂业主怕麻烦,不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登记#b@2工作。五是无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员增多,往往一时难以查清身份,无法发放暂住证。从洪钟情况看,约有10-20%的暂住人口没有合法身份证件,这给暂住登记、上网比对、核实真实身份、提供社会服务等工作带来困难。

2、违规出租、违章搭建问题严重。由于项目建设的大力推进,当地有限劳动力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进区企业的要求,各类企业尤其是船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与本地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个项目建成后有的可能新增用工上千人,而目前仅有部分企业自建居住楼,将住宿区与生产区隔开,实行“双集中”管理,其它企业均采取“松散式”、“自由式”居住。由于沿江各类企业特别是沿江造船企业的兴起,出租房屋的需求量大,船厂周边地区违规出租、违章

搭建等问题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区域规划和其他居民的生活,在项目建设用地时,将增大拆迁用地成本。但如果制止违规出租房屋行为,大批外来人口住宿又成问题。

3、治安、刑事案件高发。由于外来人口来自于全国各地,成分复杂,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收入偏低。为了节省开支,多人合租、男女混居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居住分散,日常管理难度大,其中不乏专门从事盗窃、抢劫等各类犯罪活动的人员。有的利用区域概念,寻找亲情,亲近老乡,时间一长,形成拉山头、结帮派,甚至以众压少,以强欺弱。一旦发生矛盾和磨擦,极易引发寻衅滋事、结伙斗殴等现象,导致沿江地区刑事及治安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犯罪加剧。从洪钟情况看,20xx年沿江地区共立刑事案件179起,同比增加5%,共立治安案件335起,同比增加8%,刑事案件增幅是我市唯一突出的地区。这里还不包括发生失窃或者打架斗殴隐案不报的案件。

4、劳资纠纷、安全事故多发。由于沿江造船企业都采取发包方式运作,企业和外来人员多为间接劳动关系,管理不到位,加之包工头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往往克扣或压降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有的甚至因负债连夜携款逃跑,酿成大的群体性事件。有的采用封堵厂门、拉电闸等手段,阻碍生产,有的到政府上访,扬言如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到省政府上访。同时,安全事故频发。夏季气温高,白天日照时间长,夜间短,务工人员经常睡眠不足,上班时极易发困,高空作业危险性增加;船厂用电、用火、用气安全隐患增多,

容易产生高空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社会管理未能形成合力。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园区和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民政等部门。现实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等问题。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工作不能同步,导致人口登记、计划生育、普法教育、卫生医疗、疾病防疫等工作难以落实,社会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二、对策和建议

随着沿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还将不断增多。为沿江地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维护沿江地区社会治安秩序,将沿江地区打造成平安地区,加强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1、理顺健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在沿江地区成立政法委,牵头组织、协调、部署、检查沿江地区政法综治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政法委委员,以整合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沿江地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成立沿江地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同时,根据就近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分设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站。综治、公安、司法、计生、劳动、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中心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b@2、职业介绍、就业咨询、计划生育、房屋租赁、权益维护等日常服务管理。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切实发

挥好“多位一体”村级综治办的作用,从而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组织和人员保证。

2、加快完善外来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以底数清、情况明为目标,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加强暂住户口登记、暂住证办理和查验等基础工作。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推行暂住证、出门证、特种用工操作证等相关证件“一卡通”做法,简化和完善出租房屋、人力资源市场、暂住人口、流动育龄妇女、流动未成年人、流动党员和团员等流动人口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流动人口暂住登记、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服役、接受义务教育、传染病疫情以及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等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综合管理效能。

3、尽快明确用工单位和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全面推行融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于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业主责任制,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业主。用工单位和经营业主及时登记流动就业人员的相关情况并向当地派出所和流动人服务管理中心报告,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登记、证件发放、信息采集等服务管理工作。强化法律责任,相关部门对企业违反用工管理规定,安全措施得不到保障,多次发生责任事故的,在规定时间内不主动申报或者注销暂住登记,申领或者缴销

《暂住证》,对雇用无身份证件、来历不明人员,以及不申报暂住登记和不申领《暂住证》的人员,严格依法予以处罚。

4、大力推进外来人口“双集中”管理。一是启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公寓楼建设,力求功能齐全、实施完备,集学习、生活、娱乐、购物为一体。由公安、司法、劳动、社区参与管理,派驻保安,日夜值班,将综治办公室、警务室、调解室三室合一,维持治安,维护稳定,从而有效控制发案,挤压犯罪空间。二是认真贯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出台优惠政策,由用工单位或社会机构投资建设面向外来人口的居住用房;三是对条件好的单位,按照向外来人口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区,将外来务工人员尽可能全部集中居住在生活区内,落实专门管理力量,健全管理制度,推行“公寓式”管理模式;四是强力推行监控设施建设,公安机关主动与厂方对接,超前谋划、认真选点、合理布局,落实技术防范,设立监控室,安装周界报警,清除盲区空点,实现无缝对接。

5、切实加强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公安机关配齐配强社区民警,并严格按照400:1的标准配备协管员,通过对流动人口开展检查登记发证等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同时指导帮助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发放一封信、典型案例讲解、集体授课等形式,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维权能力。司法部门

针对沿江外来人口普遍法律意识偏低的现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印制外来人口学法登记证和学法教材,畅通维权通道,开展“律师到沿江,送法暖民心”活动,广泛开展法律宣传,进行维权咨询。

6、大力强化部门监管力度。一是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强化沿江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二是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协同合作,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加大劳动人事执法力度,认真受理、及时处理流动就业人员的举报投诉。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施工人员是否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按操作规程施工,用电用火用气有无违规操作,易燃易爆物品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等,努力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专门应急队伍,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组建专门队伍,公安机关负责培训和管理,开展昼夜巡逻、伏击守候,快速处臵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社会面治安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城区经济建设

2006-10-25

阳区是九江市的中心城区,地处赣鄂两省交界,京九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此十字交叉穿境而过,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优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九江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日益显著和突出,沿江及周边地区到九江投资、经商和务

工人员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12月20日,浔阳区实有人口27万人,流动和暂住人口2万余人,出租房屋达3000余家。

今年以来,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分局按照市公安局的统一部署,在辖区大力开展了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清理整顿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打击与防范并重,初步建立了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动管理为纽带,其他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形成合力,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多种手段,努力引导流动人口为城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服务。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找准问题根结,树立工作目标。

由于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在经济收入、就业状况、居住环境、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适应,浔阳区的外来流动人口与其他各地一样,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加之流动人口多来自农村,自身素质、自控力较差,在社会涉罪诱因增多等外界因素作用以及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的碰撞下,流动人口在社会治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流窜作案、侵财犯罪现象明显,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社会治安。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浔阳区流窜犯罪案件发案327起,占全部刑事案件31%,

在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员中,非本辖区的外来人口作案约为19%。如何使外来人口管理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分局户政部门大力开展调研,深入辖区群众走访,组织居民干部座谈,初步提出了“凭证管理、强化监督、管理与服务并举、打击与防范并重”的工作目标,结合浔阳区实际,分局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整治工作方案,为下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浔阳区委、区政府、区政法委对整顿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余修德为组长,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显旺为副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区计生、文教、卫生、工青妇团以及街道等多个部门参与,分局也专门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区委常委、公安局长孙亚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刘炬任副组长,从户政、治安、办公室、行管以及各派出所抽调了骨干力量,专职从事清理整顿。在工作中。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叶国兵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副局长朱敏亲自到浔阳蹲点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市局户政处赵西清处长带领市局有关工作人员,亲自下街道、社区,多次参加统一行动,现场清查暂住人口,布臵检查工作进展。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各参战单位高度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开展清查整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线参战,极大地

鼓舞了基层民警的工作热情,确保了清查整顿工作的顺利开展,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多方开展整顿,规范统一管理。

按照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浔阳分局大力开展了整顿,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登记发证、函调劝返”四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清理。

一是宣传发动,创造良好整治氛围。分局户政部门先后制作了《致流动人员的一封信》、《致房屋出租户的一封信》、《致辖区居民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印制了20000余份,深入辖区街道、社区宣传张贴。分局出动了整治宣传车,连续一周在城区各主要街道、居民社区等地开展广播宣传,动员暂住、流动人口主动到相应地点登记,号召广大居民群众、房屋出租户配合开展清理整顿工作,与此同时,分局户政科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加大了宣传攻势,努力为整治行动创造良好氛围。

二是调查摸底,摸清暂住人口底数。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分局抽调机关科室人员,联合辖区街道居委会干部,配合派出所社区民警,深入各辖区上门调查,逐人、逐户进行核实,查遗补缺,重点清查城乡结合部位、公共娱乐场所、各种建筑工地、中小旅社以及集贸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在清查工作中,分局力争做到了“三结合”,

一是结合开展了出租房屋调查摸底,二是结合开展了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检查,三是结合开展了重大犯罪线索摸排。通过工作,全区共登记暂住人员16727人,出租房屋3227家。

三是登记发证,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对于调查摸清的底数,分局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登记发证。对符合发证条件的暂住人口,由各派出所按照规定发给《暂住证》,并将头像照片输入微机,实行常住人口式管理;对于房屋出租户,经派出所实地考察检验,符合安全条件的,在出租房屋显要位臵装钉《准租证》,填写《出租房屋登记表》,签订《出租房屋安全责任状》,准其合法经营。

四是函调劝返,力求清理整顿实效。对暂住人口中形迹可疑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被辖区派出所给予过治安管理处罚的,分局统一制作公函,向暂住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函调核实。对于无身份证、无劳动就业证、无婚育证的“三无”人员和街头流浪人员,分局组织统一实行劝返原籍。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服务经济。

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管理与服务力度,尝试建立暂住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了暂住人口管理的组织网络。在我们积极建议下,浔阳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暂住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外来务工较多的街道、厂矿企业设立了暂住人口管理站,配备专职(兼职)暂住人口管理员。各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配备了暂住人口协管员,具体负责对辖区内暂住人口从登记、发证、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到务工经商、居住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而在全区初步形成了暂住办、暂住站、协管员三级协调管理网络。

二是找准了在暂住人口管理中的位臵。我们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和月例会制度。定期互通情报,及时研究改进管理的意见,制定工作规划、方案,组织好具体实施,从而增强了整体运作、综合执法的合力。暂住办和暂住站负责做好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重点抓好#b@2审核和函查工作,及时发现、查处隐匿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不断加大对租赁房屋的清查清理力度,使租赁房屋出租有审批,承租有登记。

三是强化措施,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暂住人口的管理上,我们按照“管理是基础、教育是根本、整治是手段”的工作思路,坚持“严管理、强培训、常整治、重实效”的方针,全面强化暂住人口的管理措施,区别不同情况,搞好三个管理。一是跟踪管理。在坚持以往“谁用工谁负责”管理原则的同时,实行暂住人口居住地、用工单位和务工地暂

住人口管理站、协管员共同参与,联手管理。同时,采取一处发证、全区有效,多处重复登记的管理方法,有效避免了失控漏管和脱节现象。二是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情况,将外来暂住人口分成重点监控管理、一般正常管理和普通登记管理三大类,有区别、有重点地实施管理,遏制暂住人口的违法犯罪现象。三是分期管理。在前期管理上,做到把“三关”,即登记#b@2关;租赁房屋审批关;函调协查关。在中期管理上,强化三条措施:一是定期进行暂住证的审验,做到暂住证、登记表、身份证、本人“四对照、四统一”;二是对暂住人口集中居住地进行清查,做到不失控、不漏管;三是督促用工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户增强防范意识,落实防范措施,有效减少各类案件特别是盗窃和报复案件的发生。在后期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加强对雇主的教育,督促用工单位和业户及时兑现工资待遇,全面落实安防措施。

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我们坚持提供服务,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打击与防范并重。

一是全方位强化服务措施。进一步转变作风,变坐等#b@2为上门服务,发放《暂住人口指南》、《暂住人口#b@2须知》和《暂住人口服务卡》,主动为暂住务工人员办理各类证明。同时经常调查走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为了方便暂住人口的危难求助,在暂住务工人员较多的街道设立了“暂住人口流动人口

服务窗口”,开通了暂住人口热线服务电话。据统计,共上门为暂住人员办理各类证、照等手续达1万余人次,为用工单位和暂住人员提供咨询、就业信息1.8万余条。

二是加大维权服务力度。我们坚持每年对全市所有用工单位的暂住人口权益保障情况进行2次全面检查,对维护暂住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比较好的单位,予以一定的表彰和鼓励;对发现的不遵守劳动用工合同,随意扣罚、拖欠务工人员工资、降低务工人员待遇和虐待暂住人口的行为,我们积极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协同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妥善处理并促其尽快整改。目前,全区共有19家用工单位得到了表扬,对出现问题的2家用工单位予以了批评处理,有力保障了暂住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管理与指导。我们积极引导用工单位从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和娱乐上为暂住务工人员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娱乐环境。几年来,全区各用工单位先后为暂住人口开办了图书学习室,文化娱乐室等,丰富了暂住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减少了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侵蚀,有效降低了暂住人员的违法犯罪比例。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外来人员作案仅69起,较去年同期下降27.1%,涉案人数下降21%。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准备通过开展工作试点,逐步建立一站工作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区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一站服务”:全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公安、工商、文教、卫生、计生等各有关单位派员联署办公,提供服务。减少工作阻力,实现便民、利民、为民的目的,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项承诺”:一是治安服务承诺:树立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理念,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下面设立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站,在办理证照、经营公共娱乐场所等治安管理方面以及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与本地居民同等服务。二是教育服务承诺。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升学等受教育方面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劳动就业承诺。无偿提供岗位信息,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四是计生服务承诺。持有有关证件的流动人口在计生部门享有一定的免费服务,如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发放科普和计划生育教材,提供有关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全程服务等。

我们坚信,在浔阳区委、区政府、区政法委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和支持配合下,浔阳公安分局将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规范管理,努力为城区的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城市管理:关于外阜外来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9-2-4 浏览次数:741

--------------------------------------------------------------------------------

近几年来,随着临城新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数量逐年急剧增加。据统计,20xx年外阜区域登记#b@2外来人员为7585人,20xx年为13580人,20xx年为18321人,大量外来人员为外阜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治安管理,保障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也成为新时期党委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外阜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调查,就如何做好外阜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外阜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20xx年6月底外阜外来流动人口1.7万人,分散居住在4500余户私房出租户、50余家建筑工地和两家规模企

业内。外来人口总数占外阜户籍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有些行政村如万塘村、惠民桥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已超过本地人口数量。其主要特点:

1、来源广泛。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地农村。

2、从事职业多样化。主要从事建筑、水产品加工、保安、家政服务、废品收购等。

3、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差、居住时间短。大多数流动人口分散居住在居民的简易出租房和建筑工地工棚内,条件简陋,环境差,居住时间短,一般都在两年以下。

4、文化程度低。9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大多从事低技术含量和非专业工作,业余文化生活单调。

5、收入偏低。平均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随着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这一特殊群体为外阜的城市建设和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外阜建设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量外来民工为外阜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外阜的每幢大楼和建筑工地无不洒下外来民工兄弟辛勤的汗水。

2、一些险、脏、苦、累的工作岗位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如垃圾清运、水产品粗加工、家政服务等大部分由外来人口承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3、外阜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单从目前来看,外阜高档酒店、商贸中心急需大量年富力强的外来人员加入。打造舟山的经济、服务中心,没有大量外来人员的参与更是无从谈起。

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为城市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市容卫生、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外来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其中不少人文化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经济状况差,少数人把违法犯罪作为生存、致富的手段,导致违法犯罪总量中外来人口作案比例很高。20xx年外阜抓获外来作案人员59名,占抓获作案人员总数的82%,其中20xx年夏季发生的两起命案的作案者和被害人都是外来暂住人口。

2、给城市市容卫生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大量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外阜农民的简易出租房内,卫生设施简陋,加上卫生习惯落后,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有些外来人员无照无证经营、乱设摊点,给外阜的城市管理和“创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

3、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有的外来人口生育观念落后,将暂住地作为超计划生育的“避风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计划外怀孕现象时有发生。

4、滋生丑恶现象,败坏社会风气。有些外来人口无劳动技能,又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找不到合适职业就从事卖淫、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严重影响外阜的社会风气。

三、目前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外阜在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对维护外阜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外来流动人口来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认识没有到位,重视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作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工作浮虚,应付了事,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办法。

2、管理、教育手段缺乏,服务水平不高。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主要还是从治安和计生角度出发,管理办法还是沿用《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管理手段主要是登记、做证、注销、罚款。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往往临阵磨枪,要进行市容检

查了给他们讲卫生,要开展严打整治了就办一期法制讲座。而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指导培训、合法权益维护、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服务还存在许多欠缺。

3、各自为战,缺乏合力。目前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是公安、计生、综治等部门在做,而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还有许多,如工商、税务、市容卫生、劳动、建设、房产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四、对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树立外来流动人口是外阜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的观念。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贡献,他们大部分承担的是城市固定人口所不愿从事的苦、脏、累、险行业的工作。据有关部门测算,一个农民工所得的报酬是他为城市所作贡献的三分之一。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理应得到相应的权益和服务。不可否认,随着相当部分素质低下的外来人口进入,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既然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靠堵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确有效地去引导、去接纳,使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到当地社会。

(二)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网络。今年外阜管委会重新调整充实了外阜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外阜公安分局作为外来人口治安管理的主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商、税务、城建、劳动、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针对性建立实施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并落实组织和责任。临城街道、各社区也要建立相关工作组织,明确分管领导,保障工作经费,落实专管员和协管员及其工作职责,确保此项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三)抓好三个结合,提高工作成效。1、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延伸到每个外来人口家庭。(1)把教育结合到以房管人之中。落实出租房东职责,要求房东及时了解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成为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员。外来人口专职协管员上门登记、做证、注销时进行村规民约、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市容卫生等方面的教育。(2)把教育结合到“以外管外”之中。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外省贫困地区,风俗习惯、语言交流、感情沟通存在着差异。所以选配外来人员中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思想基础的同志作为骨干,让他们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感到更亲近、易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站管教。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是实施流动人口教

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平台。管理服务站在办理有关管理服务手续的同时,要进行法制、计生、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教育。

2、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情动人,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社区民警、暂口专职协管员、计生协管员可以兼职,要主动上门提供登记、做证和计生指导一条龙服务。街道要提供外来人员就业务工信息和相关权益维护,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使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享受国家义务教育,临城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在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提供管理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些外来人员的实际困难,使之真正成为外来流动人口之家。通过这些服务,使外来流动人口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积极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

3、教育与活动结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外来流动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1)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制、体育等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把知识、技能送到外来流动人口之中,为他们提高面对面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开展走贫访困活动。每年要组织力量深入到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社区进行走访慰问,帮助

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外来流动人口的心坎上。(3)积极开展外来人口“争先创优”活动。如开展外阜外来人员“创业创新”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充分调动先进模范人物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外阜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工作内容等待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相信随着这项工作法制化、社会化、服务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阜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稳定、祥和、繁荣的明天。(市外阜管委会综合管理处 吴海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