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五年(2011-2015)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的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21号)和《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教师【2013】31号)为指导,着眼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统一思想认识、建全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创造提高培训条件、优化培训资源、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形式等措施,使全县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五年来,我县教师培训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统一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建设梯次发展、结构合理、师德过硬、专业精良、乐思善研、具有风格的研究型、专家型品牌师资队伍,服务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帮助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为目标。

2、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建立了教体局局长任组长,各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师训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省市相关规定,教师五年内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时不得少于

360学时(集中培训90学时,远程培训120学时,校本研修校150学时),教师的培训情况与教师个人的转正定级、评模选优、职称晋升、调资晋级、岗位竞聘等直接挂钩。

3、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尤其是为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学习、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领导包片教研员包校制度,实现了包括教学点在内的网络全覆盖。开展“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以“三区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和研训平台,实现资源互补,优质资源共享。

4、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建立了专家培训团队、名师工作坊、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5、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形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的要求,实行了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了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及内容的新机制。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了培训吸引力、感染力。

二、培训的成效

1、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理念。通过培训,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明显转变,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抓学习助教学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实现了凭经验主宰教学到学习创新教学的转变;

多形式的培训,使教师执教理念得到提升,投身课改的积极性提高,教研氛围更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2、参训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20xx年以来,我县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3205人次,“国培计划”项目培训2834人次,参加校本研修学时登记(2013、2014两年)3647人次,1783人参加“名师大篷车”送教到县活动。此外,组织全县教师开展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及《课题研究方法》培训。教师参训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显现了教师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增强。

3、变革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途径。近几年的培训使教师学会从“封闭式”被动获取知识走向“开放式”主动摄取营养的学习方式。受地域、环境、办学条件等的限制,教师学习、交流的范围很有限,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以及网络远程培训、“三区一体化”建设等途径,极大改善了教师学习的机会,搭建了更优质的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学习、交流和业务能力提高创造了便利条件。

4、积极践行课改,提高教学质量。大力进行教师培训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在我县积极倡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题下,全县中小学教师在专家、骨干教师的引领下,以先进的理念为支撑,以坚定的信念为动力,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保障,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导学导教”、“跨越式”等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们践行课改之产物。

5、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普遍提升。我县“ 双高双普”、“教育强县”的创建,极大地改善了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信息化办公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被教师广泛运用,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纵观我县近几年师资队伍建设历程,一方面,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日益增强,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学习氛围日趋浓厚、课改成果不断涌现而倍感欣喜;另一方面,也深感教师培训工作在满足教师专业成长个性化需求、教科研的示范引领以及教师研修平台的搭建上还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宏观上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充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课改要求。少数教师仍然对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自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2、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3、教师受训后的跟进管理措施不力。特别是对参加国培、省培、市级培训的教师跟进管理措施不足,他们的示范性效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4、幼教师资的培训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县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师资队伍的素质满足不了岗位、社会及家长的要求。

5、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冲突的矛盾。一方面是参加脱产研修与各校人员较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受训教师返岗后的教学实践与工作环境及工作平台的矛盾。

6、多元化教师研修平台构建滞后,限制了教师自主研修、结对帮扶、区域协同研修的开展。

三、目标和措施

十八大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总要求。结合 20xx年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 6号),本着“构建平台,提升引领,促进发展”,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针对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实际确定如下工作目标:

一、 做好训前调研,以需定训,按需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 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 完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参训的内驱力。

四、 搭建多元研修平台,构建教师自主研修路径。

五、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 强化后拓性跟踪指导,巩固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全面

提升。

为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特拟定如下措施:

一、认真做好训前调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深入农村学校,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找准存在问题,明确培训重点。根据新

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增强培训的科学性,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一直以来,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动和培训机构推动,忽视了教师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影响了培训效果,也加大了培训的管理难度。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校相对独立的培训形式也制约着培训质量度提高。为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尝试“行政推动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机构推动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集中+远程”、“集中+校本”、“远程+校本”、 “集中+远程+校本”等培训模式。 采取“现场研修”、“案例讨论与分析”、“专家讲座”、“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培训形式,从而使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高效。

三、科学的培训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师自主参训、产生高效的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完全靠行政推进不仅制约着教师参训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的提高。20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推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因此,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评价制度势在必行。规定教师在五年一周期任职期间内,除按规定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校)完成360学时外,同时建立将师德、业务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也纳入教师资格审验内容的评价体系,这样,就会大大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四、加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现教师研修平台多元化。结

合我县教师研修现状,积极推进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相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校整合,推进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校良性运行机制。

五、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xx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县将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针对教师现状,继续完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进行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完善训后跟踪指导机制,加强训后跟踪指导,巩固培训效果。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旨在领会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学习风尚。所以,为达到培训初衷,使参训教师学有所获,学以所用,训后的跟踪指导尤为重要。为巩固培训效果,由教研师训中心建立确实可行的跟踪指导机制,通过:①实行导师制;由学科专家巡回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能力。②实践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③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指导教师实践研讨。④建构专家引领型学习共同体;实现共赢。⑤评价成果资

源化;为教师向专家型转化提供平台等途径,使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寻甸县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阶段总结

积极开展教师综合素质培训 努力提高培训学习质量效益

我县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于20xx年x月启动,计划到20xx年x月结束。全县共有高中、初中、小学教师4438人参加培训学习。为切实提高本轮培训的质量、效益,以达到提升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从本县基础差与底子薄、学校布点分散与层次复杂、教师数量众多与整体素质差、教师时间紧与任务重、培训投入少与资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培训主观性强与随意性大、培训形式单一与盲目排外、培训偏重理论学习与忽视实践运用等突出问题,采取了多方面的方法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培训要求,全面完成各项教师培训学习任务。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方法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已成立了县、乡(镇)、校各级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各个层级的校本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并组建了县、乡(镇)两级专家组,负责具体的学习业务指导、考评。

2、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个环节。

县教育局寻教发[20xx]49号《关于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和寻教通[20xx]50号《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方案》两个文件的制订、下发,明确了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相应规章。在此基础上,寻教通[20xx]58号《寻甸县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进程和考核细则》进一步统一了培训进程,规范了《报告册》填写、档案管理、成果展示、检查考核、学分认定等各项具体业务,使培训步入了积极、协调和高效的轨道。

3、抓好骨干培训,发挥“龙头”作用。

20xx年x月下旬,由县教育局牵头,邀请了省、市领导及专家,在我校举办了由各乡镇中心学校大校长、师训专干、初级中学校长、县直属学校校长及师训专干参加的县级骨干培训班。在培训中,县教育局局长马金华作了动员报告,省、市领导及专家介绍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杨加兴讲解了培训的操作规程,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李金国进行了专题辅导,县教育局人事科余夏京老师作了安排布置并提出了要求。通过培训,初步建成了一支校本培训的骨干队伍,他们在各个层级的校本培训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有力地推动

了我县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开展。

4、注重检查落实,强调观念更新。

截止今年x月份,我们已组织12位教师分四个组对全县4所高中、1所职业高中、17所普通初中、182所完小学习《课程观》、《教学观》等两个专题的情况进行了两个轮次的检查指导及考评认定,对《教材观》、《评价观》两个专题的培训启动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在工作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按要求对每一项业务工作、每一个学习环节进行检查、指导、认定,并与所到学校领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平等的沟通、交流、对话。通过这一工作,使各乡(镇)中心学校、初级中学、完小不仅培训机构健全、文件配套、计划周密、方案详实,而且培训任务明确、方法灵活、措施有力、考勤严格、记录完整,同时培训形式多样,专家辅导、自学教材、小组交流、自检自查、听课评课及实践反思被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保证了培训积极健康地进行。

二、获得的培训成效

1、完成了阶段培训任务。

从《课程观》、《教学观》两个专题的考评认定结果看,教师们一方面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运用当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才干,提升了素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质量。数据显示,两个培训专题的成绩合格率均在98%以上,其中,优秀人数占总人数的20%。

2、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如县民族中学、仁德镇一中、仁德镇三小、金所乡雷锋希望小学和多姑完小、羊街镇中心完小及清水沟完小、功山镇中心完小及三保完小、河口乡营河完小及海嘎完小、塘子镇团结完小及易隆完小、七星乡初级中学及腊味完小、甸沙乡海尾完小及麦地心完小、先锋乡中心完小、柯渡镇晨阳完小及老卡完小、鸡街乡初级中学及中心完小、倘甸镇中心完小、凤仪乡中心完小及合里完小、金源乡中心完小、联合乡中心完小及北合完小等。这些学校校长组织管理有方,目标任务分解到个人,各种材料分类归档,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教师们认识到位,学习积极,《报告册》填写整洁、规范,学习计划、研读教材记录、集中学习笔记、互评交流意见、案例评析、活动设计、教案、论文、自评自结等内容一应俱全,而且有深度、有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把教师们的教案、论文等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汇编成册,形成成果,逐级上报。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些学校的教师不仅能通过学习、反思、交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及时分析和解

决这些问题,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了校本培训的直接受益者。

3、优化了培训方法策略。

在培训中,不同条件的学校都能结合教师实际,使方法策略更加优化,更加开放、灵活、实用、创新。如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的学校一般采用“辅导—自学—自评—总结”策略;大部分教师接受过高等院校培养的普通学校采用“自学—研讨—实践—整合”策略;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则采用“专题—研修—独创—发展”策略。同时,有的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素质不是整齐划一的,一种策略不可能适应学校所有教师的参训学习的实际,综合利用多种策略,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与自身发展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4、获得了初步培训成果。

我县各参训教师都认真总结并撰写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成果。各乡(镇)中心学校及县直各校在汇编乡(镇)、校级成果集的基础上,已向县教育局推荐报送了50份优秀成果,其中,评选出县级优秀成果35篇、市级优秀成果8篇,省级优秀成果7篇。此外,我县参训教师所写的多篇反映培训学习成果的文章还发表在《昆明教师教育》、《寻甸教研通讯》等刊物上。

三、下步的培训思路

1、找准突出问题,着力加以解决。

在一、二两个专题的培训学习中,仍存在着部分领导及教师认识不到位、参训不积极、学习不深入、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在后两个专题(《教材观》、《评价观》)的培训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按有关文件及“五步学习培训”策略来规范各个层级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增强教师自觉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提升自我培训的责任感,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从而达成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目标。

2、开展特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从学校角度看,要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区别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存在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制订出不同的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分层的适宜的培训,这样的校本培训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校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充实校本培训课程资源:收集文本资源和声像资源,尽量多地购进教师培

训方面的图书、资料、光盘、软盘等,及时从网上下载资料;完善培训硬件设施,如场地、校园网等;建立校本培训师资库,培养骨干教师、外聘专家;与培训机构、教科研机构和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做好优秀案例、优秀课件的整理和归类或做成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两类),校本培训的展开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3、总结实践经验,打造培训成果。

教师们要把所学理念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将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依据所掌握的新理念进行升华。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培训学习成果反映出来,以体现参加培训学习的成效,提高培训学习的水平质量,同时方便相互间进行交流探讨,并推动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4、强化反思运用,达成培训目标。

各学校应结合教师的工作实际,采用诊断反思及问题解决策略,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随时查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预定措施的可行性,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岗位能力水平。同时,学校应通过提供资料、鼓励学习、建立成长档案、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倡导自我评价等措施来实施教师自我发展式培训,把培训学习要求逐步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教师素质的综合提升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县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工作,在各个层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课程观》、《教学观》两个专题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后继两个专题的培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寻甸县教师进修学校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