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总结

?                     第一讲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企业的产生与进化

一、社会生产组织方式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封建社会:家庭(包括以业主、作坊主为主体的小作坊、小店铺以及有帮工等扩大了的家庭生产组织形式)

二、企业的产生背景

? 14世纪 欧洲地中海 商业资本采取两种方式(雇工制、作坊或工场)控制商品生产。

?雇工制   作坊或工场:节约交易成本

三、企业的发展与进化

第二讲  微观资源配置体制:企业的本质特征

一、企业的内涵:企业的物理模型  内涵界定

?企业的物理模型:

二、企业的内涵扩展:企业的若干特征

?商品性。区别于行政组织、家庭等。

?赢利性。

?独立性。

?市场主体。遵循自上而上的组织原则(命令—执行机制),缺乏独立利益动机下的自主行为,不能成为市场主体。

?价格机制替代物。

☆宏观资源配置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微观资源配置机制:企业家命令

第三讲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公司

一、企业的类型

二、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公司:多元化投资主体组成的社团法人

赢利性经济组织

依法兴办(准则设立原则,行政许可原则)

三、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㈠有限责任公司及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由法定数量的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仅以出资额为限的股东

                  所组成的公司,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基本特征:

   ①股东:有限责任;

           出资要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50万、30万、10万);

           出资方式多样(现金、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转让有严格限制;

           符合法定人数[2~50人]。 

   ②公司资本:不作等额划分,也不能公开筹集;公司出具的股单不能自由转让和流通;资本增加也主要是靠自我积累、金融信贷和其它非市场的方法筹措,不能用广告或其它的方法公募,也不能用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法筹集(我国公司法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其它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公司,可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集生产经营资金)。

③设立方式:只有发起设立而无募集设立。

④管理机构比较简单。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

㈡股份有限公司及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由法定人数以上的人设立,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基本特征:

   ①股东:股东身份可自然人也可法人,不受资格限制。
          股东人数5人以上;

          股东责任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地位由其所拥有的股份数量决定。

   ②公司资本:全部资本按一定标准进行等额划分;
   ③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可依法转让或交易。但不能抽回股本。
   ④必须向全体股东以及有关部门、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公开披露财务状况。
   ⑤为保护债权人的权益,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确定和公布自己的基本资本量,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保持相当于这些数量的实际财产。
四、公司内部组织体制

?总公司—分公司模式

?母公司—子公司模式

  ◇母公司是一种控制性公司,是指拥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或通过协议方式能够对另一公司实行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是指一定比例股份被另一公司拥有或通过协议方式受另一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

母(总)公司—子(分)公司混合模式

适于改为子公司的,应具有内部专业化水平低、内部产供销自成体系、能自行计算和交纳税金、与本部远、适于独立管理等条件;

适于改为分公司的,应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在企业(集团)内处重要地位、是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单位、效益好、前景好等条件。

母子专业公司模式

按产品和劳务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组建不同的专业公司,可以是子公司、也可以是分公司

第四讲  公司寿命周期内存在状态变更:设立、合并、分立

一、公司的设立

㈠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设立条件

       —公司名称

       —公司章程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股东出资

       —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经营条件

?设立方式

发起设立方式

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设立条件(同上)

?设立方式:发起设立   募集设立

二、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

    ?合并方式

       —吸收合并

       —新设合并

  三、公司分立

    ?一个公司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

    ?分立方式

       —派生分立

       —新设分立

第五讲  市场退出方式:破产与解散

  一、公司的破产与清算

   公司破产的含义:

        ?经济学中,公司破产指公司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

        ?法学中,公司破产指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受理当事人申请,将公司财产公平分配给债权人的特定诉讼程序。 

破产概念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公司不具有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客观表现是公司既无现金用于支付到期债务,又无相应资产作抵押获得款项用于还债,丧失了借新债还旧债的信用能力。

          主观表现是公司明确表示无法持续支付债务。

    ——存在两个以上的债权人。

              倘若只有一个债权人,则仅需采取一般民事执行程序即可清偿债务。

    ——是处理破产事件的一种诉讼程序。   

公司破产的成立要件

    ?实质要件: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在先决条件 

     —存在多个债权人。

     —公司具有破产能力,即应具备破产宣告的资格。

     —存在破产原因。法院宣告公司破产的根据或理由(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 

    ?形式要件:具有破产申请权的债权人、债务人以及公司解散过程中成立的清算组基于某种合法原因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宣告公司破产的请求。破产申请和受理过程中的程序性条件即为形式要件。(法院受理后,10日内通知债务人和已知的债权人,并发出公告,公告和通知中规定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召开日期。)

 债权人会议:用以达债权人共同意思并对有关破产事项进行议决的代表机构 

               其职能是: ?审查有关债权的证明材料,确认债权的性质及数额。

                          ?讨论并通过和解协议草案。

                          ?讨论并通过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

 破产和解与整顿

    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达成后,经法院认可并向社会发布公告后生效,随后破产程序即行中止 ,公司进入破产整顿阶段。

    整顿期满——

        ?若公司达到整顿目标,并按和解协议履行义务的,法院宣告破产程序终结,并予以公告。

        ?若公司未达到整顿目标,不能按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法院应宣告终结整顿程序,同时宣告公司破产。

    整顿期间,如果公司不执行和解协议,财务状况继续恶化、致使债权人会议申请终结整顿,以及实施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经法院裁定,也可终结整顿程序,宣告公司破产。

破产宣告:法院对公司已经进入破产状况作出的法律确认。 

    导致破产宣告的情形——

     ?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同时又未能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

     ?整顿期满未能实现整顿目标而终结整顿程序;

     ?整顿期间出现《破产法》所规定的情形而终结整顿程序。

    破产宣告后,破产公司由债务人变成破产人,公司存在的目的由生产经营转变为公平

                清偿债务,公司的财产成为破产财产,主要用于对全体债权人进行公平

                分配。公司对破产财丧失了经营管理权,由清算组接管公司,由清算组

                管理、经营和处分公司的财产。

破产清算:破产宣告后,由法院选任清算人对破产财产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变卖和分配的专门活动,是破产程序结尾阶段。清算组是破产清算的专门机构。   

    ?可以用于清偿债务的物资基础:破产财产(并非公司所有财产,而只是其中一部分)

     包括:—破产宣告时,公司可以支配的全部法人财产。

           —公司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所取得的财产,如因破产财产受损而得到的保险和赔偿金等;

           —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因其支配权和处分权属于债权人。

           —由公司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如债权、专利权、商标权、商誉权等。

   ?清偿对象:破产债权,必须是破产宣告前成立的债权;是不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是能够强制执行的债权。

?破产财产的分配

   ——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

    (破产财产中-破产费用)剩余部分按以下顺序清偿

      ① 破产公司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② 破产公司所欠税款;

      ③ 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的分配原则

        前一顺序清偿完后,才能进行后一顺序的清偿;

        前一顺序清偿后无剩余财产的,后一顺序不能受偿。

        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债务时,按照比例进行分配。

 破产终结:破产程序的结束

    ?终结的标志:

     ——破产财产完成最后分配或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则公司破产;

     ——如果经过整顿,公司如期按和解协议清偿所欠债务,则公司重获新生。

   ?清算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债权人会议自动解散;

    清算组在工作完成解散。

 二、公司的解散与清算

 公司解散

    已经成立的公司,因公司章程或法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致使公司法人资格消失。 

 公司解散的原因

     ?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公司宗旨已经完成或不能完成 );

     ?股东会决议解散;

     ?公司合并与新设分立;

     ?因违法而被责令关闭。

 公司清算:清理已解散公司的财产,了结其债权债务,从而使公司归于消灭。

     ?公司的解散清算由清算组负责,是清算期间公司的执行机关和代表机关;

     ?若发现公司资不抵债,应立即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公司财产处理:

       —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如果财产仍有剩余,有限责任公司按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股份有限公司按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公司登记机关核准注销公司登记的,应向社会发布公告,宣告公司终止。

第六讲  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产权制度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

一、产权的含义

产权内涵:

        ?含义: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能总和。

        ?基本特征:产权不是关于人和物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

                  引起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如何补偿的

                  规则,即由于物的存在、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产权内涵的进一步解析:

① 是以财产为基础的若干权能的集合。

     经济学的产权分解: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法学中的产权分解: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所有权是产权权能核心,是主体(所有者)对于客体(财产)的最高的、排他性的独占权。

      ?占有权是指对财产的实际拥有。

      ?使用权(经营权)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生产或其他方式使用财产的权利。

      ?收益权是指直接以财产的使用或通过财产转让而获取收益的权利。

      ?处置权(支配权)是指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从中取得收益的权利。

② 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

③ 各项权能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

      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情况下,会出现人们对资产没有所有权,却拥有在一定时间

      和一定程度内的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的权利。

④ 产权的各项权能不仅可以分解与组合,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权能还会发生转化。

      如所有权   股权

        占有权   法人产权

        支配权   经营权

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所有权是指对财产归属关系的权利规定;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能的集合。

    ?所有权概念中所指的“财产”含义较窄,主要指现金、有形财产等;

     产权概念中“财产”不仅指现金、有形财产,还包括无形财产、劳务、商誉(信誉)等。

    ?所有权表明的是财产的终极归属权,

     而产权则反映的是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

二、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内涵:

     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就是要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置过程中各类产权主体的地位、行为权利、责任、相互关系加以规范。

  产权制度的功能

①财产约束功能。

       明晰的产权关系可以使所有者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保证实现所有者利益。

②自主经营和激励机制功能。

       产权具有排他性和独立性,企业一旦拥有产权,其生产经营权利即可得到法律保护,进而使经营者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既可以也可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增进资源配置效益功能。

       由于产权权能可以分解、转让,因此,通过以产权转让为基础的企业间的资产联合、兼并等形式,可以促进资产合理流动。

④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功能。

       保障受益和受损索赔的原则可以有效抑制企业不正当交易行为,从而使企业行为合理化。

三、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

  通过法律机制或私下交易与商定,把产权权能界定给不同的行动团体。

 界定后的产权形式

①私有产权

      将资源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使其享有完整产权。值得注意的是,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可以由两个或多个人拥有。只要每个人拥有互不重合的不同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 

②社团产权(共有产权)

      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同样权利,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项权利时,虽然无需与他人协商,但却不能排斥他人对该项资源行使同样权利(亦即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某一资源为自己服务,但无权声明这个资源是属于他个人的财产)。排除共同体外任何成员对共同体内任何成员行使权利的干扰。

③集体产权

      对资源的权利行使由一个集体以民主程序作出规范和约束。 

④国有产权

      所有权能由国家占有,国家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作出安排,即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不同产权形式的效率比较

   ①产权效率的衡量标准

     ?衡量标准: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衡量标准

       —如果产权归属不清晰,则意味着没有人对该项财产的价值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从而必然使“搭便车”等损人利己的行为盛行。各个经济主体都会倾向于尽量使用属于“大家”的资源来取得好处,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则作为“外部性”由别人承担,即行为人力图避免付费来享受外部正效应。

       —如果产权归属清晰,但产权保护低效或无效,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则当事人就会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外部负效应普遍存在。   

②不同产权形式的效率比较

  ?社团产权(共有产权)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

    这是因为,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追求实现最大化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全部成本或部分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成果。 

  ?国有产权外部性极大。

    这是因为,在国有产权下,由于权利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的。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这就使他对运用资源所可能产生的经济绩效的追求积极性降低,也降低了他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和激励的积极性。而国家要对这些代理者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代理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就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

  ?私有产权外部性实现了内在化。

    这是因为,私有产权下,所有者在作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作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此,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在私有产权下被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

四、公司财产权能分离

 公司财产权能分离的含义

   财产权所的各项权能(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经济主体。

   最常见方式是所有权与其他三个权能的分离,通常称之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低级形式

     所有权与其他三项权能的分离不彻底,表现为经营权中的部分权利给予经营者,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受到一定限制,对应的是非法人企业的经营形式。 

    ?财产权能分离的最高形式

       是原始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权三者的分离,对应的是公司的经营形式。

 公司财产权能分离的特征

    ⒈财产权能低级分离形式的特征

      ?权能分离不彻底。表现为企业无独立财产,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仍要依赖自然人的股东而存在,所有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最终的无限清偿责任,企业不可能真正自负盈亏。

      ?两权分离由契约规定,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保证。这就使得经营权不可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于所有权。表现为经营权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契约合同及其执行情况。

      ?经营权残缺。企业财产物权归所有者,所有者掌握着企业资产营运的最高决策权。

经营者只在契约规定的时期内暂时拥有授权限度内的财产使用权,而无处置权。

     ⒉财产权能最高分离形式的特征

?表现为公司财产权能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以公司法人为中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次分离,使公司成为不依赖于股东而独立存在的法人。

     第一次分离是出资人与公司法人的分离,即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相分离;

原始所有权:出资人对投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表现为股权及债权。

法人产权:公司对其财产拥有排他性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表现为公司财产物权即对公司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第二次分离是法人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经营权是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

    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区别:

        ⑴二者表述的角度不同。经营权是相对于所有权而言的,法人产权则是

                                    相对于原始所有权而言的。

        ⑵二者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经营权不含收益权,而法人产权却包含。

        ⑶二者存续时间不同。经营权是有期限的,法人产权则是永续的。

        ⑷二者由不同的机构行使。公司法人产权集中于董事会,而经营权集中于经理手中。

  ?法人产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得法人产权不依赖于原始所有权而独立存在,公司

   产权取得了独立的法人资产。

  ?公司制度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以法律形式规范的,是永久性的彻底分离,是

   经营权摆脱了对所有权的依附。出资人、公司法人、经营者各有其对称的权利和义务。

五、公司产权制度

    即公司的法人财产制度,是以公司法人财产为基础,以出资者原始所有权、公司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为特征,以股东会、董事会、执行机构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来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其基本内容是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机构等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和运作。

六、公司产权运行

   ?股权形态的所有权运行的市场化

    即股权在证券市场中的运行,是企业股份化—股份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的过程。

   ?实物形态的法人产权运行的市场化

即以产权转让市场为中介所进行的资产产权的转移和让渡,是企业法人化—法人产权独立化—产权转让市场化的过程。表现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对公司资产的实际运用,包括以出售、出租、抵押、交换、转让等方式处理公司的部分资产和全部资产。 

第七讲  现代公司领导体制:公司治理结构

一、治理   公司治理

?治理 就是运用权力去指导、控制以及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影响人们利益的行为。

?公司治理

      狭义来看,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长与经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

      广义来讲,公司治理既包括公司本身的各种行为,又包括这些行为与社会各方关系及其行为后果对社会各方的影响。上也就是研究参与公司经营行为的各有关人员即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以及公司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社区这些“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公司治理结构

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

理解不同,代表性的观点有——  

 ?①制衡说

    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②所有者主导作用说

    狭义地讲,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广义地讲,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 

  ?③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说

     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

  ?④市场机制作用说

     指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⑤美国公司董事协会

      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得以确立,确保整个管理结构能够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的一种组织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

⒈决策机构: ⑴股东大会(或股东会)     ⑵董事会

⑴股东大会(或股东会)

?含义: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由全体股东组成,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表达其意志、利益和要求的主要场所和工具。

?性质:◇由全体股东组成。公司股东和董事的个人意志只能代表个人,要想使其上升

为公司的意志,必须通过法定多数股东的决议。

       ◇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凡是关系到公司经营管理和股东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股东会作出决议。     

        ◇是公司的议事机关。只是公司形式和法律上的权力机关而不是代表机关或执行机关。实践中,股东会的权力已部分向董事会转移。 

?职权:①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②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董事的报酬事项;

      ③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④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⑤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⑥审议批准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⑦审议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⑧决定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      ⑨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⑩对公司分立、合并、解散、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修改公司章程。

⑵董事会

   ?含义:由董事组成的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议制机构。

   ?性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

          ◇是公司的法定代表,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以公司名义进行活动;

          ◇除股东大会拥有或授予其他机构拥有的权力以外,公司的一切权力由董事会

           行使或授权行使;

          ◇作为合议制机构,公司业务活动必须由全体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议加以决定。

   ?职权:

       ①负责召开股东大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②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④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⑤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⑥制定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⑦拟定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⑧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

       ⑨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总经理、

         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⑩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的组成

        ①人数构成:有限责任公司为3~13人

                    国有独资公司为3~ 9人

                    股份有限公司为5~19人

        ②人员构成:内部董事

                     外部董事 

 ?董事会的执行委员会和其他专门委员会

   ——委员会地位

    ?委员会是董事会附属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其本身并不具有决策权。但在董事会决议、公司章程或内部细则规定范围内,具有并可行使董事会的一些职权。

    ?基本职能:给董事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咨询意见,充当董事会决策参谋和顾问。

   ——委员会形式

  ①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董事会闭会期间代行董事会职权,是公司实际上的最高领导核心。

    ◇一般由正副董事长、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的副总经理和行政管理的副总经理等3-5人组成,由董事长兼任主席。 

  ②财务委员会

    ◇与执行委员会同处公司管理层次的最高地位。

     也可不设,由执行委员会承担其职责;或作为政策研究小组附属在执行委员会下。

    ◇主要任务:代表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活动做出深入细致分析,确定财务政策;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工作绩效,协调各部门财务活动,争取最大利润;审查公司决算,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③审计委员会

    ◇一般由外部董事组成。

    ◇主要工作:审查承担公司审计的外部审计公司业务能力并参与选定合格审计公司;

               审计前,与独立审计公司就审计范围、程序进行协商;

               复查审计结果,提出有关建议;

               监督、审查公司内部财务活动,保证董事会得到可靠的资料等。

  ④管理发展委员会(发展委员会)

     ◇主要职责:通过定期的经常性研究,贯彻执行正确的管理发展计划;

               保证公司拥有胜任干练的最高管理集团,确保各级领导稳定继承和过度。

               协助董事会评价总经理的工作绩效,并确定其职权、任期、报酬;

               协助董事会评价评价副总、各子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绩效;

               制定选拔新董事、新经理等的标准、并了解候选人情况。

  ⑤人事任免委员会

     ◇主要职责:负责公司高级领导备用人员的提名,起着猎头的作用。 

  ⑥其他:公共政策委员会、利益协调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

⒉执行机构(经理层)

 ?含义:由公司高级职员即高层经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常务董事等)组成、具体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性机构。

 ?特征: ◇受聘于董事会,只对董事会而不是对股东大会负责;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是公司业务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不包括公司下属部门的负责人;

       ◇实行首长负责制(即总经理负责制),而不是像董事会(合议制机构)那样实行集体负责制。总经理同公司执行机构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首长与助手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总经理的指挥;

       ◇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董事会决策,但在职责范围内也需有执行上的决策权;

       ◇因是执行决策机构所作决策的机构,故应同决策机构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又有利于决策执行。如果不分离,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就会因为决策不好执行而不进行决策或修改决策。

 ?职权: ◇贯彻执行董事会决议。包括向董事会汇报公司业务情况;拟定重大行动方案

                               提交董事会审议;总经理向董事会提名副总经理等。 

         ◇计划。如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制定;确定公司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组织。包括设置职能参谋机构;规定各单位职责范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人事。包括配备、任命各部门负责人;培养、选拔领导人才;制定和实施职工

                培训和发展计划;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培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技术。如确定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引进、改进、转让、研发项目。

         ◇协调。包括处理下属单位的矛盾和纠纷;在领导过程中塑造并维持公司文化。

         ◇对外关系。包括负责或授权负责对外业务关系;代表公司处理同其他单位的

                    业务纠纷和非业务纠纷。

⒊监督机构(监事会)

 ?设置监督机构(监事会)初衷

    公司决策权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在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等少数人手中,为防止他们滥用权力,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损害所有者利益,所有者(即股东)就要对他们的活动及其组织的公司业务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

 ?监事会职权

    ◇ 业务监督权

   ⑴检查公司的财务。

   ⑵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⑶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⑷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⑸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可申述自己的意见,但无表决权。

   ⑹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 代表公司之权

  以下几种情况时,监督机构具有代表公司之权。

  ⑴当公司与董事间发生诉讼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由监督机构代表公司作为诉讼一方处理有关法律事宜。

  ⑵当董事为自己或他人与本公司有交涉时,由监督机构代表公司与董事进行交涉。

  ⑶当监事调查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审核帐册报表时,代表公司委托律师、会计师等。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分析

 ?内生(内在)机制

   ◇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机制

   ◇企业家的生成与作用机制

   ◇基于责、权、利相匹配的制约机制

   ◇多元化激励机制

 ?外生(外在)机制

   ◇资本市场的制约机制

   ◇产品市场的制约机制

   ◇经理市场上的制约机制

   ◇其他团体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第八讲  企业内部关系结构的深入考察:现代企业理论

一、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

 ?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中发展起来。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看,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企业理论,它将企业当作一个生产函数,并假定其有一个人格化目标函数—利润最大化。

 ?1937年科斯(R.H.Coase)发表《企业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认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企业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科斯的结论是,当企业扩大到使得在企业内部再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于同样的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时,企业将不会再扩大。科斯的理论由此被称为“交易费用理论”。

 ?1972年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共同发表了《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一文,反对科斯有关企业具有权威特征的论点。他们提出,企业是一个班组,这是因为生产需要由多人联合完成。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每一个参加者都企图“免费搭车”,因此需要有人监督。但是监督人也会偷懒,谁来监督监督人呢?没有人了。为了使监督人有积极性,就必须把企业的剩余收入给他。这个获取剩余收入的人就是企业家。他们的观点中已经有了“产权”的思想,认为财产的私有制度是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  

 ?1974年,阿罗(Arrow)发表的《组织的界线》(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一书,认为,“市场失灵”使得企业有存在的必要。强调不完全信息所带来的外部效应,认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可以优于市场上的信息系统。

       20世纪70年代现代企业理论才蓬勃发展

二、企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企业的本质和界限

   企业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 决定两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

   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合并下去?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②企业内部的等级制

   在一个企业内部,等级制的利弊在哪里?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成员的积极性,

   比如如何设计竞赛和晋升规则、发放奖金? 如何设计激励规则?如何防止成员合伙行为?

   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

 ③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是如何决定的?他对经营者有何影响?破产的

   经济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破产?为什么破产有清算和重组的区别?

 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的行为有何变化?

   不同类型的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协调?

三、企业理论的主要分支理论

 ㈠企业的契约理论

  ⒈交易费用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⒉代理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㈡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㈢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㈣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

   ◇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市场交易费用)。

   ◇交易与交易费用

    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

    交易费用:

    (科斯的界定)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发现贴现价格的成本+谈判与履约的成本。

    (威廉姆森的界定)分为“事前”和“事后”。

          事前的交易费用,是指“起草、谈判、落实某种协议的成本”;

          事后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已经发生后所产生的成本,可以有多种形式,如

                          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关系所付出的成本;

                          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要作出调整所支付的费用;

                          当事人通过法律或政府解决他们之间冲突所付出的成本;

                          交易者为确保交易关系长期化和连续性所付出的成本。

   ◇代表人物的观点

            科斯的观点

            张五常的观点

            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观点

?科斯的观点

      第一,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第二,企业将市场交易内化于自身,企业存在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当市场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组织费用时,企业就是比市场协调更有效率的调节机制,因此,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根本原因。

     第三,企业规模不能无限扩大。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张五常的观点

﹡企业与市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

      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则是生产要素。

 ﹡企业是在下述情况下出现的: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合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

      给代理者以获取收入;在此合约中,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外来指挥,而不再靠频频计较他也参与其间的多种活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观点

认为,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方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在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就变得更为重要,因为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并认为,由于对管理服务直接定价的成本太高,因而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最好由管理者获得。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作用性,是指为某一特定的交易而作出的专用性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为

              专用性资产,且一旦形成便难以改作他用。

专用性资产+不完全契约      纵向一体化,消除或至少能够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如果卖方或者买方在事前预测到事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减少事前的投资或者根本不投资,从而市场交易费用就会上升。  

代理成本理论

   ?基本观点:企业的“团队生产”方式  导致免费搭车问题(Free ride problem)。

    团队生产是指,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的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

             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

    为什么团队生产方式会导致免费搭车?

             由于最终产出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不可能精确分解和观测,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支付报酬。因而必然会导致免费搭车,结果使团队生产率受到损害。

   ?免费搭车要求在团队内部建立监控结构

        为了减少免费搭车或偷懒(shirking)行为,应该在团队内部形成一种可监控结构,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监督者必须能够占有剩余权益,从而保证监督者不偷懒,他越是努力,其他成员就越难偷懒,团队生产率就越高,要素报酬和监督者剩余才能越大,否则监督者也会缺乏监督积极性。为使监督富有效率,还必须使监督者掌握修改合约条款及指挥其他成员的权利,否则他就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能。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往往不一致。

  委托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代理人也同样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然而,二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所能观测到的仅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代表性观点

 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认为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马歇尔: 企业家这一生产要素的特殊意义在于——

           企业家活动的实质是如何安排生产活动,使供给能够适应需求。正是由于不同企业家经营能力的差异,才导致了企业间效益的差异。

          企业家的作用在于——

           由于一个人不了解另一个人的偏好,即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而生产不能自动满足需求。企业家通过支出一定的信息成本,来发现供求双方的脱节之处,从而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或交换活动来弥补这一缺口。正是企业家的协调作用,经济才能不断实现均衡。

   熊彼特:经济发展是以破坏经济循环惯性轨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先破坏这一轨道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因此,企业家的作用是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

?关于企业家的功能

 ①企业家是起关键作用的创新主体。

   企业家不断追逐超额利润的动机促使他不断去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因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众多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汇集起来,不断推动着经济摆脱旧有的轨迹和旧有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 

 ②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家不断发现市场中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

   现实中的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家就是在信息不明确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计算、分析和判断,发现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机会,并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  

 ③在减少不确定性方面企业家的作用。

   不确定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推测到的,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保险市场加以分散;另一种是不能推测到的,如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天灾人祸等,这种不确定性无法像前者那样加以保险。针对后一种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家介入。企业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那些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决策后果。正是这种专业化的企业家职能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

 ④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与一般人的不同在于企业家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他人。凭借这种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企业家能对稀缺资源加以协调和判断。如,某些资源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配置可能成本很高,企业家就会在企业内部进行这些资源的配置,企业家利用企业组织进行的交易明显地降低了交易费用。

 ※关于企业家功能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完全的现实,市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总要面对不确定因素,企业家的功能就在于  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运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发现和判断市场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创新活动,紧紧把握住市场机会,达到获利目的。

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基本观点

    由于股份公司中股权的广泛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已转入管理者的手中,而企业的“所有者”已被贬到仅是资金提供者的地位。

    厂商是股东、经理和工人的契约体。在实现必不可少的利润这一约束条件下,管理层使自己效用最大化。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提出的背景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的框架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提出的背景:现有企业理论值得商榷之处  

    ⒈契约理论没有解释清楚企业内不同成员之间的非对称契约安排所形成的原因。

       在企业内,某些参与人被称为“雇主”(employer),另一些参与人则被称为“雇员”(employee)。

       雇主对雇员拥有权威并有权索取剩余收入;而雇员在一定限度内有服从雇主的义务并挣得固定薪水。这里,雇主即是委托人(principal),雇员则是代理人(agent)。科斯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存在企业,但没有解释为什么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委托人(所有者);在现代委托—代理理论中,所关心的是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的激励方案以诱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谁应该是委托人?谁应该是代理人?为什么资本所有者取得委托人资格?

   ⒉契约理论关于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同质性的前提,会产生许多误导。由于契约理论强调的是信息不对称在决定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倾向于把一切观测到的制度安排都解释为信息约束下的理性选择,而不大重视人们之间的“先天”差异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从而也产生出许多误导。比如说,在讨论公司治理结构时,股东与经理的关系被等同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似乎股东的唯一职能就是监督经理,而忽略了股东的首要职能是选择最有经营才能的经理人员。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了究竟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委托权的安排,回答了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为什么资本所有者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选择企业经营者,什么因素决定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企业家等一些问题。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的框架

    隐藏行为模型:企业内委托权的最优安排

    隐藏信息模型:谁应充当企业家或应由谁选择经营者

    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

隐藏行为模型:企业内委托权的最优安排

 ?经济个体的差异

  个人在经营能力、个人财富和风险态度存在差异。由于经营能力上的差异,使得通过“企业” 进行合作成为有利可图的事。在企业内,擅长经营决策的人专门从事经营决策,不擅长经营决策的人专门从事生产活动。这样的劳动分工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剩余。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作为一个合作组织,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团队工作的特点所导致的激励问题。因为不确定性,

    企业的收益是一个随机变量,经营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团队工作特点,个人贡献不可能被准确度量,因而如何才能使企业成员具有工作上的积极性而不是偷懒?

  二是由于经营能力难以观测所导致的经营者选择问题。由于经营能力难以观测,

    如何保证最有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者岗位?

?企业内委托权的最优安排

  最优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应视企业成员相对重要性和对其监督的有效性而定,对企业来说,将企业的委托权(即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给经营成员比生产成员更优。

    为什么呢?

第一,经营决策对于企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错误的决策比正确决策下工人生产出劣质产品更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第二,经营者的行为是最难以监督的,即使你目不斜视盯着经营者,也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因此,让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主要目的是,免除对经营者行为的外部监督—让经营者自己监督自己。显然,让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他不仅获得了自我积极性,而且获得了监督工人的积极性。由于对工人的监督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工人积极性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被经营者监督而来的积极性弥补一些。而如果工人拥有剩余索取权,虽然有利于调动工人的自我积极性,但经营者积极性的损失却无法通过工人的监督来弥补,因为监督经营者太困难了。 

隐藏信息模型:谁应充当企业家或应由谁选择经营者

?财富不同的人选择充当企业家的积极性

  拥有不同财富的人是否选择充当企业家的积极性明显不同。个人财富越少,就越有积极性碰碰当“企业家”的运气,因为当企业家赚了是自己的,赔了是他人的;而对一个足够富有的人来讲,他当企业家很大程度上却要“自负盈亏”,所以只有当他的经营能力确实很高时,他才会选择当企业家。也就是说,穷人比富人更有积极性谎报自己的经营才能。

?经营才能的观测与评价

  经营才能作为隐藏信息是不容易被观测到和评价的。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到某个人的经营能,但通过对其个人财富的观测(因为个人财富是一种公共信息),却可以间接地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具有经营才能。个人财富越少,其经营能力一定越低。因此,当一个富人想当企业家时,他一定是个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信赖的;当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想当企业家时,我们却无法对他的能力做出判断。

?企业家权或选择经营者权的最优安排 

  在当事人对自己的能力比外人更为了解的情况下,将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赋予资本所有者是最优的。因为资本所有者的选择传递当事人的信息,只有那些愿意当企业家而同时又拥有足够个人财产的人才能被信赖为合格的企业家。

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

?经营才能、个人财富和个人风险态度是决定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均衡职业划分的三个基本因素。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职业选择的均衡结果为

    有才能、有财产而且低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企业家”(entrepreneurs)

    有才能无财产或较少财产的人成为被资本家雇佣的“职业经营者”(professional managers)

    有财产而无才能的人成为“单纯资本所有者”即纯粹的资本家(pure capitalists)

    既无才能又无财产而且高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工人”(worker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