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小结

软件测试小结

一、    测试基础

测试模型(V模型)

测试的目的:发现程序中错误,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

测试的原则

      1测试贯穿各个阶段;

      2测试用例应由输入部分与之对应的输出结果组成;

      3程序员应该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4一定要注意测试中的错误集中发生现象;

      5对测试错误结果一定要有一个确认的过程;

      6制定一个严格的测试计划;

      7回归测试的关联性一定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8妥善保存一切测试过程文档。

测试方法:

      1白盒测试

      2黑盒测试(包括等价法、边界值法、场景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等)

     

测试流程:

      分析测试需求→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验收测试→书写测试报告

测试计划:引言(目的、背景、范围、定义、参考资料)、测试内容(测试功能清单)、测试规则(进入准则,暂停/退出准则、测试方法、测试手段、测试要点、测试工具)、测试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特定测试环境要求)、项目任务(测试规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准备,测试执行,测试总结)、实施计划(工作量估计、人员需求及安排、进度安排、其它资源需求及安排、可交付工件)、风险管理

二、Linux操作

用户的创建与删除

useradd -g test -d /home/wy -s /bin/bash wy

+        主要参数

  -d:指定用户的家目录

  -g:指定用户所属的群组

  -m:自动建立用户的登入目录

  -s:指定用户所使用的shell

      userdel(删除用户帐号)

    语法:userdel [-r][用户帐号]

    参数:
 -r:删除用户登入目录以及目录中所有文件
补充说明:userdel可删除用户帐号与相关的文件。若不加参数,则仅删除用户帐号,而不删除相关文件

文件的属性与权限的修改

+        chgrp:改变档案所属群组

   chgrp 群组名 档案名

+        chown:改变档案拥有者

   chown [-R] 用户名称 档案或目录

   chown [-R] 用户名称:组名 档案或目录

   -R:进行递归变更,亦即连同次目录下的所有档案都变更

目录管理

+        cd(变换目录)

    cd:本命令用于改变当前的工作目录

         cd   /tmp    进入 /tmp 目录

         cd  .      代表此层目录

         cd  ..      进入上级目录

         cd ~ 或cd   返回家目录

         cd -      返回前一个工作目录

+        pwd(显示目前所在的目录)

+        mkdir(创建目录)

    -m:配置文件案的权限

    -p:递归建立目录

+        touch(创建文件)

touch 文件名

+        cp(复制档案或目录)

+        几个重要的参数

 - i :在覆盖已存在文件时进行询问,若回答 y 则覆盖,其他则中止

 - p:连同档案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

   - r :将一个目录下的所有内容复制到另一目录中

+        mv(移动档案与目录,或更名)

+        -f:若目标档案已经存在时,不会询问而是直接覆盖

+        -i:若目标档案已经存在时,会询问是否覆盖,若回答 y 则覆盖,其他则中止

+        rm(移除档案或目录)

+        -f : 删除时系统不会出现警告信息

+         -i : 在除去档案之前均会询问是否真要移除

+         -r : 递归删除

+        rmdir(删除空的目录)

    当目录中没有任何 内容时才可以使用此命令删除目录,若目录中尚有内容则无法删除此目录

+        ps(查看进程)

+        -e或-A 显示出正在运行的所有进程

+        -f          显示所有信息

+        -l          显示较长,较详细的PID的信息

+        -u         显示指定用户进程

+        -g         显示指定组进程

+        ps aux 或ps –lA 观察系统的所有进程

管道命令

压缩与打包

+        tar(将多个文件打包成一个大档案)

+        -c:建立打包档案

+        -v:显示正在处理的文件名

+        -f:文件名,指定要被处理的档名

+        -x:抽取文件

+        -t:查询打包档案的内容

VI编辑命令(见附件

三、测试用例

定义:测试用例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测试用例是执行的最小实体。简单地说,测试用例就是设计一个场景,使软件程序在这种场景下,必须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达到程序所设计的执行结果。

特征:

1最有可能抓住错误的;

2不是重复的、多余的;

3一组相似测试用例中最有效的;

4既不是太简单,也不是太复杂。

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测试用例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并覆盖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法的和非法的、边界的和越界的输入数据、操作和环境设置等;

测试结果的可判定性:即测试执行结果的正确性是可判定的,每一个测试用例都应有相应的预期结果;

测试结果的可再现性:即对同样的测试用例,不同的系统的执行结果应当是相同的。

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

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功能测试,用例设计的主要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和场景分析法。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现在的软件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

 



 

第二篇:软件测试小结

软件缺陷定义

(1)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已经标明的功能;

(2)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3)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虽未指出但应当达到的目标;

(4)软件功能超出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的范围;

(5)软件测试人员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或者最终用户认为该软件使用效果不良。 软件测试定义

定义1:软件测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错误,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 。 即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定义2: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的一批测试用例,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运行程序以及发现错误的过程,即执行测试步骤。

测试:所谓测试的含义,首先是一项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某个系统或组成的部分将在特定的条件下运行,结果将被观察和记录,并对系统或组成部分进行评价。测试活动有两种结果:找出缺陷和故障,或显示软件执行正确。测试是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的集合。

测试用例:所谓测试用例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测试用例是执行测试的最小实体。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详细规定了如何设置、执行、评估特定的测试用例。

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制定计划、需求分析定义、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软件运行、软件维护、软件停用等8个阶段。

测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软件缺陷与错误,而且也是对软件质量进行度量与评估,以提高软件质量。

若测试规划是基于产品的功能,目的是检查程序各个功能是否能够实现,并检查其中的功能错误,则这种测试方法称为黑盒测试

若测试规划基于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操作是否按规定执行,软件各个部分功能是否得到充分使用,则这种测试方法称为白盒测试(White-box Testing)方法。 通常的程序结构覆盖有:

语句覆盖 判定覆盖

条件覆盖 判定/条件覆盖

组合覆盖 路径覆盖

测试停止的依据

第一类标准:测试超过了预定时间,则停止测试。

第二类标准:执行了所有的测试用例,但并没有发现故障,则停止测试。

第三类标准:使用特定的测试方案作为判断测试停止的基础。

第四类标准:正面指出停止测试的具体要求,即停止测试的标准可定义为查出某一预订数目的故障。

第五类标准:根据单位时间内查出故障的数量决定是否停止测试。

网络七层协议 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第一范式(1NF)无重复的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