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f复习要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2、确定一个方向的方法:可借助工具确认方向,也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确认方向。

3、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

当面向东时,则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当面向西时,则背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当面向北时,则背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当面向南时,则背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4、借助工具和其他事物辨别方向:

(1)借助指南针和罗盘辨别方向。

(2)借助其他事物辨别方向:

①借助太阳:早晨太阳在东方,面向太阳,面东背西,左北右南;傍晚(黄昏)太阳在西方,面向太阳,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②借助北极星:面向北极星时,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③借助树木:夏天,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稀疏的一面是北。

④借助年轮:被砍伐树木的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稠密的一面是北。

⑤借助积雪:南面山坡的雪化得快,北面山坡的雪化得慢。

5、绘制地图的规则:

为了便于观察,在绘制地图时,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并在图上用箭头“ ”标出北方。绘制示意图时,确定观察点是前提,只有观察点确定了,才能确定其他物体的方向。

6、看路线图时,首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的规则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来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7、我们学习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8、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9、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太阳、指南针、北极星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要熟记住乘法口诀。

2、除法算式的读法:如658÷2 可以读作658除以2,也可读作2658。

3、口算除法:

(1)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来的结果后添上几个0。

如:800÷2=400  9000÷3=3000

(2)想乘法,算除法:看除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要乘的数就是所要求的商。

如:800÷4= 因为4×200=800,所以800÷4=200

(3)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以一位数的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用被除数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482=249600÷3=3200

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估算时,可以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或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来计算。 如:在估算498÷5的商时,因为498接近500,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498看作500÷5,结果498÷5≈100;再如:估算319÷8时,因为319接近320,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319看作320÷8,结果319÷8≈40。

(2)想口诀估算:想除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所要乘的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的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注意: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商0 。商0起作占位的作用。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比除数小1,最小的除数比余数大1。

7、熟记下列关系式

(1)没有余数的情况:被除数÷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2)有余数的情况: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8、笔算除法的验算方法:

(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如:480÷2=240,验算:240×2=480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如:480÷2=240……1,

验算:240×2 + 1=481

9、判断算式商的位数:

 用被除数最高位的数字跟除数比较大小:

(1)被除数最高位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和被除数的位数一样。

   如:669÷5的商是( 三 )位数    458÷4的商是( 三 )位数

(2)被除数最高位数字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如:587÷6的商是( 两 )位数   2588÷5的商是( 三 )位数

10、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或者一个数除以2、3、5没有余数的方法:

    (1)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就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如果个位上的数是偶数即0,2,4,6,8这五个偶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或者说它除以2没有余数)。如258就能被2整除,因为258的个位上8是偶数。257就不能被2整除,它的个位上7是奇数。

    (2)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就用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如果相加的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354就能被3整除,因为3+5+4=12,12是3的倍数,所以354能被3整除;而653不能被3整除,因为6+5+3=14,14不是3的倍数。

   (3)判断一个数能否被5整除,就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如果个位上的数是0或者5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如:230就能被5整除,615就能被5整除;653就不能被5整除,它个位上的数不是既不是0也不是5。

11、0乘以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0不能作为除数。

如:0×532=0,0÷1568=0,0+152=152,158-0=158

12、(  )里最大能填几的方法:

5×(  )﹤653  用653÷5=130……3,(  )里填130 ,5×(130)﹤653

4×(  )﹤480  用480÷4=120 ,( )里填120-1=119,如果填120,那么4×120=480

13、除数一定,商是两位时,确定被除数首位可以是那些数,那就是小于除数的所有不是0的一位数;除数一定,商是两位时,确定被除数首位最大是几,那就是比除数小1的那个数;除数一定,商是三位时,确定被除数首位可以是那些数,那就是等于或大于除数的所有一位数;除数一定,商是三位时,确定被除数首位最小是几,那就是比除数大1的那个数。

14、一个算式里,已知除数、商,根据条件确定出余数,求被除数的方法:余数最大时,则:商×除数+比除数小1的数=被除数;余数最小时,则:商×除数+1=被除数。注:填被除数某一位上的数是几时,也是根据这种方法算。

15、关于倍数问题: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16、和差问题:(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    乙数+乙数     =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      (两数和 + 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    甲:28-19=9  

17、锯木头问题。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18、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    ÷8=6……    ,求被除数最大是      ,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   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总数÷平均数=份数

2、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3、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是表是1个,2个,5个,10个,还是更多单位。

4、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 月 日

(一)年、月、日部分

1、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

可借助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2、熟记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184天)。

3、知道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4、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闰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如:1978÷4=494……2,1978年是平年。1988÷4=497,1988年是闰年。

6、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年是闰年。参见书P49。(几千几百年的和整千年的可以用几千几百和几千年的的前两位数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7、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如:小华1994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小华今年12岁,他是(1997年)出生的。

8、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会计算到今年(或任一年)建国多少周年。如:到1999年是建国(50周年);到今年10月1日是建国(60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在一日(天)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一圈从夜里12时(0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第二天的0时)。

2、在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要注意先弄清楚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将两个时刻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然后相减所得的差就是经过的时间。

3、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9时

     晚上9时            21时

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4、会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记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如:火车11:00出发,21时30分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计算过程中要把(11:00写成11时),结果10小时30分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列式计算(19时30分+2时35分=21时65分=22时5分)。

5、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制作年历要知道11是星期几,制作月历要知道该月的1日是星期几。如:某年8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如:某年8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

如:某年4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1)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2)例:20##年2月12日是星期四,20##年2月25日是星期几?

解析:先算出12日再过几天是25日,即25-12=13(天)再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所以13÷2=1(星期)……1(天),知道2月25日星期三。

(3)例:从2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历经多少天?

解析:先弄清楚上海世博会历经那些月份:5、6、7、8、9、10;因为5月有31天,6月有30天,7月有31天,8月有31天,9月有30天、10月有31天,所以:31+30+31+31+30+31=184(天)

(4)例: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年8月24日闭幕。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了多少天?

解析:8月8日到8月24日经过的天数,即24-8=16(天),所以经过天数加1,即16+1=17(天)就是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了多少天?

7、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8、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9、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0、典型例题。20##2月份有(  )天。先要用2007除以4判断2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再确定2月有多少天。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口算方法: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几个0。(现在学的是整百、整十之间相乘的口算)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估算方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可以同时将两个因数都看作是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来计算,也可以将其中的某个因数看作它最为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二)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用下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依次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将所得的积相加。(遇到进位乘法时,那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

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得到一个三位数, 三位数:

1 8

× 1 1

1 8

1

1 9 8

A B

× 1 1

A B

A B 

(四)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乘法的验算:(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相乘,积不变。

           (2)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1)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单位:计算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1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附加:

1)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就叫周长。

2)周长的单位:计算物体的周长用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

2、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A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3、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则是测量面的大小。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熟练掌握的下面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2、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

(1)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2)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3、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

(1)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

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

周长:原长方形最短边×4

面积:原长方形最短边×原长方形最短边

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

周长:原长方形的长-原长方形的宽=剩下长方形的长

(原长方形的宽+剩下长方形的长)×2=剩下图形的周长

面积:原长方形的长-原长方形的宽=剩下长方形的长

      原长方形的宽×剩下长方形的长=剩下图形的面积

(2)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

原正方形的边长×2=增加的周长

(3)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和两个长方形面积和。

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原正方形面积÷2

两个长方形面积和=原正方形的面积

(4)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拼成的正方形周长=原一个长方形最长边的长×4

拼成的正方形面积=原一个长方形最长边的长×原一个长方形最长边的长

(5)四个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拼成的正方形周长=原小正方形的边长×2×4

拼成的正方形面积=原小正方形的边长×原小正方形的边长×4

4、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书86页第6题

(三)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面积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平方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3、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3)长度单位千米与米,米与毫米之间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米=1000毫米

4、公顷、平方千米

(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

计算土地面积常用的单位是:平方米、公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时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

(2)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平方公里)=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公顷、平方米之间进率是10000;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进率是1000000.

注: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上的数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上的数÷进率

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课本P81第10,11题)

6、面积和长度不可比。

补充:

1、用字母表示各单位

边长1mm的正方形,面积是1mm2

边长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

边长1dm的正方形,面积是1dm2

④边长1m的正方形,面积是1m2

⑤边长1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⑥边长1km的正方形,面积是1km2

2、用字母表示长度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cm2=100mm2                                1cm=10mm

1dm2=100cm2                                1 dm=10cm

    1m2=100dm2                                 1m=10dm

  1公顷=10000m2 

   1km2=100公顷                                1km=1000m

1公顷=10000m2之外,其余面积单位进率为100;除1km=1000m之外,其余长度单位进率为10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数位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在进行等量交换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已知条件,掌握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交换。

倍数问题: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1)例:○=□+□+□+□+□(甲数“○”乙数“□”的5倍,)

□+○=24             (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     )    

○=(     )  

解题思路:因为○=□+□+□+□+□,可以把□+○=24中的甲数“○”看成□+□+□+□+□,这样□+○=24就变成了□+□+□+□+□+□=24,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或者24-4=20

(2)例:○=□+□+□+□+□(甲数“○”乙数“□”的5倍,)

○-□=16             (甲“○”乙“□”两数的差是16,)求甲乙两数?

□=(     )

○=(     )

解题思路:因为○=□+□+□+□+□,可以把○-□=16中的甲数“○”看成□+□+□+□+□,这样○-□=16就变成了□+□+□+□+□-□=16,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16。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16÷4=4,甲数为:4×5=20或16+4=20

和差问题:(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1)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图:○+□=37             (甲“○”乙“□”两数的和是37,)

○-□=19             (甲“○”乙“□”两数的差是19,)求甲乙两数?

解题思路:

①把两个算式相加:37+19=○+□+○-□

         算式就变成了:37+19=○+○

                      (37+19)÷2=○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②把两个算式相减:37-19=○+□-(○-□

        算式就变成了:37-19=○+□-○+□

37-19=□+□

                     (37-19)÷2=□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