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培训材料

院感知识培训材料

?职业暴露防护

?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

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的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活动中意外被含有

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

?2002 年我国累计报告医护人员的HIV 职业暴露

100 名,在北京1 所收治HIV/AIDS的医院,有22.73%的医护人员发生了职业暴露。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20xx年前十个月的艾滋病发病人数已达29291

人,超过了09年全年发病人数的两倍;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截至20xx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卫医发〔2004〕108号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xx年6月1日起实施。

?卫通〔2009〕4号

?卫生部发布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

则》

?为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

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

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职业暴露防护

?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

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的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活动中意外被含有

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

?2002 年我国累计报告医护人员的HIV 职业暴露

100 名,在北京1 所收治HIV/AIDS的医院,有22.73%的医护人员发生了职业暴露。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20xx年前十个月的艾滋病发病人数已达29291

人,超过了09年全年发病人数的两倍;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截至20xx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卫医发〔2004〕108号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xx年6月1日起实施。

?卫通〔2009〕4号

?卫生部发布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

则》

?为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HIV离我们越来越近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

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

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职业暴露VS职业接触

?职业暴露和职业接触的关系:意义相同,都表示

执业中发生的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了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污染物的事件。前者是过去的提法,后者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的规范用语。

职业暴露VS针刺伤

?针刺伤和职业暴露的关系:前者描述的是一种执

业中的针扎伤害,可能不涉及传染病。比如:配药时使用新开封的注射器被扎伤,不属于职业暴露,但属于针刺伤。

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

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所有病人!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

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

标准预防措施

?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

?使用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合理安置病人

?制定并遵守环境操作规程, 包括医疗废物处理、

工作场所的清理清洁和被服清洁

?对锐器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处置

标准预防措施

?制定适宜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操作规程

?保障生物标本的处理与运送安全

?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设备并定期进行清洗、运输

和维护。

标准预防的重要性

?标准预防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

制的主要策略。

?预防是最节省成本的健康投资!

配备防护设施

?防护服、护目镜、呼吸面罩、外科口罩、N95口

罩等。

?安装或移动生物安全柜时应得到批准,并至少每

年检修一次。

?HIV研究实验室还应在每个实验室工作区配备洗

手、洗眼设施和高压消毒设施。

接触后的应急处理

?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 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职业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和随访

?一般原则:为劳动者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对发生职

业性意外接触事故的劳动者进行接触后评估、预防和随访。

?评价源患者、评价接触者、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

接触后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

? 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 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应者,无需处理

? 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 抗体反应未知者进行抗原抗体检测,如检测结果不充分,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接触后预防措施:艾滋病病毒

?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

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

? 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

? 丙型肝炎病毒接触: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

? 艾滋病病毒接触: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报告制度有关规定

?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填写《医疗锐器伤报告表》,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科主任或护士长证实签字后,24小时内上

报相关部门(预防保健科),给予处理。超过24小时上报者,一律不予办理。

? 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相关检验和预防性治疗费用由医院承担。如果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针刺伤后,产生的费用自己承担50%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手易被细菌污染

?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菌落数量不同。

? 医务人员手部的菌落数量3.9×104-4.6×106。

? 培养皿显示:医务人员的手很容易受到暂居菌的

污染。

手卫生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 的NI;

30~40%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所致。

术语和定义

? 什么是手卫生?

?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术语和定义

? 常居菌resident skin flora

?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 暂居菌transient skin flora

?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

?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 处理药物和配餐前。

洗手方法

?湿手

?取液

?揉搓及其方法:

?冲洗

?干燥

? 护肤

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双手相互揉搓覆

盖整个双手表面。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洗手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双手干燥后,手即达到安全的要求。

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卫生手消毒:≤10cfu/cm2;

?外科手消毒:≤5cfu/cm2 。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01.26

?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一类或多类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CR)、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NDM-1和产KPC的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R/PDR-PA)和艰难梭菌(CD)等。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01.26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

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 我国细菌耐药形似异常严峻

? 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仍在迅速增加;

?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耐药菌感染病死率为11.7%,而一般感染病死率为5.4%;

? 医疗费用急剧上升,耐药菌感染住院病人的治疗费用较敏感者高3倍以上,住院总费用高3.75倍;

? 每年由于耐药菌感染损伤数百亿元,相关病死人数近50万。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由于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 ?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超级细菌出现/MDRO泛滥,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

?接触传播的隔离

—手卫生:洗手液、抗菌洗手液、手消毒液

—医院环境消毒:手接触的物表

—隔离衣、口罩与手套

—隔离

—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与去污染

—。。。

?更明智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懂杆菌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一、加强管理

?二、预防与控制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第二篇:院感知识培训 (2)

XX区乡镇计生服务所院感知识培训

清    洁

《中华医药管理杂志》报道某地区检测资料示,在医院灭菌后的728份器材中,有233份检出了细菌,污染率为32%,其中针灸的污染率最高达82.3%。在524份曾经接触血液的灭菌后器材中,检出残留血188份,阳性率为35.9%,检出HBsAg15份,阳性率为2.86%。

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经常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械,染血后经过洗刷、消毒(灭菌)处理待用时残留血状况,以529件医疗器械进行残留血检验试验,结果总阳性率为61.87%,其中血红蛋白吸管76.25%,妇科器械61.87%,牙科器械47.75%

1.定义:

清洁:在消毒灭菌前,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体表面的有机物、污迹,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2.常用的清洁方法:水洗、机械去污(超声波清洗机)和去污剂去污(多酶清洗液等)。

3.重要性意义:

(1)保护患者,保护医护人员,保证灭菌的彻底性,防止医疗用品的损伤;

(2)可以消除大量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以保证接触物品的安全性,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是最有效、最省钱和无化学污染的基本措施。

(3)器械清洗不彻底造成的恶性循环,清洗后有机物残留,热力消毒时产生凝固,灭菌时产生凝固,再次清洗更加困难,残留的有机物是主要的致热源,此外残留物对器械造成腐蚀,对精密医疗损害严重。

(4)有机物可以保护灭菌气体(如蒸汽)的穿透力,从而影响灭菌效果,而且带来热力、毒力的作用。没有适当的清洗大多数灭菌和消毒都将失败。

4.步骤

(1)拆卸零件、关节,避免污物凝固于关节处;

(2)浸泡:使用多酶清洁剂,可软化溶解蛋白质、有机物;

(3)刷洗:以适合的刷洗物去除污物;

(4)冲洗:去除污物及清洁剂的残留;

(5)干燥:避免残留水份腐蚀和损害器械,及影响消毒及灭菌的完整性。

(6)润滑:石蜡油20##年《消毒技术规范》已被淘汰,目前应用的是水溶性矿物油。

(7)检测:确保清洁的功能。

5.酶清洁剂

(1)性能特点:酶是生物性物质,有单酶和多酶清洁剂两种;单酶可以有效迅速分解蛋白质,多酶可以分解所有人体生物性物质,如蛋白质、血、淀粉、糖、纤维素、脂肪、胆固醇等;酶能接触物品的各个表面很快将污物分解,脱离物品表面,难清洗的管道只有酶才能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酶PH值中性,对器械无腐蚀性,可用于各类器械清洗。

(2)使用方法:参照使用说明,常用酶制剂清洗作用时间5-10min,最适宜的使用温度一般在45-75°C,使用浓度需根据产品说明使用。

(3)注意事项:用酶制剂浸泡已经干枯污物的时间不低于20min,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时选用低泡酶;手工清洗可使用高泡酶使用酶制剂,应检查有效期;使用后酶可自动降解,直接排入下水道;配置用水无特殊要求。

(4)按照新的消毒技术规范:所有的手术室物品必须用酶洗涤剂浸泡清洗。

6.目前清洗时存在问题

(1)严重的重视不够,思想观念未转变,认为只要高压灭菌后都可使用;

(2)所有器械手工清洗均未认真清洗,有齿的地方均未严格刷洗,有的肉眼均可见有机物凝固残留,生锈加重这种残留;绝大多数服务所的包布类均未每次清洗;

(3)不用酶或其他清洁剂。

(4)用消毒剂或热源剂代替酶清洁剂等。化学消毒所带来的问题:腐蚀性,尤其是含氯制剂,不要把金属物品浸泡在漂白粉液中;用消毒剂后导致有机物凝固,污物反而更难清洗,影响后续消毒、灭菌效果;使用大量消毒剂,污染环境,增加费用;消毒剂残留。

灭菌

一.医院消毒工作包括清洁、消毒、灭菌三个方面。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我们必须正确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灭菌的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3).污染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三.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选择

1.       可采用的种类:棉织品、金属、陶瓷、玻璃、橡胶、耐热塑料、水溶制剂;

2.       不宜高压灭菌的物品:油剂、粉剂、膏剂。

四、灭菌过程的质量保障

1.       灭菌敷料包重量5kg以下,金属包7kg以下;体积:下排气锅不超过30cm*30cm*25cm,预真空锅不超过30cm*30cm*50cm。

2.       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每包中央放化学指示卡(剂),外面应用化学指示胶带封口,以鉴别是否进行灭菌处理了。

3.       灭菌柜内敷料包要竖放,各包之间至少有2.5cm间隙;采用隔架摆放,大包放上面,小包放下面;金属放下面,织物放上面;物品不能贴靠柜壁,使蒸汽容易进入,空气易排出。最上层的包裹与柜顶板之间应在7-8cm的距离,确保上层蒸汽的流动置换和均匀渗透。

4.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填装量不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装填量不超过90%。最好的是用不锈钢金属筐放拟灭菌物品,以利于蒸汽穿透。

5.       敷料包一般不得与弯盘、碗、血管钳等较多器械混合包装在一个包内。应将敷料与器械分开包装灭菌,以免影响灭菌效果。

6.       盒口、罐口、桶口、盘口等布包装时,应将盖与口之间放以纱布隔开;多个盘、碗时,两盘或碗之间应以垫纱布或纱垫隔开;装锅时垂直放在柜架上;针筒和枕芯分开;市场售的饭盒和搪瓷盒不能用于装待灭菌物品,应用带通气孔的器具装放。

五、橡皮手套灭菌要求

1.       橡皮手套二层橡皮之间填以纱布隔开,以利蒸汽进入;

2.       两只手套应分别平装于布套内,不得将两支手套重叠在一起包装,更不得将两支手套重叠在一起灭菌。

3.       灭菌时,橡皮手套应放在锅的上层。因上层基本不存在空气,不致使橡皮手套在空气中产生高温氧化作用,以减轻其损伤程度。

4.       灭菌时间应缩短为20min。

六、灭菌物品的包装材料要求

1.       布:一般使用双层平文细布,新布应洗去浆后再使用;

2.       方盘、搪瓷盒均要带孔方可使用,无孔的无论加盖与否,均不得使用。

七、灭菌物品的发放贮存

1.       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2.       灭菌物品取出时手感干燥,水分不超过3%,如有潮湿和明显水渍的包不能作为无菌包使用;如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污染。

3.       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发放科室使用;

4.       液体类物品待自然冷却后至60°C左右后开门取物;有筛孔的容器应立即关闭盖板;横放的物品应扶正放好;

5.       每批灭菌物品处理完成后,应详细记录灭菌处理过程,包括灭菌日期、时间、锅号、物品种类、灭菌温度、作用时间、物理、化学监测情况,操作者签名等;有温度、时间记录装置,应将记录纸归档备用;

6.       贮存物品的柜橱应距离地面20-25cm,距天花板50cm,距墙5cm,并离开水槽、水管,以免受潮湿污染。

7.       灭菌物品应标明品名,并按灭菌有效期先后顺序发放;

8.       已灭菌物严禁与非灭菌物品混放;

9.       有效期:对于棉布包装和开启式容器,一般建议,温度25°C以下10-14d,雨季或潮湿应缩短为7天。

10.   运送灭菌物品工具应每日清洁消毒,保持清洁干燥。

八、灭菌效果的监测

1.       重要性

(1)       通过检测了解灭菌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灭菌是否有效,方法是否合理,有利于及时修正灭菌方案,改进灭菌方法,保证灭菌效果;

(2)       法律、法规的需要: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举证倒置;

(3)       日常工作质量控制的需要,防止出现偏差;

(4)       说明消毒灭菌过程;

(5)       可追溯性,为医疗安全提供档案。

2.       设备监测:即灭菌器性能监测。下排气式灭菌器,必须在安装时及安装后定期生物测试,以确保其灭菌功效;严格制定灭菌器的年检制度和管理(安全检查),建立灭菌设备档案:包括年检项目和情况登记,日常维修登记,每2年安全检查一次;安全阀、减压阀每年校检一次;仪表半年校检一次;

3.       物理监测:又叫工艺监测、程序监测,是最基本的灭菌质量监控。

4.       化学监测:已成为医疗机构进行灭菌质量控制的质量手段之一

(1)       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属过程指示剂;只监测包外灭菌质量;指示是否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处理;不能指示灭菌效果;使用时应贴在监测包或灭菌物品外;要求每个包外都应该贴;具有封包的作用,记录作用,注明有效期;每次灭菌后、使用前都要检查;不能放在灭菌包内作为指示卡用。

(2)       包内化学指示卡:包内指示剂属于多参数化学指示剂,用于核查每个包内部的灭菌情况;使用方法是将化学指示卡放在包的中央,灭菌后观察指示卡颜色变化,应放置在包裹里蒸汽穿透最难接触的地方,每次灭菌要使用、每包必用,灭菌后指示色块达到标准颜色为合格,一次灭菌如果有一个包内指示卡不合格,认为该次灭菌不合格,应查出原因,重新灭菌处理。

5.       生物指示物监测法:是直接进行灭菌效果的方法。常用指示菌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

(1).监测频率:我国为每月一次;

(2).监测时注意除按要求进行定期监测外,大多数情况只用于新的设备投入使用前和设备检修后;

紫外线空气消毒

一、空气消毒要求

1.       每立方米≧1.5W,即每10-15M3面积应装30W紫外线灯管1支;一般照射消毒时间﹥30min。一般每天2-3次,每次1小时,累计记录,定期紫外线强度卡测试。

2.       正确认识紫外线消毒作用:经试验证明,紫外线对空气消毒后20-30min,室内含菌量能回升到消毒前的50-70%。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只适宜医院中人员流动小、空气保洁程度高的少数重点部门。对大部分仍提倡以自然通风、减少人员密度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

                                自然通风

一、定义

不采用任何消毒仪器,将室内门窗打开,直接与室外空气进入对流,使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得到置换,含菌得到稀释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二、除菌效果

自然通风每换气一次(即相当于房间容积的空气完全更换一次),可清除原菌数的63.2%。但在刮风的天气、室外空气尘埃较多时,不宜进行自然通风。

手术室的空气和地墙、台面消毒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一.环境分类
     本节规范适用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Ⅰ、Ⅱ、Ⅲ、Ⅳ类环境室内空气的消毒。
     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间、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
   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病科和病房。
二、门诊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需用“1+1”方式进行,即常规一种长期消毒方式+一种化学制剂熏蒸或喷雾消毒

1.       可用紫外线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

2.       0.5%过氧乙酸喷雾,20-30ml/m3,作用30min;

3.       3%过氧化氢0.05%喷雾,20ml/m3,作用30min;

注意:消毒室均需在无人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关闭门窗),每天消毒2次。消毒完毕后方可打开门窗通风。

三、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Ⅰ、Ⅱ类物体表面消毒
(一)地面消毒
 1.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

 2.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二溴海因消毒剂200mg/L~500mg/L,消毒作用30分钟。
 3.当致病性芽胞菌污染时:二溴海因消毒剂1000mg/L~2000mg/L,消毒作用30分钟。
   4.结核病人污染地面时:0.2%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或二溴海因擦洗。
   5.对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时:有效氯或有效溴1000mg/L`2000mg/L消毒,作用30分钟。

6.对不清楚病原菌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1:20的8.4消毒液);

7.房间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有2000mg/l有效氯的脚垫,并要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以保持脚垫湿润;

(二)各类用品表面的消毒:病房内用品有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或季胺盐类消毒液,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

(三)桌、椅、门把手、电话机等一般生活、办公用具和一般医用仪器设备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察拭。

(四)其它表面的消毒

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洁净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

四.墙面的消毒

通常不需要消毒。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一般为2米~2.5米。

戊二醛的消毒使用

一.   机制

属高效消毒剂,其杀菌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蛋白质烷基化反应,封闭细菌的细胞外层,灭活细胞酶,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其杀菌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受有机物影响小。其杀病毒作用是通过改变核酸蛋白结构,使病毒颗粒的完整性丢失而失活。

二.   戊二醛使用优点

1.       消毒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2.       不损坏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

3.       2%碱性溶液不凝固血液;

4.       消毒刀剪后不损坏锋利性。

三.   影响戊二醛杀菌效果的因素

1.       受PH值影响大;

2.       受温度影响,温度增加可使杀菌能力提高;

3.       受有机物质影响;

4.       贮存时间影响,保持有效期2周。

四.   戊二醛的浓度配置

一般器械及物品的消毒用2%浓度浸泡30min。体腔内植入的灭菌物品需2%浓度浸泡10h。

五.   在室温下戊二醛液体需要更换时间

一般讲,再有盖容器中,2%碱性戊二醛14天更换1次,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检测情况而定更换时间。

手卫生

一.   定义: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二.   普通洗手:

1.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普通洗手方法

(1)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1. 掌心对掌心搓揉    2.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4.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4)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三、手消毒

1.  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2.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3.  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四、外科洗手

1.指征

(1)每次大小手术前;

(2)介入诊疗前;

(3)产科接生或助产前;

(4)进入新生儿室之前,诊察和护理治疗特殊病人。

2.方法

*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具体步骤是:

(1).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2).取适量的肥皂或者皂液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清洁双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使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进行外科手消毒时,应将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充分揉搓2~6分钟,用洁净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如果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则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即完成外科手消毒。

五、外科手卫生设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外科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

(2)外科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的数量设置,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

(3)外科洗手可以使用肥皂、皂液,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使用抗菌肥皂或者皂液;

(4)盛装肥皂或者皂液的容器应当每周进行清洁消毒,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使用固体肥皂应当保持干燥;

(5)用于刷手的海棉、毛刷及指甲刀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6)外科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接触式,手消毒剂放置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7)外科洗手后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灭菌;

(8)洗手区域应当安装钟表。

污物的消毒处理

一.适用范围
     这里所称的“污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断、卫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也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二.污物的分类
     污物可分8类即生活垃圾、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废弃物、锋利物(锐器)、药物性废弃物、遗传毒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放射性废弃物。

 1.生活垃圾: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建筑物的维修中产生。此类污物按城市垃圾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2.感染性废弃物:指可能含有病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的废弃物,其浓度和数量足以对人致病。
  3.病理性废弃物:包括组织、器官、部分躯体、死胎和动物尸体、血液、体液。
 4.锋利物(锐器):指能对人扎伤或割伤的物体。包括针头、手术刀、输液器、碎玻璃及钉子等。
  5.药物性废弃物:包括过期、被淘汰、压碎或污染的药品、疫苗、血清。
  6.遗传毒性废弃物:包括已明确的抑制细胞的药物、化学或放射治疗病人的呕吐物、尿或粪便。
  7.化学性废弃物:在诊断、试验、清洁、管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遗传毒性的固体、液体、气体。
  8.放射性废弃物:包括被放射性核素污染了的固体、液体、气体。

感染性废弃物包括
   1.实验室所用的菌落及病原株培养基和保菌液。
   2.传染病人手术或尸解后的废弃物(如组织、污染的材料和仪器)
   3.来自传染病房的废弃物(如排泄物、手术或感染伤口的敷料等)
   4.传染病人血透析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透析设备、试管、过滤器等)   5.实验室感染的动物。
   6.传染病人或动物接触过的任何其他设备和材料。
   7.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废弃物。

三.污物的处理原则
    1.分类收集原则:减少有害有毒废弃物和带传染性废弃物的数量,有利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
    2.回收利用原则:避免浪费。
    3.减量化原则:通过重复利用、破碎、压缩、焚烧等手段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体积和数量。
    4.无公害原则:废物处理必须遵守环保及卫生法规标准要求。
    5.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分散收集的废物分别进行处理。

污物的分类收集
   1.设置三种以上颜色的污物袋
         黑色——装生活垃圾
         黄色——装医用垃圾(感染性废弃物)
   直接焚烧的污物、放射性废弃物和其他特殊的废弃物使用有特殊标志的污物袋进行收集。
    强调:使用的污物袋应坚韧耐用、不漏水。

  2.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污物分类收集制度。所有废弃物都应放入标有相应颜色的污物袋中,应及时清运或在装满3/4时有人负责封袋运送。
  3.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建议使用双层,并及时密封。
  4.分散的污物袋要定期收集集中,污物袋应每日运出病房或科室送至指定的搜集地点。

四.废弃物的消毒处理
    (一).感染性废弃物的消毒处理
分为:1.液体污物:主要指患者吃过的剩菜剩饭、排泄物、呕吐物等。
     2.固体污物
     1.液体污物
     ①可作动物饲料的剩菜剩饭,须煮沸30分钟后才能运出。
     ②没有利用价值的剩饭剩菜和排泄物、呕吐物加1/5的漂白粉搅匀后作用2小时,倒入专用化粪池或运出。 2.固体污物
   ①无利用价值的可燃性污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焚烧处理。
   ②非可燃性固体污物应先消毒,然后根据物品的再利用价值,送废旧物品收购站或城市垃圾处理站。
3.特殊感染症污物的消毒处理
   ①感染症病人的粪便加2倍10%~20%漂白粉乳液,呕吐物加1/5量干漂白粉搅匀后加盖作用2小时,再倒入厕所。肠炭疽病人的排泄物作用时间为6小时。
   ②伤寒病人的尿液每100ml加漂白粉3克搅匀后加盖,作用2小时。
   ③患者使用过的便器1%漂白粉上清液或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0.5%过氧乙酸浸30分钟肠炭疽病人的便器用以上药物但浓度加倍。
   ④病毒性肝炎病人衣物可用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洗涤剂进行浸泡清洗;也可采用甲醛、环氧乙烷进行薰蒸消毒。
  ⑤结核病人的痰盒收集后焚烧,也可加等量10%~20%漂白粉乳液(或1/5量的干粉)作用2~4小时或加等量1%过氧乙酸作用30~60分钟。
  ⑥真菌病人使用过的毛巾、衣物等可用含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也可用甲醛、环氧乙烷进行薰蒸。
   ⑦无经济价值的可燃性污物采用焚烧处理。
 ⑧炭疽病人的污物尽可能采用焚烧处理。不能焚烧的,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液或2%戊二醛浸泡、擦拭30分钟~60分钟。
  ⑨艾滋病病人污物
     a.无经济价值的可燃性污物采用焚烧处理。
     b.病毒携带者和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用20%漂白粉乳液1:2混合后作用2小时。
     c.液体污物可煮沸30分钟,也可加入含氯消毒剂(使混合液中有效氯达1000mg/L)或过氧乙酸(使混合液中达到5000mg/L)作用30分钟。
     d.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床单等可装入防水口袋内,外加一布袋后采用压力蒸汽消毒,也可直接煮沸30分钟。对被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衣物,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使用后的处理
   1.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型,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定点回收、集中处理,严禁出售给其他非指定单位和随意丢弃。
   2.一次性使用输血器(袋)、采血后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可放入专用收集袋直接焚烧;不能采用焚烧方法的,必须先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钟(针筒要打开)后,方可毁型处理。
   3.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1000mg/L消毒液浸泡60分钟以上,放入专用的收集袋即可。
 4.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建议使用毁型器进行毁型,然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钟以上,即可回收;没有接触人体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毁型后即可回收。
   5.明确没有污染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输液袋(瓶)、配制药物的针筒等,使用后不需浸泡消毒,只要毁型后即可回收。
  6.医院必须建立定点回收制度,设专人负责定点回收工作。每个科室使用后加强管理,严防人为流失。凡参与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的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并加强个人防护。(三)放射性废液
    1.使用放射性核素量比较大,产生污水比较多的核医学单位,必须有废水专用处理装置或分隔污水池,以存放和排放废水。
    2.产生放射性核素废液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
    3.对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病人的排泄物应实施统一收集和处理。
    4.对同时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病人排泄物,应备有专用容器单独收集,经存放衰变,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系统。

(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1.废物袋、废物包、废物桶及其他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
     2.内装注射器及碎玻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
     3.焚化可燃性固体废物必须在具备焚烧放射性条件的焚化炉内进行。
     4.同时污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固体废物,必须先消毒,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
     5.如果可能的话,将废弃的密封放射源退换给供应商,或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处置放射源。

(五)锋利物的处理
    锋利物品应尽量焚化,并且可以和其他感染性废弃物一起焚化处理。
 (六)遗传毒性废弃物的处理
       1.返回给供应商。
       2.高温焚化:应采用双室热解焚化炉,最高温度应达到1200℃以上。
       3.对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硫酸长春新碱等可采用化学降解法。
      4.也可选择封存或使之自动失效的方法处理。

(七)药物性废弃物的处理
       1.对少量药物性废弃物可选择填埋、封存处理,也可和感染性垃圾一起焚化处理。
      2.对大量药物性废弃物首选焚化,也可封存后在卫生填埋点处理。
 (八)化学性废弃物的处理
      1.一般的化学性废弃物,如糖、氨基酸和特定的盐类,可与市政垃圾一起处置或者排入下水道。
      2.少量的危险化学性废弃物,如包装内的残留化学物,可采用热解焚化炉、封存或填埋处理。
      3.大量的危险化学性废弃物,可返还给供应商。某些可燃性的,可`采用焚化处理(含大量卤代有机溶剂的不能焚化处理),也可采用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