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总结报告

“水手”文化引领 “三干”精神育人

全面打造“三力”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总结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始建于19xx年,曾两度停办、三迁校址、八易其名,57年风雨兼程,沧桑砥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改革开放中嬗变,实现可持续、高品质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两年的项目建设中,学校把寻文化之“根”、铸师生之“魂”,筑发展之“基”,造育人之“器”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重在建设、突出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打造魅力校园、活力校园、实力校园。锁定目标,全员参与,全力以赴,校园文化建设得显著成效。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校园文化特色项目为我校自筹资金建设,建设总体目标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个传承创新的价值体系;建立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推出一批自主创新的品牌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项目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一)项目完成总体情况

完成总体建设任务:根据特色项目建设总体方案,2年时间完成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社团文化和VI识别系统六大建设任务。

(二)子项目完成情况

在原来基础上,用2年时间完成总数21个验收要点。全部达到验收标准,任务完成率100%。

(三)建设机制与保障

成立了9人组成的特色项目建设小组,成员10人,制订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方案、资金分配方案和项目建设会商制度,严格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先后与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南大理工学院、太原技师学院、昆明技师学院开展交流学习,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稳妥性和时效性。

(四)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特色项目预算资金投入100万元,实际使用195.49万元,使用率195.49%,完成率100%。

二、项目建设成效及特色 (一)铸师生之“魂”,建魅力校园。

1、凝炼校园文化特质,彰显鲜明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学校的文化传承、文化现状及文化环境的分析,基于湛江海洋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学校技能文化的校本文化特质,提炼出“湛蓝之水,技能之手”校园文化特质,赋予校园文化之根,用鲜明的文化特质铸师生文化之“魂”。

2、提炼校园文化符号,升华丰富的办学内涵。在对学校文化特质进行提炼之后,对学校文化治校理念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分析归纳,结合学校打造“粤西职教航母、南海育人云帆、湛江工业方舟”的发展目标,提炼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个性的校园文化符号——“水手”,用抽象的文化符号铸师生思想之“魂”。

3、提炼“湛技人精神”,凝结厚重的文化精髓。深入开展湛技人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360份,组织实地

考察2次,组织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退休干部访谈3次共62人,结合学校发展史,提炼出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苦干、敢干、实干的“三干”精神,用“三干”精神铸师生事业之“魂”。

4、制订形象标准,提升整体精神风貌。面向全社会征集校徽,对校徽进行个性化设计,征集“一训三风八标准”,即:校风、教风、学风、领导形象标准、教师形象标准、学生形象标准、管理形象标准、环境形象标准、工作形象标准、生活形象标准和学习形象标准。制订了校园文明公约、教师行为规范、教师礼仪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管理细则六个方面形象文化制度,用内化的规范铸师生形象之“魂”。

(二)造育人之“器”,建活力校园。

1、以体系育人,搭建“一组信息平台”。新建了八大信息平台,随着教学改革带来设备质量提升,管理手段优化,学校建设了基于信息系统的育人体系,新建了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实训平台、信息平台、后勤保障平台、校园安全平台、招生就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八大平台,用先进的载体培养人。

2、以环境育人,建立“一组识别系统”。新建学校VI识别系统28项,共 47006件标识已经完成安装并使用。提练出以代表海洋文化的蓝色为主色,以白色和体现红土文化的橘红色为副色的学校视觉文化标准颜色,把湛江地域文化特色与学校培养蓝领技能人才特质相融合,全方位、立体化、规范设计和建设。使每一处设置发挥育人功能,用浓厚的氛围熏陶人。

3、以兴趣育人,打造“一批专业社团”。现有体育类、艺术类、技能类、实践类学生社团26个,拥有会员3600多人,在原

有基础上新建社团12个。立足学生成长与个性特长相结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新建立了8个专业社团。新建魔术协会、UIF话剧团、阳光心理协会、爱心助学基金会4个社团,用共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人。

4、以活动育人,搭建一批展示舞台。两年来,共邀请73家企业、11名学者、专家、121名企业员工参加学校 “两节一讲堂”活动,师生参与活动11600人次。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交流、师生与员工双向促进的“双向双带”模式,实现校企同台竞技,校企文化共融,把技能节、文化艺术节办成擂台、把“湛江技师校园文化大讲堂”建成品牌。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人。

5、以专业育人,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加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加工、计算机动画制作五大重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校企双制、工学结合”办学为牵引,制定了湛江市技师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方案和一体化教学规范,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完成了具有湛江高技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课改机制成果,使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显著增强,用一体化改革成果塑造人。

(三)筑发展之“基”,建实力校园

1、完善“一套制度”,筑牢管理基础。现有规章制度361条, 两年建设中,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制定244条。着眼学校发展,打造精细化管理、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三个框架”,新增职能

职责、办学机制、校企合作、行为规范、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规章制度。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制定了示范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项目管理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打造实力。

2、修建“一批载体”,筑牢文化基础。经过两年建设,新建完成各种硬件载体18个。按照文化载体与教学载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两个同步”要求,建设多功能电子显示屏、校园大道改造、雷锋大道改建、雷锋大道路灯安装、果皮箱配置、校史馆改造等项目10个,让文化亮丽;20xx年新建设“五大实训中心”,对实训场地环境进行规范和建设,全面实行6S管理,让文化落地;新建设了陈学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数控精英工作室,投入350万元用于运动场改造,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建设10个标准篮球场和标准塑胶跑道,让文化出彩,用硬件环境托举实力。

3、打造“一个主阵地”,筑牢宣传基础。两年来,新建社团网站27个,新制作学校宣传片1部、优秀教师画册100册、优秀毕业生画册100册,改造学校部门网站20个,改造电子图书馆1个,现有电子图书6.5万册,新增电子图书5万册。按平面媒体与信息媒体两手抓的要求,新建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完善文化宣传长廊,改造升级学校网站、信息平台、学生社团网站。加强校报、简报建设, 用宣传阵地巩固实力。

三、示范与辐射作用

通过两年“打磨”,学校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学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两年来,学校被评为湛江市社会治安、信用示范、文化强省、卫生、综治先进单位;广东省

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广东省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组织奖、连续2年获得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全国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

第二,师生精神风貌明显改变。两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师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20xx年技行天下--广东省2012职业技能大赛湛江市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前三名。2012、2013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CAD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xx年荣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xx年在省技能抽考中,计算机统考优秀率、合格率居全省第一。电气、数控、机械、汽车、动漫等专业成绩领先同类学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率从实验初期的90%提高到98%。

第三,学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两年来,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两节一讲堂”活动,吸引了广东技能报、碧海银沙网站、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等省、市媒体争相报道32篇次,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xx年6月,中国教育报以特稿形式刊发了《改革创新 打造职教航母 内涵发展 高扬育人云帆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的专题报道;同月,《湛江日报》以整版形式对学校进行了《念好技字经、服务湛江大产业》的专题报道。学校也成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文化典型案例列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教育管理学》,在全国推广应用。

第四,成果辐射作用日益增强。两年来,建设成果校内覆盖率100%,校外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广东海洋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韶关市技师学院、阳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湛江财贸学校等

25所大中专职业院校156人次先后到学校进行考察、交流学习。湖南农业大学周明星教授、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洪三泰、浙江工业大学刘晓博士、湛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海湛、湛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羽等文化名人先后到我校参观指导,对我校文化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地处粤西地区,经济基础较差,资金困难,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运动场改造项目尚未完全竣工。

五、后续建设

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完成运动场改造工程配套项目建设,增强文化硬实力,全面建设魅力校园、活力校园、实力校园。

 

第二篇: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项目阶段总结报告(采矿工程专业)

采矿工程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设项目阶段总结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系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 〕1号)的总体安排 。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于20xx年下半年启动了高等学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xx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 (教高函〔 2007 〕25号)下文批准了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等420个专业点为20xx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我校在“质量工程”第一批次中唯一获批准的专业点。项目编号为:TS2320。

申报成功后,立即组织采矿工程专业相关教职人员详细解读“质量工程”,并就特色专业建设与采矿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与省重点专业建设、与博士点申报的关系作了说明。根据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的建设内容与目标,我校采矿专业如何发展并在同类院校同专业有所突出;如何以采矿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采矿系在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构建特色,科学地发展,采矿系几次开会座谈研讨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针对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相关内容责任落实到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绝大部分内容与目标已经达到或实现。所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汇报如下:

一、建设目标与支持保障(专业定位准确,学校重点扶持)

总体目标:立足江南,服务全国,培养高素质的矿业开发人才,把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南方煤炭开采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具体目标:① 建设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聘请现场专家来校兼职,到建设期末,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② 构建新型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科建设,进一步彰显南方特色。③ 精炼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

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④ 改革实践性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⑤ 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当代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立足江南,服务全国”是考察全国各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全国布局,以及近30年毕业生在江南各省工作的情况,经论证、判据后得出的,应该说专业定位准确。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之一,是重点扶持的专业,在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实验室投入等各个方面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均进行了重点扶持。

近几年省重点学科建设、博士点授权建设、优秀实习基地建设、《采矿工程课群》教学团队建设、《采矿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 省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及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建设等等,无不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较先进,改革思路清晰,符合教育规律和改革方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科。

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稳步提高)

经过建设,采矿工程专业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共有18名专业教师,1名高级实验师和1名实验师。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教授、副教授比例占60%。博士生16名(3名在读),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占85%。申请芙蓉学者岗位1个,引进芙蓉学者中国矿业大学张农(新世纪优秀人才)教授,冯涛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王卫军教授省级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

表 1 专业教师表

姓 名 冯 涛 朱川曲 王卫军 赵伏军 万 文 谷新建

学位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学士

职称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姓名 李青锋 唐 海 王 斌 叶洲元 余伟建 赵延林

学位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林大能 谢东海 朱永建 彭文斌

博士 硕士 博士 学士

副教授

高级实验师(在读博士) 副教授 副教授

朱卓慧 彭 刚 彭文庆 李 方

硕士 硕士 硕士 专科

讲师(在读博士) 讲师

讲师(在读博士) 实验师

实现了高学历、学位化,老、中、青年龄层次梯队合理。专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巷道支护、瓦斯防治、“三下”开采、采煤方法、矿井通风及爆破工程等领域,有稳定的科研课题,形成了学术上的梯队,每名教师均可上2~3门课程,素质得以提高。主干课程全部由多年教学经验的正、副教授及效果好的博士担任。《面向南方煤田复杂开采条件,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获20xx年湖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 每年多人次获校教学优良榜,及师德标兵和“我心中魅力老师”。

三年来,采矿工程学科承担了国家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推广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其中,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横向合作项目68项,科研总经费2000余万元;科研进款1729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公开发表论文30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0篇。发表教研论文10篇。科研长足的进步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学科的建设。

三、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经费持续投入)

特色专业建设期间,采矿工程学科成功申请了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采矿学》为省精品课程,《采矿工程课群》申请为省教学团队,安源煤矿为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拥有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及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08年湖南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矿业工程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对与采矿工程的6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建设,包括电子课件、教案、试卷库、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并已上校园网。

借助于其它项目建设的平台,实验室建设经费每年固定约500万元。三年近

1500万元。采矿工程专业共建有:采矿模型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室、风网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爆破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凿岩实验室、剪切流变实验室及瓦斯实验室等十个实验室。

三年新增订10多份专业杂志,购买专业图书200多本套,经费10余万元。拥有中外文藏书合计51380万册,增加15084册。图书馆拥有多种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中文资源库17种,外文资源库13种,特色资源库7种,公共资源库9种,试用资源库44种。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

四、人才培养方案(趋向合理,障显南方特色)

20xx年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把过去拓宽就业方向所增加的课程改为专业选修课,课时适当减少,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门数和新的选修课。20xx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了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 20xx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对专业方向实现了模块化,由过去的专业选修课修改为3个专业模块,专业模块课程中增加近20门专业模块课程和南方特色的课程,更趋合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南方煤田复杂开采条件,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获20xx年湖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

五、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化)

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对本科教学和质量工程的控制制定许多规章制度,如《本学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事故和差错的确定及处理办法》、《重点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实习工作规定》、《教学督导团工作制度》、《学术道德规范》等二十多个。

教研室逢双周星期二下午进行业务学习讨论或交流,每次实习、参加会议回来后要交流,每年毕业设计答辩完后也找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整改措施。

六、课程建设与教材(有序进行)

对采矿工程专业的6门主干课程《采矿学》、岩体力学》、《通风安全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及《矿井设计》进行了课程建设,内容包括电子课件、教案、试卷库、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并已上校园网。

《采矿学》20xx年已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拟在20xx年,将《通风安全学》申请为省级精品课程。《采矿工程课群》20xx年已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赵伏军、谷新建、彭文斌3位教师参编了4章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采矿学》20xx年出版,并已作为07、08级采矿工程专业两届学生的教材使用。

彭文斌教师编著的教材《Flac3D实用教程》20xx年出版,已第3次印刷,得到初学者的高度好评。彭文斌教师主编《南方煤矿开采新技术与新方法》自用教材已用一届,并已作为矿业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计划出版,更名为《复杂煤层开采技术》。

七、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

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实践教学43周,是全校最多的专业之一,每次(个)实习(设计)每班均安排2名教师,毕业设计每名指导老师不超过10名学生。毕业实习要求指导老师到矿带队,那怕是教师赔钱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湖南涟邵、资兴、白沙,江西萍乡、丰城,贵州盘江,河南平顶山,河北邢台,安徽淮北,山西潞安等9个局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萍乡矿务局安源煤矿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涟邵局牛马司煤矿为省产学研示范基地。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验室三年来共投资1465万元,总面积扩大至2200m2。拥有国内外目前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及软件。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实验,开出率为100%。

八、人才培养质量(好)与社会声誉(高)

26届采矿毕业生目前在江南6省是采矿技术的主力军,对我校采矿毕业生评价高,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市场。特色专业建设近四年,从07、08、09、10级4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成绩较好,知识面宽,基本达到培养方案的目标。从08、09、10三届毕业生到社会工作的情况来看,得到现场的较

广泛的赞许和肯定。100%的就业率。

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场所和实习时间得到了充分保障。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类实习,部分学生还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得到现场肯定,如09届毕业生唐小波同学在湘潭矿业集团公司实习期间参与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所做的专题中提出“振动放炮揭煤”等技术被现场采用,获得高度评价。

2010届毕业生彭云、王兵、刘畅等同学在金竹山矿业公司实习期间,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为期20天的井下观测,提出了“减少顶板锚杆,加强两帮支护”的改进意见,被实习单位采纳。由朱卓慧、赵延林老师指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孙小康等人申报的“三轴应力状态下分级加卸载岩石的弹塑性流变特性研究”项目已经获得20xx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九、存在问题

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有如下差距:

1. 对于“课程建设6.1,4分,近五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或省级精品课程≥2门(仅限专业主干课)”一项,目前只有《采矿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准备20xx年上半年申请《通风安全学》为省精品课程。

2. 对于“教材建设6.2,3分,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有获省部级(含)以上奖励的教材;有重点支持的教材编写规划和措施,成效好”一项,目前只有编著《FLAC3D实用教程》教材和《南方复杂煤层开采新技术与新方法》自编教材,还有一本是参编材。

3. 对于“整体结构2.1,3分,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教授、副教授≥ 70%,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80%》一项,教授、副教授≥ 70%还只有60%。一时难以改变。

4. 对于“教师素质2.3,3分,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一项,目前只有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