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调研

齐鲁理工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调研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环境科学是一门汇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本校环境科学专业下设环境治理和环境与生物两个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接受系统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治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能力、素养,能在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悠久中华文明史、庞大的人口基数、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当前中国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是空前的,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的任务都极为繁重,同时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环境监测、产业污染控制、循环经济建设、城乡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环境教育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环境专业人才,其中既包括探索和揭示环境规律、开发污染控制与环境建设技术、制定环境管理规范的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大量从事具体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型人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估计,全国仅环境监测系统就有约20万人。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环境管理、环境宣传与教育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加。高等环境教育需要正视这种需求,抓住机遇,加快环境科学本科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的环境专业人才。

二、环境科学教育发展现状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三、环境科学毕业生工作调查与分析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人进入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之外,大多数人进入各级环境理论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担当研究或咨询人员。在大气、海洋、交通、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等领域均有广泛分布,在对污染治理、环境规划、人口问题等重大课题上发挥骨干作用。其工作性质涉及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方面。具体工作有: 

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改革的基础

(一)专业教学管理及培养特色

    学校参照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状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从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出发,不断加大环境科学专业改革和建设力度,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环境科学教研室制定了好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近期发展规划,多方位、多途径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在本规划的中、后期成为校重点专业;提高专业内内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依据科学的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环境科学专业设施建设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特点,学校设置有基础实验室9个,环境科学学科专用实验仪器MH-2000大气采样器、COD测定仪、色度仪、浊度仪等专业仪器50余台,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实施需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不断加以改进。环境科学专业教研室每周进行教研室活动,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实施做出系统规划。对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极大的提高的教学质量。

(三)环境科学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将是环境科学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招聘,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师队伍正在壮大,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五、结论

近年来,世界各国均把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也不例外,灌输及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并实行各种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生活环境及节约能源等各种环保问题,因此,未来环境科学也将成为热门与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式和规范的评价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够全面、准确地评定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将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第二篇:鄱阳湖水环境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鄱阳湖水环境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活动手册

一 、认识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东经115°49′~117°46′,北纬28°24′~29°46′。

鄱阳湖区涉及的范围主要指鄱阳湖水域和湖滩洲地,分布于江西省三个设区市的12个县(区)。即隶属于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隶属于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区、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及共青城;隶属于上饶市的鄱阳县和余干县等,总面积近2万km2。,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

5.1m,蓄水量149.6×108m3。 鄱阳湖又名彭蠡泽、彭泽,在汉代,现广阔的鄱阳湖水域乃是湖汉水(今赣江)下游平原,汉代在此设置了鄱阳县,汉昌邑王封地亦在此。

它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水面迅速扩大,但见碧波万顷,浩淼无际,“秋水共长天一色”;但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湖面骤然缩小,只见水束如带,黄茅白苇,旷如平野,只剩下些雁泊小湖嵌入其中。这时的湖泊面积仅有140余km2。 鄱阳湖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集水面积达16.2×104 km2,补给系数55。主要入湖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博阳湖和西湖,出流经罂子口出湖口,北注长江。

湖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0C,极端最高气温40.20C,极端最低气温-11.90C,年平均无霜期273天。年平均日照1,970h,年辐射总量45,000×106J/m2,是江西省光能资源富有区。年平均降水量1,426.4mm,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占全年47.4%。冬候鸟主要栖息期(11月至翌春3月)内降水较少,尤其是11月至翌春1月,降水量极小。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湖区风向冬季多北东风,夏季多南西风,许多区域年平均风速≥6.0m/s,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由于鄱阳湖季节性变化大,冬春之季有大量滩地出露,滩地上生长着大量的水生动植物是禽类佳饵,所以,每年冬季,大批珍禽来此越冬,这些珍禽中

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鸟类,如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和小天鹅等。国家在此设立了候鸟保护区。每年冬季来候鸟自然保护区──这个“候鸟乐园”、“白鹤王国”的观赏者络绎不绝。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过水性吞吐型湖泊,该湖南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来水, 经调蓄后于北部泻入长江。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鄱阳湖营养盐含量较低,处于贫营养水平. 60 年代初, 鄱阳湖有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119 种. 1980~1981 年, 鄱阳湖整个湖体水质属于I级, 为清洁水域. 。80 年代以后, 鄱阳湖营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进入中营养水平。.调查显示, 鄱阳湖见有102种水生植物, 面积2262 km2, 占全湖总面积的80.8%,其中沉水植物占全湖植被总面积的49.7%, 主要种类如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等. 1984 年, 鄱阳湖浮游植物年均值为47.6×104 个/L, 优势种类为蓝藻、绿藻、甲藻和硅藻, 其数量随季节变化较大。1988~1998 年间, 鄱阳湖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且保持相对稳定, 缓慢的向富营养水平发展。1987~19xx年, 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依次为绿藻、硅藻和蓝藻,全湖年均值为51.52×104 个/L, 浮游藻类数量增多.1991~1995 年, 整个湖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1996~2000 年, 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标准。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鄱阳湖属贫营养型湖泊, 水草繁茂、浮游藻类数量较少, 水质Ⅰ级;80 年代以后, 鄱阳湖进入中营养状态, 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减少、浮游藻类数量增加, 水质Ⅱ级. 80 年代是鄱阳湖富营养化的关键转型期。

二、调查体验活动

1.活动宗旨

以鄱阳湖开展水环境调查体验为主题,内容包括:鄱阳湖水质富营养化现状,水质指标的现场监测,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污染程度的判别,退田还湖工程的现场参观以及环境游览和环境宣传等。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学生保护水环境意识,学习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验及实地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行为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地调查

中锻炼意志和能力,在研讨交流中相互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多渠道、多层次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数据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总之,通过此次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调查活动目标

鄱阳湖水环境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3.开展调查活动

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查阅鄱阳湖有关资料(环保局、环境科研所)→实地考察→集体研究→形成成果

(1)对鄱阳湖近年来的水质、水系等进行调查,由学生赴环保局、环科所、图书馆查找鄱阳湖水环境资料,收集鄱阳湖水环境的历史概况,掌握其水源、水质、污染程度变化、污染类型等历史资料。

(2)对鄱阳湖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察看、测定、统计,掌握鄱阳湖水环境现状。了解当地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3)汇总材料,集体研讨。

(4)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科普小论文等。

4.具体实施步骤

⑴确定课题

①鄱阳湖水质的调查;

②鄱阳湖的污染现状;

⑵获取信息

①查阅报刊资料。

对于鄱阳湖水质的现状、治理方案等,报刊已有较多的报道,学生可查阅有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②访问、咨询校外有关人士。

学生通过采访沿湖的居民,了解鄱阳湖水质的污染发展状况,在研究课题遇到困难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有关学校、环保局等联系,以得到帮助。

③实地调查。

通过对湖水的水样监测,现场参观,掌握实际资料。

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在课题研究结束后,以最能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进行交流,比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数据分析表格等。并要求用文字和摄影、摄像记录活动全过程,后期制作成录像片,图片册和科学小论文集本着评价研究成果的标准,从科学性、创意性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等方面,对每个课题研究合理评价。

⑷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鄱阳湖水的水样水质分析,发现鄱阳湖水质的的污染状况,在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走访环保等有关部门,探讨湖水受污染的其他原因以及防止水污染的措

施。为使鄱阳湖明天更美好提出你的建议.

⑸数据提交

20xx年10月26日之前通过江西科协网(.cn)提交调查体验活动数据。

鄱阳湖水质测定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姓名:

学校:

调查时间:

水样采集地点:

水质测定的实施步骤:(1)采样;(2)观察;(3)测定;(4)完成调查报告。 水质测定表:

鄱阳湖水环境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调查结论与建议:

5.几个水环境指标

⑴什么是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 氧气量。是一种以微生物学原理为基础的测定方法。所有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如温度的时间等将影响BOD的测定。最终的BOD是指全部的有机物质经生化降解至简单的最终产物所需的氧量。一般采用20℃和培养5天的时间作为标准。以BOD5表示,通常用毫克/升或ppm作为BOD的量度单位。

⑵什么是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条件,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 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 标,还原性物质包括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和硫化物等,但水样受机 物污染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可做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分为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四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状况,常被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水样,重铬酸钾法对有机物氧化比较完全、适用于各种水样。

⑶什么是溶解氧?

水体与大气交换或经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后溶解于水体中的氧。水中溶解氧同大气压、空气中氧分压和水温有直接关系。溶解氧较高时,表示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溶解氧较低时,表示水体遭受有机物污染。溶解氧表示单位为mg/L。 ⑷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

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

污水中的氮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类,前者是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尿素等,后者则指氨氮、亚硝酸态氮,它们中大部分直接来自污水,但也有一部分是有机氮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作用而形成的。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如人体排泄含有一定数量的氮,使用含磷洗涤剂,含有大量的磷等。另外如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开采、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是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的来源。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为20毫克/立方米和300毫克/立方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不是水中营养物的浓度,而是连续不断地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盐的负荷量,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水中营养盐浓度来判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营养物的极限负荷量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负荷量:克/(立方米·年)

单位面积负荷量:克/(平方米·年)

据研究,如进入水体中的磷大部分以生物代谢的方式流入时,则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0.2~0.5克/(平方米·年),总氮为5~10克/(平方米·年)。总之,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氮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

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中,湖泊会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又发展为沼泽地和干地,但这一历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自然条件下需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但由于水体污染而造成的富营养化将大大促进这一过程。如果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大量而连续地进入湖泊、水库及海湾等缓流水体,将促进各种水生生物的活性,刺激它们异常繁殖(主要是藻类),这样就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藻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

(2)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

(3)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主办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协、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环保局 承办单位:江西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南昌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九江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上饶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科学指导:

江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刘志刚/研究员

20xx年9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