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课改总结

2014——20xx年度四年级数学课改总结

博望镇实验小学 张 伟

四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

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

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实践,我和学生的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

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课改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课改阶段性总结

20##---20##年度第二学期数学  

   六年课改实验阶段性报告  

   永昌城关一小   高志华  

   20##年,随着我校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用新课标来指导教学,推广课改成果来提高成绩成了每一位教师的准绳。新课程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提倡数学的“生活化”。

 “生活化”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是指一种关系,即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按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按数学教学原理组织的具有教育性的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它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为目标。  

一、研究内容。  

在课改研究中,我们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教学诸要素,在应用层面上开展实践操作。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发展作准备。围绕此基本目标,经研究我们构建了以下一个目标体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来源与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来源研究。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其操作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我们可以从“小”教材到“大”教材范围的扩充中找寻需要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小”教材即是指教科书,而实际上,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老师到生活中去挖掘,去开拓。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具备“大”教材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实现“大教材”的教材。首先来源于教材。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学习资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其次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作为对教科书的有效补充是很必要的。再次还可来源于数学史实。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来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如:在进行“数的认识”有关教学时,可以介绍数的来源、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等。  

2、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仅用教材来教教材,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劳动。  

①选择。以数学教科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我们不唯书,常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②重组。重组是指突破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灵活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  

③改编。改编是指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写。  

④开发。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事实上,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录象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因此,我们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数学学习资源。  

⑤生成。教学资源不是生硬不变的,它是有生命力的。在我们使用教学材料的时候,往往会生成出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新的、有益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做到多一个心眼,用好随机生成的新内容。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完成,都依赖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现生活化的意图是我们设计教学流程要着力思考的,在操作实践中,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方法生活化主要是从创设情境、数学建模、实践操练等三方面进行的。  

1、创设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如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经研究,我们总结如下:  

①活动模拟生活,展现情境  

活动模拟生活,展现情境,主要是指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内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比赛、游戏和表演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可有:一是比赛模拟,展现情境。二是游戏模拟,展现情境。三是演示模拟,展现情境。  

例如上“可能性”一课时,老师创设了一个现场摸奖情境,让学生去演示模拟,从而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致。  

师:10月 1日,永昌举行了福利彩票摸奖活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摸奖?今天我们也来一次摸奖游戏,好不好?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高兴地说:“好!”  

教师组织学生分两组分别在两个箱子中摸奖,第一组:红球3个,绿球1个。第二组:红球1个,绿球3个。(学生不知道箱中放球情况)要求每人摸一次,摸到红球表示中奖,摸到绿球表示不中奖。摸奖过程中每组请一名同学作好中奖记录。(整个摸奖过程学生显得很兴奋)  

(摸奖完后)师:看来,摸奖有可能中奖,有可能不中奖。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中奖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系?  

②语言描述生活,营造情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具有多种功能。语言活动与人的感知活动联系在一起,会展开人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使用以下手段:一是事件描述,营造情境。二是画面描述 ,营造情境。三是实物描述,营造情境。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老师用语言描述情境:同学们,上个双休日,老师去金昌学习,饭后,去商场买双皮鞋,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一双“森达”皮鞋,在两个商场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华联商厦标着九折优惠,而人民商场打八五折酬宾,你说,我应该上哪家商场去买?(出示一双皮鞋和两张标价卡)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但我们还进一步思考:这种情境是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它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吗?所以我们还要求老师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要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情境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指向数学内容和数学活动。要让数学问题发端于展开的情境。要创设高效率的情境。  

2、建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地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研究了如何使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学会从自己熟悉的现实原型中抽象出形式化数学表达式(即数学模型),再将它应用到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首先,研究了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个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形式。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获得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隐含了由“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而这种抽象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简单化”和“理想化”,它主要是一个应用语言、符号重新进行表征的过程,即“数学化”。这个过程的基本模式就可表征为:生活问题————数学模型。  

其次,研究了数学模型的应用。数学模型的应用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是学习的终极,还应让学生学会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实质上是对抽象化了的数学模型,即符号形式的数学表达式重新进行“意义赋予”的过程,从而就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主体的已有生活经验或知识联系起来,成为“十分直观明了”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应用,就能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简单的一个数量关系或一个算式可以有很多的应用。数学模型的“法力”可真大呀!孩子们明白了这一点,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他们进而可能就会醒悟到数学的简约,触及到数学的本质,从而在内心发生强烈的震撼!  

这个应用其实就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为此,整个教学过程可概括为:生活问题——数学模型——生活问题,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3、开展生活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指一个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它是以解决某一生活问题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数学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密切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以探索为主线。如学了面积的计算后,开展了一个“我为厨房铺地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设计活动中,想出了一个个金点子,最后老师要求他们把思路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作汇报。请看六(4)班朱韵同学写的:前年,外婆买了一套新房,在装修新房的过程中,一条走廊的装修给我们出了难题,是铺地板呢,还是铺瓷砖呢?如果铺地板吧,我们算了一下,要比铺瓷砖贵好几百元,而且难打扫;如果铺瓷砖吧,因为走廊是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5.6米和1.2米,要铺60厘米×60厘米的白色瓷砖,边上就有20厘米的空隙,在铺瓷砖就很难看。怎么办呢?全家人为此想出了很多办法,都不可行,忽然爸爸提了一句:“我们还是铺瓷砖吧,你们看,走廊一共长5.6米,宽1.2米,我们可以把它分成2部分,一部分铺白色瓷砖,另一部分黑色的条纹瓷砖。”  

“哎,到底怎么铺,说说具体呢?”外婆、妈妈和我都疑惑不解地说。“好,你们听清楚了,走廊长、宽分别是5.6米 和1.2米,而黑色条纹瓷砖的长、宽分别是120厘米和20厘米,白色瓷砖是60×60的正方形,这样可以先铺两块白色瓷砖,再铺一块黑色条纹瓷砖,然后再铺2块白色瓷砖和1块黑色条纹瓷砖,这样设计呢,很美观,因为它的整体图形就像一个钢琴的键盘,而且节省了钱。”爸爸一边说一边画设计图。我们全家认为爸爸设计的走廊两全其美,一致同意,装修后的效果也非常好。  

在这次装修的过程中,就用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你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有趣。  

(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评价侧重以知识的获得为价值取向,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人总有情感,人和人之间总有差异,人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明确了评价更要关注“生活中的人”。因“社会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导致了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功能的多元化。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积极导向功能,另外还具有以下功能: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人的丰富性相适应,评价内容也应是丰富的,除了传统的一些评价内容外,还应注重以下内容:多把情感之尺、多把个性之尺、多把实践之尺。下面这则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评价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他的情感需求。  

 案例:“举右手还是左手”  

有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次看见人家上课积极发言很是自卑,也很想举手以表示他也会,免得他老是被同学看不起。没想到一次他举手以后老师当真就喊他回答问题,可他哪里回答得出来。这回他想肯定惨了,没想到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课后找到他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当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便帮他出了个主意:下回你要是能回答的问题,就举右手,要是不能回答的话就举左手。从此以后,老师就按照这个约定,看见他举右手的话总是尽量让他发言,举左手的话就给他一个微笑。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学生学习上信心大增,我们试想一下,从今往后他在学习上怎会没有自信、没有发展呢!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除笔试之外,还可采取口试、档案袋评价、延迟评价、体态语评价、日常观察等等。请看下面一则小故事:  

案例:“区间式”试卷评阅  

一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68分。老师却在他的数学考卷上批了“68—98”。  

老师把这位学生找来,微笑着对他说:“你看,这道题做错了,主要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认真思考,把概念搞清楚,凭你的聪明才智,这道题,你完全可以做对,你可以得78分,是吗?”学生信服地点点头。  

“你再看这道题,我记得,同样类型的题,你有一次在作业中也错过可是我记得,你后来改对了。怎么这次考试,你又错了呢?说明你平时改作业不认真,如果你上次能认真改,这道题你完全可以做对,你可以考88分,是吗?”  

学生再一次信服地点点头,说:“我上次改作业是拿别人的作业本抄了一遍。”  

老师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你很诚实,希望你记住这次的教训。”  

“你再看这道题,唉,我真为你可惜,你把题目审错了,你‘粗心’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掉呢?如果你能细心一点,这道题你完全应该做对,你就可以得98分!是吗?”  

学生摸了摸自己的头,笑了,而且翘着小嘴,笑得很自信。他抬着头看着老师,说:“我明白,以后,我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改,再改掉‘粗心’的毛病,我就能够考98分,不,是100分!”  

老师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你真聪明!”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人生活在群体中,总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受评者,又评价着他人。应该消解“评”与“被评”的矛盾,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二、研究成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改以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题实践中,我校学生收益非浅。  

1、学生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萌发了数学意识。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数学小日记,社会信息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财、购物过程中的数学等),校园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布置、校情校况、学业成绩等)都成了学生的选题。“节约用水”、“我为学校设计跑道”、“巧测楼房高度”、“你中头彩的可能有多大?”……这一篇篇数学小日记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小作者对数学很感兴趣,他能体会数学的价值,有了数学意识,他会自觉敏锐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生活问题。 

2、学生数学双基扎实,有效地掌握了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学生学会了进行数学思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问题,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4、形成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题实践,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是很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种亲近感激发起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同时在积极的数学学习中形成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理性的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意志力。据我们调查,在课题实施前后,认为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百分率由79.9%上升到100%;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率由89.7%上升为96.4%,学习数学的信心由88.3%上升为97.1%。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学习、研究、反思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改变了老师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能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工作。老师们能正确认识到小学教育科研与大学、研究所的教育科研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旨趣,我们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更关注改进工作、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老师在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能主动地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地提升自我。当我校的科研与教研克服了“两张皮”的现象后,老师们由开始时惧怕教育科研转变为能亲近教育科研,就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了。边研究边工作,教育科研成了老师们的工作方式,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而不再是额外多出来的烦杂事。  

2、教师善于反思总结,多出优秀的教学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撰写了一些论文和案例,已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