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一些感言

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一些感言

——20xx年10月12日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我收获颇丰,学习至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是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设立研讨小组,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三是培训课堂开放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学习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设计,深知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单元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四是纠正了思想观念的偏差,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改变了以前学校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教师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的应付的观念。现在我更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育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培训至今,我真正领会到了一些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课程虽未完成,学习任务还很艰巨。但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一定加倍努力、扎实工作,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

收藏 | 分类: | 查看: 2355 | 评论(410)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教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新技术,发挥新的教育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Blog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它作为一种交流、展示工具,已经引起了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供学习的丰富情境

通常的教辅网站,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的链接,而博客则提供更多的评价,更广泛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学者通过博客日志反映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开始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是粗糙的,但是他们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然后在博客上发表后续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可以将最近看了哪些书,读了哪些人的文章,听取了哪些意见都通过博客方式表达出来。这样,阅读者了解的不仅仅是专家静态的、目前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可以把握专家思想的流程。同样,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博客日志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提高学生的媒体文化水平

博客(blog)的个人化使得博客们(blogger)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与说明,使得他的博客日志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使得他的思想和资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传统BBS相比,博客日志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博客们具有更强的自律性。由于博客一般是由个人或小组拥有的,通常具有共同的主题,所谓敝帚自珍,所以在博客的世界中,很少出现在BBS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

3.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博客更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发表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另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

4.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

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已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已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

总之,博客应用于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博客的过程就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讲,博客(blog)的过程就主要是学习者个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对现代化教学意义深远。

信息时代教师的作用

收藏 | 分类: 培训感悟 | 查看: 647 | 评论(56)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生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遵从人的本性、自然倾向,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接受人的情感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知识。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了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里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流动性的自我和人格,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并使其形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文化基础课程、综合课程和劳动课程的特点;它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它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课程,还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基于此,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将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贯穿起来。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与此相反,教师作为学习者发展过程中最有力的帮助者和协作伙伴,在学生的学习、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再是,也不仅是知识的简单讲授者,而且还是学生学习心理环境的创造者,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是学生学习的积极评价者,是热心教育和学生的研究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榜样和楷模。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学生只有在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中,才能充分的展示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是他自己的新人,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心理氛围里,学生才能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自如的、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积极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营造安全、舒适的心理空间,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与学生平等相处,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尤其在知识上,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同时也是学习者,因此教师应该持科学的态度对待知识,真诚的面对学生。

学生知识准备的参差不齐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应该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具有独立情感和经验的个体,认可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准备现状,不偏爱“好”学生,也不对“差”学生存偏见,真正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对于“问题”学生,教师更是要理解他,分析他,帮助他,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他,抛弃他。

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决非一堂课、一次活动就能完成,而是要在课外,在生活中,进行长期的不懈的积累。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应对自己的感情不加掩饰,坦诚相待,用关切的目光、热忱的问候等一点一滴的行为,来传递对学生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感情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的认识到教师的接收和理解,从而产生切身的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

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个性得以顺利的形成,并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树立“走出课堂,工作不止”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真正做到爱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性的知识,还是实践性的知识,教师都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光盘、幻灯、课件、网络资源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以及为学生提供可供咨询的其他专家,相关工作人员等信息的无形资源。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砌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确定各种资源对于不同的主题内容,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不同的学生所起的作用。

无疑,作为资源提供者的教师,必然会充当信息顾问的角色,他也是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他为学习者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学习营造一个主题明确、范围适度的资源中心,使每一个学生在需要获得资源支持时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将学习顺利的进行下去。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时,教师事先就应当准备有关计算机各部件的图片、幻灯片、实物,以及相应的课件,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在此基础上继续提供有关CPU、内存等部件的知识卡片、相关文章和提供一些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网址,甚至将学生带到计算机公司去了解,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学习,立体式的建构,获得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完整知识。

三.组织学习活动并作为特殊学习伙伴参加进来。

具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等他人的帮助下,学习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学习资源的控制者,有能力,也有义务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为学生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有益的学习活动,并参与进来,和学生一道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非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固然,学生通过探索进行一定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性的探索,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勇气,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详尽的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知识准备的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学习斗志开始,到安排学习任务,继而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对习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一名特殊的学习伙伴。

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伙伴的教师,并非截然分开,这里的组织者,不是命令的指挥者,其本身就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伙伴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学习的计划、方案,并与学生一道完成。教师作为学生的特殊“伙伴”,必须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在学生力不从心的时候,在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有策略,甚至是有技巧的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继续下去;在学生学习出现偏差和明显错误时,使学生从歧路上得以即时纠正。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对一个操作性知识点的学习,还是对某一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都应由教师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在“利用网络查询信息”这一部分,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大家感兴趣且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如音乐、体育、环保等),让学生分组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比一比谁找得快,谁找得多,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特殊的身份,轮流参与到各个组中与学生一起工作,倾听学生的“主意”,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使大家都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自由的介绍和讨论各自的经验和“高招”,教师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大家一起共享。

总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活动中的特殊一员,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参加到活动中,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和引导。

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认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由学生自己做出,而不是象传统教学中那样是教师的“专利”。但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促进者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出积极的、热心的反馈,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加客观,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进一步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才是信息技术课要达到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师作为最值得信赖的特殊伙伴,他对学生做出的评价,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活动的结果――电子作品的评价。对于前者,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对学生做出客观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反馈刺激,使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和热情,对于后者,教师也应以赞赏的态度对学生的成绩予以的认同,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将所有学生的电子作品(既使某些比较粗劣)进行展览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对自己取得成绩的认可,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欲望,使学习活动处于良性运作之中。

五.进行适时适量的教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将教师的讲授全盘否定。教师作为讲授者,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前、学习中或完成后,给出一个必要的、精确的解释是有意义,有必要的。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学生在经过积极的探索和讨论之后,如果一切问题的答案还都是悬而未决,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有限的,甚至会对后续的学习丧失兴趣,如果这时,教师适时的就相关问题进行归纳和小结,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VB程序设计部分,学生们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都应该就任务中出现的新控件和新运用的程序结构进行解释和总结,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升华。类似,在数据库部分,学生在尝试了某一类功能(如:查找)的操作后,教师也应该就这一类功能予以小结。

另外,有些问题通过讲解,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生刚接触“windows操作系统”时,“菜单”和“对话框”无疑都是复杂和多变的,教师在学生对其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辅以实例,讲解“菜单的约定”和“对话框的几个组成要素”,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相关的系统的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总之,讲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益补充,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作为讲授者,同样是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只要组织、运用得当,并不会取代学生的中心地位。

六.对学生和学习活动进行研究

毫无疑问,教师要想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上述的种种作用,必须对学生和学习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与此相反,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和学习活动进行研究。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分析和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不同学习内容的类型和各种资源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的效果,还必须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调整,从而获得更佳的效果。在学习活动后,教师还必须本着研究的态度,对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以后的工作资以借鉴。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只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的学习教学设计、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胜任工作。

七.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人。学生的成长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特殊的一员,他的一举一动,为人处事对学生无不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有义务承担使学生形成良好情感和行为准则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熏陶和引导。在组织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必须尊重知识、不断学习,做到有效的获取、利用和传递信息,以身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以身作则,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尤其在准备学习资源时,不随意复制、盗版他人的劳动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加大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正面教育力度,培养他们对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与侵蚀的抵制和消除能力,使他们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的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温家宝

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xx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xx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xx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订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xx年到20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些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第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第五,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类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确定到20xx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分类规划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特点,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xx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20xx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20xx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义务教育,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带有强制的含义,就是具有制度性,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于农村教育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设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这就需要加大投入。20xx年至20xx年,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危房改造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实施的情况,在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育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待遇问题,一个是素质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联系的。待遇问题,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从20xx年元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万人,必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把这项工作认真搞好。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这有多方面原因,要认真分析研究,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第三,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的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就拿奖助学金来讲,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效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第六,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

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社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者必须结合,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按说,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借这个机会,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八,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在制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少。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找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规划才能看得远,同时又有针对性,有现实感,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

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要组建跨部门的工作班子,建立强有力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咨询队伍。工作班子和咨询专家的挑选要公开

透明,体现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这样,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 (本文是温家宝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