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六篇 药理学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与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并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多数为药物效应的延伸,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如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副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为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具有多种效应,当其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腹部绞痛时,它的其他效应,如口干、心悸、便秘等症状即为副反应。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XL2007-1-039;XL2007-2-028;zy2005-1-060; zy2002-1-053;zy2000-1-76;zl2005-1-028;zl2004-1-028; zl1999-1-037)

zy2005-1-060.药物的副反应是

A.难以避免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答案:A

解析: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多数很轻微,这是因为药物选择性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反应。

zy2002-1-053有关药物的副作用,不正确的是

A.为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药物反应

B.为与治疗目的有关的药物反应

C.为不太严重的药物反应

D.为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时所产生的反应

E.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药物反应

答案:B

zl2005-1-028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出现的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C.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

D.与剂量无关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E.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出现的生物效应

答案:A

zl2004-1-028引起药物副作用的原因是

A.药物的毒性反应大

B.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

C.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高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过强

E.药物的作用广泛

答案:E

二、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及慢性毒性。前者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甚至可危及生命;而后者则大多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功能。因此,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致癌、致畸胎及致突变三致反应亦属于慢性毒性范畴。(zy2008-1-050;zl2007-1-028;zl2006-1-028; zl2002-1-080)

zy2008-1-050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B.其发生与药物在体内蓄积无关

C.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D.其发生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有关

E.是一种不能预知和避免的药物反应

zy2008-1-050答案:C

题干解析:此题考的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及慢性毒性。前者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甚至可危及生命;而后者则大多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功能。因此,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致癌、致畸胎及致突变三致反应亦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选项A、B、D和E都可排除。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毒性反应考题很多,考生要重点掌握。 zl2006-1-028.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药物剂量无关

B.与药物的使用时间无关

C.一般不造成机体的病理性损害

D.大多为难以预知的反应

E.有时也与机体高敏性有关

答案:E

题解:毒性反应是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或用药方法不当时所造成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毒性反应大多数可预知,可避免。

注意:过敏性体质病人和敏感性过高=机体高敏性不是一个概念。陷阱

zl2002-1-080用药后可造成机体病理性损害,并可预知的不良反应是

A.继发反应

B.特异性反应

C.毒性反应

D.变态反应

E.副作用

答案: C

三、后遗效应

为停药后的血药浓度虽已降至阀浓度以下,但此时残存于体内的药物仍具一定生物效应,此效应即为后遗效应。

四、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疾病的症状加剧,故又称回跃反应。(zy2000-1-132)

(131-1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快速耐受性

B.成瘾性

C.耐药性

D.反跳现象

E.高敏性

zy2000-1-131.吗啡易引起

答案:B

zy2000-1-132.长期应用氢化可的松突然停药可发生

答案:D

五、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其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也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大小无关,且不能用药理活性的拮抗药解救。临床表现可因人、因药物而异,可从轻微的皮疹、药热到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休克等。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也可能为药物中的杂质。临床片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六、特异质反应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原(团)有药理作用基本相似,且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这种反应不同于免疫反应,可能与病人存在着药理遗传异常有关。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此即为剂量—效应关系。由于药理效应强弱直接与血药浓度高低有关,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同,即可得量—效曲线。

一、半数有效量

半数有效量为药物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瞬剂量,可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

二、治疗指数(TI)

治疗指数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常用半数中毒量(TDso)/半数有效量(EDso)或半数致死量(LDso)/半数有效量(EDso)的比值表示。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一、激动药

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和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按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激动效应;后者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如吗啡为完全激动药,毒品很厉害,而喷他佐辛则为部分激动药。

二、拮抗药

能与受体结合,并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

拮抗激动药的效应,如纳洛酮和普余洛尔均属于拮抗药。少数拮抗药以拮抗作用为主,同时尚有较弱的内在活性(a<1),故有较弱的激动受体作用,如β受体拮抗药氧烯洛尔。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吸收

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

首关消除 药物口服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脏,如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从而使进入体循环药员减少,此即为首关消除,故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舌下及直肠给药后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zy2005-1-064;zy2001-1-056)

zy2005-1-064可引起首关消除的主要给药途径是

A.吸入给药

B.舌下给药

C.口服给药

D.直肠给药

E.皮下注射

答案:C

第二节 分布

一、血脑屏障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问的屏障。此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也并非一成不变,如炎症可改变其通透性,在脑膜炎患者,血脑屏障对青霉素的通透性增高,使青霉素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青霉素在健康人即使注射大剂量也难以进入脑脊液。

二、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事实上胎盘对药物的转运并无屏障作用,因为胎盘对药物的通透性与一般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差别,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药物进入胎盘后,即在胎儿体内循环,并很快在胎盘和胎儿之间达到平衡,此时,胎儿血液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通常和母亲的血浆药物浓度相似。因此,孕妇应禁用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对其他药物也应十分审慎。

zy2001-1-057.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在血浆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A.1%

B.10%

C.90%

D.99%

E.99。99%

答案:E

血液的PH值为7.35~7.45 (pH7是中性,7以上是碱性,7以下是酸性),

zl2004-1-027生物转化后的生成物普遍具有的性质是

A.毒性降低

B.毒性升高

C.极性降低

D.极性升高

E.极性不变

答案:D

转化极性升高水溶。一方面使物质的极性或水溶性增加,有利于从尿或胆汁排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毒性或药理作用。

第三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新大纲添加内容】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D为服药剂量,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F=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注等量药物后AUC×l00%。由于药物剂型不同,口服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一制剂为标准,与受试药比较,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F=受试药AUC÷标准药AUC×100%。(AUC=曲线下面积)(zl2003-1-035)

zl2003-1-035对生物利用度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可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B.可间接判断药物的临床疗效

C.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D.可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

E.能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的程度

答案:A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药量或浓度的—次方成正比。

描述方程式为

dC÷dt=-KeC,式中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

将上式积分得Ct= C0e-Ket,换算为常用对数,

logCt=log C0-Ke÷2.303t,

t=log(C0÷Ct)x2.303÷Ke,

当Ct= C0÷2,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t1/2),t1/2=log2x2.303÷Ke=0.693÷Ke。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有如下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l/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XL2007-1-040;zy2006-1-057;zy2004-1-057;zy2003-1-003;zy2000-1-77)

zy2006-1-05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如下特点

A.药物的半衰期随剂鼍而改变

B.并非为大多数药物的猜杂守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减

D.酶学中的Michaclis-Mcnton公式与动力学公式相似

E.以固定的间隔给药,体内血药浓度难以达到稳态

答案:C

zy2004-1-057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为

A.药物的半衰期不是恒定值

B.为一种少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D.为一种恒速消除动力学

E.其消除速度与初始血药浓度高低有关

答案:C

zy2000-1-77.用药的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 

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B.药物的吸收速度

C.药物的排泄速度

D.药物的消除速度

E.药物的分布速度

答案:D解析:一般根据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评价药物在体内最方便是血药浓度,血中就只能是消除,而不是排泄。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描述方程式是

-dC÷dt=K0,式中C为药物浓度,K为零级速率常数,t为时间。

将上式积分得:Ct= C0-Kt,

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斜率为-K,当C0÷C1=1÷2时,即体内血浆药浓下降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把Ct= C0÷2代入上式,得

t1/2=0.5C0/K。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可随C0下降而缩短,但其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而是恒速消除。

按公式1/2 C0= 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S为酶的底物,Vmax为最大催化速度,Km为米氏常数。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最大速度催化。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第三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 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

1.心血管系统ACh对心血管系统主要产生以下作用:

(1)血管扩张作用:静注小剂量本品可由于全身血管扩张而造成血压短暂下降,并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ACh可引起许多血管扩张,如肺和冠状血管。

(2)减慢心率:亦称负性频率作用。ACh能使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延缓,复极化电流增加,使动作电位到达阈值的时间延长,导致心率减慢。

(3)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即为负性传导作用。ACh可延长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的不应期,使其传导减慢。当使用强心苷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全身给药法使用大剂量胆碱受体激动药时所出现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常与房室结传导明显抑制有关。

(4)减弱心肌收缩力:即为负性肌力作用。一般认为胆碱能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房室结、普肯耶纤维和心房,而心室较少有胆碱能神经支配,故ACh对心房收缩的抑制作用大于心室。但由于迷走神经末梢与交感神经末梢紧密相邻,迷走神经末梢所释放的ACh可激动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M胆碱受体,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心室收缩力减弱。

(5)缩短心房不应期:ACh不影响心房肌的传导速度,但可使心房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即为迷走神经作用)。

2.胃肠道ACh可明显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幅度、张力、蠕动增加,并可促进胃、肠分泌,引起恶心、暖气、呕吐、腹痛及排便等症状。

3.泌尿道 ACh可使泌尿道平滑肌蠕动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使膀胱最太自主排空压力增加,降低膀胱容积,同时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导致膀胱排空。

4.其他

(1)腺体:ACh可使泪腺、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唾液腺、消化道腺体和汗腺分泌增加。

(2)眼:当ACh局部滴眼时,可致瞳孑L收缩,调节于近视。

(3)神经节和骨骼肌:ACh作用于自主神经节N。胆碱受体和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NM胆碱受体,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兴奋及骨骼肌收缩。此外,因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故N。胆碱受体激动能引起肾上腺素释放。

(4)中枢:由于ACh不易进入中枢,故尽管中枢神经系统有胆碱受体存在,但外周 给药很少产生中枢作用。

(5)支气管:ACh可使支气管收缩。

(6)ACh还能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受体。

第二节 毛果芸香碱

一、药理作用

毛果芸香碱可选择性激动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汁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作用最明显。

(一)眼

1.缩瞳 药物可与虹膜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结合,使瞳孔缩小。括约肌兴奋都收缩。

2.降低眼内压 瞳孔缩小后,虹膜向中心拉紧,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部分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小梁网及巩膜静脉窦而进入循环,导致眼内压下降。

3.调节痉挛 调节为一种使晶状体聚焦而使视近物清楚的过程。当眼睛看近物时,其调节主要取决于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晶状体囊富有弹性.使晶状体略呈球形,但由于睫状小带(悬韧带)向外缘的牵拉,使晶状体维持于比较扁平的状态。睫状小带受睫状肌控制,睫状肌由环状和辐射状二种平滑肌纤维组成。其中以胆碱神经支配的环状肌为主,毛果芸香碱可兴奋环状肌上的M受体,使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使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看远物模糊,药物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二)腺体 吸收后能激动腺体M胆碱受体,尤其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最明显。以上也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zy2005-1-066;zl2001-1-058)

zy2007-1-061、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

A.瞳孔缩小,升高眼内压,调节痉挛

B.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C.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D.瞳孔扩大,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E.瞳孔扩大,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答案:B

解析:毛芸——缩瞳,降压,调节痉挛.

二、临床应用

临床上主要局部用于治疗青光眼。

(一)青光眼 眼内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特征,可引起头痛、视力减退,严重时可致失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或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患者前房角狭窄、眼内压升高。毛果芸香碱滴眼后易透过角膜进入眼房,10分钟后显效,30分钟达高峰,可使眼内压降低,从而缓解或消除青光眼症状。该药也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治疗。可能与药物引起小粱网结构改变导致眼内压下降有关。常用1%~2%溶液滴眼,降低眼内压作用可维持4~8小时。滴眼时应压迫内眦,以防药液流入鼻腔,经吸收产生副作用。

(二)虹膜炎 可与扩瞳药交替应用,以防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来回缩扩瞳(zy2002-1-054;zy2001-1-058;zy1999-1-087;zl2003-1-077)

zy1999-1-087.毛果芸香碱滴眼可引起 

A.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痉挛

B.缩瞳,眼内压降低,调节麻痹

C.缩瞳,眼内压降低,调节痉挛

D.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

E.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痉挛

答案:C

zl2003-1-077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应选择

A.新斯的明

B.去甲肾上腺素

C.加兰他敏

D.阿托品

E.毛果芸香碱

答案:E

第四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一节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一、药理作用

(—)眼 本类药物结膜用药时所产生作用为结膜充血,并可导致位于虹膜边缘的瞳孔括约肌收缩而引起缩瞳和睫状肌收缩而引起调节痉挛,使视力调节在近视状态。由于上述作用可使眼房水回流,从而使升高的眼内压降低。

(二)胃肠 不同药物对胃肠平滑肌作用不同。新斯的明可促进胃的收缩及增加胃酸分泌,拈抗阿托品所致的胃张力下降及增强吗啡对胃的兴奋作用。支配胃的双侧迷走神经被切断

后,新斯的明上述作用即被减弱。此外,新斯的明尚可促进小肠、大肠(尤其是结肠)的活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

(三)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 大多数强效抗胆碱酯酶(AChE)药对骨骼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AChE,但亦有一定的直接兴奋作用,如动脉内注射新斯的明和毒偏豆碱,使药物进入长期去神经肌肉或进入有正常神经支配,但AChE活性被不可逆抑制的肌肉,此时新斯的明引起有接兴奋作用,而毒扁豆碱无此作用,提示前者具有直接兴奋骨骼肌作用,一般认为抗AChE药可逆转由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剂引起的肌肉松弛,但并不能有效拮抗由除极化型肌松药引起的肌肉麻痹。

(四)其他作用 由于许多腺体如支气管腺体,泪腺,汗腺,唾液腺,胃腺窦G(着急)细胞(促胃液素细胞)和壁细胞、小肠及胰腺等均受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故低剂量的抗AChE药即可增敏神经冲动所致的腺体分泌。这类药物尚可引起细支气管和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此外,抗AChE药也可影响心血管系统,但较复杂。本类药物对中枢各部位有一定兴奋作用,但高剂量时,常可引起抑制或麻痹,与血氧过低密切相关。

二、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 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肌肉经短暂、重复活动后,出现肌无力症状 患者血清中大多有抗胆碱受体的抗体存在,且其骨骼肌终板电位的胆碱能受体数量可减少70%~90%。一般患者可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剂量必须严格掌握,以免过量引起药物中毒,出现”胆碱能危象”,使肌无力症状加剧。严重患者和紧急情况下,应采用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给药。给药后15分钟左右即可使症状减轻,可维持2~4小时。

2.腹气胀利尿潴留 新斯的明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及排气,适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药物通过拟胆碱作用使心室率减慢。

4.非除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如简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XL2007-2-029;zl2005-1-029;zl1999-1-038)

zl2005-1-029新斯的明最强的药理作用是

A.兴奋骨骼肌

B.兴奋胃肠、膀胱平滑肌

C.抑制心脏、减慢心率

D.缩小瞳孔

E.促进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通过抑制胆碱酯酶AChE、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和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故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有较强兴奋作用;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弱。

说完易,再说难。

第二节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一、毒理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作用机制与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相似,但其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更为牢固。结合点也在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此羟基的氧原子具具有亲核性,而有机磷酸酯类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故磷、氧二原子间易于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出现乙酰胆碱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抢救,酶可在几分钟或儿小时内就“老化”,此时即使用胆碱酯

酶复活剂,也难以恢复酶的活性。必须等待新的胆碱酯酶合成后,才能水解乙酰胆碱。这—过程需15~30天。因此,一旦中毒,只有及时抢救,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急性中毒

乙酰胆碱作用极其广泛,因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其急性症状表现多样化。轻度中毒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中毒可同时出现M样和N样症状,重度中毒时除表现为外周M、N样症状外,尚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一)M样症状

1.眼 严重中毒者大多出现瞳孔缩小,但中毒早期可能并不出现。此外,尚可见视力模糊或睫状肌痉挛所致的眼痛。

2.腺体 出现流涎和出汗,严重者可见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3.呼吸系统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

4.胃肠道 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及有机磷酸酯类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5.泌尿系统 严重病人可由于膀胱逼尿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小便失禁。

6.心血管系统 M样作用主要引起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当病人同时有N样症状时,则血压有时可升高,故此时心血管作用较为复杂。

(二)N样症状 表现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N1受体兴奋及骨骼肌运动终板的N2受体兴奋。神经节兴奋在胃肠道、腺体、眼等方面为胆碱能神经占优势,故其结果与M样作用基本相似。但在心血管,则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占优势,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N2受体激动表现为肌束颤动,常先自小肌肉如眼睑、颜面和舌肌开始,进而累及全身;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三)中枢症状 为严重中毒时所表现的症状,是有机磷酸酯类引起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升高所致,从而影响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表现为先兴奋、不安、谵语及全身肌肉抽搐,进而转入抑制,出现昏迷,此时由于延脑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而出现血压下降及呼吸麻痹而呼吸停止。(zy2002-1-055)

zy2002-1-055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表现为

A.腺体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兴奋

B.膀胱逼尿肌松弛、呼吸肌麻痹

C.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唾液腺分泌增加

D.神经节兴奋、心血管作用复杂

E.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下降、瞳孔扩大

答案:D

三、急性中毒治疗

解毒药物

1.阿托品:为治疗急性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性、高效能解毒药物,能迅速对抗体内Ach的毒蕈碱样作用,表现为松弛多种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加快心率和扩大瞳孔等,减轻或消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失禁、流涎、支气管分泌增多、呼吸困难、出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由于阿托品对中枢的烟碱受体无明显作用,故对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引起的中枢症状,如惊厥、躁动不安等对抗作用较差。开始时可用阿托品2~4mg静脉注射(亦可肌内注射),如无效,可每隔5~10min肌内注射2mg本品,直至M胆碱受体兴奋症状消失或出现阿托品轻度中毒症状(阿托品化)。阿托品第1天用量常超过200mg,即达到阿托品化,并维持48h。对中度或重度中毒病人,必须采用阿托品与AChE复活药合并应用的治疗措施。

2.AChE复活药:AChE复活药是一类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是肟类化合物,它不但能使单用阿托品所不能控制的严重中毒病例得到解救,而且也可显著缩短一般中毒的病程(XL2007-2-031;XL2007-2-032;zl2005-1-032;zl2005-1-031) XL2007-2-031.临床上抢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最合理药物组合是

A.碘解磷定和毛果芸香碱

B.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

C.阿托品和新斯的明

D.阿托品和碘解磷定

E.碘解磷定和新斯的明

答案:D

XL2007-2-032.阿托品对下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无效的是

A.瞳孔缩小

B.流涎流汗

C.腹痛腹泻

D.小便失禁

E.骨骼肌震颤

答案:E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碘解磷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碘解磷定进入机体后,其带正电荷的季铵氮可与磷酰化的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和碘解磷定的复合物,此复合物可进一步裂解为磷酰化碘解磷定,使胆碱酯酶游离出来,恢复其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此外,碘解磷定也能直接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碘解磷定,由尿排出,使后者的体内浓度降低、毒性减轻。

碘解磷定使胆碱酯酶恢复活性作用可因不同的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而异,如对内吸磷、马拉硫磷和对硫磷中毒的疗效较好,而对敌百虫、敌敌畏中毒的疗效稍差,对乐果中毒者则无效。

第四节 解毒药物的应用原则【新大纲添加内容】

解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联合用药:M受体阻断药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AChE复活药不仅能恢复AChE 的活性,还能直接与有机磷酸酯类结合,迅速改善N样中毒症状,对中枢中毒症状也有 一定改善作用,故两种解毒药物合用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尽早用药:阿托品应尽量早期使用。磷酰化胆碱酯酶易“老化”,故抗胆碱酯酶药也应及早使用。

三、足量用药:阿托品的用量必须足以拮抗ACh大量积聚所引起的症状,以达到“阿托品化”,即瞳孔不再缩小,颜面潮红、皮肤干燥、肺部湿性啰音显著减少或消失,意识障碍

减轻或昏迷患者开始苏醒。然后减量维持,逐渐延长给药间隔,直至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 消失后方可停药。AChE复活药足量的指标是:N样中毒症状全部消失,全血或红细胞中 AChE活性分别恢复到50%一60%或30%以上。

四、重复用药:中、重度中毒或毒物不能从吸收部位彻底清除时,应重复给药,以巩固疗效。

第五章 M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一、药理作用

阿托品可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能受体激动药对M受体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胆碱受体结合后,由于其内在活性小,一般不引起激动效应,反而能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表现为抗胆碱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对这些纤维所支配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眼等组织器官的M受体有较高选择性作用。但对M受体亚型的选样性较低,即对M1、M2和M3,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在很大剂量时,阿托品对N1受体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一)腺体 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其中以唾液腺和汗腺最为敏感。0.5mg阿托品即可明显抑制腺体分泌,表现为口干和皮肤干燥。泪腺和呼吸道腺体分泌也可被抑制。较大剂量时,阿托品尚可减少胃液分泌,但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

(二)眼 阿托品可阻断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M受体,使瞳孔扩大、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1.扩瞳 阿托品使瞳孔括约肌松弛,使去甲肾上腺索能神经支配的瞳孔扩大肌功能占优势,引起瞳孔扩大。

2.眼内压升高 瞳孔扩大后,虹膜退向四周外缘,使前房角间隙受压变窄,阻碍房水经前房角而流入巩膜静脉窦,导致眼内压升高。

3.调节麻痹 阿托品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后,造成悬韧带拉紧,而使晶状体变平、折光度减低,只能视远物,不能看清近距离东西。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zl2002-1-089) zl2002-1-089.用下列药物给家兔滴眼后,可使瞳孔明显扩大的药物是

A.异丙肾上腺素

B.新斯的明

C.阿托品

D.多巴胺

E.毛果芸香碱

答案:C

(三)平滑肌 阿托品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其对平滑肌的作用常取决于平滑肌的功能状态及平滑肌的种类。当平滑肌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时,阿托品松弛平滑肌作用较显著。在不同平滑肌中,阿托品对胃肠平滑肌痉挛有明显解痉作用,对膀胱逼尿肌亦有松弛作用;但对胆道、输尿管和支气管平滑肌解痉作用较弱。

(四)心脏

1.心率 阿托品在治疗剂量(0.4~O.6mg)时,可使一部分病人心率轻度短暂地减慢:此作用是由于阿托品可阻断突触前膜M1受体,使突触中乙酰胆碱对递质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即阿托品可阻断突触前膜负反馈调节的M1受体,使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从而导致心率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起搏点的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其加快程度取决于迷走神经张力,在青、壮年中,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因此其加快心率作用较明显。而在老人、儿童,则阿托品加快心率作用不明显。

2.房室传导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引起心率减慢和传导阻滞,阿托品可拮抗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及传导加快。

(五)血管与血压 治疗量阿托品对血管及血压无显著影响。因为许多血管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但大剂量阿托品具有小血管解痉作用,尤其以皮肤血管扩张较为显著,可引起颜面潮

红、皮肤温热。其作用机制未明,但与抗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张血管作用,也可能为阿托品引起体温升高后机体的代偿性散热所致。(zy2008-1-125)

(六)中枢神经系统 较大剂量(1~2mg)阿托品可轻度兴奋延脑和大脑,增加剂量时(2~5mg)兴奋作用加强,可出现焦虑不安、多言、谵安。中毒剂量(10mg以上)可致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失调和惊厥,也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并可导致昏迷及呼吸麻痹。

二、临床应用

(—)解除平滑肌痉挛 适用于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绞痈、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对胆绞痛和肾绞痛疗效较差,常需与吗啡类镇痛药合用。此外,阿托品尚可用于治疗遣尿症。

(二)抑制腺体分泌 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前合并用药,以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吸人性肺炎发生。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患者。

(三)眼科

1.虹膜睫状体炎 可用0.5%~1%阿托品溶液滴眼,利用药物引起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作用,使之充分休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也可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的粘连。

2.眼底检查 利用阿托品扩瞳作用,可进行眼底检查。但由于本品扩瞳作用可维持1~2周,调节麻痹作用也可维持2~3天,故视力恢复较慢。现已逐渐被作用时间较短的后阿托品所取代。

3.验光配眼镜 阿托品可使睫状肌处于调节麻痹,晶状体固定,以便正确测出品状体的屈光度。但由于作用时间较长,故已少用。但在儿童验光时,因其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刚会说aoe儿童)故需用阿托品发挥其充分的调节麻痹作用。

(四)缓慢型心律失常 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也可用于治疗由窦房结功能低下所致的室性异位节律。

(五)抗休克 阿托品可用于治疗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及中毒性肺炎等疾患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常用大剂量药物。作用机制尚未弄清,可能与药物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有关,对伴心率过速或高热者,不用阿托品。因为会使加重。联系——与其副作用相同。

(六)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解救。(见前一单元)

三、不良反应及中毒

阿托品作用广泛,当临床上利用其某一作用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即成为副反应。在不同剂量时,本品可产生不同不良反应,大致如下:

1.0.5mg 心率轻度减慢,略有口干及盗汗。

2.1mg 口干,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

3.2mg 心悸,明显口干,瞳孔扩大,视近物模糊。

4.5mg 上述症状加重,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

5.10mg以上 上述症状严重,脉速而弱,中枢兴奋明显,呼吸加快、加深,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中毒时可由中枢兴奋转化为抑制,引起昏迷和呼吸麻痹等。

6.最低致死量 成年为80~130mg,儿童约为10mg。

四、禁忌证(超纲部分)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后者是因为阿托品可能加重排尿困难。(zl2007-1-029) zl2007-1-029.阿托品临床上不用于

A.麻醉前给药

B.有机磷中毒

C.青光眼患者

D.心律失常

E.内脏绞痛

答案:C

第六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 去甲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可激动α1和α2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而对β2受体基本无作用。

(一)血管 激动血管平滑肌α1受体,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对脑、肝、肠系膜血管也有收缩作用。冠状动脉舒张,可能与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的扩血管效应有关。心肌代谢产物的扩血管效应很强。

(二)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出现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排出量增加。在整体状态下,由于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

(三)血压 小剂量静滴时,可见心脏兴奋,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并不显著而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时,由于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明显增加,此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明显升高,脉压变小。

(四)其他 大剂量可见血糖升高。

二、临床应用

(一)休克 早期神经源性休克或药物中毒引起的低血压,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仅为暂时维持措施,切不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肾血流减少及微循环障碍加重。

(二)上消化道出血 取本品1~3mg稀释后口服,可使食管或胃内的血管收缩而止血。

三、不良反应

(—)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静滴时间过长、刑量过大或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用药时如出现外漏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热敷及用普鲁卡因或α受体阻断药作局部浸润注射,以扩张局部血管。

(二)急性肾衰竭 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均可造成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出现少无尿和肾实质损伤,故用药期间应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25ml以上。

第二节 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肾上腺素为α和β受体激动药。

(一)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二)血管 作用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其中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为显著,也明显收缩肾血管,对脑、肺血管收缩较微弱,但对骨骼股血管呈舒张作用,因为骨骼肌血管为β2受体占优势,也能舒张冠状动脉。

(三)血压 低剂量用药时,心脏兴奋,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但由于其对骨骼肌血管舒张作用抵消或超过了它对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舒张压可不变或下降,在较大剂量应用时,可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四)支气管 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如组胺等。此外本品还可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zy2008-1-126)

(五)代谢 可使机体代谢率提高,耗氧量可增加20%~30%,尚有升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一)心脏骤停 用于因溺水、麻醉及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导阴滞等引起的

心跳骤停。对电击造成的心脏停博也可用肾上腺素,但需配合陈颤器或利多卡因等除颤措施。药物—般采用心内注射方法。

(二)过敏反应 适用于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也用于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治疗。

(三)支气管哮喘 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四)与局麻药配伍使用及局部止血 本品与局麻药配伍使用时,由于其对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可延缓后者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延长局麻时间,亦可用于鼻粘膜及齿龈出血的治疗。(zy2005-1-062;zy2000-1-78.;zl2004-1-029)

zy2005-1-062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答案:B

解析:氯丙嗪具有α阻断作用,能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

zy2000-1-78.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答案:B

zl2004-1-029升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药翻转的药物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苯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多巴胺

答案:C

第三节 多巴胺

一、药理作用

(—)心脏 多巴胺具有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作用及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与剂量有关,一般剂量影响不大,大剂量时则加快心率。

(二)血管及血压 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由于用药后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可增加。舒张压无影响或轻度增加,可能为药物对总外周血壁阻力影响不明显之故。多巴胺可舒张肾和肠系膜血管,此作用与药物选择性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有关。当本品大剂量给药时,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此时收缩压、舒张压均升离,为药物激动。受体结果。

(三)肾脏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可使尿量增加。(zy2008-1-127)

二、临床应用

(一)抗休克 用于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的治疗,对伴有心收缩力减弱及

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患者疗效较好。

(二)急性肾衰竭 可与利尿药合并使用。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zy2006-1-058;zy2001-1-060)

(125~127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上腺素

B.阿托品

C.异丙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去甲肾上腺素

zy2008-1-125能解除迷走神经活性且对血压影响不大的药物是

zy2008-1-125答案:B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引起心率减慢和传导阻滞,阿托品可拮抗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及传导加快。治疗量阿托品对血管及血压无显著影响。因为许多血管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但大剂量阿托品具有小血管解痉作用,尤其以皮肤血管扩张较为显著,可引起颜面潮红、皮肤温热。其作用机制未明,但与抗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张血管作用,也可能为阿托品引起体温升高后机体的代偿性散热所致。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阿托品可以拮抗迷走神经的作用,而且在治疗量对血压无影响,答案应为B。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阿托品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8-1-126能松弛支气管及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的药物是

zy2008-1-126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如组胺等。此外本品还可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肾上腺素既可松弛支气管又可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答案应为A。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肾上腺素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8-1-127能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及升高血压的药物是

zy2008-1-127答案:D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多巴胺可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由于用药后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可增加。舒张压无影响或轻度增加,可能为药物对总外周血壁阻力影响不明显之故。多巴胺可舒张肾和肠系膜血管,此作用与药物选择性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有关。当本品大剂量给药时,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此时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为药物激动。受体结果。多巴胺也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可使尿量增加。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多巴胺可能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及升高血压。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多巴胺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6-1-058.多巴胺药理作用不包括

A.减少肾血流量,使尿量减少

B.对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作用很弱

C.直接激动心脏βl受体

D.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

E.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答案:A

解析:小剂量多巴胺激动多巴胺受体,使血管扩张。大剂量激动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

第四节 异丙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异丙肾上腺素激动β1和β2受体。

(—)心脏 表现为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缩短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异丙肾上腺素的加快心率和加速传导 作用较肾上腺素为强,对窦房结也有兴奋作用。

(二)血管及血压 主要激动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骨骼肌血管扩张,对肾脏血管及肠系膜血管也有较弱扩张作用,也能扩张冠状动脉。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脏兴奋和外周血管扩张,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当静脉注射给药时,可见舒张压明显下降,冠脉血流量并不增加。

(三)支气管平滑肌 异丙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与肾上腺素比较,本品无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作用(不兴奋α),因此无消除粘腆水肿作用。此外,异丙肾上腺素还具有抑制组胺等过敏性物质释放的作用。

(四)其他 可引起组织耗氧量增加,也可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还有一定的升高血糖作用。兴奋β受体(zy2000-1-79)

zy2000-1-79.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有

A.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B.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C.舒张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D.舒张血管、舒张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E.舒张血管、收缩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答案:C

二、临床应用

(一)支气管哮喘 常喷雾给药,用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作用快而强。

(二)房室传导阻滞 舌下含药或静脉滴注可用于治疗II、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心脏骤停 适用于心室自身节律缓慢,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而并发的心脏骤停。常与去甲肾上腺素或间羟胺合用作心内注射。

(四)感染性休克 适用于中心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的感染性休克,但要注意补液及心脏毒性反应。(zy2001-1-059)

zy2001-1-059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的适应证是

A.过敏性休克

B.房室传导阻滞

C.与局麻药配伍,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D.支气管哮喘

E.局部止血

答案:D

去甲肾上腺素——激动α1和α2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而对β2受体基本无作用。

肾上腺素——α和β受休激动药

多巴胺(dopamme)具有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激动β1和β2受体

善于总结规律α——β逐渐转变过程

第七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

酚妥拉明选择性阻断α受体。(zl2002-1-090)

(一)血管 静脉给药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其作用机制主要为直接扩张血管,大剂量为α受体阻断作用。

(二)心脏 兴奋心脏,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排出量增加。此效应部分是由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反射引起;部分与药物阻断突触前膜α2受体、进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有关。

(三)其他 尚有拟胆碱作用,胃肠平滑肌兴奋,组胺样作用,促胃酸分泌及引起皮肤潮红等作用。

zl2002-1-090.在动物血压实验中,可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的药物是

A.多巴胺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普萘洛尔

E.酚妥拉明

答案:E

二、酚妥拉明的临床应用

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如肢端动脉痉挛性病的治疗。

2.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外漏 可用酚妥拉明5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中,皮下浸润注射,以拮抗去甲肾上腺紊缩血管作用。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本品可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此病突发高血压危象,并可用于此病的手术前准备。

4.休克 本药可兴奋心脏,扩张外周血管,从而改善休克时的心排出量下降及微循环障碍,并可降低肺循环阻力,防止出现肺水肿,但应补足血容量。

5.本品尚可用于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可使外周阻力下降,心脏的后负荷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使心力衰竭改善。

哌唑嗪(超纲部分)

哌唑嗪是人工合成的喹唑啉类衍生物。

一、药理作用

哌唑嗪能选择性地阻断突触后膜α1受体,能竞争性拮抗激动剂苯福林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降压时并不加快心率,也少增加收缩力及血浆肾素活性,也能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是浓度,减轻冠脉病变。

首关消除显著。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单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合用β受体阻断药及利尿药可增强降压效。

不良反应有眩晕、疲乏、虚弱等,首次给药可致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首剂现象”,在直立体位,饥饿、低盐时较易发生。将首次用减为0.5mg,并在临睡前服用,使可避免发生。(zy2001-1-065;zy2000-1-85)

zy2001-1-065.哌唑嗪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

A.低血钾

B.消化性溃疡

C.水钠潴留

D.粒细胞减少

E.体位性低血压

答案:E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药理作用

(一)β受体阻断作用

1.心血管系统 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血压稍下降。本类药物还能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心电图的P-R 间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对血管β1受体也有阻断作用,加之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肝、肾和骨骼肌等血流量减少。普萘洛尔可使人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

2.支气管平滑肌 β2受体阻断呵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呼吸道阻力。但这种效应在正常人较弱,只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急性发作。

3.代谢 脂肪分解与β1、β2受体激动有关,而肝糖原分解与α1和B2受体有关。β受体阻断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脂肪分解,当β受体阻断药与α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则可拮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作用。普萘洛尔对正常人血糖没有影响,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

4.肾素 本类药物可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而抑制肾素分泌。此作用可能为其降压的原因之—。

(二)内在拟交感活性 某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尚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在临床使用这些药物时,由于这种内在活性较小故往往被药物的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拟交感内在活性较强的药物,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收缩支气管作用一般较不具有这种活性的药物弱。

(三)膜稳定作用 有些β受体阻断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这些作用与药物降低了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称为膜稳定作用。一般认为此作用在常用剂量下与物治疗作用关系不大。

(四)其他 普萘洛尔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β受体阻断药还有降低眼内压作用,这可由于其减少房水的形成所致。

二、临床应用

(一)心律失常。

(二)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三)高血压。

(四)其他 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中毒危象治疗,对控制激动不安、心动过和心

律失常等症状有效,井能降低基础代谢率。也用于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普萘洛尔亦可用于治疗偏头痛,肌震颤、肝硬化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噻吗洛尔可局部用药治疗青光眼。

三、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一)一般不良反应 可见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偶见皮疹、血小板减少等过敏应。

(二)严重不良反应 有时可突发急性心力衰竭,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三)其他 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支气管哮喘及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可使原疾病 症状加剧。

禁忌证:β阻断剂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患者。(zy2008-3-013;XL2007-1-041;zy2002-1-057)

zy2008-3-013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是

A.普萘洛尔

B.美托洛尔

C.阿替洛尔

D.比索洛尔

E.拉贝洛尔

zy2008-3-013答案:E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拉贝洛尔是相对较新的α、β受体竞争性阻断药的代表,由于在化学结构上有两个化学中心,有4种立体异构体,即(R R)一、 (R,s)一、(s,R)一及(s,s)一拉贝洛尔,本药的药理学特性较复杂,每一种异构体可显示不同的活性,阻断受体的选择性各不相同,R,R一型主要阻断β受体; (s,R)一型几乎没有β受体阻断作用,对α受体的阻断作用最强; (R,s)一型几乎没有α、β受体阻断活性; (s,s)一型缺乏β受体阻断作用; (R,R)一型对β2受体具有某些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引起血管舒张。临床应用的拉贝洛尔为消旋混合物,所以兼有α、β受体的阻断作用,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约为普萘洛尔的l/2.5,仪受体的阻断作用为酚妥拉明的1/10~1/6,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强于对仅受体阻断作用的5~10倍。由于对β2受体的内在拟交感活性及药物的直接作用,可使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正确答案分析:拉贝洛尔是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药物都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β受体阻断药是常考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是考生掌握重点。

XL2007-1-041.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作用不包括

A.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

B.心肌收缩力减弱作用

C.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D.局部麻醉作用

E.减少脂肪分解作用

答案:A

zy2002-1-057β受体阻断药

A.可使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

B.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

C.促进脂肪分解

D.促进肾素分泌

E.升高眼内压作用

答案:B

第八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一节 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局麻作用

局麻药可作用于神经,使产生神经冲动所需的阈电位提高,抑制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动作电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并延长不应期。

二、作用机制

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受刺激时可引起膜通透性改变有关,引起Na+内流和K+外流。局麻药可抑制这种通透性的改变,即阻滞Na+内流,使Na+不能进人细胞内,这种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药物阻断了电压门控型Na+通道,引起Na+通道蛋白构象变化,促使非活态的Na+通道闸门关闭,阻断Na+通道,造成传导阻滞,从而产生局麻作用。

第二节 常用局麻药

一、普鲁卡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常用局麻药,脂溶性低,穿透力弱,只能注射给药,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还可用于损伤部位局部封闭疗法,本品代谢产物对氨苯甲酸能拮抗磺胺药抗菌活性,故应避免与磺胺药联合使用。使用前应做皮试,过敏者不能应用。(XL2007-2-030;zl2005-1-030;zl1999-1-039)

XL2007-2-030.普鲁卡因穿透力弱,不宜用于

A.浸润麻醉

B.传导麻醉

C.蛛网膜下腔麻醉

D.硬膜外麻醉

E.表面麻醉

答案:E

zl2005-1-030普鲁卡因穿透力较弱,不宜用于

A.浸润麻醉

B.传导麻醉

C.蛛网膜下腔麻醉

D.硬膜外麻醉

E.表面麻醉

答案:E

zl1999-1-039.普鲁卡因穿透力较弱,不宜用于

A.浸润麻醉

B.传导麻醉

C.蛛网膜下腔麻醉

D.硬膜外麻醉

E.表面麻醉

答案:E

二、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

作用较普鲁卡因快、强而久,安全性亦较好,有较强粘膜穿透力。可用于各种疗法。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本品尚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三、丁卡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作用及毒性均比普鲁卡因强10倍,脂溶性高,穿透力强,易进入神经,也易被常用于表面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zy2006-1-060;zy2004-1-058;zl2006-1-029;zl2002-1-081)

zy2006-1-060.丁卡因的作用或应用为

A.可用于浸润麻醉

B.脂溶性低

C.穿透力弱

D.作用较普鲁卡因弱

E.可用于表面麻醉

答案:E

zy2004-1-058主要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是

A.丁卡因

B.普鲁卡因

C.苯妥英钠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答案:A

zl2006-1-029.丁卡因作用特点为

A.亲脂性高

B.穿透力弱

C.作用时间短

D.毒性较小

E.作用较弱

答案:A

zl2002-1-081丁卡因不用于

A.表面麻醉 

B.传导麻醉 

C.蛛网膜下腔麻醉

D.硬膜外麻醉

E.浸润麻醉

答案:E 

第九章 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

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抗焦虑 苯二氮卓类小剂量即有较好抗焦虑作用,改善忧虑、激动和失眠症状。其作用部位可能在边缘系统,可用于焦虑症治疗。

(二)镇静、催眠 可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本类药物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较小,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易于停药。由于这类药物安全性好,镇静、催眠疗效确切,目前已取代巴比妥类等传统镇静催眠药,尚可用于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常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三)抗惊厥 本类药物均有抗惊厥作用,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可用于治疗破

伤风、子痫、小儿高热和药物中毒所致惊厥。地西泮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四)中枢性肌肉松弛 对大脑损伤所致肌肉僵直有一定缓解作用。

二、作用机制

研究证明,脑内存在着可与地西泮特异性结合的苯二氮卓受体。其分布密度以皮质为最高,其次为边缘系统和中脑,再次为脑干和脊髓。这一分布状态与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GABA,受体的分布基本一致。苯二氮卓类能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并能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已知GABA,受体是氯离子通道的门控受体,由二个α和二个β亚基(α2β2)构成Cl—通道,其中β亚单位上有GABA受点,GABA与此受点结合,Cl—通道开放,Cl-内流增加,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在α亚单位上则有苯二氮卓受体,邯陵受体激动时,可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而使CI-通道开放频率增加,Cl-内流增加。此即为目前关于GABA,受体—苯二氮卓受体—C1—通道大分子复合体的概念。(XL2007-2-033;zy2004-1-059;zy2003-1-047;zy2000-1-80;zl2007-1-030;zl2005-1-033;zl2002-1-082;zl2000-1-038)

XL2007-2-033.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小,成瘾性较轻的催眠药物是

A.哌替啶

B.地西泮

C.氯丙嗪

D.甲丙氨酯

E.苯巴比妥

答案:B

zy2004-1-059不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特点的是

A.具有抗焦虑作用

B.具有外周性肌松作用

C.具有镇静作用

D.具有催眠作用

E.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答案:B

zy2003-1-047 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特点为

A.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大

B.没有抗惊厥作用

C.没有抗焦虑作用

D.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重

E.可缩短睡眠诱导时间

答案:E

zy2000-1-80.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催眠作用机制是 

A.与GABAA受体α亚单位结合

B.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和突触抑制

C.与β亚单位苯二氮卓受体结合

D.促进GABA的释放

E.减慢GABA的降解

答案:B

zl2007-1-030.关于地西泮的药理作用正确的是

A.无明显的抗焦虑作用

B.对快波睡眠影响小

C.具有外周性肌松作用

D.可用于全身麻醉

E.安全范围较小

答案:B

zl2002-1-082对地西泮错误的叙述是

A.安全范围较大 

B.对快波睡眠影响小 

C.不引起全身麻醉

D.醒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

E.服药后可出现欣快感

答案:E

第十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一节 苯妥英钠

一、作用机制

苯妥英钠治疗浓度时对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具有稳定作用,此作用与药物阻滞Na+通道,减少Na+内流有关。对高频异常放电的神经元的Na+通道阻滞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正常的低频放电的神经元Na+通道无明显影响。此外,本品还可抑制神经元的快灭活型(T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较大浓度时,该药物尚能抑制K+外流,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高浓度药物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增生,从而间接增强GABA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一)抗癫痫 为治疗癫痫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首选药,对小发作无效。

(二)治疗中枢疼痛综合征 中枢疼痛综合征包括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本品可使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zy2000-1-81)

(三)抗心律失常 详见第十六单元。

zy2000-1-81.能治疗癫痫发作而无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是

A.地西泮

B.苯妥英钠

C.苯巴比妥

D.扑米酮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第二节 卡马西平

【作用及临床应用】

卡马西平(酰胺咪嗪)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相似。治疗浓度时可阻滞Na+通道,抑制癫痫灶神经元放电。

本品可作为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复杂部分发作(精视远动性发作)有良好疗效。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及锂盐无效的躁狂症也有一定疗效。对三叉神经痛和精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第三节 苯巴比妥、扑米酮

【临床应用】

苯巴比妥对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都有效。但一般不作为首选药。扑米酮对部分性发作和大发作的疗效优于苯巴比妥。

第四节 乙琥胺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乙琥胺为治疗小发作常用约物,对其他癫痫无效。

常见副作用有嗜睡、眩晕、呃逆、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等。偶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34H贫血。

第五节 丙戊酸钠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对各型的癫痫都行一定疗效。其中对失神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丙戌酸钠毒性,临床仍愿选用乙琥胺,对全身性肌强真-阵挛性发作有效,但不及苯妥英钠和卡平。对非典型小发作的疗效不及氯硝西泮。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近似于卡马西平。他药物未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有时可能奏效,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较轻。偶见有肝损害,表现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少数可引起肝炎,其中个别可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尤其对2岁以下儿童,多药合用时特别容易发生致死性肝损害。10岁以上儿耐较好。此外,对胎儿有致畸胎作用,常见脊椎裂。(zy2003-1-091)

zy2003-1-091对各型癫痫都有一定疗效的药物是

A.乙琥胺

B.苯妥英钠

C.卡马西平

D.丙戊酸钠

E.苯巴比妥

答案:D

解析:丙戊酸钠是广谱的抗癫痫药,用于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

第六节 硫酸镁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硫酸镁可特异性与Ca2+竞争受点,具有拮抗Ca2+作用,抑制神经传递及引起骨骼肌松弛。本品亦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尤其是子痫)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过量易致呼吸抑制,血压骤降,甚至死亡。中毒时缓慢静脉注射氯化钙可迅速消除Mg2+的作用。硫酸镁口服难以吸收,仅有致死作用。

第十一章 抗帕金森病药

第一节 左旋多巴

一、体内过程

左旋多巴口服后可由小肠吸收,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0.5~2小时,血浆t1/2为1~3小时。口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后,即有大部分药物被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还有—部分在肠、心、肾中被脱羧生成多巴胺。外周多巴胺不易进入脑内,因而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尚不足用量的1%。而外周形成的大量多巴胺是造成左旋多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在中枢多巴脱羧酶作用下,可转化为多巴胺。(zy2008-1-051)

zy2008-1-051左旋多巴体内过程的特点是

A.口服给药后主要在胃内吸收

B.口服给药后大部分药物在肾内被脱羧

C.其在外周不能代谢为多巴胺

D.其进入中枢后经多巴脱羧酶代谢失活

E.口服给药进入中枢药物量很少

zy2008-1-051答案:E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左旋多巴口服后可由小肠吸收,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0.5~2小时,血浆t1/2为1~3小时。口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后,即有大部分药物被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还有—部分在肠、心、肾中被脱羧生成多巴胺。外周多巴胺不易进入脑内,因而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尚不足用量的1%。而外周形成的大量多巴胺是造成左旋多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在中枢多巴脱羧酶作用下,可转化为多巴胺。 正确答案分析:外周多巴胺不易进入脑内,答案应为E。

备选答案分析:口服左旋多巴经门静脉入肝脏后,即有大部分药物被脱羧,转变为多巴胺,选项A和B、C可排除,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在中枢多巴脱羧酶作用下,可转化为多巴胺。选项D也是错误的。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左旋多巴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是考生掌握重点。

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杭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进入脑内后转化为多巴胺,可补充脑内多巴胺含量不足,发挥抗帕金森病作用。经本品治疗后,约75%的患者可获较好疗效。其作用特点为:

1.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较好,而重症及年老患者疗效较差。

2.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疗效较好,而对肌肉震颤疗效较差。

3.作用较慢,用药2~3周出现疗效,1~6月才获最大疗效。

4.作用较持久。

5.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也有效,但对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所引起者则无效。(zy2003-1-006)

(二)治疗肝昏迷 左旋多巴能在脑内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使正常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患者可从昏迷状态下苏醒。仅作短时治疗。

zy2003-1-006 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治疗震颤麻痹(帕金森病),不能缓解的症状是

A.肌肉强直

B.随意运动减少

C.动作缓慢

D.面部表情呆板

E.静止性震颤

答案:E

阿里点奥运火炬时面向观众一刻那颤抖的双手和火炬,印象最深刻。多巴就是不能治哆嗦,多巴,多巴,您就哆嗦吧——震颤。

第二节 卡比多巴

【药理作用及临术应用】

卡比多巴为α—甲基多巴肼的左旋体,具有较强的抑制L—芳香氨基酸脱羧酶的活性。本品不易进入脑内,故与左旋多巴合用时,仅能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可减少左旋多巴外周脱羧为多巴胺,使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明显升高,同时也使其不良反应显减少。本品单独应用时并无治疗意义。常将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按1:10剂量合用,可在左旋多巴的有效剂量减少75%。

第三节 苯海索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苯海索又称安坦,可阻断中枢胆碱受体,减少纹状体中乙酰胆碱作用。其外周抗胆碱作用为阿托品的1/10~1/2。抗震颤疗效较好,但改善僵直及动作比较差,对某些继发性症状如过度流涎有改善作用。

第十二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 氯丙嗪

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氯丙嗪可阻断多巴胺(DA)受体、α受体及M受体。DA受体到有D1和D2二种亚型。D1受体与Cs蛋白偶联,激动时可经C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水平增加,其外周作用表现为血管扩心肌收缩力增强,中枢效应尚不清楚。D2受体的中枢效应主要表现在DA中枢通路,即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边缘叶通路、中脑-皮质通路和结节—漏斗通路。其中前者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有关,后者与下丘脑某些激素分泌有关,而中间二条通路则主要与精神、情绪及行为活动有关。D2受体与C1蛋白枢联,激动时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还能使K+通道开放。氯丙嗪对D1、D2受体缺乏择性。

(一)中枢神经系统

1.抗精神病作用 氯丙嗪可迅速控制精神病人的兴奋躁动症状,继续用药可使患者幻觉、妄想、躁狂及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逐渐减轻,疝人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理。一般需连续用药6周~6个月才能充分显效。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对急性发作患者疗效较好。常需长期应用;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此外,对躁狂症及其他精神病所伴有的兴奋、紧张及妄想症状也有定疗效。 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机制尚未弄清,推测是由于药物阻断了脑内DA受体。因为精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是由于脑内DA功能过强所致,即D2受体密度特异性增高。氯丙嗪阻断了D2受体使精神病人症状改善。

2,镇吐作用 氯丙嗪具有强大的镇吐作用。此作用是由于药物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 部极后区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DA-R)的结果——小剂量。大剂量的药物还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氯丙嗪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如痛症、射线及药物等引起的呕吐。对顽固性呃逆亦有——定疗效,但对晕动病(晕船、晕车)引起的呕吐无效。

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此时人的体温常可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更,如在低温环境下,体温可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体温可随之升高。药物不仅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下降,也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这一点与解热、镇痛药作用有明显差异,它们仅能降低发热病人体温,而不影响正常人体温。

临床上利用氯丙嗪这—特性,可配合物理降温及合用其他药物,使患者处于深睡、低温状态,即处于“人工冬眠”状态,使患者代谢率明显下降,组织耗氧量减少,用于治疗严重感染、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疾患,使病人度过危险期,有利于其他治疗手段发挥效用。又叫冬眠灵

4.加强中枢抑制药作用 可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及镇痛药作用。

(二)自主神经系统 氯丙嗪可阻断α受体,并且有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反复用药这种作用可逐渐减弱。此外,还可阻断M蛆碱受体,但无治疗意义。

(三)内分泌系统 氯丙嗪可阻断结节—漏斗DA通路的D2受体,减少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因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也能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分泌,造成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此外,还能抑制促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

二、不良反应

(一)一般不良反应 表现为嗜睡、无力、视力模糊、鼻塞、心动过速、口干及便秘等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长期应用可致乳房肿大、闭经及生长减慢等。本品静注后由于其α受体阻断作用.可致体位性低血压。

(二)锥体外系反应

1.帕金森综合征 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呆板,动作迟缓,肌震颤,流涎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 多在用药后1~5天出现,可见舌、面、颈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3.静坐不能 患者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4.迟发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不自主、有节律的刻板运动,如吸吮、舐舌、咀嚼等。

一般认为,上述前三种症状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而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与氯丙嗪长期阻断突触后DA受体,使DA受体数目增加有关,用抗胆碱药治疗反可使之加重。(zl2004-1-030) zl2004-1-030能加重氯丙嗪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程度的药物是

A.抗躁狂药

B.抗癫痫药

C.抗胆碱药

D.抗抑郁药

E.抗焦虑药

答案:C

(三)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光敏性皮炎。少数患者出现肝细胞内微胆管阻塞性黄疽及急性粒细胞缺乏,应立即停药。(zy2006-1-059;zy2000-1-82;zy1999-1-088;zl2003-1-168;zl2001-1-061;zl2000-1-109;zl1999-1-040)

zy2006-1-059.下列不属于氯丙嗪不良反应的是

A.帕金森综合征

B.抑制体内催乳素分泌

C.急性肌张力障碍

D. 患者出现坐立不安

E.迟发性运动障碍

答案:B

zy2001-1-061下列对氯丙嗪叙述错误的是

A.对刺激前庭引起的呕吐有效

B.可使正常人体温下降

C.可加强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催眠作用

D.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

E.可抑制促皮质激素的分泌

答案:A

zy2000-1-82.氯丙嗪临床不用于

A.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

B.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

C.晕动病引起呕吐

D.加强镇痛药的作用

E.人工冬眠疗法

答案:C

zy1999-1-088.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机制主要是 

A.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

B.激动中枢M胆碱受体

C.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D.阻断中枢5-HT受体

E.阻断中枢α肾上腺素受体

答案:A

(109~1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地西泮

B.哌替啶

C.氯丙嗪

D.普鲁卡因

E.对乙酰氨基酚

zl2000-1-109在物理降温配合下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的药物是

答案:C

zl2000-1-110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

答案:A

zl1999-1-040.氯丙嗪有镇吐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呕吐,但须除外下列哪项

A.胃肠炎

B.药物

C.晕动病

D. 恶性肿瘤

E.放射病

答案:C

第二节 丙米嗪

一、药理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人服用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等,连续服用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由于本品起效缓慢,需连续应用2~3周可有效,故不作应急治疗。

丙米嗪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A浓度升高,从而促进突触传递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但近现的一些抗抑郁药并不抑制

或仅轻微抑制NA及5—HT的再摄取,但却有较强的抗抑作用。提示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弄清。

(二)自主神经系统 可阻断M胆碱受体。

(三)心血管系统 能降低血压,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射。尚可引起自立性低血压及心率过速。此外,丙米嗪对心肌尚有奎尼丁样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各型抑郁症治疗。对内源性、反应性及更年期抑郁症疗效较好,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疗效较差。

第三节 碳酸锂

【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碳酸锂治疗量对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没有影响,但对躁狂症患者有显著疗效,表现为言语、行为恢复正常。实验证明锂盐可抑制脑内NA及DA的释放,可促进其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A水平下降,起到抗躁狂作用。

本品不良反应较多,用药初期可见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无力、肢体震颤、口干、烦渴、多饮、多尿等。尚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肿,一般停药后可恢复。剂量增大可引起毒,症状主要为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震颤及癫痫发生、静注生理盐水可加速锂排泄,本品安全范围较小,用药期间应每1~2周测定血锂浓度,当浓度高达1.5~2.0mmol/L时,应立即减量或停药。(XL2007-3-116;XL2007-3-117;XL2007-1-127;zy2005-4-125;zy2005-4-126;zy2005-4-127;zy2001-3-083;zy2001-3-084)

(116~1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

B.使突触间隙的NA浓度下降

C.阻断N胆碱受体

D.阻断D1、D2受体

E.阻断中枢5-HT受体

XL2007-3-116、氯丙嗪作用机制为 答案:D

XL2007-3-117、丙米嗪作用特点为 答案:A

XL2007-1-127碳酸锂作用机制为 答案:B

(125~12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引起瞳孔扩大

B.可引起呼吸抑制

C.可引起共济失调

D.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

E.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zy2005-4-125吗啡

答案:B

zy2005-4-126碳酸锂

答案:C

zy2005-4-127乙琥胺

答案:E

(125~127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阻断D1、D2受体

B.使突触间隙的Na+浓度下降

C.阻断N胆碱受体

D.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

E.阻断中枢5-HT受体

zy2002-1-125氯丙嗪

答案:A

zy2002-1-126丙米嗪

答案:D

zy2002-1-127碳酸锂

答案:B

(83~84题共用备选答案)

A.酚噻嗪类药物

B.抑制5-HT再摄取的药物

C.苯二氮卓类药物

D.锂盐

E.卡马西平

zy2001-3-083多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

答案:A

解析: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甲硫哒嗪等用于精神分裂症。 zy2001-3-084多用于抑郁症的药物是

答案:B

解析: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产生抗抑郁效果。已在临床应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氟伏草胺)。

第四节 氯氮平【新大纲添加内容】

【药理作用】

氯氮平为广谱神经安定药,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丙嗪相当。氯氮平对其他抗精神病药无效的精神病分裂症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都有治疗作用。氯氮平是选择性D4亚型受体拮抗药。氯氮平主要用于其他抗精神病药无效或锥体外系反应过强的患者。

第十三章 镇痛药

第一节 吗啡

一、药理作用

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平滑肌。

(一)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吗啡具有强大镇痛作用,能在不影响意识和感觉的情况下明显消除痛 觉反应,此与麻醉药有本质区别。此外,吗啡还有明显镇静作用,能消除由疼痛所引起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等情绪反应,明显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但也可随之出现精神上的欣快感。

2.抑制呼吸 治疗量的吗啡即可抑制呼吸,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随剂量增

大,其呼吸抑制作用亦增强。吗啡急性中毒时,呼吸可明显受抑,频率可减少至3~4次/分。吗啡亦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中CO2的敏感性。此外,对桥脑内的呼吸调整中枢也有抑制作用。

3.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

4.其他 具缩瞳作用,中毒时出现针尖样瞳孔。还可引起恶心、呕吐。

(二)消化道 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张力升高,蠕动受抑制,胃排空延缓,使食糜推进减慢,水分吸收增加。吗啡也可使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升高,肠内容通过受阻。尚可抑制消化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由于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可使患者的便意消失。上述结果导致便秘产生。治疗量的吗啡还可兴奋胆道奥狄括约肌,使其痉挛而使胆内压升高,甚至导致胆绞痛。

(三)心血管系统 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此作用可能为药物导致中枢交感张力降低所致,也可能与药物促进组胺释放有关。此外,本品由于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引起脑血管扩张而颅内压升高。

(四)其他 使膀胱括约肌张力升高,导致尿潴留。

二、临床应用

(一)镇痛 对各种原因引起疼痛均有效,由于易成瘾,故除癌症剧痛可长期应用外,一般仅短期使用,治疗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烧伤、创伤等。对心肌梗死剧痛,如果血压正常,亦可使用本品,此时由于吗啡的扩血管、镇痛及中枢抑制作用均对疾病的治疗有利。

(二)心源性哮喘 该哮, , 喘与支气管哮喘不同,为左心衰竭突发的急性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此时静注吗啡,可使患者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减轻;同时可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此外,亦可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患者的急促、浅表的呼吸。但禁用于休克、昏迷及严重肺功能不全患者。

(三)止泻 可用于非细菌性急、慢性腹泻,有细菌感染者,应合用抗菌药物。(zy2005-1-057;zl2003-1-036)

zy2005-1-057吗啡用于治疗的适应证为

A.颅脑外伤疼痛

B.诊断未明急腹症疼痛

C.哺乳期妇女止痛

D.分娩止痛

E.急性严重创伤、烧伤所致疼痛

答案:E

zl2003-1-036吗啡的适应证是

A.肺心病

B.支气管哮喘

C.心源性哮喘

D.分娩止痛

E.颅脑损伤颅内高压

答案:C

诊断未明,意识不清,妇女(哺乳期妇女、分娩)儿童(新生儿)不能用。

三、不良反应

(一)治疗量时引起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和嗜睡等。

(二)连续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及成瘾,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虚脱、意识丧失等,故应严格控制吗啡使用。与吗啡成癌及

戒断症状有关的中枢部位为蓝斑核,该核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阿片受体。目的认为,戒断症状的出现与蓝斑核放电有关,吗啡或脑啡肽均可抑制蓝斑核放电。动物实验证明,吗啡耐受或成瘾后,蓝斑核放电也出现耐受,一旦停用吗啡,则放电加速,出现戒断症状,提示此症状出现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增强有关。(zy2008-1-052;zy1999-1-077)

zy2008-1-052吗啡戒断症状产生主要是由于

A.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性增强

B.胆碱能神经元活性增强

C.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增强

D.5-羥色胺能神经元活性增强

E.脑啡肽能神经元活性增强

zy2008-1-052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吗啡连续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及成瘾,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虚脱、意识丧失等,故应严格控制吗啡使用。与吗啡成癌及戒断症状有关的中枢部位为蓝斑核,该核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阿片受体。目的认为,戒断症状的出现与蓝斑核放电有关,吗啡或脑啡肽均可抑制蓝斑核放电。动物实验证明,吗啡耐受或成瘾后,蓝斑核放电也出现耐受,一旦停用吗啡,则放电加速,出现戒断症状,提示此症状出现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增强有关。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可知吗啡戒断症状产生主要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增强。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吗啡是常考药物,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都需要掌握。

第二节 哌替啶

一、药理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哌替啶作用方式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弱于吗维持时间也较短。它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及抑制呼吸作用,对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兴作用。

(二)平滑肌 能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但较吗啡为弱,且作用时间较短故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对胆道括约肌也有兴奋作用,使胆内压增高,但作用弱于吗啡。

(三)心血管系统 治疗量亦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也可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

二、临床应用

(一)镇痛 用于各种剧痛如创伤、手术后、内脏绞痛及癌痛。

(二)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

三、不良反应

治疗量也可引起与吗啡相似的反应如眩晕、出汗、口寸:、恶心、呕吐、心悸及体位性血压。长期应用亦可成瘾,大剂量抑制呼吸。 (zl2000-1-039)

zl2000-1-039限制哌替啶应用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眩晕

B.成瘾性

C.抑制呼吸 

D.恶心、呕吐

E.体位性低血压

答案:B

第三节 喷他佐辛【新大纲添加内容】

一、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l/3,呼吸抑制作用为吗啡的1/2,但剂量超过30mg时,呼吸抑制程度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加重,故相对较安全。大剂量(60~90 mg)则可产生烦躁不安、梦魇、幻觉等精神症状,可用纳洛酮拮抗。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作用比吗啡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吗啡不同,大剂量可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这与其升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有关。冠心病患者静脉注射本药能提高平均主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增加心脏做功。

二、临床应用

喷他佐辛有轻度斗受体拮抗作用,成瘾性小,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品。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对剧痛的止痛效果不及吗啡。口服用药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本品仍有产生依赖性的倾向,仍不能作为理想的吗啡替代品。

第十四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节 阿司匹林

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用,可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及感冒发热;也可用于急性风湿热,使退热,关节红、肿,痛缓解,血沉下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品也可迅速止痛、消炎、减轻关节损伤。

(二)影响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PC)合成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血栓素(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高浓度的阿司匹林也能抑制血管壁中的PC合成酶,使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PCI2是TXA2的生理性拮抗剂。此大剂量本品可促进血栓形成。实验证明血小板中PC合成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较血管壁的PC合成酶为高。因此小剂量给药时,本品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死患者能降低死亡率及再梗死率。(zy2001-1-062;zy2000-1-75)

zy2001-1-062.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主要的机制是

A.抑制中枢PG合成

B.抑制外周PG合成

C.抑制中枢PG降解

D.抑制外周PG降解

E.增加中枢PG释放

答案:A

解析:解热镇痛抗炎药能使发热者的体温降低,对体温正常者几乎无影响。细菌和病毒等感染。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PG合成与释放增加,PG再作用于体温中枢而引起发热。因此本类药物的解热作用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作用的。

二、不良反应

(一)胃肠道反应 口服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为药物直接刺激胃粘膜所大剂量时可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也可致恶心及呕吐。大剂量、长时间用药时可引起胃溃疡及不

易察觉的胃出血。

(二)凝血障碍 一般治疗量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5g/d以 上)或长期服用,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维生素K可以预防之。

(三)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呵诱发哮喘,即为“阿司匹林哮喘”,并非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而与药物抑制PG合成进而引起白三烯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等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水平升高有关。这种哮喘用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四)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5g/d)用药时,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听力减退,上述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

第二节 对乙酰氨基酚

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很弱,无治疗意义。其抑制中枢PG合成酶的作用强度与乙酰水杨酸相似,但在外周,对PG合成酶抑制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及各种神经痛、头痛。只治头痛脑热感冒发烧,其实就是感冒冲剂里的扑热息痛。

二、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成人10~15g)可引起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zl2000-1-041) zl2000-1-041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抗炎作用很弱的药物为

A.阿司匹林

B.对乙酰氨基酚

C.氢化可的松

D.哌替啶

E.氯丙嗪

答案:B

第三节 布洛芬

一、药理作用

布洛芬具有较好的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五章 钙拮抗药

第一节 钙拮抗药的分类及药名

一、选择性钙拮抗药

(—)苯烷胺类 维拉帕米、加洛帕米。(zy2003-1-222)

(二)二氢吡啶类 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

(三)地尔硫卓类 地尔硫卓。

二、非选择性钙拮抗药

(一)二苯哌嗪类 氟桂利嗪、桂利嗪。

(二)普尼拉明类 普尼拉明。

(三)其他类 哌克昔林。

zy2003-1-222下列属于苯烷胺类选择性钙拮抗药是

A.硝苯地平

B.维拉帕米

C.普尼拉明

D.哌克昔林

E.氟桂利嗪

答案:B

第二节 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一)心肌

1.负性肌力作用 钙拮抗药可减少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引起负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加之药物引起血管扩张,使心脏后负荷下降,可使心肌耗氧进一步下降。

2.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 慢反应细胞如窦房结和房室结的0相除极和4相缓慢自动除极化均与Ca2+内流有关。其中0相除极化与传导有关,而4相自动除极化与自律性相连。钙拮抗药可抑制上述情况下Ca2+内流。可致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表现为房室结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折返激动消失,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钙拮抗药对窦房结则能降低其自律性,使心率减慢。

3.心肌缺血时的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时,钠泵、钙泵受抑及钙的被动转运加强,可使细胞内钙蓄积,造成钙过度负荷,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损害。钙拮抗药可减少细胞内钙量,有保护心肌细胞作用。

(二)血管 血管平滑肌收缩也受细胞内Ca2+的调节,钙拈抗药可阻滞Ca2+内流,可明显扩张血管,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其中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尚有较强的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的作用。

(三)其他平滑肌 可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

(四)改善组织血流

1.抑制血小板聚集。

2.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滞度,从而改善组织血流。

(五)其他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抑制内分泌腺的作用 大剂量药物可抑制脑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加压素及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此外还能抑制胰岛素及醛固酮分泌。(XL2007-1-042)

XL2007-1-042.钙拮抗药药理作用为

A房室结传导加快

B增加血液粘滞度

C促进血小板聚集

D抗动脉粥样硬化

E增加胰岛素分泌

答案:D

二、临床应用

(一)心绞痛 对各型心绞痛均有不同程度疗效。

1.变异型心绞痛 钙拮抗药为首选药物。(zy2006-1-061)

zy2006-1-061变异性心绞痛患者首选药物是

A. 胺碘酮

B.ACEI

C. 利多卡因

D. 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答案:D

2.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 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在劳累时心脏作功增加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发作,钙拮抗药使血管扩张,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使心肌耗氧下降,从而缓解心绞痛。可选用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3.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破裂及冠脉阻力增高引起,较为严重,且昼夜均能发作。亦可选择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二)心律失常 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心律失常较好。常用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三)高血压 硝苯地平对严重高血压较好,而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四)肥厚性心肌病 患者常有心肌细胞内Ca2+量超负荷,故用钙拮杭药治疗,常用维拉帕米。

(五)脑血管疾病 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药有扩张脑血管作用,使脑血流增加,对治疗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有效。

(六)其他 雷诺病病人由寒冷或情绪激动所致的血管痉挛可用尼莫地平或硝苯地平治疗。此外钙拮抗药对支气管哮喘、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胃肠痉挛性腹痛、早产、痛经等也有一定疗效。(zy2005-4-060;zy2005-1-058;zy1999-1-078)

zy2005-4-060对脑血管具有较强扩张作用的钙拮抗药是

A. 维拉帕米

B. 硝苯地平

C. 尼莫地平

D. 地尔硫卓

E. 加洛帕米

答案:C

zy2005-1-058下列钙拮抗药中,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是

A.维拉帕米

B.硝苯地平

C.地尔硫卓

D.普尼拉明

E.尼莫地平

答案:E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I类 钠通道阻滞药

I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丙吡胺等。

I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等。

I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如氟卡尼、普罗帕酮。

II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III类 选择性延长复极的药物,如胺碘酮。

IV类 钙拮抗药,如维拉帕米。(zy2003-1-179)

zy2003-1-179属于I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胺碘酮

E.维拉帕米

答案:C

第二节 利多卡因

一、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仅对希—普系统有作用。

(—)降低自律性 治疗浓度能降低普肯耶纤维自律性。

(二)传导速度 治疗浓度对传导速度没有影响,但当血K+升高而血液偏酸时利多卡因能减慢传导。当血K+降低或心肌部分除极时,利多卡因可因促K+外流使普肯耶纤维超极化(静息电位下移)而加速传导速度。高浓度利多卡因可明显抑制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三)缩短不应期 可缩短普肯耶纤维及心室肌的APD、ERP,但以APD缩短更为明显,故相对延长ERP。

二、临床应用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死及强心苷所致的室性期的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治疗。

第三节 普萘洛尔

一、药理作用

(一)降低自律性 普萘洛尔可降低窦房结、心房传导纤维及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

(二)传导速度 普萘洛尔在阻断β受体时的浓度下,并不影响传导速度。随着剂量增大,则有膜稳定作用,此时药物能明显减慢房室结及普肯耶纤维的传导速度。

(三)不应期 治疗浓度可使普肯耶纤维的APD及ERP缩短,高浓度则可延长之。对房室结ERP则有明显延长作用。

二、临床作用

(—)室上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扑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与强心苷合用来控制心室率。

(二)室性心律失常 对由运动和情绪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所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zy2001-1-063)

zy2001-1-063具有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及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

A.可乐定

B.普萘洛尔

C.利多卡因

D.硝酸甘油

E.氢氯噻嗪

答案:B

普萘洛尔——普遍使用,就它作用多。

第四节 胺碘酮

一、药理作用

胺碘酮延长APD和ERP,阻滞Na+、Ca2+及K+通道,并有一定α和β受体阻断作用。

(一)自律性 降低窦房结和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与药物阻滞Na+、Ca2+通道及β受体阻断有关。

(二)传导速度 减慢普肯耶纤维和房室结传导速度。也与其阻滞Na+、Ca2+通道有关。

(三)不应期 可使心房肌、心室肌和普肯耶纤维的APD、ERP明显延长,与其阻滞K+通道及Na+通道有关。

二、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用于消除房颤及维持窦性节律,治疗阵发性室亡性心动过速,亦可静脉给药用于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治疗。也可口服给药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预防。(XL2007-3-022;zy2005-1-065;zy2002-1-056;zl2007-1-032;zl2006-1-032)

XL2007-3-022、与胺碘酮延长心室肌ADP作用机制有关的主要离子通道是

A.Na+通道

B.Ca2+通道

C.Mg2+通道

D.C1-通道

E.K+通道

答案:E

zy2005-1-065与胺碘酮延长心室肌APD作用机制有关的主要离子通道是

A. Na+通道

B. Ca2+通道

C. Mg2+通道

D. Cl-通道

E. K+通道

答案:E

zy2002-1-056胺碘酮

A.延长APD,阻滞Na+内流

B.缩短APD,阻滞Na+内流

C.延长ERP,促进K+外流

D.缩短APD,阻断β受体

E.缩短ERP,阻断α受体

答案:A

zl2006-1-032.胺碘酮延长不应期作用是通过阻滞

A. 0相Na+ 内流

B. 3相K+ 外流

C.0相Ca2+ 内流

D. 4相Na+ 内流

E. 4相Ca2+ 内流

答案:B

第五节 维拉帕米

可用于房室结折返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对房颤或房扑患者可减少心室率。一般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zy2001-1-064;zy2003-1-488;zy2003-1-489;zy2003-1-490;zy2003-1-491)

zy2001-1-064.下列对心房颤动无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强心苷(甙)

B.奎尼丁

C.利多卡因

D.维拉帕米

E.普萘洛尔

答案:C

(488~491题共用备选答案)

下列疾病时宜选择的治疗药物为

A.地尔硫卓(硫氮卓酮)

B.洋地黄

C.阿托品

D.利多卡因

E.胺碘酮

zy2003-1-488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加速性室性自主律

答案:D

zy2003-1-489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房颤动

答案:E

解析:胺碘酮可延长房室旁路不应期,减慢旁路传导,减慢房颤患者心室率。 zy2003-1-490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答案:A

解析:地尔硫卓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 zy2003-1-491前壁心肌梗死并发短阵室速

答案:D

第十七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

第一节 强心苷类

地高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加强心肌收缩性,表现为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升高和最大缩短速率提高,

使心肌收缩有力而敏捷。

2.负性频率作用 可减慢窦房结频率。主要与药物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3.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自律性:治疗量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普肯耶纤维自律性。

(2)传导性:减慢房室结传导。

(3)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及普肯耶纤维有效不应期。

4.对心电图的影响 治疗量可引起T波幅度减小、压低甚至倒置,S—T段鱼钩状降低(弓),随后P—R间期延长。亦可见Q—T间期缩短及P—P间期延长。

说明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二、临床应用

1.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对伴房颤的CHF较好,可使心排出量增加,降低舒张末压力与体积,缓解CHF症状。对瓣膜病、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者疗效良好。对严重二尖瓣狭窄及缩窄性心包炎引起的CHF无效。

2.心律失常 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治疗。 (zy2005-1-059;zy2000-1-83;zy1999-1-079) zy2005-1-059强心苷(甙)对下列哪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好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维生素B1缺乏

C.严重二尖瓣狭窄

D.先天性心脏病

E.缩窄性心包炎

答案:D

zy2000-1-83.强心甙治疗心房纤颤的机制主要是

A.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B.减慢房室传导

C.抑制窦房结

D.直接抑制心房纤颤

E.延长心房不应期

答案:B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抗心衰的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GHF是近10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临床研究证明,ACEl不仅可减轻心衰症状,还可降低GHF患者的死亡率。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 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使血液及组织中的ATⅡ水平下降。还能减少缓激肽的代谢,提高血液中的缓激肽含量,后者又能促进NO、血管内皮超极化因子和PGI2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此外,ACEI尚可直接或间接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加压素等活性物质含量,恢复下调的β1受体数目,增加Gs蛋白而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和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

(二)血流动力学 本类药物可不同程度降低全身血管的阻力,并可使肺楔压,右房压下降,也可降低室壁肌张力。与其他扩血管药比较,本类药物久用不易产生耐药性。

(三)抑制心肌和血管的肥厚和增生 心肌和血管的重构肥厚是CHF发病的主要危险因子。小剂量的ACEI即可有效地阻止或逆转心室重构肥厚及已出现的纤维化组织和肌层内冠脉

壁的增厚,使心肌和血管的顺应性增加。此外,ACEI增加缓激肽水平也有助于逆转肥厚。(zy2008-1-053;zy2000-1-84)

zy2008-1-053卡托普利抗心衰作用机制是

A.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B.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C.拮抗钙离子的作用

D.减少血管扩张素Ⅱ的生成

E.增加心肌耗氧量

zy2008-1-053答案:D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卡托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作用机制:(一)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 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使血液及组织中的ATⅡ水平下降。还能减少缓激肽的代谢,提高血液中的缓激肽含量,后者又能促进NO、血管内皮超极化因子和PGI2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此外,ACEI尚可直接或间接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加压素等活性物质含量,恢复下调的β1受体数目,增加Gs蛋白而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和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 (二)血流动力学 本类药物可不同程度降低全身血管的阻力,并可使肺楔压,右房压下降,也可降低室壁肌张力。与其他扩血管药比较,本类药物久用不易产生耐药性。

(三)抑制心肌和血管的肥厚和增生 心肌和血管的重构肥厚是CHF发病的主要危险因子。小剂量的ACEI即可有效地阻止或逆转心室重构肥厚及已出现的纤维化组织和肌层内冠脉壁的增厚,使心肌和血管的顺应性增加。此外,ACEI增加缓激肽水平也有助于逆转肥厚。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卡托普利抗心衰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扩张素Ⅱ的生成。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要重点掌握。

zy2000-1-84.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逆转心肌肥厚并能降低病死率的药物是

A.强心甙

B.哌唑嗪

C.硝酸甘油

D.酚妥拉明

E.卡托普利

答案:E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新大纲添加内容】

第一节 硝酸甘油

一、本类药物均有硝酸多元酯结构,脂溶性高,分子中的-O-N02是发挥疗效的关键结构。本类药物中以硝酸甘油最常用。

硝酸甘油是硝酸酯类的代表药,由于其具有起效快、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经济等优点,至今仍是防治心绞痛最常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硝酸甘油的基本作用是松弛平滑肌,但对不同组织器官的选择性有差别,以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最显著。由于硝酸甘油扩张了体循环血管及冠状血管,因而具有如下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2.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3.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

4.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硝酸甘油释放N0,促进内源性的PGl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物质生成与释放,这些物质对心肌细胞均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硝酸甘油作为一氧化氮(N0)的供体,在平滑肌细胞内经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催化释放出N0。N0的受体是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Fe2+.二者结合后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增加细胞内第二信使cGMP的含量,进而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cGMP),减少细胞内Ca2十释放和外Ca2+内流,细胞内Ca2+减少使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抗心绞痛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β受体阻断药通过拮抗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减慢、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可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但它抑制心肌收缩力可增加心室容积.同时因收缩力减弱,心室射血时间延长,导致心肌耗氧增加,但总效应仍是减少心肌耗氧量。临床观察,对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和收缩力减弱明显的病人疗效最好。如用心房起搏方法加快心率,普萘洛尔就失去抗心绞痛作用,说明其抗心绞痛作用与减慢心率有关。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冠脉血管β受体阻断后,非缺血区与缺血区血管张力差增加促使血液流向已代偿性扩张的缺血区,从而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其次,由于心率减慢,心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血液从心外膜血管流向易缺血的心内膜区。此外,也可增加缺血区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量。

此外,本类药物因阻断β受体,可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改善心肌缺血区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糖代谢,减少耗氧;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解离而增加组织供氧。

第三节 钙拮抗药

【抗心绞痛作用及机制】 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Ca2+通道,抑制Ca2+内流而产生以下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钙通道阻滞药能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心脏负荷减轻,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2.舒张冠状血管 本类药物对冠脉中较大的输送血管及小阻力血管有扩张作用,特别是对处于痉挛状态的血管有显著的解除痉挛作用,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此外还可增加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氧。

3.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心肌缺血时,可增加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外钙内流或干扰细胞内Ca2+向细胞外转运,使胞内Ca2+积聚,特别是线粒体内Ca2+超负荷,从而失去氧化磷酸化的能力,促使细胞死亡。Ca2+通道阻滞药通过抑制外钙内流,减轻缺血心肌细胞的Ca2+超负荷而保护心肌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者,能缩小梗死范围。

4.抑制血小板聚集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有关,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也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局部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所致。钙通道阻滞药阻滞Ca2+内流,降低血小板内Ca2+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十九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一节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一、药理作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可竞争性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活性。该酶为体内胆固醇从头合成的限速酶,本类药物对该酶有强大亲和力,可阻断HMG—CoA向甲羟戊酸转化,使肝脏胆固醇合成明显减少,造成肝脏LDL受体表达增强,导致血浆LDL及IDL的清除增加。胆固醇合成减少也可使体内VLDL合成减少。本药也有抑制细胞分裂及抑制免疫作用。(zy2006-1-062)

zy2006-1-06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理作用为

A.抑制体内胆固醇氧化酶

B. 阻断HMG-CoA转化为甲羟戊剖

C.使肝脏LDL受体表达减弱’

D.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作用

E.具有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答案:B

二、临床应用

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及糖尿病性和肾性高脂血症均为首选药物。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降低LDL—c功效,但可使VLDL下降。

三、不良反应

本类药物不良反应轻,约10%患者可见轻度胃肠症状、头痛或皮疹。少数患者有血清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也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肌痛、无力、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等骨骼肌溶解症状。

第二节 贝特类药物

【新大纲添加内容】

一、药理作用 贝特类既有调血脂作用也有非调脂作用。调血脂作用为降低血浆TG、 VLDL—C、TC、LDL—C,升高HDL—C,但是各种贝特类的作用强度不同,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的作用较强。非调脂作用有抗凝血、抗血栓和抗炎性作用等,共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

二、调血脂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减少脂肪酸从脂肪 组织进入肝合成TG及VLDL;②增强LPL活化,加速CM和VLDL的分解代谢;⑧增加HDL的合成,减慢HDL的清除,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④促进LDL颗粒的清除。 另外,贝特类具有降低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l一1) 的产生等非调血脂作用。

三、临床应用 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对Ⅲ型高脂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 效,亦可用于伴2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

第二十章 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 利尿药

一、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可单用治疗轻度高血压,电常与其他药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利尿药初期的降压机制为排Na+利尿、降低细胞外液和血容量所致。持续用药时,药物的利尿作用可逐渐减弱,血容量及心排血量恢复正常,而其血压仍可持续降低,此时的

降压机制可能是:

(一)排Na+而降低动脉壁细胞内Na+的含量,并通过Na+—Ca2+交换机制,降低胞内Ca2+。

(二)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

(三)诱导动脉壁产生血管舒张物质如激肽、前列腺素等。

二、临床应用

临床治疗高血压以噻嗪类利尿药为主,可单用其治疗高血压,也常与其他降压药合用以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对高血压危象及伴有慢性肾功能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可选用高效利尿药如呋塞米等。

第二节 钙拮抗药

一、药理作用

钙拮抗药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治疗各型高血压。其中硝苯地平对严重高血压较好,而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其作用机制是:阻滞Ca2+从细胞外经钙通道进入细胞内,使心肌及血管等平滑肌细胞内Ca2+含量降低,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频串减慢,氧耗降低;血管平滑肌舒张,而发挥降压作用。

二、不良反应

外周水肿,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其中硝苯地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包括头痛、面红、心悸、踝部水肿、眩晕等。维拉帕米的不良反应按发生的频率依次为便秘、眩晕、头痛、外周水肿及心动过缓,地尔硫卓介于二者之间。(zy2003-1-135;zl2004-1-031;zl2003-1-078)

zy2003-1-135 下列降压药物中便秘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

B.维拉帕米

C.氯沙坦

D.普萘洛尔

E.卡托普利

答案:B

zl2004-1-031 通过阻滞钙通道发挥降压作用的药物是

A.卡托普利

B.普萘洛尔

C.硝苯地平

D.氢氯噻嗪

E.可乐定

答案:C

zl2003-1-078 通过阻滞钙通道,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量减少的降压药是

A.卡托普利

B.氢氯噻嗪

C.利血平

D.硝苯地平

E.可乐定

答案:D

第三节 β受体阻断药

抗高血压作用及作用机制

口服普萘洛尔数天后,可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合用利尿药降压作用更显著。静脉注射普萘洛尔后可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减少,但血压略降或不降,此为压力感受器反射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的结果。其降压机制可能是:

(一)阻断心脏β1受体 抑制心肌收缩力及减慢心事,减少心排血量从而致血压下降。

(二)抑制肾素分泌 肾交感神经通过β1受体促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并释放肾素,β1受体阻断药可抑制之,从而降低血压。

(三)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某些支配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的β2受体,抑制其正反馈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一、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ACEI如卡托普利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可用于各型高血压,且降压时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其作用机制如下:

(一)主要抑制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从而减少心肌、血管等组织的血管紧张素n(AT0)的生成而发挥降压作用。

(二)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ACE也是水解缓激肽的酶。由于ACE抑制药抑制了ACE,使缓激肽水解减少,局部缓激肽浓度增高,增强舒张血管作用而使血压下降。

(三)抗交感神经 已知ATⅡ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本类药物减少ATⅡ生成,从而也减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四)减少醛固酮分泌。(zy2004-1-061;zl2007-1-031)

zy2004-1-061ACEI的作用机制不包括

A.减少血液缓激肽水平

B.减少血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C.减少血液儿茶酚胺水平

D.减少血液加压素水平

E.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

答案:A

zl2007-1-031.卡托普利降压作用不包括

A.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

B.抑制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C.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D.不改变血容量

E.抑制体内肾上腺素释放

答案:D

二、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如原发性及肾性高血压,对中、重度高血压合并使用利尿药可增强降压效果,降低不良反应。还可逆转心肌肥厚、有效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等。

三、不良反应

主要为低血压,常见于开始剂量过大时。亦见头痛、头晕、颜面潮红、乏力、血管神经性水肿、刺激性干咳,,久用引起皮疹,味觉、嗅觉缺损,脱发等。(zy2008-3-005;zy1999-1-080;

zy1999-1-156;zl2006-1-031;zl2005-1-035;zl1999-1-041)

zy2008-3-005在肾灌注不良时,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是

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钙通道阻滞剂

C.强心药物

D.小剂量多巴胺

E.白蛋白

zy2008-3-005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在肾动脉阻塞或肾动脉硬化造成的双侧肾血管病患者,ACE抑制药能加重肾功能损伤,升高血浆肌酐浓度,甚至产生氮质血症。这是因为AngⅡ可通过收缩出球小动脉维持肾灌注压,ACE抑制药舒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灌注压,导致肾滤过率与肾功能降低,停药后常可恢复。偶有不可逆性肾功能减退发展为持续性肾衰竭者,应予注意。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在肾灌注不良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可能加重病情。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常考药物,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都要重点掌握。

zy1999-1-08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特点为

A.可用于各型高血压,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B.对肾脏无保护作用

C.可防治高血压患者心肌细胞肥大

D.长期用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E.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无防治作用

答案:C

zy1999-1-156.高血压伴心绞痛及哮喘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时,下列最适合治疗药是

A.卡托普利

B.普萘洛尔

C.硝苯地平

D.氢氯噻嗪

E.哌唑嗪

答案:A

ACEI对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其它类型肾脏病人减少蛋白尿。已有报道长期 ACEI治疗可增加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但是对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病人使用要特别小心,因为若双侧肾动脉狭窄可促使急性肾功能衰竭。没有备用的了!

zl2006-1-031.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降压作用不包括

A.抑制局部组织中肾素-血管紧

张素-醛固酮系统

B.抑制循环中的肾素-血管紧张

素-醛固酮系统

C.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D.阻滞钙通道,抑制Ca2+内流

E.抑制体内醛固酮和肾上腺素的释放

答案:D

zl2005-1-035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降低血压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B.可乐定

C.利血平

D.哌唑嗪

E.卡托普利

答案:E

第二十一章 利尿药

第一节 袢利尿药

一、药理作用

(一)强大的利尿作用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对氯化钠的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功能及浓缩功能,而发挥强大利尿作用,排出大最低渗尿。在水与电解质平衡保持正常水平时,持续给予大剂量呋塞米可使成人排尿大量增加。

(二)增加肾血流量和前列腺素E的含量,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二)增加Ca2+、Mg2+的排泄。

二、不良反应

(一)水与电解质紊乱 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碱血症,长期应用可出现低血镁。低血钾症严重时,可引起骨骼肌及肾小管的器质性损伤及肝昏迷,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

(二)高尿酸血症和高氮质血症 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分泌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

(三)耳毒性 呈剂量依赖性,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聋。(XL2007-2-036;zy2001-1-066;zl2005-1-036;zl2003-1-117)

XL2007-2-036. 能抑制尿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并具有强大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高渗葡萄糖

D.山梨醇

E.甘露醇

答案:A

zy2001-1-066.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髓质部的利尿药是

A.螺内酯

B.氨苯蝶啶

C.甘露醇

D.呋塞米

E.氢氯噻嗪

答案:D

【解析】利尿中三类利尿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是常考得考点。高效利尿药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共同转运体,影响尿液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其不良反应有耳毒性,故不能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合用。

zl2003-1-117 对呋塞米(速尿)特点错误的描述是

A.降低肾脏的稀释与浓缩功能

B.排出大量等渗尿液

C.过度利尿可导致低血钾

D.长期大量静脉给药可致中毒性

E.具有抗尿崩症的作用

答案:E

第二节 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一)药理作用 以氢氯噻嗪为代表:

1.利尿作用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NaCl的再吸收,产生中等效能的利尿作用。

2.抗尿崩症作用 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主要用于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治疗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

3.降血压作用 它是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物。

(二)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 产生低血钾、低血镁、低氯碱血症等。

2.潴留现象 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

3.代谢性变化 致高血糖、高血脂症,肾素、醛固酮过度分泌。

4.高敏反应 引起发热、皮疹、过敏反应。

5.其他 可增高血尿素氮,加重肾功能不良。(zy2008-1-054;zl2002-1-083)

zy2008-1-054具有抗尿崩症作用的药物是

A.氢氯噻嗪

B.呋塞米

C.螺内酯

D.甘露醇

E.氨苯碟啶

zy2008-1-054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以氢氯噻嗪为代表噻嗪类利尿药的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NaCl的再吸收,产生中等效能的利尿作用。2.抗尿崩症作用 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主要用于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治疗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3.降血压作用 它是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物。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可知氢氯噻嗪具有抗尿崩症作用。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利尿药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利尿药是常见考点,每一类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要重点掌握。

zl2002-1-083 伴水肿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选

A.氢氯噻嗪

B.硝苯地平

C.哌唑嗪

D.卡托普利

E.可乐定

答案:A

解析:氢氯噻嗪主要通过抑制远曲小管近端对C1-的主动重吸收和Na+的被动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产生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适用于各类水肿,尤以心性及肾性水肿较好;同时通过排钠使小动脉壁细胞内的Na+浓度降低,Na+-Ca2+交换减少,Ca2+浓度降低,血管扩张;降低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

物质等三种机制产生降压作用,单用于轻度患者。因此,伴水肿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选氢氯噻嗪。

第三节 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安体舒能)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醛固酮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并排出钾离子和氢离子。

(一)药理作用 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而发挥抗醛固酮作用,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表现为排Na+留K+作用。螺内酯的利尿作用不强,其利尿作用起效慢而维持时间久,并与体内醛固酮的水平有关。常与中效或高效利尿药合用,以增强利尿效果,减少K+的排出。

(二)不良反应 久用可引起高血钾,尤其当肾功能不良时。可引起男子乳房女性化和性功能障碍,致妇女多毛症等。(zy2003-1-223;zy2000-1-86)

zy2003-1-223 可引起男子乳房女性化和妇女多毛症的药物是

A.甘露醇

B.螺内酯

C.呋塞米

D.糖皮质激素

E.氢氯噻嗪

答案:B

zy2000-1-86. 氨苯蝶啶作用的特点是

A.产生低氯碱血症

B.具有抗醛固酮作用

C.产生高血糖反应

D.产生高血钾症

E.产生低血钠症

答案:D

第四节 碳酸酐酶抑制药【新大纲添加内容】

一、作用与作用机制

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03-,的重吸收,治疗量时乙酰唑胺抑制近曲小管约85%的HC03-的重吸收。由于Na+在近曲小管可与HC03-结合

排出,近曲小管Na+重吸收会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但集合管Na+重吸收会大大增加,使K+的分泌相应增多(Na+- K+交换增多)。因而碳酸酐酶抑制药主要造成尿中HC03-、K+和水的排出增多。由于碳酸酐酶还参与集合管酸的分泌,因此集合管也是这类药物利尿的另一个次要部位。乙酰唑胺还抑制肾脏以外部位碳酸酐酶依赖的HC03-的转运。

二、临床应用

1.治疗青光眼

2.急性高山病

3.碱化尿液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第五节 渗透性利尿药

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1.脱水作用 静脉注射后,它不易从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故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2.利尿作用 静脉注射后,能迅速增加尿量和Na+、K+的排出,2~3小时后利尿作用达峰值。

(二)临床应用

1.脑水肿和背光眼 该药不易进入脑组织或眼前房等有屏障的特殊组织,静脉滴入高渗甘露醇溶液后,这些组织特别容易脱水。为多种原因(如脑瘤、颅脑外伤、缺氧等)引起的脑水肿的首选药。短期用于急性青光眼或术前使用以降低眼内压。

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能在肾小管液中发生渗透效应,阻止水分再吸收,维持足够的尿流量,使肾小管内有害物质稀释,从而保护肾小管,使其免于坏死。(zy2005-4-063;;zy2006-3-121;zy2006-3-122)

zy2005-4-063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是

A.甘露醇

B.螺内酯

C.呋塞米

D.氯噻嗪

E.氢氯噻嗪

答案:A

(121~122题共用题干)

A.利尿剂

B.α受体阻滞剂

C.β受体阻滞剂

D.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zy2006-3-121.妊娠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 E

zy2006-3-122.哮喘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C (D )

孕妇禁用ACEI,以免影响胎儿发育。ARB

心绞痛同时伴有重度心力衰竭、休克、窦性心动过缓、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禁用β受体阻滞剂,支气管哮喘及严重阻塞性肺气肿须慎用或禁用。停用此类药物宜逐步减量,以免突然停药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可能。

第二十二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第一节 肝素

一、药理作用

在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立即发生抗凝作用,主要是增强抗凝血酶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zy2008-3-019;XL2007-1-043;zy2006-1-063;zy2001-1-067;zl2007-1-034;zl1999-1-048)

zy2008-3-019属于抗凝药物的是

A.尿激酶

B.阿司匹林

C.双嘧达莫

D.低分子肝素

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zy2008-3-019答案:B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常用的抗凝药有肝素类,香豆素类抗凝血药两类,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立即发生抗凝作用,主要是增强抗凝血酶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在肝脏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作用,妨碍这些困子的活化,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属于抗凝药物是低分子肝素。

备选答案分析: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是抗血小板药,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纤维蛋白溶解药。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抗凝药是常考药物,考生要重点掌握,其他血液系统用药也有可能考到。

XL2007-1-043.肝素药理作用表现为

A.仅在体内有抗凝血作用

B.仅在体外有抗凝血作用

C.口服后立即发挥抗凝血作用

D.能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

E.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答案:E

zy2006-1-063.具有体内、外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肝素

B.阿司匹林

C.香豆素类

D.链激酶

E.右旋糖酐

答案:A

zy2001-1-067.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阻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

D.降低血中钙离子浓度

E.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答案:C

zl2007-1-034.具有体内、外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肝素

B.维生素K

C.铁剂

D.叶酸

E.维生素B12

答案:A

zl1999-1-048.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特点为

A.能溶解血栓

B.仅在体内有作用

C.仅在体外有作用

D. 仅口服有作用

E.在体内、体外均有作用

答案:E试题点评: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作用。香豆素类只在体内有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一)血栓栓寒性疾病 防止血栓形成的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急性心肌梗死。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出血。

(三)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zy2002-2-088;zy2002-2-089;zy2001-2-093;zy2001-2-094)

(88~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巯甲丙脯酸(开搏通)

B.环磷酰胺

C.低分子肝素

D.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

E.呋塞米(速尿)

zy2002-2-088预防肾病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

答案:C

zy2002-2-089肾动脉狭窄者慎用

答案:A

(93~9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卡托普利

B.双嘧达莫(潘生丁)

C.低分子肝素

D.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

E.呋塞米(速尿)

zy2001-2-093 有可能引起高钾血症的是

答案:A

zy2001-2-094 必须监测出凝血状况的是

答案:C

第二节 香豆素类抗凝血药

一、药理作用

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在肝脏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阻止维 生素K的反复利用,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作用,妨碍这些困子的活化,从而影响凝血过程。对已形成的上述因子无抑制作用,因此,抗凝作用出现较慢(8~12小时),1~3天达高峰,停药后抗凝作用尚可维持数天。

二、药理相互作用

(一)降低体内维生素K含量的因素均增加本类药物的作用,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K等。

(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剂与本类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三)与本类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均可加强其作用,如甲磺丁脲、奎尼丁、羟基保泰松等。

(四)肝药酶抑制剂加强本类药物的作用,而肝药酶诱导剂和口服避孕药可减弱之。(zy2002-1-058)

zy2002-1-058可减弱香豆素类药物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甲磺丁脲

B.奎尼丁

C.阿司匹林

D.口服避孕药

E.羟基保泰松

答案:D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一)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不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小的环加氧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功能。

(二)临床应用

1.对血小板功能亢进而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有肯定的效果。

2.对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降低再梗死率及病死率。

3.可减少—过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链激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能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活性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

(二)临床应用 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眼底血管栓塞。但需早期用药.对血栓形成不超过6小时者疗效最佳。临床溶栓也6小时以为限。(zy1999-1-081)

zy1999-1-081尿激酶属于

A.促凝血药

B.抗血小板药

C.抗贫血药

D.纤维蛋白溶解药

E.抗凝血药

答案:D

第五节 促凝血药

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一)临床应用 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疽、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类所致出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也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zl2004-1-034;zl2000-1-045.)

(二)不良反应

1.维牛素K静脉注射太快,可致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

2.较大剂量维生素K对新生儿、早产儿可致溶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zl2004-1-034 维生素K不能用于治疗

A.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所致的出血

B.新生儿出血

C.阻塞性黄疸引起的出血

D.香豆素类药物过量所致的出血

E.外伤出血

答案:A

zl2000-1-045. 用维生素K无效的出血原因是

A.大剂量阿司匹林

B.长期使用四环素

C.华法林过量

D.肝素过量

E.早产儿、新生儿

答案:D

第六节 抗贫血药

一、铁剂的临床应用

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好。口服2~4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半量应用铁剂2~3个月后,再停用。

二、叶酸类的药理作用

(一)作为补充治疗,用于各种原阅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B12合用效果更好。对二氧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二)大剂量叶酸可纠正因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zy2007-1-066、叶酸可用于治疗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恶性贫血

答案:B

解析:叶酸缺乏——引起巨幼贫

三、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

(一)以甲基B12形式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成甲硫氨酸的代谢过程。甲基B12的甲基来自甲基四氢叶酸,即促进四氧叶酸的循环利用,故维生素B12缺乏会引起叶酸缺乏症状。

(二)以5—脱氧腺苷B12参与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的过程。B12缺乏导致甲基丙二酰辅酶A聚集,脂肪酸合成异常,神经髓鞘脂质合成异常,出现神经症状。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剂

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分产量较大(中分子量:70 000;低分子量:40000;小分子量:10 000),不易渗出血管,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扩张血容量,维持血压。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此能防止血栓形成

和改善微循环。此外尚衬渗透性利尿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效应更好。低、小分子右旋糖酐也用于DIC,血栓形成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死、心绞痛、视网膜动静脉血栓、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

第二十三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抗外周H1受体作用。

(二)中枢作用 中枢镇静与嗜睡作用,抗晕、镇吐作用等,此与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

(三)其他作用 局麻作用,奎尼丁样作用及抗乙酰胆碱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 对由组胺引起的荨麻疹、花粉症和过敏性鼻炎等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效果好。对昆虫咬伤引起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药疹和接触性皮炎有止痒效果。 对过敏性休克无效。

(二)晕动病及呕吐 对晕动病、妊娠呕吐及放射病所致呕吐有效。防晕动病应在乘车、船前15~30分钟服用。

(三)失眠 对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异丙嗪、苯海拉明可用于治疗失眠。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

雷尼替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竞争性拮抗H2受体,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对五肽促胃液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二)临床应用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应用6~8周,愈合率较高,但停药后复发率亦高,延长用药可减少复发。治疗卓—艾综合征需用较大剂量。还可用于其他胃酸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胃肠吻合口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XL2007-2-034;zy2006-3-115;zy2006-3-116;zl2005-1-034;zl2004-1-033;zl2003-1-118;zl2002-1-084;zl2000-1-044) XL2007-2-034.雷尼替丁为

A.H1受体阻断药

B.H2受体阻断药

C.质子泵抑制药

D.中和胃酸药

E.M受体阻断药

答案:B

解析:雷尼替丁具有竞争性阻滞组胺与H2受体结合的作用。抑制胃酸作用,以摩尔计为西咪替丁的5~12倍。因此为强效的H2受体阻滞剂。

(115~1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中和胃酸

B.促进胃排空

C.抑制胃酸分泌

D.粘膜保护作用

E.阻断胃泌素受体

zy2006-3-115.雷贝拉唑的主要作用是

答案:C

zy2006-3-116.雷尼替丁的主要作用是

答案:

zl2004-1-033能阻断组胺H2受体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是

A西咪替丁

B.氯苯拉敏

C.雷尼替丁

D.奥美拉唑

E.哌仑西平

答案:C

zl2002-1-084雷尼替丁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是由于

A.阻断了组胺H2受体 

B.阻断了组胺H1受体

C.阻断了组胺H1,H2受体 

D.抑制了H+-K+-ATP酶

E.阻断了M胆碱受体

答案:A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炎平喘药

一、药理作用 糖皮质激素进入靶细胞内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再进入细胞核内.影响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改变介质相关蛋白水平,影响炎性细胞和炎性分子,通过抑制哮喘 时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发挥平喘作用。

二、临床应用 用于支气管扩张药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慢性哮喘病人,长期应用可以减少或中止发作,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缓解急性症状。气雾吸人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口服激素制剂用量或逐步替代口服激素。对于哮喘持续状态,因不能吸入足够的气雾量,往往不能发挥其作用,故不宜应用。

第二节 支气管扩张药

一、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的药理作用

沙丁胺醇选择性激动β2受体,对β2受体的作用大于对β1受体的作用,对心脏的兴奋作用仅为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脏的1/10。本药可口服,也可气雾吸入。

特布他林与沙丁胺醇的作用相似,既可口服,又可注射,是β2受体激动药中惟一可作皮下注射的药物,且作用持久,但久用可蓄积。

二、茶碱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茶碱能松弛平滑肌,兴奋中枢及心脏,并有利尿作用。对处于痉挛状态的支气管其松弛作用更为突出。对急、慢性哮喘,口服或注射给药均有效。其机制为:

(—)促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二)对腺苷受体的阻断作用。

(三)抗炎作用,减少炎性细胞向支气管浸润。

(四)高浓度抑PDE,增加cAMP(在临床上难以达此浓度)。

第三节 抗过敏平喘药

色甘酸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可预防Ⅰ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也可预防其他刺激所致的哮喘,抑制肺肥大细胞对各种刺激所引起的脱颗粒作用,进而抑制组胺等的释放。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降低支气管的高反应性。也可用于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zy2005-4-064;zy2001-1-068;zl2004-1-032;zl2003-1-247;zl2002-1-116;zl2002-1-117;zl2002-1-118;zl2000-1-043)

zy2005-4-064. 主要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是

A.氨茶碱

B.肾上腺素

C.特布他林

D.色甘酸钠

E.异丙肾上腺素

答案:D

解析:平喘作用起效作用较缓慢,不易用于哮喘急性发作。

zy2001-1-068.对β2受体有选择性激动作用的平喘药是

A.茶碱

B.肾上腺素

C.沙丁胺醇

D.色甘酸钠

E.异丙肾上腺素

答案:C

zl2004-1-032既有较强平喘作用,又具有强心利尿作用,并可用于心源性哮喘的药物是

A.吗啡

B.氨茶碱

C.哌替啶

D.肾上腺素

E.特布他林

答案:B

zl2003-1-247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是

A.乙胺嘧啶

B. 苄青霉素 

C. 特布他林

D. 红霉素 

E. 甲硝唑

答案:C

(116~1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上腺素

B.吗啡

C.异丙肾上腺素

D.特布他林

E.氨茶碱

zl2002-1-116既能用于支气管哮喘,又能用于心源性哮喘的药物是

答案:E

zl2002-1-117既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又能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的药物是

答案:A

zl2002-1-118只能用于心源性哮喘,不能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是

答案:B

zl2000-1-043.氨茶碱治疗心源性哮喘主要机制是

A.降低血压

B.强心利尿

C.扩张支气管

D.扩张外周血管

E.兴奋中枢

答案:B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抗消化性溃疡药

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

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一)药理作用 口服后,浓集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周围,并转变为有活性的次磺酰胺衍生物,其硫原子与H+、K+—ATP酶(H+泵)上的巯基结合,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而抑制H+泵功能,还抑制墓础胃酸与最大胃酸分泌量。间接促进促胃液素的分泌,后者可增加胃血流量,对溃疡愈合有利。

(二)临床应用

1.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消化性溃疡可收到较好效果。

2.对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较好,优于雷尼替丁。

3.治疗卓—艾综合征,可明显改善症状。

(三)不良反应

1.头痛、头昏、口干、恶心、腹胀、失眠。

2.偶见皮疹、外周神经炎、男性乳房女性化。

3.长期持续抑制胃酸分泌,有可能引起胃嗜铬细胞增生甚至癌变,但尚未定论。

(zy2005-1-063;zy2003-1-267;zy2002-1-059;zy2001-1-055;zy2000-1-87;zl2007-2-002;zl2007-1-033;zl2004-1-133;zl2004-1-134;zl2002-1-108;zl2002-1-109;zl1999-1-043;zl1999-1-047;zl1999-2-051)

zy2005-1-063根据作用机制分析,奥美拉唑是

A.胃粘膜保护药

B.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C.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D. H2受体阻断药

E. M胆碱受体阻断药

答案:C

zy2003-1-267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A.苯海拉明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奥美拉唑

D.雷尼替丁

E.异丙嗪

答案:C

zy2002-1-059.通过抑制H+、K+-ATP酶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是

A.异丙嗪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雷尼替丁

D.奥美拉唑

E.苯海拉明

答案:D

zy2001-1-055根据作用机制分析,奥美拉唑是

A.黏膜保护药

B.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C.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D.H2受体阻断药

E.M胆碱受体阻断药

答案:B

zy2000-1-87.根据作用机制分析,奥美拉唑是

A.粘膜保护药

B.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C.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D.H2受体阻断药

E.M胆碱受体阻断药

答案:B

zl2007-2-002. 不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是

A.法莫替丁

B.阿托品

C.丙谷胺

D.氢氧化铝

E.噢美拉唑

答案:D

罗答案:C

待确认:夏: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其中以唾液腺和汗腺最为敏感。泪腺和呼吸道腺体分泌也可被抑制。较大剂量时,阿托品尚可减少胃液分泌,但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

丙谷胺具有抗胃泌素作用,对控制胃酸和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效果较好;并对胃粘膜有保护和促进愈合作用。可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对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的改善、溃疡的愈合有较好效果

氢氧化铝为抗酸及胃黏膜保护类药

综合以上,我认为本题选B

zl2007-1-033.抑制胃壁细胞H+ -K+ -ATP酶活性的药物是

A.奥美拉唑

B.氯苯那敏

C.呋塞米

D.雷尼替丁

E.特布他林

答案:A

(133~1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中和胃酸

B.加速食管和胃排空

C.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D.促进粘液合成,起粘膜保护作用

E.阻断胃泌素受体

zl2004-1-133奥美拉唑的作用是

答案:C

zl2004-1-134法莫替丁的作用是

答案:E

解析:H2受体拮抗剂 主要作用机制是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从而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及胃酸分泌减少。

引起壁细胞分泌 HCl 的大多数刺激物也能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因此胃腺分泌 HCl 和胃蛋白酶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6题共用备选答案)

A.生胃酮 

B.米索前列醇 

C.法莫替丁

D.胶体次枸橼酸铋

E.奥美拉唑

zl2002-1-108属于H2受体拮抗剂的是 答案:C

zl2002-1-109能抑制幽门螺杆菌并保护胃黏膜的是 答案: D

解析:用胶粘住并用酸,这就抑制了幽门螺杆菌。

zl1999-1-043.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其作用是

A.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B.抑制胃壁细胞H+泵功能,减少胃酸分泌

C.阻断Ml受体,减少胃酸分泌

D.阻断H1受体,减少胃酸分泌

E.使胃粘液分泌增加,保护溃疡面

答案:B

zl1999-1-047.具有润滑肠壁软化粪便且不被吸收的药是

A.甘油

B.硫酸镁

C.酚肽

D. 液体石蜡

E.开塞露

答案:D

解析:由于开塞露是高渗透压的甘油,所以会将肠壁内的水分渗透到肠腔内,加上甘油有润滑作用,所以可以通便。

甘油是一种味甜、无色的糖浆状液体。食品中加入甘油,通常是作为一种甜味剂和保湿物质,

使食品爽滑可口。

zl1999-2-051.下列药物属于胃粘膜保护剂的是

A.氢氧化铝

B.雷尼替丁

C.奧美拉唑

D. 硫糖铝

E.泰胃美

答案:D

第二十六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

一、药理作用

(一)抗炎作用 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引起的炎症。在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存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捅。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但必须注意,在其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可致感染扩散、妨碍创口愈合。

(二)免疫抑制作用 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1.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2.减少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数。在人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移行至血液以外的组织,在动物则见淋巴细胞被破坏、解体。

3.动物实验见大剂量皮质激素能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干扰体液免疫,在人尚未证实此作用。

(三)抗休克 超大剂量的皮质激素可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收缩性;

2.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3.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4.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保护动物耐受脑膜火球菌、大肠杆菌等产生的内毒素的致死量增加数倍至数十倍。

(四)其他作用

1.血液与造血系统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增加中性粒细胞数,但游走、吞噬、消化及糖酵解等功能被降低,因而对炎症区的浸润和吞噬活动被减弱。

2.中枢神经系统 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病。大剂量可致儿童惊厥。

3.消化系统 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可能诱发和加重溃疡病。

二、临床应用

(—)替代疗法 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碱退症(包括肾上腺危象)、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次全切术后作替代疗法。

(二)严重感染或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 如中毒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中毒性肺炎、重症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猩红热及败血症等,在应用有效、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病毒感染时不用糖皮质激素。

2.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如结核性脑膜炎、脑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损伤性关节炎和睾丸炎后期的组织粘连,烧伤后的瘢痕挛缩等。对非特异性炎症,如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用后可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浑浊和瘢痕粘连。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1.可缓解下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和类风湿牲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

2.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花粉症、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病情严重或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治疗无效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四)抗休克治疗

1.感染中毒性休克 在有效足量抗菌药物治疗下,及早、大量、短时间突击使用糖皮质激素,见效后立即停药。

2.过敏性休克 糖皮质激素次选,或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

3.心源性休克 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作为辅助治疗。

4.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补足血容量后仍效果不佳者,可合用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五)治疗某些血液病 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搬,但停药后易复发。

(六)局部应用 局部用于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瘙痒和银屑病等有效。

三、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时引起的不良反应

1.类肾止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多毛、水肿、高血压、糖尿病等。停药后可自行消退,必要时对症处理。

2.诱发和加重感染 闪皮质激素抑制机体防御功能,长期应用可能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的病灶扩敝,如可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

3.消化系统并发症 诱发和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也可能诱发精神失常。

(二)停药反应

1.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长期用药后由于皮质激素的反馈性抑制腺垂体对ACTH的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故不能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应逐步减量。

2.反跳现象 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因病人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没有完全控制所致。(zy2008-1-056;zy2005-4-065;zy2002-1-061;zy2001-1-031;zy2001-1-069;zy2000-1-88;zy1999-1-082;zl2007-1-035;zl2006-1-055;zl2006-1-034;zl2004-1-035;zl2004-1-055;zl2003-1-155;zl1999-1-046)

zy2008-1-056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是

A.水痘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小板减少症

D.过敏性休克

E.中毒性肺炎

zy2008-1-056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

(—)替代疗法 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碱退症(包括肾上腺危象)、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次全切术后作替代疗法。

(二)严重感染或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 如中毒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中毒性肺炎、重症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猩红热及败血症等,在应用有效、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病毒感染时不用糖皮质激素。

2.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如结核性脑膜炎、脑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损伤性关节炎和睾丸炎后期的组织粘连,烧伤后的瘢痕挛缩等。对非特异性炎症,如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用后可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浑浊和瘢痕粘连。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1.可缓解下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和类风湿牲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

2.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花粉症、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病情严重或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治疗无效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四)抗休克治疗

1.感染中毒性休克 在有效足量抗菌药物治疗下,及早、大量、短时间突击使用糖皮质激素,见效后立即停药。

2.过敏性休克 糖皮质激素次选,或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

3.心源性休克 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作为辅助治疗。

4.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补足血容量后仍效果不佳者,可合用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五)治疗某些血液病 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搬,但停药后易复发。

(六)局部应用 局部用于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瘙痒和银屑病等有效。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只有选项A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征。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糖皮质激素是常见考点,每一部分都有可能考到,考生要仔细学习。

zy2005-4-06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所产生的反跳现象是由于病人

A.对糖皮质激素产生耐药性

B.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了依赖或病情未能完全控制

C.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E.ACTH分泌减少

答案:B

zy2002-1-06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

A.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骨质疏松

答案:B

zy2001-1-069糖皮质激素不用于

A.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B.血小板减少症

C.中毒性休克

D.骨质疏松

E.脑(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答案:D

解析: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浮肿、高血压及精神兴奋等症状,还可引起血糖升高、血钾降低、钠水潴留、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出血穿孔、骨质疏松及伤口愈合不良等副作用。因糖皮质激素降低了机体防御能力,有可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或恶性肿瘤活动或扩散。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亦可因其对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长期抑制,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皮质醇减少,甚至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zy2000-1-88.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生物等引起的炎症

B.能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

C.促进创口愈合

D.抑制病原体生长

E.直接杀灭病原体

答案:A

zy1999-1-082 在炎症后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不具有的作用是

A.抑制毛细血管增生

B. 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

C.延缓肉芽组织生成

D.防止粘连,减轻后遗症

E.促进创口愈合

答案:E

zl2007-1-035.不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疾病为

A.中毒性肺炎

B.过敏性休克

C.支气管哮喘

D.腮腺炎

E.红斑狼疮

答案: D

zl2006-1-055.最容易导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药物是

A.长春新碱

B.糖皮皮质激素

C.雷公藤多苷

D.甲氨蝶呤

E.羟基氯喹

答案:B

zl1999-1-046.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

A.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低血钙、低血钾

B.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低血糖、低血钙、高血钾

C.向心性肥胖、低血压、糖尿、高血钙、低血钾

D. 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高血钙、高血钾

E.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低血钙、高血钾

答案:A

系统记忆:

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

1)淋巴细胞减少,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红细胞、血红蛋白多,治再障。

3)血小板多,治血小板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多,治粒细胞减少症。

不良反应:

(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

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

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

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

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

(二)四诱发:

1)诱发或加重感染。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四用法:

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

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

3)正量维持(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总结】糖皮质激素为重点掌握的药物。包括激素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其作用主要为“四抗”(抗炎、抗免疫、抗休克、抗毒),其在应用于重度感染时,需在有效抗菌药应用前提下应用。

第二十七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物

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的药理作用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所中介的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而药物本身则作为过氧化物酶的底物而被碘化,使氧化碘不能结合到甲状腺蛋白上,从而抑制T3,T4的合成。

二、硫脲类的临床应用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内科治疗 用于轻症、不宜手术或131I 治疗者,如儿童、术后复发且又不适于131I治疗者。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术前准备 目的在于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人在麻醉和术后的并

发症,防止术后出现甲状腺危象。

(三)甲状腺危象 治疗甲状腺危象需采取综合措施,用大剂量硫脲类阻断甲状腺京的合成,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三、硫脲类的不良反应

(一)常见不良反应 瘙痒、药疹等过敏反应。

(二)严重不良反应 粒细胞缺乏症。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注意与甲亢本身所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偏低相鉴别。(zy2000-1-89)

zy2000-1-89.硫脲类抗甲状腺药可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是

A.粘液性水肿

B.心动过缓

C.粒细胞缺乏症

D.低蛋白血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C 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一节 胰岛素

一、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理作用 胰岛素为一酸性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其间通过两个二硫键以共价相联,其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均有影响,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减少酮体生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等。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35H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36H糖原、37H脂肪、38H蛋白质合成的激素。作用机理属于39H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二)作用机制

1.胰岛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后,移入胞内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催化受体蛋白自身及胞内其他蛋白磷酸化,启动厂磷酸化的级联反应而产生效应。

2.胰岛素诱导第二信使的形成,它们模拟或具有胰岛素样活性。

3.可使葡萄糖载体蛋白从胞内重新分布到胞膜,从而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二、临床应用

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重症糖尿病。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三)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四)各型糖尿病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和手术后的各种糖尿病等。(zl2007-1-036)

zl2007-1-036.胰岛素药理作用为

A.促进脂肪分解

B.增加游离脂肪酸生成

C.增加酮体生成

D.激活NA+ -K+ -ATP酶活性

E.促进蛋白质分解

答案:D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磺酰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刚及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药物如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如下:

1.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的ATP敏感的钾通道(1KATP0),药物阻滞IKATP,使膜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钙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释放而降血糖。

2.还可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等作用。

OHA有如下几类: 1.磺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好; 2.双胍类:不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食欲;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zy2006-1-064;zy2003-1-310;zl1999-1-044) zy2006-1-064 磺酰脲类药物药理作用为

A.可使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放

B.可促进胰岛素释放而降血糖

C.不改变体内胰高血糖素水平

D.可使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开放

E.能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答案:B

zy2003-1-310 磺酰脲类药物可用于治疗

A.糖尿病合并高热

B.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C.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重症糖尿病

答案:B

解析:Sus的降糖作用依赖于机体保存有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岛素B细胞组织。 zl1999-1-044.甲苯磺丁脲的作用主要是

A.刺激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B.阻止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

C.加速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

D. 抑制糖原的分解与异生

E.加速糖原的合成与贮存

答案:A

(二)临床作用

1.治疗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非胰岛索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用药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治疗尿崩症 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G(苄青霉素)的抗菌作用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得的抗生素,中以青霉素G为最优,是目前治疗敏感菌(如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

球菌、淋球菌,梅毒螺旋体等)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二)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敏感葡萄球菌感染、气性坏疽、梅毒、鼠咬热,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

2.还可治疗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它是颅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首选药。

3.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性肺炎、中耳炎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

链葡螺放白肺炭(廉颇落荒白灰滩)。联想记忆起青霉素的抗菌谱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的金葡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和炭疽杆菌等。(zy2005-2-035) zy2005-2-035钩端螺旋体病确诊后,首选下列哪种抗生素

A.青霉素G

B.四环素

C.氯霉素

D.庆大霉素

E.头孢菌素

答案:A

(三)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疹、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

2.在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时可能出现赫氏反应。

3.青霉素钾盐大量静脉注射可引起高血钾、肌内注射引起疼痛。

二、氨苄西林

为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对肠球菌的作用优于青霉素。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效力不如青霉素。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肺部、尿路及胆道感染等。严重者应合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三、阿莫西林

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球菌和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较氨苄西林强。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引起的)效果超过氨苄西林。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一)特点

1.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差。

2.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被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

3.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头孢唑啉肌内注射后血药浓度在第、—代中最高,故更为广泛使用。口服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一)特点

1.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第一代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对绿脓杆菌无效。

2.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3.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二)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所致的肺炎、

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应用较多的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一)特点

1.对革兰阳性菌不如第一、二代,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包括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等)。

2.作用时间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

3.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

4.对肾脏基本无毒。

【临床应用】 治疗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均可获满意效果。其中,头孢他定是最强的抗绿脓杆菌药。对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构成人脑膜炎需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XL2007-1-045;zy2006-1-065;zy2002-1-065;zy2002-1-062;zy2000-1-90;zy1999-1-083;zy1999-1-089;zl2006-1-035)

XL2007-1-045.使用青霉素G无效的病菌为

A.革兰阳性球菌

B.革兰阳性杆菌

C.革兰阴性球菌

D.绿脓杆菌

E.梅毒螺旋体

答案:D

zy2006-1-065.下列不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的是

A.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

B.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二代

C.对多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弱

D.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E.作用时间长、体内分布广

答案:C

zy2002-1-065青霉素抗革兰阳性(G+)菌作用的机制是

A.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B.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脂代谢

D.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粘肽)的合成

E.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

答案:D

zy2002-1-062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A.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B.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

C.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低

D.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大

E.对组织穿透力弱

答案:B

zy2000-1-90.对青霉素G最敏感的病原体是

A.立克次体

B.钩端螺旋体

C.衣原体

D.支原体

E.真菌

答案:B

zy1999-1-083.下列不应选用青霉素G的情况是

A.梅毒

B.伤寒

C.鼠咬热

D.气性坏疽

E.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B

zy1999-1-089. 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是

A.头孢他定

B.头孢拉定

C.头孢孟多

D.磺苄西林

E.羧苄西林

答案:A

zl2006-1-035.螺旋体感染首选

A.头孢噻肟

B.苄青霉素

C.庆大霉素

D.异烟肼

E.甲硝唑

答案:B

解析:青霉素主要用于各种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及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青霉素对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有特效,但剂量要大。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