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大纲总结

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教师职业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

2、教师职业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做某件事,能够顺利地完成某项教育任务的能力。

高级职业能力是指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个性化地、情景化地、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

3、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

4、教师专业能力的特点:学术性、系统性

5、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实践性、稳定性、发展性、差异性

6、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学术性、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的、个人经验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能力,不过已经实践化、个人经验化,即实践化、个人经验化是其特点。

7、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完善个人修养、提高职业威望、增强职业信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8、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

9、师一般性职业能力包括:信息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角色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10、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智慧技能的形成过程:

就是在内、外部条件交互作用下,符号、概念、规则、言语信息、认知策略等方面能力进一步获得及发展的过程。

12、动作技能:是人的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

内部条件包括:先前习得的程序、规则或某种技能,以及对新动作的认知与回忆;

外部条件包括:语言指导、动作演示、周期性练习、练习的阶段性反馈;

实践过程可以概括为:目的一观察——辨别——操作程序的掌握——练习——反馈——熟练(自动化的动觉系统的形成)。

13、“八个半智能”类型包括:

语言智能、逻辑——教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博物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的智能(加德纳称“存在的智能”是“半个智能”——意即还不能肯定)。

14、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

婴幼儿阶段,是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力;

幼儿早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

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

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15、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概括:

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必须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多种水平的实践、自觉与勤奋。

16、教育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程几种研究:

(1)关注论

关注他人阶段——在师范读书时,注意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相像未来自己要充当的教师角色。 关注自己阶段——新手上任伊始,很在意他人对自己评价,从中体验自己的职业生存能力。

关注教学阶段——适应了职业环境后,心理状态趋于稳定,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任务、内容如何准确的

掌握和传达上。

关注学生阶段——在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后,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教师职业能力趋于成熟的表现。

(2)角色认知论: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特点。

角色感性认知阶段;

角色自我中心认知阶段;

角色比较认知阶段;

群体角色认知阶段。

(3)心境论: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的特征。

受挫与平静;

稳定与自信;

保守与低落;

抱怨与退出。

(4)典型行为论

准备与模仿——上任新手的典型行为。

积极上进——已有几年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

熟练应变——大约有十年左右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

反思与革新——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典型行为。

墨守成规——教师职业生涯晚期的典型行为。

退缩与退出——教师职业生涯结束时期的典型行为。

17、小知识点:

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实现所谓“个人化”,才能成为个人的职业能力。

个人职业能力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和发展的。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职责自然都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与个人修养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良好的个人修养会促使一个人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反过来,业务上取得声望后也会进一步要求自己多方面提高修养水平,并在做人方面更加注意。

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对地位,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程度。 艺高人胆大,水平高的教师总是对工作胸有成竹,相反,水平差一点的教师常常对工作表现出信心不足、犹豫、胆怯。

某些方面能力强,做来得心应手,效率就高;而另一些方面技不如人,就不如别人效率高。

职业能力强意味工作质量高,反过来,工作质量高也意味职业能力强。

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1、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2、德育能力: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教师的德育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4、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5、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判能力。

6、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信息而对他人做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符合。

7、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

(1)消除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

(2)克服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3)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他方面。

(4)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8、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生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1)刺激——反应法

①系统的刺激:

各种心理测验就是提供系统刺激的过程 ,为各种心理测验所使用的投射技术、自陈量表和问卷表是评价者通过精心设计而提供的系统刺激。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测定法,自由反应法,投射调查法。

②突然的刺激:

③模拟自然的刺激:通过提供一种模拟的自然情景,然后观察被评价人员在这一特定情景下的反应,收集有关信息,从而推断出他在类似情景中的心理品质。

(2)现象——本质法

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3)效应——本体法

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9、如何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1)评价内容的激励性:评价内容,要针对性强,对学生寄予希望,寓以情深。

(2)评价语言的激励性:教师评价学生时语言要有真情实感,要充满希望,尽可能让学生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动心。

10、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①语言文字说服;②事实说服,注意:A教师要懂理;B教师要通情;C教师要善言。

(2)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3)情感陶冶法:教师通过自觉的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冶法的特点:特点是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

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特点:是实践性、行动性。

实际锻炼法的方式:①学习活动的实践;②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③执行制度的实践

(5)品德评价法: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 德育评价法的三种方式:奖励、惩罚、操作评定。

(6)自我教育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

自我教育法四个阶段:①自我认识;②自我驱动;③自我监控;④自我发展

自我教育法的方式:仿效榜样、格言激励、艺术熏陶、自立守则、良心监督、内省、自我奖惩等。

11、教师在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哪些?

(1)教师要懂理;

(2)教师要通情;

(3)教师要善言;

12、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哪些?

(1)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性;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

(3)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教师在进行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哪些?

(1)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2)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14、教师在运用实际锻炼法时要注意哪些?

(1)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相结合;

(2)要及时强化;

(3)教师要严格要求和及时督促检查。

15、教师在运用品德评价法时要注意哪些?

(1)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

(2)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3)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

16、了解学生心理现状的途径:

(1)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表现

(2)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17、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挫折心理、性心理、考试心理、个性心理等。

18、中学生个性心理缺陷的表现:如偏激、狭隘、嫉妒、神经质、依赖、怯懦、自卑、孤独、猜疑、害羞、虚荣等。

1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0、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哪几类?

一是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反常

二是神经症

三是严重心理疾病。

21、教师对学生心理如何做到心理疏导工作?

一是情到;二是言道;三是眼到。

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1、学生学习管理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辅导能力、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成绩档案管理四个方面。

2、教师要管理好班集体要具有哪些能力?

建立一个好的班级集体领导核心;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解决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协调好校内关系;学生家

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1、教育科学研究:寻求教育现象正确认识的活动,认识的成果构成了教育的各门学科知识。

2、从科学知识的特征角度讲,教育科学研究要强调以下几点:经验性,可验证性,解释性,预测性,系统性。

3、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必要性: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教师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利于提高专业水、职业能力和职业威望。

特殊性,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教师科研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

(4)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

(5)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4、教师科研定义为: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程序和方法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并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

5、教育科学研究历史?

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对研究对象做可观察的、数量化的处理,如伽利略的运动学和牛顿的力学研究,教育测量方法、教育数据统计方法和教育实验设计方法都已经存在。19xx年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杂志》是这个时期教育实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因此,教育史上把他们的研究看做是现代教育科学产生的标志,称他们两位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之父”。

6、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有哪些?

第一,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

第二,尊重学生的权益。

第三,尊重学生的名誉权。

第四,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7、课题选择的意义?

课题就是问题,“校本科研”,“教师科研”,“行动研究”。

8、课题选择的标准?

就是要看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提出一个新问题,提出一个新观点、提出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材料。

9、课题选择的条件?

主观方面讲,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对当前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求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善于发展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从客观方面讲,国家、省、市都有专门的教育科研规划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会定期发布“招标”课题,某些学术性杂志的论文征集题目也是属于“现成的”的课题。

10、文献查阅的作用或意义?

第一、避免重复研究

第二、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

第三、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

第四、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

11、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如何做到查阅的资料是好的资料?)

好的资料应该具有系统性、有用性、经典性。即应该查阅的资料都查阅过了;对研究工作有用的资料

心中有数了;对研究工作而言具有经典意义的资料都掌握了。

第一、具备文献资料检索知识,简单地说:

(1)要知道检索途径,即到哪里去找资料。

(2)要懂得资料的类型。

(3)懂得使用检索工具。

(4)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第二、掌握文献资料阅读技巧: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第二阶段就要求精读必须熟知的文献。 第三、养成文献资料积累的好习惯:卡片记录、笔记记录和原文批注是积累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12、文献献查阅的原则

第一、要有“坐冷板凳”精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描写查阅资料时的心境。

第二、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

第三、要注意资料的质量

第四、安排足够的时间

第五、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13、制定研究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14、实施研究计划:控制研究工作进程、收集与整理资料、写作论文或报告。

第一、控制研究工作进程

第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字资料、数据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等。资料考核,资料分类,归类的目的是为资料分析和写作做准备。对文字资料做出逻辑分析,对数据资料用数学方法做出分析。

第三、研究报告与论文的写作,研究报告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题目页;(2)摘要页(中、英文);

(3)引言;(4)方法;(5)结果;(6)讨论;(7)注释;(8)参考文献;(9)附录。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报告的结构类似,大约由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部分构成。

15、教育研究所用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

16、观察法: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的应用要求:

为了保证观察的科学性,应该注意:(1)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2)做好观察记录,一类是可以将所记录的资料转化为数据,这类记录方法叫结构性记录方法;另一类是所记录的资料是文字叙述性资料,这类方法叫非结构性记录方法。结构性记录方法要求事先要构造好观察的项目体系,对每一个观察项目做出明确的定义。非结构观察记录方法有日记记录法、佚事记录法、音像记录法等。

观察法的操作:

(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资料处理阶段;(4)撰写报告或论文。

17、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调查对象动手完成问卷获得资料;

访谈法则通过研究者与调查对象谈话并记录下所谈的内容获得资料。

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1)问卷的结构;(2)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3)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1)保证回收率;(2)整理出有效答卷

具体步骤:

(1)确定课题;(2)编制问卷;(3)选定样本;(4)问卷发放与回收;(5)问卷整理;(6)写研究报告。

18、实验法: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基本要求是:(1)首先要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2)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3)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4)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找一本教育实验方法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本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

实验法的操作

(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资料处理阶段;(4)撰写实验报告

19、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A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1)历史客观性原则;(2)历史整体性原则;(3)史论结合原则;(4)批判继承原则。

B了解历史资料种类:历史资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

C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

D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历史法的操作过程:(1)确定研究问题;(2)构造问题假说;(3)搜集证据资料;(4)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5)检验假说;(6)文章构思与写作。

20、行动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21、教师行动研究的要点是:

(1)行动研究是一种具有科学研究特征的实践过程,是对问题的一种反复探究过程,即从问题出发到问题解决再到新问题的出现,新问题的解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反思——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问题??

(2)行动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多样化的,并无特殊方法,观察、访谈、其他数据。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信息能力

1、信息的分类: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

2、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教师需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关于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信息,班级整体状况方面的信息,二是学科专业信息,三是教育专业方面的信息。

3、信息不同于知识,绝大多数书文承认,知识是加工过的信息。

4、信息能力就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能力。

5、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

6、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分为两种:手工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

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类、索引类、文摘类三部分组成。

计算机检索包括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7、查找文献一般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1)提出问题;(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4)确定检索方法;(5)按线索查找;(6)索取文献;(7)阅读文献。

8、教师的现场信息收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2)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9、中学教师的信息理解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2)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3)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10、中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分类能力,如学生的自然状况、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等。(2)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3)信息重组能力;(4)信息编辑加工能力;(5)信息存取能力。

11、信息传递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2)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3)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4)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

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老师说只有几个考点,但是大纲里没有)

第八章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几个考点)

1、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2、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结构:(1)交往认训能力;(2)移情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协调能力。

3、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关注:

(1)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

(2)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4、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结构

(1)相互理解能力

(2)相互学习能力

(3)相互支持能力

(4)相互合作能力

5、提高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能力,要遵循以下的一般原则:

(1)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2)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

(3)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6、教师提高与社区交往的能力,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诚沟通;

(2)平等待人;

(3)虚心听取意见。

7、教师与校外同行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学术交流、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的。 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结构:

(1)学习能力;(2)沟通能力;(3)反思能力

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

(1)谦虚谨慎、虚怀若谷;(2)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8、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要遵循以下原则。

(1)放松自己的心态

(2)找到交往的共同点

(3)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

(4)保持自己的本色

(5)探寻交往的规律

第九章 教师教育机智

1、教育机智:指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教育机智包括一些基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是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

2、教育机智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教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

(2)教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

(3)教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3、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1)有强烈的责任感;

(2)要了解学生;

(3)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4)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课堂教学机智:建立在教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是教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

5、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通常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处理教学疑难问题;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处理自身失误。

6、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大体可分为两类:

(1)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2)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7、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价值观。

8、教师对待学生要公正。首先要做到一视风仁。其次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偏爱某些学生而冷落另一些学生。再次,要正确地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性。

第十章 教师角色的认知能力

1、教师角色: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2、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学生灵魂的塑者;(3)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4)专业人员和教育专家;

(5)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6)课程的开发者;

(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8)学生学业的评价者。

4、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致。

第二,社

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

第三,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虽然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可以采取选择、回避或妥协方式。

5、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一、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二、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的影响;

第三、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关推荐